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5年前的今天,天津市民彻底告别喝咸水,离不开他们的贡献……

在天津海河三岔河口,有一座引滦入津纪念碑,纪念着铁八师(中铁十八局前身)等工程建设者对天津的“恩情”。从1983年9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至今,引滦水已经滋养天津整整35年。今天,我们一起翻开发黄的扉页,讲述铁八师建设引滦入津工程的故事……


引滦入津开工典礼


天津缺水

“铁八师”临危受命


上世纪八十年代,京、津、冀遭遇严重干旱,为了保障首都北京的用水,作为天津水源唯一补给的密云水库,1981年8月起停止向天津供水。天津极其缺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将河北省境内的潘家口和大黑汀两个水库的水引进天津市。


艰苦的施工现场


引水渠全长234千米,最困难的是要穿越我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修建9.69公里的引水隧洞。“铁八师”被天津市和铁道兵兵部点将,承担引水隧洞7.21公里的施工任务。这也是铁八师官兵脱下军装前的最后一仗。


上世纪八十年代,没有先进的设备,只有“小米加步枪”式的铁镐和钢钎以及人力小推车,像引水隧洞这样的石质,按照常规至少需要15年,但是“干渴”的天津不能等,时任“铁八师”参谋长的景春阳提出:“我们采用‘长隧短打’的方法,在引水隧洞上方分别凿开15个斜井,总共开辟32个工作面同时掘进,这样就大大缩短了隧洞打通的时间。”


景春阳陪同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视察施工工地


没有出碴的自卸车,铁道兵战士就用箩筐肩挑手抬;没有混凝土运输车,铁道兵战士就用小斗车以百米赛跑的速度运送混凝土。铁道兵先后战胜大小塌方591次,攻克大小断层239处,排出地下水370万立方米。



身患残疾

坚守一线的“隧道大王”唐良杰


唐良杰,当兵入伍十八年,在隧道里拼了十三年,被称为“隧道大王”,曾在成昆铁路隧道施工时遭遇塌方,受重伤致中度脑震荡成了二等残疾。引滦入津工程启动时,九死一生、本已被批准转业回家的他,主动请缨来到一线参与到饮水隧道的建设。


引滦入津工程水量大,图为战士们处理涌水情景


唐良杰所在部队担负辅九号斜井的掘进。起初,队伍因缺少经验,加上石质差,工序混乱,进度滞后。到了工地的唐良杰见状,马上对连长说:“我给你当参谋,我们好好地摸摸山老虎的屁股。”在唐良杰的帮助下,队伍迅速制订了一套科学有序的施工方案,环环相扣,班班相接,工地很快打开局面。他除每天草草休息几个小时外,就再没有休息时间了。每一次排炮放过,他总是第一个进洞。


引滦入津标语


一次唐良杰患重感冒,手脚动作都失去控制,高烧四十度,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来,硬撑着不躺下,最后还是倒下了。部队批了28块钱给他买营养品,可是他却不愿意去享用这些。他说:“以前从来没有吃过营养品,也活了三十多岁,这些东西应该送给战士们。共产党员就应该是钢筋铁骨!”就这样唐良杰和他的战友们用48天时间就打通了斜井124米,进入了正洞,为引滦入津早日通水创造了条件。


“优秀钻爆手”

他带着女儿吃住在工地


引滦入津工程中,刘光聪担任铁八师36团7连副排长,他带领的队伍如一把尖刀般从位于河北迁西县景忠山脚下的11号支洞插进,拉开了开凿7公里多长引滦入津地下引水隧洞的辉煌战幕。


面对华北平原与燕山山脉挤撞皱裂隆起的复杂地质,刘光聪凭借着自己长期与坚硬岩石碰撞积累出来的开山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地下岩石脊里发育、断层破碎地带及山体多向受力条件下的钻眼与爆破技术,有效地扼止住了频繁的塌方现象,加快了整体施工进度,所在的7连成为整座隧道施工掘进速度最快的突击连,他本人被铁道兵授予“优秀钻爆手”光荣称号。


引滦隧洞入口


因家庭变故,刘光聪的女儿刘兆梅从小跟父亲吃住在工地。一心扑在工程建设事业上的刘光聪,根本没有时间陪女儿。10岁的刘兆梅每天早上自己把一日三餐买好,中午就在学校喝冷水啃冷馒头。一天中午,刘光聪从工地回来路过学校门口,看到女儿一个人蹲在自来水龙头旁,手里攥着馒头夹咸菜,就着凉水啃冷馒头,边啃边看书。刘光聪愣住了,他心如刀绞,他一把将女儿搂在怀里,泣不成声。孩子掏出花手帕为爸爸擦着泪水,父女俩哭成一团……对工程的热爱与付出,换来的是无数的荣誉……看着父亲的军功章,刘兆梅内心也充满骄傲和自豪。


牺牲战士

攥着回乡的车票却再也见不到未婚妻


为了打通这条输水隧道,仅铁八师就有17名战士牺牲,每隔700米就有一名战士永远倒下……唐喜良就是其中一位,当时他26岁,铁道兵某部的一位副排长,带领11名战士在17号隧洞施工。


1983年9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


开挖隧道时,一次突然塌方将11人全部压在碎石下面。“唐喜良醒来时,双腿已经被石头压断,这时候塌方还在继续,其他战士劝他撤离,他说:‘不行!我的战友还没出来,要继续抢救!’他指挥战友继续抢救,大家没有工具,都是用手抠。”唐喜良生前战友何明回忆,直到战友们全部被救出来以后,唐喜良才被送往医院。


引滦入津战士雕像


两个月后,伤还没好,唐喜良又来到工地。何明回忆,当时临近春节,家里来信说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领导特意安排他回家定亲,他却坚持说:“再干两天,我再回去。”当时隧道环境特别差,一位战友开着装载车,唐喜良说:“这个最危险我来开!”


天津三岔河口引滦入津“母子盼水”雕像


而这句话却成了唐喜良生前的最后一句话!这时候,隧洞里又发生了一次大塌方,一块巨大的石头砸在了唐喜良的头上……带着未痊愈的伤口,怀揣着一张准备第二天返回家乡的车票,唐喜良再也没见到未婚妻,永远的倒在了隧洞里。


“他们的血没有白流,天津人没有忘记他们!”景春阳说,天津人在引滦隧洞不远的山峰上竖起了“引滦入津纪念碑”记录着牺牲战士35年来为天津带来的甘甜水源。在整个工程中,铁八师先后有一个团荣立集体二等功,多个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先进个人更是不计其数。


1983年9月11日,天津市民彻底告别了喝咸水的历史。35年来,这条输水线从没停止过,甘甜的滦河水流入万千天津市民家中,滋养了一代代天津人。今天,天津实现了长江水和滦河水双水源供应,引滦水依然是天津重要的饮用水和生态水源。饮水思源,天津人不忘建设者跨越234公里的送水“恩情”,用行动保护好这一水源,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生命之水。



文:津云新闻记者 董立景

编辑:曾凡泓

资料津云微信公众号、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

主办:中铁十八局集团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

近期热文,欢迎回顾!👇👇👇

 央视聚焦 | 我国西南地区最长高速铁路隧道开建

 房地产公司营销新举措,值得你关注!

 喜迎60年 | 十八局的非洲往事

 喜迎60年 | 瞧,桥!世界之最,国内首创,十八局造

 喜迎60年 | 扒一扒十八局与北京地铁的那些事儿

 征集 | 集团公司成立60周年,秀出你的照片,晒晒你的“独家记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