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科技公司信用评分系统面临监管博弈
源点注:本文选自2018年2月4日英国《金融时报》,作者是韩碧如、俱菲和路易丝•卢卡斯,韩碧如写过多篇关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文章。中文译者是何黎。
本文可能的信息价值在于,它透露了腾讯下线信用分,是“迫于中国央行的压力”,而这在国内的主流媒体中未见报道。其他观点请批判阅读,总体上这一篇报道还好。
中国央行开始打压腾讯(Tencent)和阿里巴巴(Alibaba)根据公民购买和社会行为的数据创建有争议的“社会信用”评分的努力。
这些公司近期在开展试点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根据消费者的网上活动对他们给出信用评分。它们的目标是填补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空白,即缺乏个人信用的机构记录。但所用的方法令人担心“老大哥”在侵犯私人生活。
试点计划已演变为科技公司与中国央行的角力,后者正开发自己的信用评分系统。目前人们担心,经营范围涵盖科技和金融的综合集团可能会利用更高信用评分的吸引力,来销售自己的金融产品。
上周,迫于中国央行的压力,腾讯在启动不到一天后叫停了其信用分的全国公测。
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Yida Law Firm)律师Dong Yizhi表示:“监管机构肯定希望先让这成为可行的模式,然后投入更广泛的应用,并确立行业标准。”
中国央行的一位官员说,腾讯的公测系统之所以被叫停,是因为它被认为想抢在政府系统之前推出,后者将在几个月内获得牌照。北京方面计划到2020年推行全国性的信用评分系统。
他补充称,中国央行担心,腾讯和阿里巴巴建立的信用评分体系将被用作营销工具,销售包括高风险投资在内的产品。此外还有对消费者数据安全性的担忧。
Dong Yizhi表示,阿里巴巴旗下金融机构蚂蚁金服(Ant Financial)的信用评分系统芝麻信用(Sesame Credit)比腾讯更快地推出了评级系统,但仍然面临阻力。他说:“芝麻信用肯定也在经历艰难时期。”蚂蚁金服拒绝置评。
在一个几乎没有个人隐私保护的国家,这些试点项目让人们担忧侵入式监视。有些指标是不相关的,但其他一些指标比较险恶,比如试图通过将信用评分与朋友的社交媒体帖子相关联来评估“诚实”或“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