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苏格兰小村有40国移民,每人却都幸福感爆棚
是什么地方能聚集了四十个国家的新移民?
是什么样的人愿意放弃优越的职业和安全感,
来到一个每天必须与不同人接触的地方工作?
是什么样的心情,
让这里的人愿意停下手边的工作,
耐心聆听体会他人的感受?
是什么样的教育体系,
让这些人从来不停止学习与分享?
2017年,
苏格兰芬霍恩生态村(Findhorn Foundation)
已经存在了55年,
它已成为世界生态村的典范
苏格兰小镇Moray的Findhorn Bay曾经是繁荣热闹的海港,络绎不绝的渔船,见证大英帝国时繁华的景象,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渔获量减少,青年人口渐渐外移,这里逐渐凋零没落。一直到1962年芬霍恩生态村(FindhornFoundation)的创立,成功的经营模式带来无数慕名的访客,也让这个小渔港重新受到国际瞩目。
▲ 海鸥们
芬霍恩小镇实际上分为三地: 芬霍恩生态村(foundation)、芬霍恩小区(the park)、芬霍恩村(village)。最早因为一条名为Findhorn river的河流,带来聚集的居民,纯朴的小镇向来以捕鱼为主要收入来源,这里接近北边海岸,有丰富的鱼群,而鲑鱼就是芬霍恩最著名的鱼种。FindhornBay有丰富的生态物种,不只有鱼,候鸟也时常迁徙到这,散步在岸边,蔚蓝的天空不时有海鸥的踪影,观光客总喜欢在岸边的石头上品尝新鲜美味的炸鱼料理Fishand Chips,吃不完的食物便会留在岸边,不一会儿聪明的海鸥便会从天而降大快朵颐,人与自然的距离竟然这么接近,也难怪芬霍恩小镇被昵称为「海鸥的城市」。
1957年,三个创办人彼得‧卡迪(PeterCaddy)、艾琳‧卡迪(EileenCaddy)和罗锡‧麦克琳(DorothyMaclean)来到芬霍恩小区,理由仅仅是因为彼得争取到一个饭店经理的工作,三个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非常艰难。然而1962年,彼得再度失业,大伙只好住进附近的拖车屋(caravan),为了生活,彼得尝试在屋子附近的贫瘠土地上种植蔬果,并通过静坐、冥思等方式来思考寻找方向并遵循大自然的引导,渐渐找到适宜人居的生活方式,也奇迹般地创造出惊人的蔬菜果园和园艺。
自此之后,芬霍恩的声名逐渐远播,许多人慕名而来,发展至今拥有两个园区、约500多名定居住户。1972年,生态村正式注册为基金会,并开始积极举办大量活动(工作坊、体验周课程、分享会、示范班等),力求推广涵盖“四大意义”的永续生活。这四大意义包括:个人修行/灵性提升(personal/spiritual)、社交生活(social life)、生态保育(ecology)、经济稳定(economy)。由这四大领域组成的永续生活,很清楚显现其中所诉求的各项平衡:个人的和群体的平衡;生态与经济的平衡。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经过将近50年的努力,芬霍恩生态村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当时创办人居住的浅绿拖车屋,低调座落在园艺草丛中,而一旁则是静谧神圣的静思所(Sanctuary),每天早中晚都有大约二十分钟的集体静思活动,这也是芬霍恩生态村创立的宗旨,希望藉由与自己及与自然和平共处,找到永续生存的自然法则。然而生态村的成功并非来自仅仅创办人的努力,而是融合所有小区成员的付出与智慧,一步步从灵性小区走向符合环保、教育、生态、经济等多元化的新时代学院。
▲ 来自各地的新住民
芬霍恩小镇因为芬霍恩生态村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新住民,生态村是个活络的小区,不管是谁每天都必须要参与小区工作,如厨房、园艺、客房整理,投入部份的劳务,不仅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让新来的访客有宾至如归的贴心感受。
▲ 居民聚会的空间
芬霍恩生态村的前身是饭店,拥有古典优雅维多利亚式的建筑,也具备符合当时上流社会习惯的社交空间,例如:美轮美奂的餐厅、舞厅、桑拿、经典澡缸,所有的空间都铺有深蓝色沉稳的地毯。然而这里人人皆平等,不管付多少钱,都需要为所有空间的整洁与舒适付出。
▲ 居民种植的小雏菊
每一顿丰盛的餐点、桌上小巧雅致的鲜花、浴室洁白的地板都是每一位小区成员的心力;此外每天不同时间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静心课程,如集体静坐、吟诵静心、以及各式各样的工作坊。芬霍恩生态村定期运作的课程有体验周、小区生活探索、短期客居、志工、长期定居、舞蹈工作坊、音乐工作坊、艺术、星座、另类疗程研习等等,可说是世界上数一数二兴盛的灵性小区。
1998年,芬霍恩生态村荣获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最佳范例殊荣,而苏格兰爱丁堡大学也正式将芬霍恩生态村列为建筑设计科系的研究个案,非政府组织也是非营利组织的芬霍恩生态村,成功的营运方式除了有强大的精神宗旨外,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负责”再生水源”区的的年轻女孩玛莉安,骄傲地向我们展示了节水系统与污水再利用,所有生态村厨房卫浴系统的水都不是直接排放到外界,而是透过在地下的过滤系统高温加热杀菌,来到Living Machine区,这些洁净的水可以浇花灌溉,终极目标是流到鱼池,形成另外一个小型的池塘生态圈。
