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家】李伯谦取象

2017-01-18 赵富海 墨香学术

点击上方“墨香学术”,即可免费关注我们


生命力,苍穹处起。
在路上,在家国。

读写生命大地,书写中华文明。

一切文化,最后沉淀为人格的魅力。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

夏商周三城,传奇。


这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各种思潮、信息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大脑,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受到多元文化的挑战。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在民族文化的构建上,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需要什么?

一切民族,在经济发达的时候更需要优秀的文化俩承载人们的心灵世界。否则这个世界将由于精神空虚而毁于自身的经济繁华。当代中国,因为它的剧烈而快速、复杂且多义的社会转型,我们更要从历史中寻求慰藉,将我们的生活继续。

 

时代需要我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构建一条通道,以便认知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时代也造就出一批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给构建这条通道打下基础,他们是人类与天地往来的桥梁。


他们的代表人物中就有李伯谦……

 

一段历史、一个历史时间和一位历史人物,通常事表象化的,最终还是要回到逻辑的层面,才能看见本真。

我用“读写生命大地”为书名来抒写考古学家李伯谦,自然是在“书写中华文明”中取象。李伯谦提出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方法,成为继地层学、类型学之后又一种重要的考古学方法。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神权、王权两种模式,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进程的必然之路;中国青铜器文化结构体系,完整地构架与解读了中国的青铜时代;晋文化研究,开创性地言他人所未言而自成一家;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八点启示,切入当下,值得我辈认真思考;1996—2000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夏商周年表》更接近历史真实。



1996—2000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


201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这部书是对20世纪中国各学科学人成就、建树的集大成之作。钱伟长总主编的这部书,在王巍主编的“考古学卷”中介绍了李伯谦。介绍文字由孙庆伟撰写,分为四个部分。一、成长经历。二、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成就:1.完善商周考古教学模式,构建青铜器文化结构体系;2.确立三代年表,追寻中华文明之源;3.重视理论建设,强调研究方法创新;4.全力大招高水平教育平台,致力考古人才培养。三、李伯谦主要论著。文前对李伯谦本人作了介绍。


李伯谦(1937—   ),河南郑州人。考古学家,1956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考古系副主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兼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议委员、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和名誉会长。


20世纪60年代初,李伯谦即投身中国青铜时代考古,参与编写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商周考古》,并先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和安阳殷墟、北京昌平雪山和房山琉璃河、江西清江吴城、湖北黄陂盘龙城、山西曲沃曲村等夏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其所著《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一书,第一次全国系统的阐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谱系和特征。该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青铜时代考古进入一个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伯谦长期担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科负责人,为中国考古学教学体系的建立和文化考古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


1996年,李伯谦担任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是该工程考古领域的总负责人。2000年,他主持起草了《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几点设想》,并出任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的主持人,为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提出的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文明形成的十项判断标准、文明进程的三个阶段等学术观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和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一样,李伯谦生长在中华大地,他的日子也是每餐一饭一蔬。不同的是,他在他的领域内认知世界。他所做的一切研究,是为了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自我认知—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华文明的历史是怎样的,它从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开始,我们国家的性格,中国在世界文明史的位置如何……这些就是历史给我们的思考。一句话,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历史,不知道自己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忘记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


半个多世纪以来,李伯谦的新在路上,身在大地。这是一种寂寞的文化行走,也是一种崇高学术境界。这一切又是建立在他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义务的基础上的,进而实现他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


传世,不朽要借助事业或道德、文章,即所谓立功、立德、立言。李伯谦浩气盈胸,见识卓绝,其高尚的人格会烛照漫长的历史。我访谈了几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他们这样描述李伯谦;率真,人情味浓,情可见心,不加雕饰,坦诚待人。李伯谦有君子之风,而他的胸襟坦坦荡荡,还有文人情怀弥漫其间。


 

