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停云媒眼:中国最危险的女人│胡舒立和她的朋友圈】

2017-05-10 老鸪阅微札记 停云诗画

 

现年64岁的胡舒立,因一份安邦的声明,最近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这位本来已有意淡出江湖的知名财经记者,不时被江湖记起。也许,这女子百年才出一位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网上扒一扒这位被称之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历史吧。



纽约客:胡舒立和她的朋友圈

 

好胜的女孩,曾是人民大学一景

 

1953年出生在北京的胡舒立,其外公胡仲持是位知名的翻译家,也是《申报》的编辑。胡仲持的哥哥胡愈之,创建出版社并出版了《鲁迅全集》以及斯诺和斯坦贝克作品的中文版。

 

胡舒立的母亲曾是《工人日报》的高级编辑,父亲早年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英语,后来在工会任中级职务。他们将自己年幼的女儿取名舒拉。1970年代,她将名字改为舒立。

 

胡舒立13岁的时候,文革爆发,她的学业也被迫中止,成为了一名红卫兵,在全国串联。在16岁生日的前一个月,她上山下乡进入农村。两年后,胡舒立参军入党,随后她被派往江苏北部农村一所偏远的医院,工作了八年。

 

1978年恢复高校,胡舒立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她是系里唯一一名穿军装上学的大一女生。在这里,她认识了丈夫苗棣,苗出身一个北京军人家庭,也曾被下放过。1982年大学毕业,他们结婚了。

 

胡舒立分到《工人日报》工作,主要做调查报道,1985年,她被派往厦门记者站工作。这个地区当年被指定为发展市场经济的试点城市。在她采访的人当中,有一位年轻干部,当时担任副市长,对经济工作很有研究,对胡也较为欣赏。

 

 1987年,胡舒立获得了前往位于明尼苏达的世界新闻研究所进行五个月研究的机会。这段经历让胡大开眼界,英文突飞猛进。她向《费城问询报》的调查记者取经,掌握更丰富的调查性新闻写作,并在《今日美国》实习一段时间。

 

1990年她写作了《美国报海见闻录》,这是第一本审视美国媒体与民主关系的中文图书。她在书中向同行们提问:我们当中的谁“能够身先士卒,做一些类似于美国媒体所做的事情”?

 

1992年,胡舒立进入《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新闻部主任和首席记者。她开始报道一批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工作的同志。这期间,她认识了诸如高.西.庆、王..明,刘、周小C等人,这构成了胡舒立事业的核心朋友圈。

 

1998年,胡舒立创办《财经》杂志,并担任主编11年。2009119日从《财经》杂志辞职,转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200912月,胡舒立创立财新传媒,并担任总编辑。

 

从《财经》出发不设退路

 

1998年,胡舒立与王波明准备办一份杂志,王出资,胡当主编。

 

胡舒立提出了两个条件:出资人永远不能干涉编辑部工作,提供一笔两百万元人民币的预算,用以支付严肃报道的差旅费用,以及给记者们提供高到能够防止他们收受贿赂的工资。

 

王波明认为需要一份媒体,向公众揭示事实,同时帮助政府发现弊病。于是《财经》很快就确立了自己的行事风格。

 

19984月,《财经》创刊号做了一则爆炸性的封面特稿,报道对象是琼民源案:一家地产公司虚报利润后股价涨了四倍。《财经》报道说,散户投资者损失了几百万元,而事先得到消息的内部人员则早已卖掉股份。监管者愤怒了,他们指责《财经》无视新闻纪律,王波明的高管们不得不一起前往监管者的办公室做检查。

 

2002年,一名25岁的《财经》记者在浏览海关记录时发现,中国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银广夏股份在网上发布了一则伪造的8700万美元利润单据。这则报道的政治风险很高,因为一批高层领导已经参观过该公司,并提出了表扬。

 

王波明很担心《财经》会因刊登此报道而被关掉,他出刊前给一名高官打电话求得批准。

 

