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理我都懂,可依然过不好我的一生

2017-08-23 大聪 大聪看电影



  导 语 


一部虽然迟到将近一年的电影,一部只在部分电影院线上映的电影,一部大家估计已经在家里电脑前看过的电影。


但大聪依然要安利这部心中的年度最佳电影之一:《海边的曼彻斯特》。


8月25日国内终上映,或许躲进一个黑暗的影院,看着这部电影和自己内心对话,会有不同的感受。



.




每个悲剧,都有美丽的开端。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这么做的。男主的大哥离世,造成了男主短暂悲伤的爆发。


但悲伤和悲剧的区别,就在于悲伤是短暂的流泪,悲剧则或是长久禁闭的麻木不仁。当一段悲伤往事成为一个人生命的全部,那么这就是悲剧真正的开始。


海边的曼彻斯特》,以美国一个曼彻斯特海边城市为悲伤开始的舞台,却以欧洲性冷淡一样的慢调性运镜,加上阴郁的弦乐和钢琴的安排,为我们撕开一个人悲剧的创伤。


影片的前半段,凝视着男主行尸走肉般的现状,从中洞穿了他不慎用火,导致骨肉分离的悲往岁月,连带了婚姻的粉碎。


悲剧发生时,男主有想过在警察局做个自我了断,虽被拦下,但过后男主并没有再次选择了结自己,而是选择关闭了内心所有的门窗,自虐般把自己锁在悲伤的深海里。


在他的字典里,格式化了所谓的幸福,未来,经营人生等字句,展开一段与悲伤之神共生的关系。


悲剧无外乎两种,出自他人之手扔出的悲剧果实,亦或是自己埋下的悲剧种子,显然男主承认的是后者。


男主选择居住在半地下室的小空间,从而不想面对阳光,不想面对地面上正常的生活。


偶尔在悲伤深海里透不过气的他,偶尔会浮出水面,深呼吸几口,也就是影片中展现的,男主把自己的悲伤,转换成暴力的发泄,毫无缘由的和别人干架。


而他这么做,为的是别人最好能把他打得头破血流,用这样的方式惩罚自己,之后再把自己沉入暗无天日的永夜。以痛为肌肤之食,以封闭和麻木为自我赎罪。


大聪特别喜欢影片的插叙剪辑手法,来展现男主过往部分,像是男主的回忆,也很形象的告诉观众,在男主的内心,时不时能想起那段悲伤的源头。


男主大喜大悲的性格,通过剪辑传递,能让观众看到男主内心转折的弧度,是如何从一个略带痞气的英国工人中产阶级典型,变成了一个负能量黑化的“丧尸”。


《海边的曼彻斯特》看到的不是同情,我们留下的眼泪不是同情之泪,而是共勉,共勉悲伤无处痛击。


影片的后半段,侄子入侵式的加入他的生活,以及前妻试图融化他们过往的伤疤,成为了男主之后心路历程的两盏微弱的灯塔,这也是影片后半段所要说的故事。


叔侄之间的相处,年龄之间的代沟,监护权的责任,以及观念之间的拔河,每一个层面,都在让男主重拾为人父的信心,哪怕这个信心男主从来没有打算过拾起过。


而前妻和男主之间不期而遇的对话,成为了全片悲伤的爆发点,以其说男主不是没有原谅前妻,不如说男主只是没有原谅自己。这个悲剧的发生,不是一中有二,而是一分为二,从此两人在悲伤的两条路上,只会越走越远。


这个结局男主清楚,他前妻也明白。前妻想把男主从悲伤的死亡漩涡中拉出,却不知道如何安放和安葬他们曾经共同埋下的悲剧之种。


而男主知道,找不到安葬悲伤的坟墓,就意味着你我都走不出这个悲伤漩涡,放不下,就只能怀抱着。


但值得让人欣慰的是,起码男主通过影片后半段的这些事情后,麻痹自己的麻醉剂,正在慢慢的被他人稀释,然而内心的悲剧内核,从来没有得到冷却。


感知悲伤和沉淀悲伤很容易,如何面对悲伤,甚至重新站立起来面对未来,却比悲伤本身更艰难。这正是影片后半段所要讨论的议题。


男主在影片的最后,悲剧的种子有没有入土为安,感性看待的话当然有,但理性之处,或许男主的悲剧造成的悲伤,不需要拯救,不需要救赎,不需要度过,更不需要治愈。


因为悲剧一直在那,虽然可以看到男主将来的生活,并没有止步不前,但也算得上止步违艰。


这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处理结尾高明的地方,影片试图告诉人们,深沉的悲伤,不会有一剂吃了就好的药方,而是尽量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不要试图闭上眼睛,去看见那些曾经的伤痕。


文章前面鲁迅的那句话: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实还有后半句: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剧和喜剧就如同一双面对面的镜子,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但如果你沉溺于喜剧之中,那就是悲剧。影片中的男主,大聪觉得他是站在悲喜之间弥留,静静的等待,等待自己变老。




更多热门影评请跳转时空门: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


《安娜贝尔2:诞生》


《战狼2》


《银魂》真人版


《黑暗塔》


《敦刻尔克》


《猩球崛起3》


《蜘蛛侠:英雄归来》


《异形:契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