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群人,带你反抗糟糕的社交体验 | 100 个有意思的人(14)

杨舒涵 未来预想图 2019-05-04


周六的夜晚,你是选择窝在沙发里、开一罐啤酒,与人平等交流看法,还是更愿泛泛 social、言之无物?


何雅楠选择前者。她也是我们“100 个有意思的人”系列采访的第 14 个人。


△ 何雅楠,线下主题沙龙“盘丝洞客厅”发起人。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发起于 2018 年 3月、现在已经从北京延伸至波士顿的“盘丝洞客厅”,是何雅楠对糟糕社交体验的一次“反抗”。


1.

做一件酷酷的事


在美国哈佛大学读研的第二年,暂时没有想清楚人生走向的何雅楠选择回北京“间隔年”,实习之余,她也参加了些聚会,糟糕的社交体验让她反思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同样是放松,她期待“在周六的夜晚,窝在沙发里,开一罐啤酒”,和人平等地交流看法,而不是简单的把酒言欢言之无物。既然没有现成的社交场景,不如自己造一个。她与有类似经历的朋友聊了这个想法,主题沙龙“盘丝洞客厅”由此诞生。


第一期地点选在何雅楠当时在北京五道口的住处,她在朋友圈发布了活动信息海报。她本科念的是建筑,这也给她带来一个便利之处——自己动手做宣传平面设计、不用花钱。那一场活动来了十个人,基本都是雅楠的朋友。按照要求,每人都穿了两只不一样颜色的鞋——这个形式也是首期话题“心理学”实验里的一个案例。第一期分享人是何雅楠自己,作为客厅主人,她也按心情准备了些酒水零食。


△ 集合各式各样的凳子椅子沙发坐垫,总算大家都有了座位。略带玩票性质的首期活动有着不少小插曲。红烧小排、KTV 球、乱入歌单的建筑学音频、酒后打碎了的碗……他们发散海聊到凌晨三点,严肃的话题与不严肃的活动现场碰撞,够嗨。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作为一个线下社交活动,并无主客之分的盘丝洞客厅同时拥有着正式感与放松感。这个通常位于家中的聚会,面向社会公众,有活动海报和每期话题。对来者的穿着身份举止毫无要求,也没有指定的位置对号入座,任何人都可以适时地打断分享人、抛出自己的问题。


这个“客厅”也极具个人属性,话题更多围绕何雅楠感兴趣的领域,既多元,也相对小众,活动前期工作也由她独自承担,自由的同时,也给足她时间摸索能将这件事持续推进的方法。


起初,关于盘丝洞客厅话题的确定,何雅楠设定了两条路线,要么是从某一事件或某一具体领域出发,要么是分享人本身有故事。她像做采访似的去跟分享人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想法。她甚至为分享人量身定制话题,也愿意专门为 ta 去找一个可以碰撞出火花的分享人。


每次都做不同的事儿——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直至活动办到第一季第九期《新零售:赛博城市遇上消费社会》,何雅楠才想明白,以后每一期她都要请背景不同的分享人,就同一个话题碰撞观点,而非简单集合。至此,她也确定了盘丝洞客厅的标准之一:“跨界”。盘丝洞也保留自己的意见,而非完全中立无声。


△ 盘丝洞第一季第九期,何雅楠邀请了三位背景迥异的分享人,根据其自身经历,就大数据、场所设计、新媒体艺术,还有传统快消行业等角度带来对新零售的认识,她也是在那次活动上找到了自己论文的方向。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没有一期盘丝洞客厅是重复的,包括时长,但总在半夜结束也有诸多不便。策划期间,她需要事先和分享嘉宾敲定好时间与内容,现场的临时主持人还需要掐着时间适当拉回跑得太远的思绪。


最多一次,一场活动有过四个背景不同的分享人,现在则固定为两位分享人,更多时间留给朋友们讨论,这样,既可以保证活动在半夜 12 点前结束,也能确保聊到些不错的想法。