▲ 污水处理设备
此外,全小区共有四座可产生电力的风力发电机,并有为数众多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搭配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计划,芬霍恩生态村的碳足迹只有英国全国平均的一半。
▲ 风力发电
因为早期前卫的生态村受到当地传统居民的质疑与排斥,芬霍恩生态村特别致力于自给自足,不只是食物的还有能源的供应,如今芬霍恩生态村不但可以自行供应本身所需的电力与热能,更可以提供给当地芬霍恩村居民所用,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节省大部分的政府税金,也是敦亲睦邻的具体行动。
据研究显示,芬霍恩是有史以来消耗资源与造成破坏(生态足迹)最小的人类共同体。共同体的成果包括加装太阳能电池板与其他可续能源装置的生态住宅,生命机器(一种模仿湿地自我清洁与修复功能的废水处理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以及有机食物生产与新能源利用。
近年来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定居于芬霍恩生态村,以至于当地地价高涨,为了让更多人可以亲近生态村,所以芬霍恩小区成为另类的选择,这里的房子全部为绿色建筑,各有特色。甚至有所谓的mobile house(移动屋),其原理为面包车打造成的屋子,里面有基本的生活设备以及暖气,不少家庭就这样住在里面,不同于灾区的组合屋,移动屋有移动的便利性,又可以降低建筑本身的碳足迹。各式各样的移动屋以及一旁营地的帐篷,形成生态村独具一格的风景。
▲ 稻草屋
而芬霍恩小区(the park)的绿建筑吸引众多建筑师前来朝圣,早期在建设住屋时,工程师或建筑师普遍尚未有环保节能的概念,然而透过芬霍恩生态村的指引,采用大量的透明玻璃吸热保暖,同时对采光照明有莫大的帮助,对于高纬度的北苏格兰来说,这是最具前瞻思想的设计。其中最受瞩目的大概就是小区里的”稻草屋”(StrawbaleHouse),这是一间会呼吸的房子,以紧实的稻草捆做为建筑的主要材质,在白天时候吸收热能,在日落后释放热能,让室内的温度具有调节的效果,建筑过程中仅仅利用天然资源取代钢筋水泥,不但成本低也有益健康,目前这间蓝白地中海风格的稻草屋,是一间民宿,欢迎对永续建筑有兴趣的人来体验。
而为了下一代的发展,小区货币为年轻人建房提供低利率贷款,让他们可以安心地在小区内工作、投资,深耕长远而符合永续的计划。
生态村认为”一间买得起的房子”对人的安定是很重要的,然而现阶段大部分的我们为了购屋,必须向银行贷款超过二十年,为了缴清贷款而必须接受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因此”一间买得起的房子”(Affordable Housing)计划是生态村投资的重点之一,而我也在这里看见各式各样符合不同需求的房子,有绿建筑、拖车屋、移动组合屋,连一旁的营区都搭满了五彩缤纷的帐篷,谁说成家立业一定要要有三室两厅呢?
芬霍恩生态村其实并不完全如外界所见到的光鲜亮丽,基金会为了维持生态村的营运,每年必须缴给英国政府高昂的土地税,也因此有人批评芬霍恩生态村趋向商业化,向初次来此地体验的学员收取高昂费用。
芬霍恩生态村最重视的还是人,因此园区内有各式各样的课程与体系,藉由长短不一的学程帮助个人了解自己,也间接筛选适合住在小区内的人,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探索小区生活”(LCG, learningcommunity programme)、”打造生态村”(How to build anecovillage)、以及体验周(Experience Week),而全年中生态村也欢迎短期居民(short guest),这里有来自欧洲及世界各地的志工(volunteer),愿意以不支薪的交换劳务方式在芬霍恩生态村居住。
▲ 小区货币Ekopia
在这里人们想的不是眼前,而是三十年以后的未来,因此在2001年时,小区货币Ekopia(简称Eko)开始流通,”小区货币资源交换有限公司”(Ekopia Resource Exchange Limited)以公司之名成立,希望透过经济及财务的概念帮助小区永续成长,相对于游资(fast money)的概念,生态村认为”慢钱”(slow money)才是长久之计。在芬霍恩生态村里,大伙的钱流向可以凝聚小区情感与功能的组织,例如小区共同购买商店(Phoenix Shop)、海滨公园(Findhorn Bay Holiday Park)、小区咖啡店(Blue Angel Café)和芬霍恩基金会(Findhorn Foundation)。
在芬霍恩生态村你可以看到生气蓬勃的活力与行动力,小区的工作不是夸耀似的口号,而是一天一天具体的实践,透过双手的实做,愿意与身边的人分享,尽可能包容一切差异,接纳每一天身心内外的变化。
在遥远的北苏格兰,我们不费力气便找到美好生活的步调和节奏。芬霍恩生态村是个缓慢成长的城镇,但经过50多年后,所有人都看的到他们的努力,也许这样一个以永续为先、环保为重、以人至上的小区,才是未来我们选择想要安定生活的地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