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美是“物化女性”的落后活动?事情可能比你想得还要复杂。
点击 LoveMatters 关注我们
获得更多「SEX & LOVE」的深度内容
作者 | 沈河西
香港小姐一年一度如期结束
各种流言八卦也一如既往
近年来选美活动总是被女权主义者质疑
所以“选美”的本质究竟为何呢
编者按:这篇文章来自我们的老朋友沈河西老师,感觉是对于“选美”的另一种思考,十分有趣。不过审稿的过程中编辑部可就有些不同意见呢。不同思维的碰撞才是讨论最有趣的地方吧。你又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聊聊选美吧。
读到一篇有趣的材料,是说梁文道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叫《残酷的选美》,讲他中学刚毕业的时候,和几个好友带了一堆批判选美的传单,在港姐竞选场外抗议。
很多年后,梁文道自己坐到了选美现场,成了选美比赛的评审。
时过境迁,梁文道写道:
十几年后,即使很激进的女性主义者,也不再坚持单调的反选美立场,反而懂得以更多元的角度切入,把选美当做有待剖析的现象多于一个只能否定的对象。
图/Shutterstock
我很赞同十多年后梁文道对于选美的看法,以更多元而非简单否定的态度去对待选美。
选美=物化女性?
一说到选美,最常见的一种女权主义论调是选美物化女性。
选美有没有物化女性?当然,这个无需质疑。而且选举不光物化女性,而且物化男性,把男性笼统地想象成只会盯着女人胸部大腿的色狼。
而且除了美女的选美,也有男人的选美,动物的选美,瘦的选美,胖的选美,疾病的选美,花花草草瓶瓶罐罐的选美。
选美的反面是19世纪末的“畸人秀”,看似跟选美南辕北辙,其实骨子里是一样的,都是把人物化。
但问题在于,如果仅仅用物化来批判选美,是很成问题的。实际上,用简单的物化那一套语言已经很难有效地分析很多事情了。
最简单的,试问,在这个时代,谁不在主动地自我物化呢?
难道我们在自拍然后分享到朋友圈的时候,没有物化自己吗?你用美图秀秀美颜相机让自己看上去美美哒的时候,没有在物化自己吗?
图/Shutterstock
在这个资本主义进化到3.0的时代,谁能站出来说,有什么被呈现出来的东西是绝对不物化的吗?
有一种观点说,在选美比赛中,以美貌来评价女性。这个批评固然没错,但等于没有批评。因为在今天社会,“颜值即正义”难道不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了吗?
前段时间许知远被很多人骂,有很多评论拿许知远的外貌作文章,言下之意,如果许知远长着一张吴彦祖的脸,他的言论就不会引起那么大反感了。
很现实,美貌在今天的社会里就是一种虚拟货币。
如果你因为选美鼓励外表美而去批评选美,那你也可以去批评小鲜肉,批评娱乐工业,批评求职过程中因为美貌获得优势,打击面不知凡几,这样的批评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选美=男权压迫?
选美是不是就是男权视角下对于女性的赏玩,即所谓“男性凝视”(the male gaze)?这么说很难百分百成立。
这个问题可以换另一种问法,就是选美是不是就是意味着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我想,这么说有点太简单了。
选美比赛不是只有男性在看,很多女性也很喜欢欣赏漂亮的女性身体,但如果你这么说,某些反对者又会说,这是因为这些女性复制了父权、男性压迫那一套,她们把男性的目光内化了而不自知。
图/Shutterstock
对于这样的钻牛角尖的循环论证,你还能怎么反驳呢?
选美=多元表达可能性?
很多时候,我们都得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下来看。
回到梁文道当选美比赛评委的现场,他的助理是上届选美的季军,她轻声对他说:其实选美在中国的情况底下,也是普通女孩子的难得机会。
这个说法如果放到港姐选举的最初,体现得更鲜明。
香港小姐设立的初衷,有一个重要目的是传递香港精神,什么是香港精神?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下,就是每一个普通的香港人家的麻雀可以变成飞上枝头变凤凰。
而且在处于上升期的香港,这个想象是有很大感召力的,也真的能和香港社会那种蓬勃向上的整体氛围配套。
因此,当年很多的港姐真的就是出身于一般的工薪阶层,譬如赵雅芝、袁咏仪等等,一干有钱人家出身的海归佳丽霸占港姐选举,那是后话了。
因此,她们身上代表的不仅仅是物化女性,不仅仅是男性凝视,也是香港精神的道成肉身,说得最简单一点,选美在那个年代里,意味着阶级流动是可能的,这也是选美的价值之一。
图/1983年香港小姐亚军张曼玉。来源:腾讯娱乐
诚然,它的形式是物化的,但物化不代表简单的剥削,这是两回事。
还有一点,在物化的外表下,某些看似压迫性的机制同样可以为更另类更多元的表达提供可能。
在这里,可以提到的是,选美比赛常被拿来批判的另一个靶子就是消费主义,认为这是被消费主义所绑架的。
可是问题在于,就像物化一样,在今天这个时代,批判消费主义,等于什么都没说,因为今天你很难说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外在于消费主义逻辑的,真的有吗?
就拿选美来说,选美比赛中体现出来的所谓“美”的标注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一种说法说选美是在鼓励一种“胸大无脑”的女性理性,也就是英文说的mindless-boob。
这么简单粗暴地评价选美比赛,我想选美比赛本身很冤。
譬如泰国变性人选美大赛这样的选美,在服膺于一套主流的对于美的想象法则之外,也见缝插针地植入了对于变性人这一性少数群体的正向理解。
就如同小鲜肉一样,一方面小鲜肉这样的话语固然在加固一套更主流的“颜值至上”的价值观,但同时这些年游离出来的中性化男色,难道不是对于男性气质的一种拓展吗?
图/Shutterstock
你很难说,正如有朋友在文章里提到的,不能因为小鲜肉是物化,是身体消费,就否定它也在给另类的想象提供可能性。
反选美=政治正确?
还有一种逻辑,我觉得也很有趣,很自相矛盾。
譬如手头看到一篇英文文章,通篇用陈词滥调的那一套压迫啊物化啊这类语言批判选美,然后谈到有一点,说美国的选美比赛太白了,没有黑人面孔。
那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如果有黑人面孔的选美比赛就是好的?
可是你不是本来就不赞同选美比赛吗?
政治正确总是很容易,但也很无聊。
比如为了否定整个社会对于年轻的崇拜,就说老年人的皱纹是美的,天地良心,你这么说的时候,有问过老年人的感受吗?他们觉得皱纹美吗?
再譬如,奥斯卡为了政治正确,把一堆奖颁给黑人元素的电影,这好吗?是不是有点太无聊了?
这个世界的逻辑就是和选美的逻辑如出一辙的,为了还世界一个清静就希望把选美一棍子打死,就有点像政治正确的做法,没有选美比赛的世界不会变得更美好。
(文/沈河西,自称非知名媒体人,非知名自由撰稿人,十年后的非知名小说家。)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本文来自谈性说爱中文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Chao.Wang@rnw.org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图片查阅:
《跨性别者:对自己的性别不满意该怎么办?》
有些粉丝可能不知道我们还有另一个劲爆火辣(划掉)的微信公众号的
比现在这个历史悠久一些。
会分享一些其他有意思的内容
我们还是我们
请扫码关注
谈性说爱
一个既性感又科普的公众号
微博 @谈性说爱LoveMatters
中文网 lovematters.cn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阅《幕布下的青春,货架上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