第一季最后几期,盘丝洞客厅走出了家门,非正式地获得了些场地赞助。或主动或被动,都像是“聊”来的。万未酒馆那期的分享人,人们叫他“野哥”,看上去像一个瘦小版的高晓松。野哥白天的身份是摄影师,可能出现在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拍照,到晚上,就拾起另一个身份,去精酿酒吧当酒保——他跟老板谈的条件是:随便免费喝啤酒就行。


“一个酒鬼。”何雅楠说,“可我就会喜欢这样有意思的人。”一次,她跟野哥说,我们合作做一期“盘丝洞客厅”,你讲讲精酿啤酒文化吧。野哥回答,那得放在酒馆里讲。那期就在野哥工作的万未酒馆开讲,一群人在现场边喝边聊。


△ 第一季第六期盘丝洞客厅@北京,何雅楠帮大四学生袁方洲办了场玻璃艺术小型展览,后半场趁着酒劲儿,一群人向分享人在清华美院的工作室进发,在休息区就着啤酒瓜子儿聊完了后半夜。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 盘丝洞客厅第八期,一个学建筑的本科生孙照人讲《造与作:匠人触摸这世界》。台下坐着孙照人的老师和未来实习单位的老板,这种权力关系与日常生活中老师讲授,领导要求的反差,显得非常有趣。何雅楠把这种巧合归结于“平等意识”。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 活动那天,激发研究所三个主理人都有事儿,无法在现场。“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那是个四合院,老建筑氛围特好,嘉慧前一天把钥匙直接交接给我了,第二天我自己一个人去开门, 就剩下一个外国的艺术家在那,他坐旁边听了半天,也听不懂,就看图。” 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 这是“盘丝洞客厅”团队成员放弃形象的大合照。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2.

然后呢?


2018 年 8 月,做完第一季第十六期,何雅楠办了个盘丝洞客厅告别 party,回到波士顿继续学业。但没多久,曾经做过听众也做过分享人的李新亚跟她商量,想把这事儿继续在北京办下去。


这一次,他们认真谈起了“盘丝洞客厅”持续的可能性。他们在北京组了个 4 人的团队,何雅楠远程负责内容策划和嘉宾把关,她提前至少和每位嘉宾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然后由北京的同事们负责落地工作。


在波士顿,何雅楠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曾博文和汪子京。新朋友变成老朋友。三个人一起做策划和现场,同时征用了曾博文的客厅。


△ 做活动前准备的盘丝洞客厅波士顿第一场,“共享出行”。图片来源|盘丝洞客厅


△ 波士顿第四期:这是少有的由个人完成的分享,关于在线交友时代的重重困难。活动在一个建于 1860 年的老建筑中举办。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但个人属性与团队人手有限,也限制着盘丝洞的诸多想象。有限的宣传营销与限量售票使得“盘友”基数扩张缓慢,参加者的背景也有待丰富。他们还尝试过盘丝洞电台节目,但上线仅四期便停更,更多不能到场的朋友提出的线上分享与活动内容整理,也因为团队成员精力有限而延后。


盘丝洞客厅一度是何雅楠纯粹的快乐源泉,是她愿意自豪分享的作品,但活动也不像看起来那样永远都流畅顺利,她得每周连轴转想选题、邀请嘉宾,在每一期活动刚结束客厅还未收拾打扫时,“下一期做什么话题”的永恒命题都让她头疼。更多时候,对活动品质把关的焦虑,也让何雅楠自己怀疑举办活动的意义。


△ 第九又四分之三期活动海报。在一次又一次重来中,“太心累了。因为第九期做完了,第十周想休息了。 像模像样做了一个海报,也有一个二维码,你扫描之后会出现一张放鸽子的照片。”图片来源 | 何雅楠


她陷入了焦虑状态。盘丝洞和她自身职业的不确定性相互缠绕,在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很迷茫。“商业化”“变现”“线上线下”“可行性”……她抱着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去问行业前辈、大学导师,甚至求职面试官。


