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要说的不是中年危机,而是正在一点一点老去的父母

2017-11-27 鲍芳 读家书院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01.


“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前段时间有一则广告在朋友圈刷屏。

 

视频讲了一个在美国留学的男孩伊恩,有一天和朋友聚会,每个人都要准备一道菜。小伙伴们都准备好了,可是伊恩的迟迟没下锅。他想做一道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可是连应该先放西红柿还是先放鸡蛋也拿不准。

 

情急下,他给远在国内的父母发去了求助微信。父母在电话那头语音指导,伊恩还是搞不清状况。最后,妈妈干脆系上围裙,跑进厨房亲身示范,爸爸拿着手机拍下整个制作过程,伊恩这下总算成功炒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番茄炒蛋。这道中国国民菜得到歪果仁一致好评。

 

派对间,朋友问起伊恩中国和美国的时差,伊恩才忽然意识到,爸爸妈妈给他远程视频指导时,正是中国时间的凌晨四五点,他们在睡梦中接到儿子的信息,下床炒菜、演示,还在微信那头一直等待他的消息。

 

虽然看到最后发现是一则信用卡广告,但网友们纷纷表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谁的身边没有一两个这样敢为孩子两肋插刀的父母?



02.


我的父母也是这样的。虽然我已快人到中年,在爸妈眼里,我和小时候没什么两样。只要他们在,我就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以撒个娇,发发大小姐脾气。

 

前几天加班,回家时打上车已经快夜里10点,接到妈妈的微信:“女儿,我先睡了。但是爸爸坚决不肯睡,说要等你回来给你做个汤。”等我进家门,爸爸正在厨房炒菜,叮叮当当,热火朝天,完全不像深夜,要知道平时老爷子9点就上床了。不一会儿,四个菜一个热汤端上桌。妈妈也从屋里走出来,她说睡不着,又起来帮我削了一个桃子。

 

龙应台说:“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

 

可是作为子女的我们,对父母的感受是什么?恐怕也像龙应台说的那样,“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

 

父母在已成年单飞的孩子心中,也许多半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内心是爱的,却又找不到爱的语言。


 

03.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离开父母,来到遥远的北方,一个人生活。每年只有春节,才勉为其难回几天家,如应卯一般。看不见父母的时候,几乎从来不会想起他们。每周打电话,也是应付差事,后来干脆电话都少了。要不是有了微信,与父母几乎大部分时间都是“失联”状态。

 

我既不想了解他们,也认为他们根本不了解我。我曾在朋友圈发过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能用一句话向父母解释清楚自己的工作吗?得到的回答几乎清一色:不能。

 

生活上更是格格不入。每年父母来我在北京的家之前,我都要扔一遍东西,好腾出空间来给他们塞满那些百年不扔的旧物件;等他们一走,我又要再扔一遍东西,因为家里已经被他们塞到忍无可忍。

 

我有很多雅致的餐具,可不知为什么,他们一来总能找到最难看的盘子碗(多半也是他们给添置的)装饭盛菜。厨房永远是插不进脚的,阳台总是晾满东西的。

 

哪怕我自己的孩子都已经跟我们同桌吃饭,他们还是不停给我碗里夹菜,叮嘱我吃这吃那,怕我饿着;我在房间里工作,他们三不五时就会进来问我要不要吃点什么,就像我小时候写功课时一样——我常对他们说,不要这样对我的女儿,因为那会破坏她的专注力;而我自己的专注力就很差,难说是不是他们对我造成的坏影响。

 

我从小就特别在意培养女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因为我真的打从内心认为,只有独立,才能远离父母的唠叨,才能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我对“独立”的要求过高,以至于任何事情都不愿意“麻烦”父母,因为不想给他们对我指手画脚的机会。


 

04.


可是,从某一天开始,我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再不“麻烦麻烦”父母,恐怕以后想再麻烦他们都没机会的年纪了。

 

原本一直活泼热情的婆婆,从去年开始,身体忽然变差了起来。先是腰疼导致腿疼,走路都困难,看了很多专家,做了不少治疗,也没有见好。后来,心脏也出了问题,从轻度房颤(大致就是心跳不匀,跳得很快中还会漏跳几拍)变得越来越严重,有时一发就要好几个小时。最近做了手术,恢复期间,又出现了其他问题。一天半夜,老公陪着去看了急诊,八十岁的公公在家不放心,坚持要跟去医院。公公上了年纪,有点糊涂,在医院还要担心他不小心走散迷路。总之,很不容易。

 

我自己的父母小公婆一些,身体在同龄人里还算不错,但是一看体检报告,也是把我吓一跳。各种要求专科复查,不是这个指标高了,就是那个指标低了。我赶紧把报告拿给闺蜜的妈妈、一位专家审读,答复说,没大事,都是老年人常见的问题,悬着的心才算落下一半。

 

就在我们为了生活营营役役时,父母正在一点一点地老去。不管怎样,他们都不会变得更好了,不再更坏就已经是最好的消息。

 

有一天,我郑重其事地对父亲说:您退休了,整天在我家待着,在北京既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没有社交,也无事可干,这样下去,人会迅速变老的,还会变成老年痴呆。父亲愣了一下,对我说:我不会的。然后就进屋了。

 

后来我想想,那一刻我可真是残忍极了。我对他说话的口气,就像一个指责自己孩子再也不会有出息的家长。



05.