时间掠过,暮风秋雨。李伯谦与他的老师、同事、同学、朋友、学生,绽放出了夺目的学术光彩。李伯谦宏阔的历史观和精神观,形成了他独有的人文气息、科学思辨、多元内核。在学术见解与研究方面,他尊重别人的观点,但对自己不认同的看法也绝不苟同,其中就包括自己老师的观点。


李伯谦与他的老师邹衡先生“关于夏文化上限问题”的讨论,成为一场著名的师生学术争论。当时,李伯谦对老师邹衡“二里头四期都是夏文化,覆盖了整个夏朝的历史”这一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提出“二里头文化应该属于夏朝的中晚期,也就是二里头遗址是后羿代夏事件之后,夏的都城所在地”。谈及这场争论,李伯谦说:“我爱吾师,更爱真理。”他认为,尊重老师和服从他的每一个学术观点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考古工作者最基本的素养是实事求是,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科学家钱学森,他的学术建树超过了他的导师。他也说过:“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钱学森的导师是冯∙卡门,冯∙卡门的导师是普朗特,他被公认为近代应用力学之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钱学森陪老师冯∙卡门率领科学考察团赴德国去考察航空与火箭研究的发展情况,同时拜访已成为美军战俘的老师普朗特。冯∙卡门说:“这是一次多么不可思议的会见啊!现在把自己的命运和红色中国联系在一起的是我杰出的学生,钱(学森)与纳粹德国工作的我的亲密老师会合在一起。”冯∙卡门说:“钱,你已经超过了我,回去,为你的祖国效劳吧。”


考古学家李伯谦(左)与作家赵富海在东赵遗址发掘现场


李伯谦是考古学家,钱学森是物理学家,他们都是科学家,又有两个共同点: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都在为自己的祖国效劳。钱学森的工作几乎不为人所知,二李伯谦的工作都是为人所共知,他是用生命和智慧读写生命大地。


李伯谦曾经说过:“我摸陶片就是一种享受。”这就是考古大家的意趣和对事业的挚爱。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言:“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李伯谦老师将他的同行、学生都称为朋友,无庙堂江湖之分。他将民间收藏家吴海棠请入北大,专开了一门玉器研究课,李老师称他为朋友。杨永贺是河北保定市文管所原所长,李伯谦把他引荐入北大考古系,深造4年,并且让他带徒弟搞文物修复。


生命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奋斗的过程。“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祖祖辈辈生活在郑州西边的东赵村,此地发掘出夏至周大、中、小三座城,而他的老家就在城根。这简直是传奇。


威廉∙福克纳说:“人的不朽,不只是因为他在万物中唯一有不竭的声音,而是他有灵魂—又使人类能够牺牲,能够同情,能够忍耐的灵魂。”


取象李伯谦,是为了将其思想光辉与人格魅力最大限度地阐释,并且传扬天下!


(文章来源:《读写生命大地——记20世纪知名科学家李伯谦》)







读写生命大地——记20世纪知名科学家李伯谦

  

基本信息:

编者: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内容简介


历史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涵盖了所有流逝的岁月,李伯谦在这岁月里与他的老师、同学、学生、朋友书写中华文明。 历史在考古学家手里呈一册册厚书沉降,却在我们心中铺开了一条灵魂的栈道。它让我们看到李伯谦对历史与生命的敬畏。 一座城市以往的历史包括文学在内,可能给我们很多的想象,向往的空间。深厚的历史背景,给我们的是传承的契机。


目录


前言 李伯谦取象

老家在东赵:一个郑州人的北大和夏商周三城

大地的馈赠:精神指引与学术成就

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一种学理,一个理论贡献

青铜的释义:构建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

晋文化尽说:考古世界与生活世界重逢

夏商周断代:国家工程,民族功德

历史的启示:五千年文化不断,走的路不同

文明的判断:文明形成的十个标准

为学科建设:打通历史,连接历史,进入历史

赤子著其文:感悟考古,转识成智

操守与情怀:思想光辉和价值观

当下的意义: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八点启示

附录: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后记:敬畏历史与生命




我们转自考古汇(kaoguhui)


来稿邮箱:moxiangxueshu@126.com,期待微信首发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