尽管没有定论,但反馈大多都还算积极。导师夫妇替她找来了法国沙龙的资料,并辅之以“人在休闲状态下更容易吸收知识”的研究,鼓励何雅楠去发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物。也有互联网企业的高管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建议盘丝洞客厅继续积累,不必急于一时。


孵化成创业项目或是非营利组织——摆在盘丝洞面前的路不止一条。何雅楠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改变了自己对创业的看法,她原本抗拒商业话语体系,作为一个商业初学者,她想,有时候这也可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性而不得不选择的道路。


基于当前盘丝洞团队成员都处于兼职状态的特殊性,大家一致决议还是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同时,作为兴趣,保持舒服的感觉,继续把盘丝洞客厅办下去。何雅楠也觉得,当下自己的积累还不足以全身心投入到盘丝洞客厅,打算毕业后先回国工作。


分工也更加明确,何雅楠负责统筹与设计,北京这边由婷玉和马尧负责策划,运营工作由李新亚承担,波士顿也照旧运营。同时,他们也继续等待可能加入团队或达成合作的朋友。在新成员报名表上,盘丝洞客厅着重提及了对新媒体运营、视频制作等线上分享相关功能的重视。


盘丝洞客厅所关注的话题也圈定为时事热点、当代生活、行业观察、个人经历四个方面,保持着周六晚上就着酒与零食,“正经又不正经地,对着 PPT 一起 BB”的惯例,轻松却又有章法地往前走。


△ 北京文化活动空间 E6・本土一间是盘丝洞的老朋友,从第一季的告别派对,到这个冬天的特别局,在这里盘丝洞做过不少尝试。环境不同,气氛不差。图片来源|盘丝洞客厅


确定了当下定位的盘丝洞客厅,也在这个冬天有了更多动向。先是放了一波“三山五园数字文化体验展”的福利票,再到 1 月中旬,第二季盘丝洞客厅@北京与烧・卖策展联盟一起,在北京文化活动空间 E6・本土一间搭建了一个客厅场景,就着“未来生活,科技是个复杂角色”的话题,尝试了一次线上内容输出的可能性。客厅的老听众帮忙录像,现场内容也将由工作人员整理成微信图文,分享给更多人。这种合作方式也是盘丝洞客厅此后打算前进的方向之一。不久之后,他们还计划推出“分客厅”的概念,团队已经在和有意向的客厅主人接洽。


最初,它是“一个分享跨界知识的有趣客厅”,如今,它是“一个有趣的跨界青年客厅沙龙”,你会发现,何雅楠和她的朋友们对客厅的模糊意象定位回归到目标群体和活动形式。这一年,他们举办了三十多期活动;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也是未完待续。






未来预想图 ×  “盘丝洞客厅”创始人何雅楠

 

Q:为什么取盘丝洞这个名字?


何雅楠:是我去婷玉和马尧家做客的时候顺嘴提的。他们家家门口贴了拿毛笔写的仨字, “水云间”,一进去宽敞明亮,还有一个古琴教室。


我当时租住在五道口,客厅很大,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窗户,只临着一个天井,采光特差,人在里面根本分不清白天黑夜,特别昏暗。那个房子只适合年轻人住,老年人住在里面会闷死的。


我就说,跟他们家这一比,我们家简直是盘丝洞。这是一开始的设想,后来陆续得到很多反馈,说这个名字起得好。我想它可能在无意识之中触到了一些点。 能够被这个名字吸引的人已经经过了一些筛选,他至少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不是一个有偏见的人。他会觉得这里面是不是一群妖魔鬼怪?那太好了,他要认识一下。


Q:你们的目标受众是怎样一群人?为什么选择这一群人?


何雅楠:一开始吸引到的是我的朋友圈子,做设计学艺术的这部分群体。第二季我们明确规定了目标受众是 16 到 35 岁、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波士顿这边针对年轻的职场人。他们有独立表达观点的欲望,但他们平时没有合适的场合,去的地方还是酒局或讲座分享,他们需要一个优质的社交环境。


第一季时是我个人粗略判断每期受众背景有没有更丰富。现在报名购票时,网页会要求提供报名者的背景信息。这是北京成员新亚提出来的,他是做大数据的。现在我们有数字的直观感受了,又来了这么些新行业的人,太开心了。


Q:你们如何确定每一期的主题?选定主题有什么标准么?