事后,王明波回忆说,高官问他“这则报道是真实的吗?还有没有什么疑问?”王波明说报道绝对真实,但怕带来政治上的影响。高官说“如果是真的,就出吧。”

 

报道刊出几小时后,银广夏的股票即被停牌,公司高管们先后被送进了监狱。《财经》则在中国金融业迅速走红。

 

2003年初,财经记者在香港发现火车站月台上的每一个人都几乎戴着口罩。原来是有一种神秘的新型病毒出现了。但卫生部官员就此事向公众保证:病毒已经得到了控制。

 

胡舒立敏感地发现该新闻的重要性,让《财经》的英文编辑24小时跟踪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财经》开始用报道提出质疑。直至相关部门送来了禁令。

 

通过这件事,胡舒立意识到,先让记者花几周、甚至几月的时间大量收集调查信息,然后等待机会。一旦官方有了短讯,立即推出详细报道。这后来成为财经的核心竞争力。

 

如某年68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一句话新闻,称深圳市市长被调查;半个小时后,《财经》就发布了一篇3000多字的深度报道。

 

一批重量级大新闻陆续产生影响后,《财经》杂志就像一个异数,不但在国内独领风骚,而且经常被西方媒体转载。西方媒体要想获得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独家新闻非常困难,但这是财经的强项。

 

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强化了国内对财经杂志的认知,以至于政府里的有人总是认为,谁在背后支持财经。

 

财经11年无法平凡的日子

 

《财经》的剑走偏锋也得到教训。

 

20071月,财经封面报道《谁的LN?》中揭露了一群投资者是如何用5.5亿美元的代价换得对一个市值超过100亿美元庞大集团的控制,这个集团的资产从发电厂到足球俱乐部无所不包。

 

《财经》报道还指出,近一半的收购资本来自一个难以追踪的源头,一经刊出,顿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关注。

 

很快有人要求网站删除这篇报道,报摊撤下当期杂志。一位熟悉《财经》及这则报道的人表示,揭露从私有化中疯狂获利的行为,太容易将高层领导子女卷入其中了,在当时犯了大忌。

 

由于在媒体界的巨大影响力,2007年,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授予胡舒立“刘易斯·李仰士新闻责任与正义奖”奖,以表彰她的“良知和正直”。

 

她赢得崇高的职业尊严

 

2008512日,胡舒立正在北京西郊参加一项典礼。一条短信告诉她:四川省在白天时间发生了强烈地震。她立即意识到:当时学校正在上课,“学生们的伤亡将会很惨重。”

 

胡舒立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指挥员工租赁一台卫星电话,迅速派出一队记者前往四川采访。在中国,报道大规模灾难会有政治风险,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数,三年后官方才公布。

 

由于无畏不惧的职业精神,国外媒体曾评价胡舒立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不到一小时,第一位出发的《财经》记者开始前往四川的飞机上,其它九名同事开始在地图上圈出地震区里的学校资料。当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强调地震“牵动了党的心弦”的时候,《财经》正在调查死伤者的大致人数,并指出“许多受灾者仍然在等待救济物资”。

 

69日,《财经》杂志刊出了一份长达12页的调查报道,详细介绍了地方干部在修建学校中是如何偷工减料的,但并未提及相关责任人的名字。杂志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波明也曾讲过:“我怕她!”

 

在后来的日子里,胡舒立几乎采访了中国所有的顶级金融家。她有时亲自上阵,从金融家的身上抽取信息,就好像一个研究生在同德高望重的教授们谈话一样。

 

在中山大学期间,她为“岭南论坛”的主办,利用人脉做出重要贡献。这个论坛一度有成为继海南博鳌之后,又一个重要阵地。

 

用一本杂志影响了中国的胡舒立,其青春应当无悔,因为她赢得了一份无数媒体人梦想中的职业尊严。

 

(本文根据《纽约客》2009年7月20日文章有所增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