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注】忠魂永驻抗日山

2017-11-22 雷锋杂志微平台

文|孙秋香 朱瑾

抗日山

山之初:长歌当哭祭英烈


行驶在路上,不远处纪念塔上的八路军战士塑像映入眼帘,一手握枪,一手擎旗,以守卫的姿态,眺望着远方。这尊塑像已伫立了70多年。70多年前,因为这座碑,成就了这座山;70多年来,在人们的心中,这座山就是一座碑。



1941 年 3 月,八路军115师教导 2 旅和山东纵队 2 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历时一周,攻克敌伪海头、兴庄等近10个据点,击毙、俘虏伪军1000多人。

此次战役中,115师某部18名战士为掩护大部队撤离,被日军包围在炮楼里,他们与敌人恶战一天,毙敌50余人。岂料日军直接用手榴弹攻击炮楼,夺走了10名勇士的生命。剩下的8名战士趁着夜色,藏到了当地百姓家中,却不幸被敌军抓到,被酷刑折磨了6天6夜,最终只有1名战士逃出虎口,这名战士叫孟兆阁。令人惋惜的是,3年后孟兆阁在石沟崖战役中英勇牺牲。这就是“青口十八勇士”的由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青口十八勇士”荣誉战旗被受阅战士高高擎起,昂首阔步地通过天安门广场。

长歌当哭,悲祭英烈。为了安葬青口战役牺牲的烈士,滨海军民提出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时任八路军 115 师教导 2 旅政委的符竹庭,亲自踏勘选址,跑遍了赣榆、莒南、临沭山区的各个山头,最后选中了赣榆县的马鞍山巅。

建造纪念塔时,战士们利用战斗间隙抬石背土,周边村庄的石匠们也出工出力。日军“扫荡”的干扰,物资的短缺,都没能阻止滨海军民修建纪念塔的脚步。1942年 7月 7日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塔顶为地球造型,象征着不仅要解放全中国,更要解放全世界的劳苦大众。1943年 7月 7日建成了续塔和纪念堂。此后,随着小沙东海战牺牲的烈士遗体迁葬到马鞍山和符竹庭烈士墓的修建,到 1944年 7月,抗日山烈士陵园初具规模,马鞍山也更名为抗日山。




山之骨 :黄土有幸埋忠骨“马鞍山麓松不老,丰碑遥指入云霄。黄土有幸埋忠骨,三千英烈任凭吊。”这里埋葬着数千名烈士,他们为了民族的存亡,甘愿血洒疆场、舍身取义,最终在这个特殊的兵营——烈士陵园慨然集结。


历史的镜头在闪回:1943年春,经新四军第3 师师党委讨论决定,师参谋长彭雄、8旅旅长田守尧等干部共51人赴延安学习。3月16日晚,3师干部们乘木船经连云港海域北上。17日凌晨,船行至秦山岛附近海域时与日军巡逻艇相遇。日军巡逻艇用机关枪疯狂扫射,将士们只有驳壳枪和手榴弹,却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巡逻艇的进攻。

这次悲壮的血战,从凌晨持续到傍晚,彭雄、田守尧等16名将士以身殉国,烈士们的遗体就安葬在小沙东海战烈士冢中,冢前的碑上刻有陈毅元帅的亲笔题词——“浩气长存”。

沿着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向上走,会看到庄重肃穆的六角墓亭,那是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之墓。墓亭南面镶着他的铜像,那是战士们用30多公斤子弹壳铸成的。这位江西广昌的“小鬼”,一生总是在战斗。1942年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时,将军曾说 :“假如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同志们记住,也要将我安葬在这里!”一语成谶,第二年,符竹庭以身殉国,年仅31岁。

70 多年来,长眠于斯的 3576 位八路军、新四军烈士,“死后依生前战斗序列集结”,伴随着他们爱戴的符竹庭、彭雄、田守尧这些威震敌猷的将领,一起注目着苏鲁大地,活在赣榆人民的心中。




山之魂 :前赴后继重传承

抗日山的重量,是气节的重量,是民族魂魄的力量。

2014年9月1日,抗日山烈士陵园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据介绍,每年约有70万名干部群众来陵园接受革命教育。


许多到访者说,长眠于此的英雄儿女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赴汤蹈火,以铮铮铁骨、青春热血铸就了前赴后继、矢志不渝的民族精神。传承好“抗日山精神”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传承好“抗日山精神”,赣榆区一直全力以赴。2013年,赣榆区与中央新闻纪录片厂联合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抗日山》,在央视和江苏电视台播出 ;组织力量出版《抗日山诗词选》《抗日山—— 一个民族的魂魄》长篇报告文学,编写《刘少奇在赣榆》《纪念符竹庭将军殉国七十周年书画集》。2016年,赣榆区委宣传部和中央新影集团、央视发现之旅频道等联合拍摄大型抗战纪录片《青口十八勇士》,组织成立抗日山精神研究会,挖掘抗日山精神内涵,让“抗日山精神”家喻户晓 ;成立连云港市第一所少年军校——抗日山少年军校,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尚武精神,增强国防意识。这座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园,在人们对英烈越发深厚的缅怀与感恩中熠熠生辉。



后记

记者手记


时光会冲淡记忆,然而战争岁月里那些血与火的斗争,就像抗日山的摩崖碑刻,任凭风吹雨打,永远牢牢镌刻。这次我有幸参观了抗日山烈士陵园,山顶那座高达十几米的纪念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巍然矗立,如一柄青铜铸剑,直刺天穹。这座塔,正是一座山峰岿然挺拔的所在,也是抗日山最壮丽的象征。

在不同坡段上,这些形似刺刀、炮筒、手榴弹、子弹等特殊形状的碑塔,承载着寒光闪烁的战争印迹。列宁曾说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瞻仰青山、缅怀历史,就是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以纯洁的党性要求自己,以崇高的信念激励自己,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选自《雷锋》杂志第十一期

主编:夏一萌

编审:若    水

总监制:董亚超

《雷锋》杂志每月10日出版,16元/册,

全年订价192元/份;
国内统一刊号:CN10-1343/D
全国邮发代号:82-299
电话——

新媒体部010-68538261;

发行部010-68538261
军线:0201-720638

邮局汇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34号解放军报社
邮编:100832

收款人:雷锋杂志社

银行汇款——
开户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三里河支行
账户名称:北京锋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账号:35120188000079833
全国邮局均可征订、也可通过以上方式直接与《雷锋》杂志社联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leifengzazhi001@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