何雅楠:第一季盘丝洞客厅是我个人生活方式的一个延伸。所以当时的原则就是我想聊啥就聊啥。我对很多话题都非常感兴趣,虽然不精深,但这就是我的瘾,别人在做什么,跟我的世界不一样,想看他怎么过他的生活。评判标准到了第二季会更加明确。社会热点是很重要的方向,就滴滴和基因编辑我们各自聊了一期,这些话题都有非常强烈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我们希望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去看到一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诱因,这也是这个平台希望或者说是我个人希望达到的一个目的。


选定某种主题与选嘉宾相辅相成,有时候是我们关注到我们身边的人,他身上有哪些特质,他代表了哪一个行业,我们可以挖掘出来跟其他人去碰撞。


△ 团队成员各自想了几个策划,凑成一张问卷。他们参考投票结果,但不完全服从。有意义的话题,不一定有可行性,比如他们找不到一个围城时代的“海龟”现身说话。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Q:你们如何控制活动时间和进程? 


何雅楠:超时常有发生,涉及到做策划与现场节奏把控。这个活动绝对不是单纯攒个局,我把这个人邀请过来,你来现场讲讲,讲啥都行,时间差不多这样,我们都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好像你办活动是你占用了分享人的时间,所以你不好意思再提各种要求。 但他来的时候你往往发现分享内容和主题对不上号,这是很糟糕的。


对内容负责,是我办这个活动最大的意义。它一定聊到点真东西了,触到人的内心了。所以我先去了解这个分享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我说这些话题可不可以邀请你来分享这几点。有团队之后,我们也意识到,也不能仅仅要求他命题作文,得先让分享人自己提出愿意分享什么,然后和我们平台想要的东西做一个结合,是双向的过程。


Q:一群陌生人在周末的夜晚汇聚在一起,如何破冰?有什么一贯的办法拉近距离么?或者你们并不苛求打破距离感?


何雅楠:每次都是新老朋友混杂的状态,不会出现完全陌生人的情况,而且是在自己家办 party,不必担心出什么问题。可能跟我个人性格相关,我不担心尴尬。 而且那是一个生活化场景嘛,大家来(做客)了,都是生动的人嘛。就算不聊话题,不聊你是谁我是谁,还是有话可以聊的。作为客厅主人,我就招呼大家吃好喝好嘛。


另外我自己就特别不喜欢自我介绍,哇我这个怎么跟你介绍我自己,难道还是从我的社会标签开始,我在哪里上学,我什么行业,我做什么工作?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有偏见的,所以客厅从来不做自我介绍。


如何破冰跟平等相关,如果我一上来就通过社会身份认识这个人,那又回到那个我不喜欢不认同的社交环境,所以我们刻意避免做自我介绍,通过在活动过程中以观点识人,你看她的气质怎样,你看他表达的观点他说的话去对他有一个判断。


我们保持合理的边界,真心相待,我们都看到彼此灵魂的一小块。而在这样的几个小时真诚分享讨论交流碰撞后,大家会忍不住地去了解对方的社会身份。每次都是结束后,就有观众自发说,我们加个微信。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元素,现场一定要有音乐!开场有,分享过程中也得要有。音乐是尴尬混合剂。


△ 盘丝洞客厅 第二季第二期 “逃离正轨 非典型生活时代”,年纪轻轻又行业经历丰富的 Cony 和尤昀带来他们的生活分享。席地而坐,正在速记思维导图的是 Cony,她稍后加入盘丝洞团队,当下因个人规划暂时离开。图片来源|盘丝洞客厅


Q:我们在购票页面上留意到,参与人数控制在 14 人左右,为什么?