最近读了一本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面对年老的勇气》。这是百万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心理学家岸见一郎,撰写的人生中最难面对的一道课题——如何面对父母的老去,并开始为告别做准备?

 

岸见一郎的母亲在四十九岁时离开人世,只留下他和父亲单独相处。父亲虽得高寿,却在晚年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在照顾失智父亲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他学习的阿德勒心理学知识,重建了与父亲濒临崩溃的父子关系。

 

这是一本需要勇气去翻开并读下去的书,因为读到的不仅是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方法,也是我们正在或者即将面对的生活。面对老去,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仅是健康每况愈下,越来越需要我们照顾,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来照顾我们的父母;还有面对疾病、死亡,我们还能像年轻时那样意气风发,还是变得心灰意冷,甚至怀疑生命的价值。

 

“对人类而言,幸福究竟是什么?无法动弹、失去意识时,还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吗?”这是本书最大的拷问。

 

婆婆患病期间,有一段时间在我家小住。她也是很爱做饭、非常勤快的女性,可是因为身体不舒服,那段时间几乎什么也干不了。她常常一脸歉意地对我们说:唉,真是没用了。尽管我们有阿姨,本来也不需要老人帮我们干什么。

 

《面对年老的勇气》里就提到:年迈的父母会因为渐渐失去能力而丧失自信,觉得自己一点用也没有,还可能钻牛角尖,甚至认为自己在家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但是作者也强调,“用生产力判定人生价值,是错误的想法。”

 

他说:“认为只有生产才有价值的人,等到年迈什么也无法做的时候,就会因为悲伤失落而决心逃避现实,这正是失智的心理因素背景。”他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评断人的价值时,不应该以做得到什么为标准,而是着重对方的‘存在’……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喜悦,而非终有一天能恢复到年轻的状态,再次像以前一样工作。”


 

06.


也许,面对父母老去,也是在为我们自己终将到来的老去做准备。岸见一郎说:“如果无法以肯定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衰老,等到父母无法自理而需要照顾时,就会很难接受父母需要照护的这个现实。”

 

“如同人生不能后退,身体的退化也不可逆,没有人可以摆脱衰老。人的年龄不断增长,并不仅仅代表从青春高峰走下坡路,我们应该从年龄增长中找到值得肯定的意义。”

 

这个肯定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鸡汤的说法,就是岁月赋予我们的智慧啊,从“看山是山”进阶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的彻悟。但是《面对年老的勇气》给我们的答案并不是这个,它给出一个更简单,也更有力的回答——“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等到父母无法自由行动,越来越健忘时,也一定要告诉父母,他们光是活着,便是对家庭有贡献了。”

 

我忽然意识到,督促父母注意健康(就像他们总是念叨让我们少加班、多休息一样),并不是表达爱最好的方式。我再也不会对父亲提起老年痴呆症,而会尽力帮他安排他喜欢的事儿,陪他去旅行,或者帮他设计旅行行程;再也不会表现出对母亲唠叨的烦躁(也许内心还避免不了),尽力多夸赞她的厨艺,尽力早回家,陪他们一起吃晚饭。

 

我应该把他们用心准备的每一餐都吃光,谢谢他们帮我折的衣服尽管常常还得重折一遍,让他们帮我解决一点小麻烦然后再告诉他们的外孙女,外公外婆一定有办法……即便——我真的很认真地把下面这句话告诉了我的老公——到了那一天,父母什么也做不了了,也要告诉他们:只要有你们在,我们就还是一个家,我们就还是有人疼爱的小孩!

 

人人都会老,但因为彼此,我们度过了不一样的人生。感谢我的父母大人!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开心”(ID:luck-is-an-attitude)

荐书

关于家族关系、人生态度

与新的人际交往关系的温情提案

面对年老的勇气

岸见一郎[日] 著

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岸见一郎,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咨询师、顾问。在畅销世界各国的阿德勒心理学作品《被讨厌的勇气》出版后,他像阿德勒生前一样,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善,在世界各地针对众多年轻人进行演讲和心理咨询活动。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


就在我们为了生活营营役役时,父母正一点一点地老去。


作者的母亲在四十九岁时离开人世,只留下他和父亲单独相处。父亲虽得享高寿,却在晚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在照顾失智父亲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他学习的阿德勒心理学知识,轻松重建了与父亲濒临崩溃的父子关系。


本书就从作者照顾父母的经验出发,介绍成年子女如何与父母重新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进一步讨论从照顾父母的过程中所学到的道理,如何运用到人生的其他方方面面。



THE END

——————— 近期热文 ———————



↓↓点击阅读原文,看看书院小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