查看原文
其他

今日书签|不放弃平凡的理想和信仰,我们都在路上

2017-09-02 读家书院 读家书院



一部比电影更好看的拍摄纪实随笔集

一条艰难跋涉的朝圣之路

一个导演心中的冈仁波齐



通往冈仁波齐的路

张扬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冈仁波齐》受到业界与观众的一致赞赏,一跃成为年度文艺大片,让当代人重新思考理想与信仰。这本《通往冈仁波齐的路》是导演张杨的首部文字作品,他深情讲述了《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背后的藏地传奇故事。


作为内地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风格实验与自我突破,凭借一系列精彩作品,一路斩获各大电影节重要奖项,为华语影坛注入了与众不同的活力。


张杨多年扎根西藏,几次命悬一线,只为了拍摄从内心长出来的电影。该书除了收录张杨在拍摄期间写下的导演手记,还包含在西藏拍摄的大量精美绝伦的图片,并附赠导演手记册子,极具收藏价值。


二十年的电影寻梦之旅,传奇的经历与颇具张力的行文风格,无不展露着张杨独特的艺术观与坦诚的人生观。



我心中的冈仁波齐

文 | 张扬

 

从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到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底,我除了有两天下到成都去见了个演员之外,整整一年时间基本都待在高原上。


我们车队总共有十一辆车,有六辆是新买的车,从高原上下来后,都跑了四万多公里。从芒康到拉萨,再到冈仁波齐的总长是两千多公里,所以来来回回地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再加上选景时候走过的路程,这一年真的是围着地球转了一圈多。


虽然我们是在高原上,又要沿着公路拍摄,但我最欣慰的是,整个一年里,剧组没出过任何安全方面的事故。很多地方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必须戴着安全帽拍摄。有时候正在工作,突然就听到石头哗啦啦往下滚,大家就赶紧找地方躲避,只要被一块石头砸中,人就没了。


我们唯一发生的意外是,电影全都拍完了,车队从西藏回云南的路上,撞了一头牛,赔了一万多块钱。所以要感谢菩萨保佑,感谢冈仁波齐神山的庇护。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底,电影《冈仁波齐》在冈仁波齐神山杀青,一年的拍摄工作画上了句号。这一年中,好多次经过这里,从四面八方的各个角度,无数次眺望过这座神山,但那都是因为工作,心里想的全是电影的事情。这一次,我终于可以从繁琐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带着索朗尼玛和两个剪辑师,踏踏实实地转一次山。


虽然已经在高原上待了一年,但转山对我们而言依然非常艰难,五十多公里的路程走下来,体力像被掏空了。从海拔五千米的高度往海拔五千七百米的卓玛拉山垭口攀爬时,每走几步路就要停下来喘气,休息一会儿后再往前走。大家就这样安安静静,一步步往前挪动。这个时候谁也帮不了谁,只能心无旁骛,靠着自己的意志坚持下来。


拍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两个三十多岁的苯教信徒。他们每天都会按照逆时针的方向,围着冈仁波齐反着转一圈,计划是转一千圈。我们到时,他们已经在山脚下住了两年多,转六百多圈了。


我们转山用了两天,跟佛教徒的转山方式一样,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走,所以每天都会遇到这两位信徒。大家碰面后打个招呼,然后擦身而过,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行。他们虽然面容黝黑,衣衫破烂,但眼神里却都是虔诚和执着,我常常被他们的眼神感动。


冈仁波齐是很多教派的神山,大家都为着自己心中的信仰转山。我自己虽然不是一个佛教徒,但我对佛教有亲近感,佛教有很多方法论,帮助一个人去修行,通过这种修行会把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看得更明白。


我自己这一路的拍摄,不正是一种修行吗?在电影的道路上,我也是信徒,这一年的拍摄,也是我的一种朝圣—— 电影的朝圣,而我想到达的目的地正是一个导演心中的冈仁波齐—— 一座电影的神山。


就像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所说的,这座电影的神山可能只存在于理想国里,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那个完美电影的复制品,只能努力接近,可能永远也无法到达。但我依然要心无旁骛,回到创作的初心,坚定地去寻找心中的神山。


只要是在这朝圣的路上,心里便已是极其幸福的了!


近期新书一览

点击书封即可阅读



                 

             

     

THE END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