何雅楠:盘丝洞的性质不是讲座,所以绝对不是参加人越多越好。为了保证产生有价值的讨论,15 人左右最合理。但是人数常常多了,最多的一期有二十四五个人。可一旦人多了,有的人就很难加入到讨论,哪怕他想说话,但他插不上话。这就触碰到我们的边界,人数不能影响活动品质。我们希望每个人可以自由地把想说的话说完。


现在早鸟票晚鸟票数目固定,每次开票都是很快就报满了。售价从 30 块钱到 50 块钱人民币。目前还是偏公益性质的,基本能够覆盖活动运营的成本。哪怕之后盘丝洞想商业化,门票收入也未必是我们的盈利模式。一旦价格变高了,它的门槛变高,就可能会筛掉一些我们觉得有趣的人。


活动人数有限,给我们的提醒就是如何能够让我们做的事情影响到更多人,服务到更多人。有的人他不能来参加线下活动,那我们怎么能够通过线上的方式生产出内容。这是我们现在还在摸索中的事情,已经做了一些准备了,但是还没有跟大家公布。


△ 为了控制人数,保持更好的活动效果,团队成员不得不各自抱歉地拒绝自己好友留票的请求。公平起见,只能在每次活动开始放票的时候,告诉朋友,“请去抢票”。图片来源 | 友付


Q:很多沙龙运营者最终还是为了挖掘人群价值,你觉得这些聚集来的人群对你有什么价值?


何雅楠:现在盘丝洞已经不仅对我一个人有价值了,大家在这儿都有所收获。一方面是 ta 在这里能够得到好的内容,无论是当下社会现象,还是独特个人经历。大家都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想在这得到观点碰撞。而且这个内容不是狭义地指代观点,甚至来的人本身可能都是这个内容的一部分。


另外一个层面就是网络、社交,尤其是职场里工作了几年的年轻人,纯娱乐性质的活动对他来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了,他希望能够遇到优秀的伙伴;或者他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呆太久了,他想多认识点其他行业的人,那盘丝洞客厅是一个拓展跨界人脉的渠道。有很多可能性,比如谈合作,有两个人谈成了一单 25 万元的生意。有的平台盈利模式就是搭建一个平台促成合作,从订单里抽成,但这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也有人在这儿找到了自己的伴侣。可能是做观众时认识的,有共同的兴趣,后来发现两个人之间还有其他的奇妙的联系,最后很自然地在一起了。后来他们以情侣的身份来做版画领域的主题分享,是件很浪漫的事情。


我把盘丝洞客厅聚集起来的人定义在介于 Facebook 好友和 Linkedin 好友之间的位置。 如果只是 Facebook 好友,我们只是生活上是朋友,知道你性格什么样,能一起出去玩,但是未必能够深入了解你对自己所处行业的真知灼见、你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独到看法。Linkedin 好友则完全是职场社交,很多正式场合认识的人,你不太会跟他聊生活。而盘丝洞客厅想营造、也确实做到的氛围是把这两点都多加那么一点。人和人之间相处是需要有边界的,但是我们在这个边界范围内,让每个人被束缚的范围内,互相看到对方一点真实的性格,观点,同时看到对方在做什么事情,我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合作。


Q:你觉得你们和 TED 这一类分享有什么不同?


何雅楠:有本质区别,首先 TED 是一个一对多的输出模式,这是盘丝洞一开始就否决的事情。盘丝洞想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而 TED 台下的观众只能听,不能跟你对话。盘丝洞客厅是“来者都是客”,大家都有评论权。哪怕上去分享的人是行业里资深的前辈,但下面的听众也不是来自同一个行业的,也没有必要巴结奉承。我们就是在做真实的观念探讨。在盘丝洞客厅里面,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是被反转过来的,你在台上分享你的生活和经历,台下坐着你的老板和老师,他们去关注你这个人。而且往往站在 TED 台上的人,他已经有一定的名声和社会地位,他才能去演讲。盘丝洞也打破了这一点。


