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次,李安导演玩脱了……吗?

2016-11-10 奇奇哥 爆浆娱玩
 今晚午夜,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就要与全国观众见面了!

此前,我们已经通过「漫画 | 小游娱教电影」向大家介绍了本片所应用的「3D+4K+120帧」技术的基础信息。


漫画 | HFR电影到来,准备好晕车药

(点击蓝字学知识~)


这次,我们请到了已经在北美观赏过本片并且采访过李安导演的@刘判官在此,为大家进一步解读《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对《比》片有更多了解,也希望能帮助大家对本片所代表的新技术潮流管窥一二。

以下为作者正文


今年11月,众多中外大片扎堆来袭,堪称史上最拥挤的秋冬档。
为了抢占票房先机,各部影片也争先恐后的展开了营销攻势。

在这波宣传大潮中,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显得极其与众不同:
相比于其他影片将焦点放在了故事情节或者明星演员等传统重点,关于本片的全部信息似乎都离不开一系列逼格满满的黑科技名词:4K,高亮度3D,120帧很有理工男误入文科班的既视感。

对于广大对于视频科技的理解仅限于手机相机和美图秀秀的吃瓜群众来说,我们究竟能通过这些黑科技看出李安导演怎样的艺术情怀?


三项技术中,最引人关注的是120帧的技术,毕竟4K效果现在连手机屏幕都做得到,并不太新鲜。(顺便一提,最早的4K手机之一便是索尼出品的Z5,记住这点,后面索尼大法的戏份还不少呢!)

高亮3D的效果也不难想象,按照几十瓦和几百瓦灯泡的区别做下脑补就差不多能理解了。
但这120帧却着实有点先锋,毕竟电影以24帧的速率放映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观众已经把24帧当做了电影本身的的固有属性

但其实,在有声片出现之前,电影更多是以一秒20帧不到的速率拍摄及播放。
2012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艺术家》也是以21帧左右拍摄,就是为了重现默片时代的电影质感。
而有声片诞生之后,24帧恰好是将声音的录制播放和画面结合最好的一个速率,于是就这么确定下来成为现代电影的标准帧速。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以24帧以上拍摄播放并不难实现,只是在电影胶片时代,胶片本身就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每秒录制更多的画格,也就意味这需要更多的胶片,更高的成本,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钱」字。
既然大众对24帧没什么意见,何必要自找麻烦呢?这钱省下来再请一个明星不是更好吗?

有趣的是,李安这次之所以突破24帧来拍摄,背后也有着复杂的利益因素。
影片的出品方三星公司(TriStar, 和主营手机现在改做爆破业务的韩国公司无关)隶属于索尼电影公司(对,就是那个SONY,我跟你说过大法的存在感不低)。而同样的索尼也是影院放映系统的主要厂商

如今各大院线购买新放映器材的速度和热情远远低于索尼公司的理想。
索尼最希望的当然就是推出一部技术上的话题之作掀起新一轮的电影放映技术的革命(就像当年的阿凡达让3D 成为所有电影院的标配),这样各大影院都不得不付出高昂的金额来升级播放设备。
只是电影公司的选择,颇有病急乱投医的感觉。
像《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主打内心戏与情怀的电影,是否是放映新技术的最佳宣传片,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从最后成片效果来看,已经在纽约首映抢先观影的笔者不得不说,面对新技术,大导演如李安也显得有些手足无措顾此失彼。
有些时候理念太超前玩的太过火,让观众难以下咽;
有些方面,又显得犹犹豫豫畏手畏脚,白白浪费了新科技的巨大潜力。

首先说说玩的太过火的地方:
在今年的美国广播电视设备展(NAB)上,李安导演和他的团队就旗帜鲜明的表示「新技术呼唤新的视听语言」,几乎直接宣判了观众习以为常了一百多年的传统影视美学的死刑。

在传统的电影理念中,角色一般不对着镜头说话,以维持观众处在电影银屏形成的「第四面墙」之后的安全感
不幸的是,这条规矩也成了李安导演的又一个革命对象。
影片里大量镜头都是演员双眼直接面对摄像机。
有同学说了,去年的《硬核亨利》不是全程第一人称,除了主角之外所有演员都是面对镜头吗?
但《硬核亨利》起码能革命到底,从头到尾维持视角的统一。
《比利·林恩》却是个夹生饭,忽而用传统的电影视角,忽而又转到大量的第一人称,如此变化反复,是在是让人不解。

笔者当然知道真正的电影大师在于能够打破传统规则的束缚,电影史上「越轴」或者「刺穿第四面墙」所诞生的经典场景也是俯拾皆是。
可是如此过分的并且毫无章法的颠覆规则,笔者看不到一个电影大师应有的持重和审慎,倒像是电影学院刚拿到摄像机不知所措的新生。


其次,尽管有时李安导演显得被新技术冲昏了头脑,但其他时候他又显得放不开手脚:
之前通过各种科普,相信大家已经清楚,120帧画面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更清晰的表现运动中的物体,这也是为什么超过24帧的高帧速最早应用在赛车或者射击类的电子游戏中。
而之前曝光的电影片段中,也预示着影片将有大量反映伊拉克战争的场面,很显然,这是是120帧技术一展雄风的机会。

二十年前,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拯救大兵瑞恩》时,也遇到了传统24帧速无法清晰展现瞬息万变的战场的瓶颈,没有如今李安这样技术支持的斯导只得加快曝光时间,结果造成了画面之间细微的不连续感,不过这因祸得福反而成为《拯救大兵瑞恩》鲜明的视觉标志之一
那么这次李安导演能够用足120帧,带给我们怎样的战场体验呢?
答案是:不知道。

因为影片的战斗场面实在少到让人发指,预告片里出现的画面基本就是本片全部的战争戏了,而且还以掩体对射为主,丝毫看不出120帧的优势所在。
奉劝那些想通过本片体验极致版真人《使命召唤》的玩家们,还是把钱省下来买PS4 PRO吧。
288块电影票钱进入顶尖影院就为毫无止境的对话内心戏+各角度小鲜肉特写,我都替你心疼。


最后笔者最滑稽的一点是,全球能够以4K+高亮3D+120fps放映本片的影院只有寥寥数家,也就是说吹得天花乱坠的各种黑科技,其实只有不到1%的影院看得到,这是在逗观众玩儿吗?

难道因为电影公司的压力,这部影片真的只是索尼最新放映设备的内部宣传片而已吗?

如今这世道,前不久有人把手机发布会开成了相声专场,这次李安又把电影新片拍成了放映设备宣传片,世界变的比电影帧速还快,我是真的追不上啦!

作者其人刘宇凡(@刘判官在此)出身于理工科背景,留学美国学习电影制作,后在美多年从事电影电视相关工作,对好莱坞电影发展历程有着深入了解。目前在腾讯主持北美新片影评节目--《新片大判官》。


看了这篇文章游娱丝们赞同吗?或者你有什么其他的看法,欢迎留言与奇奇哥一起讨论哦~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科普新知识报导新动态评测新电影
爆浆娱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