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特展】 “从砖瓦到木构——华夏建筑的力量”展览系列之三-应县木塔
2022国际博物馆日
同济大学博物馆
“岁纪辽金留往迹,郡经秦汉有威名;
崛耸木威冠古今,扶摇直透万重云。”
这是明朝诗人乔宇途径山西一地名胜时的题字,
也是本期“从砖瓦到木构——华夏建筑的力量”系列展览的主人公。
自佛教传入中国
千百年间
上万座各种形式的佛塔
在中国大地上拔地而起
而其中
木塔因其材料易损
仅有一座
伫立近千年而不倒
并列“世界三大奇塔”
它就是
应县木塔
·壹· 应县木塔简介
应县木塔又称为释迦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并于公元1195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增修完毕,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之木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各层平面呈八角形。全塔为纯木结构建筑,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图一 | 应县木塔正射影像,南立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7年)
·贰· 千年不倒之因
应县木塔自建成至今的九百多年里,经历了40余次地震,却依然没有被损毁,成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艾菲尔铁塔齐名的建筑奇迹。
这一座千年古木塔的坚挺有赖于所居处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它也是我国古代伟大建筑工程的有力证明。环境与结构帮木塔抵抗住了无数冲击,而在当代,人们对它的牵挂和维护也使其宏伟、辉煌的历史绵延不断。
现在,我们可以走进同济博物馆三层的“中国建筑与建筑文化”展示厅,近距离观赏这座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工程的巅峰之作,体会木构建筑技术的精湛与巧思。
图二 | 同济大学博物馆制作的应县木塔模型照片
木制结构
应县木塔采用全木结构搭建,不用一根铁钉;3000吨木制构件,互相咬合形成塔身。其中最为特别且著名的零件便是“斗拱”。木塔共使用斗栱54种、480朵,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之最,堪称“斗栱博物馆”。当大风、地震来临时,斗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可以吸收动能,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从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在塔身上熠熠生辉,古人称之为——“百尺莲开”。
纵观全身,应县木塔的整体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它可以被拆解为塔基、塔身、塔刹(指位于佛塔顶部的装饰)。塔基高4.4米,由两层石基组成,并深入地下2米,使塔身更加稳固。塔身为建筑的核心,暗藏更多乾坤:从正面看,木塔分为五层六重檐,每层都由柱网层、铺作层、平坐层叠加组成。
柱网层由额枋及以下的柱子等部件构成,它奠定了这座木塔两个八角形叠套的形状,相较于方形塔受力更均匀,在震动中不易损坏。由此中间形成的内槽供奉神佛,外槽供游人行走,呼应了阁楼式佛塔礼佛和登高的双重功能。
图三 | 同济大学博物馆制作的应县木塔模型照片(局部)
柱网层的上方是由供枋构成、加强建筑稳定性的铺作层,它共使用54种斗拱,彼此咬合交叉、堆叠——在地震发生时,通过发生变形和摩擦大量分散消耗震力,起到减震器的效果。
更上方的平作层用铺板等材料搭建而成、挑出平台,在塔中形成四道暗层,所以木塔外部看似5层,内部实际有9层。暗层由两圈梁柱组合,梁柱之间搭有斜撑,使木塔更为牢固。它和铺作层相叠,形成结构上的刚性层保持塔身的稳定。
在刚性层组合的协调下,柱网层(柔性层)中的柱子被紧扣、不易移动,但是柱子直接放置在梁下而非完全固定,因此即使狂风大作,也有一定复位的能力。地震时,它的摆动还能消耗一部分震力,起到隔震的效果。在地震过强时,夹泥墙和斜撑会成为第二道支撑防线帮助抵抗震力。
图四 | 应县木塔结构层刚柔分层概念示意图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5年)
图五 | 同济大学博物馆制作的应县木塔模型照片(局部)
周边环境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半干旱区,每年的蒸发量是降雨量的4-5倍,因此能保持木材和夯土层的干燥。
木塔周边有桑干河、黄水河和浑河;位于40公里外的九股泉有铁矿,25公里外的黄花梁有金矿。当雷云经过时,比起相对干燥的木塔和土地,它更容易向水和金属放电,而木塔就如同处于较为平静的暴风眼,不易受到侵蚀。
图六、七 | 同济大学博物馆制作的应县木塔模型照片(局部)
人为保护
由《应县木塔》一书中整理并统计的木塔修理记载历史可知:自应县木塔建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经历过六次大修理,平均150 年即大修一次。在研究历史记载和对比应县木塔同时期各遗址特征的基础上,得出释迦塔的外轮廓线和各层门窗在修复过程中都被改动过这一结论。因此可见,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木塔,并非全然保持着建成时的原状,它有着各个时期修缮后留下的痕迹,而依旧具备着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现在的应县木塔虽然仍旧保持着良好的外观,但它毕竟年代久远,受到风雨侵蚀、木材老化、人为损坏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木构件弯曲开裂,而木塔各层更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我们可以持续对木塔进行小范围的修补,但是如何让它继续挺立千年、怎样选择最为合适的修缮方案仍是当下人们需要解决的难题。
·叁· 建筑的文化价值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 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
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
此外,木塔内还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图八、九 | 同济大学博物馆制作的应县木塔模型照片(局部)
图十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项目组拍摄图片
图十一 | 应县木塔中的辽代《南无释迦牟尼佛》 纵95.8、横62厘米(局部)
1958年3月15日,为了宣传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特种邮票,全套4枚。该套邮票所选四座塔均为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古塔,已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应县释迦塔位列其中。
图十二 | 《中国古塔建筑艺术》邮票(1958年发行)
图案为:登封嵩岳寺塔(左上)、大理千寻塔(右上)、
应县释迦塔(左下)和洪赵飞虹塔(右下)
在中国
文化的传承和记忆的延续
并非只是以物质不变的实体作为传承
五千多年来
朝代更替
时代变迁
可华夏文明却从未间断
延续至今
正如这应县木塔
见证了
无数岁月
一如既往地挺立在这片土地之上
虽隔山海
但我们仍能通过博物馆
感受它的美与力量
点击上方视频,让木塔告诉你更多故事
(应县木塔、同济大学博物馆馆藏模型和动画视频)
参考文献:
1. 张畅耕,毕素娟,郑恩淮 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发现辽代珍贵文物 文物 1982年第6期
2. 张汉君 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营造历史及其建筑构制 文物 1994年第12期
3.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年5月
4. 筑龙 中国古代建筑瑰宝——应县木塔 重庆建筑 2009年8月第7期
5. 梁思成 《营造法式》注释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年1月
6. 张翼 从木构源流到空间特征——交织于史学与建筑学视角的双重猜想 建筑技艺 2016第8期
7. 山西题材邮票欣赏(五) 山西邮政 2019年11月
8. 我国现存最高、最古、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应县木塔 山青发布 2020年7月
9. 肖佳琦 历史建筑原真性与修复的矛盾——以应县木塔为例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10期
文案 | 姚锦渠、郭斯悠
排版 | 郭斯悠
素材设计 | 董郅杰
视频文案 | 姚锦渠、郭斯悠
视频配音 | 姚锦渠
视频剪辑 | 郭斯悠
编辑 | 李晓旭
图片视频等资料来源 | 龚兵、李晓旭、董郅杰等
b站@Jiahuarch、浅墨INK、晚峰刘文辉、知筑学社(已授权)
策划指导 | 夏洁秋 章回波 龚兵 李晓旭
策划小组成员 | 董郅杰 郭斯悠 姚锦渠 马诗语 石越 徐艺云
审核 | 周玮 章回波 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