第二个层面盘丝洞打破的是,不能是一个人讲,我们还要互相聊天。TED 是一个人讲十几二十分钟,分享一个观点或一个话题。而盘丝洞客厅是就这个话题,邀请不同背景的分享人,对同一个话题进行不同角度的阐释。比如新零售那一期,同时那次我也夹带了私货,我们有自己的观点要表达。国内聊新零售都是从商业角度聊,而没有人去聊消费主义。所以那天在开场我简短地聊到这点。


再一个差别,TED 分享人得站在台上讲,板板儿的,西装革履,正经的风格。 台下观众也得板板儿地坐着听。但是在我们这儿,聊着同一个话题,在大夏天你可以穿着一个大裤衩,坐在沙发里面抱着一瓶啤酒,听别人讲这个话题,同时,还可以吃点泡椒凤爪,这就是发生过的事情。它可能不是一种体面的食物,在其他场合你可能不太好意思吃,其他场合也不会给你准备泡椒凤爪。 但我就是想吃嘛,所以我就准备了,我吃了,发现也有人跟着我一起开始吃。那个体验也挺奇妙,是一种放松的文化。


为什么很多人会被盘丝洞客厅的海报吸引,他可能受够了日常生活正经的气质了。周六晚上你让我放松一下。我不想再去听讲座,我不想去听 TED,那好像是让我学习, 是一种任务。而盘丝洞客厅这里,你是来放松的,但同时这个放松也是有价值的。听起来多么诱人。


△ 成员子京通常要花五个小时制作的酱牛肉,挑选好的食材精心烹调和准备充分的分享,都来自同样一份赤诚。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 看看盘丝洞客厅的海报文案,它也带有何雅楠个人说话的气质。“海报的语气常常是主办方分享人,是表演者的语气。而看海报的人是观众。两者之间有距离感。可是如果你在海报里面增加一部分替观众说话,就会拉近距离。”她说,“这一点我是从于谦身上学到的,他有一次接受采访,有人问他,你捧哏的作用是什么?他说捧哏的作用就两个,一是在台上替观众看,替观众听,第二个就是替观众反应。这个给我太大启发了。 只有跟观众有一个互动的时候,大家才会觉得有亲密感。文案中在括号里面写两句话,就是在替观众说话,比如说这个人是个大神,但他很谦虚,括号里感叹一下。” 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 另外还有一个体会,来自创意剧团 shit-faced Shakespeare 的改编戏剧,你可能会看到,一个跑到观众席里戴着现代棒球帽的喝得酩酊大醉的莎士比亚经典角色,他神游于角色和现实之中,游离在观众和演员之间。类似的,文案撰写者也成为了跟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我们的目标群体也能通过海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 盘丝洞微信公众号图片第一代与第二代:“盘丝洞,不就是蜘蛛网嘛,我担心伤害人们心中固定的想象。所以我不要用具象的东西,我用一个抽象的符号,洞穴里的一束微光,所以背景是黑的,中间有个灰色方块。同时它也有暧昧的意味。第二代图片是告别 party 时启用的,每次的海报都是单色,那告别 party 是一个整合,像调色盘一样,把所有的颜色融在一起。总体上选择了有点像 iPhone 壁纸的色调。”何雅楠说。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 第二季,何雅楠拿 illustrator 软件画了个盘丝洞客厅 logo,避免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版权和付费纠纷,还画了有霓虹灯效果的版本。这个 logo 后来也出现在“本土一间”的墙上。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 这是第二季第四期关于基因编辑事件的 PPT 截图,提示话题范畴和关注意义,当期邀请到了参与报道的记者和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的前成员带来他们的观点。图片来源 | 盘丝洞客厅


Q:通过友付购票平台的问题设置,我们发现团队有让盘丝洞客厅走向更多城市的意向。如果授权给其他城市,会有怎样的要求?


何雅楠: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启发性的存在,不是一个共享客厅概念,而是这种能够促进有效观点交流的形式。所以不涉及到授权不授权的问题,我们在意的是有没有人能够被这种生活方式所启发,想做同样的事情。比如说有人受到 TED 这种形式的启发,所以它在各个城市做 TEDx。如果盘丝洞客厅做商业转化,获得大众认可和授权很重要,但如果从社会价值来讲,那就未必了。


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是不缺文化活动的。不是所有人都想得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北京很多类似的团队都在尝试,但盘丝洞客厅还是想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周六晚上的客厅,我们可以自由地喝酒,同时,我必须放一个 PPT,必须找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邀请两个分享人,然后我们展开讨论,这个流程形式本身也很重要,它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格,容易获得不错的内容和社交的效果,这个是我想影响别人的。如果你是真正认同这种形式,那我们愿意帮助你实践一下。我们自己也已经在这个冬天主动出击,去找一些客厅。


如果这能够变成一种社会风潮,是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情。但今天在北京这样的城市,谁能够有客厅呢?自己拥有的,或是租住的房子,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大部分年轻人没有办法去拥有一个客厅。不少长租公寓也爆出很多对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不友好的信息。客厅社交如果能够铺开的话,对城市年轻人来讲是很有帮助的一件事情。大家在这样的空间中去交友,去放松去联系或者是学习。


△ 盘丝洞客厅@波士顿第二期,“手机成瘾:也许是个伪命题”,关于离不开手的手机,每个人都有话说。图片来源|盘丝洞客厅


Q:我们收听了盘丝洞电台七月初在网易云音乐上发布的音频,探探时代的故事(荔枝FM 和喜马拉雅上也有)。为什么没有继续做下去?发现了什么问题?


何雅楠:想保证那样的线上尝试,前提是闲。我当时找网易云音乐播放量第一的那个电台来听,不是惊讶于它的好,而是它的差!名字我也没记住,应该是已经有自己的品牌了,但听他们聊了三分钟,我还没有听出他们要聊啥。我好奇为什么这么多人还在听,说明音频市场又回来了。 大家又到了想听音频的时刻,做作业、做家务,或者下班的路上,地铁时间一个多小时,想学知识,想放松,就听别人唠嗑。我们也可以做啊。出于这样的想法就尝试了几期。


对于那几期内容,我自己是满意的。我很早就想好了电台的形式,就做锵锵三人行的电台版,找一个话题,大家提前列一些谈话要点,根据大家各自的背景决定聊什么。 我作为一个low版窦文涛的角色,现场去抛抛问题,给大家带带方向。因为已经有线下的基础了,大家都相对熟悉了一些,挑人完成选题,每个人提前做一些谈话要点整理,现场的话就根据单子来把该聊的都聊到,后期剪辑也没有多费事儿,几个小时就可以上线了。后来是因为没有精力了,所以没有继续做。小范围传播,还不涉及通过用户量看满意度和内容问题。当时电台做的内容跟盘丝洞客厅线下活动内容是平行的,是不一样的内容,但同样很有趣。至于以后是否会调整具有一致性,我们需要尝试才能得出结论。


△ “探探时代的故事”“下一个十年:隐私何处去”,当前可以收听到的是这两个话题,各自分成了二十分钟左右的音频。图片来源 | 网易云音乐


Q:客厅会继续做多久?有时间上的阶段性规划么?


何雅楠:我们在可见的时间范围内还没有停止的打算。团队每个人都想至少先坚持做下去。目前来说,还是先保证品质,扩大影响力吧,每一期的积累都有它自己的价值。等它积累到一定阶段,可能有什么新的契机,就变化了。


Q:你们对新成员加入盘丝洞团队的要求是?


何雅楠:我哪能给人家提要求。如果非得说要求,那就一条:如果你看到盘丝洞客厅在做的事情,对你来说有价值,你也想跟我们一起合作,合作形式我们具体聊。无论是个人、平台方,或者你是空间主人,哪怕你觉得盘丝洞客厅就是好,但还没想清楚怎么合作,我们都可以来聊。


-

文:杨舒涵 | 编辑:赵慧 | 微信编辑:吕姝琦 


延伸阅读

想加入我们?点击“阅读全文”

#我们修改了转载说明,

请后台输入关键词“转载”或点击“阅读原文”#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也欢迎你点击右下方的“好看”,与朋友分享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