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数据说】中国互联网历史(上)
第15期
§ 编者按 §
2017年3月3日起始,我们邀请了多位业界嘉宾在中科大数据群做分享。分享内容涉及数据相关的方方面面,有研究进展,创业心得,人生感悟等等。
“瀚海数据说”公众号将分享逐一整理成文字稿,并和音频一起发布在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点评,打赏。公众号现已开通留言功能,请留言督促我们改进提升。
§ 上篇 §
我现在温哥华,Canada。很高兴今天能够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聊一聊!因为Tim Berners-Lee获得了图灵奖,大家对这个事件很关注。我是因为跟他在1994年这个时间段有过认识,而且交了朋友,如果今天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关的情况,那是非常乐意的,我自己也很愿意给大家共享这些信息。
回顾1990年代早期国内互联网,实际上当时还没有。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具备一些大型计算机,包括DEC公司提供的VAX大型机(我们希望买IBM的,当年不让卖给中国),那时也有相关的局域网,但都没有远程连接的高速网。差不多是在80年代到90年代这段时间,由于高能物理发展的需要,由李政道先生牵头提议中美两国合作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启动了,这个工程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大家可能不太清楚现代的科学实验,包括原子物理、核物理的研究都需要大量的计算以及数据分析这样的工作,我们就需要一条像Internet这样的专线,开始就叫国际计算机高速专线吧。91年我们提出来,直到93年我们开通,这个过程应该是千辛万苦的。但是由于网络的开通,奠定了我们能够跟Tim Berners-Lee学习,同时在中国架设第一台www服务器,这一切也就在我们高能所实现了。
这是今天PPT的第一张页面,照片里边的两位老人了现在都90多岁了,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TD Lee(李政道教授),那么跟他握手的这位呢,是当时国家负责科技方面的最高领导人,宋平先生,他是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个时间表是1991年的6月1号。
我的PPT上提供一封信的几页,这封信是我最近在我们高能所的档案室里查到。这是著名的美国方面的科学家,也是美国能源部的高级顾问Panofsky,他跟李政道是好朋友。李政道在提议进行中美高能物理合作的时候,请他组织了一批美国最好的科学家,特别是他提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就需要SLAC(就是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这个地方的经验。这位Panofsky教授对SLAC非常熟悉的,而且很多专家都在这上班,他们可以给中国最有力的帮忙。这封信是Panofsky当时写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的。有些人可能现在不认识宋平是谁,宋平当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主管科技的。在90年代初这段时间,他经常跟李政道教授以及美方的科学家们进行协商,包括经费、设备等等问题。
信中提到经过几年的合作,从80年代设计对撞机至今已经有各个部位设备的完成,而且实验数据已经开始得到了。于是Panofsky提出必须有一条新的高速的电子数据网线,他们英文是叫high speed electronic data links,也叫做Circuit,这个实际上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中美之间的第一条Internet连线。他建议中国方面予以支持与配合。
Walter Toki教授是当时中美高能物理合作的spokesman(负责人),他是在Panofsky手下工作的,我那几年在美国做博士论文和做博士后的时候也就在Walter Toki这个组里。他出任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的第一任的spokesman后,对互联网的开通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功不可没。我跟他比较熟,所以他到北京以后经常跟我在一起。
另外,Walter Toki预先写信请十几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清他们表示支持中美高能物理联网的这项提议,并把这些回信一起交给Panofsky请他转交给美国能源部。我在美国看到这个情况,记得有封信是丁肇中教授签署的,我相信李政道先生他们也都签署了。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正式提出这件事后,高能所就决定要开通这条线了。我们的所长郑志鹏教授发现国内根本没有提供做Internet接入这么一个运营商之类的,谁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当时希望把这项任务交给我,因为我是刚从美国回到国内负责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软件工程和数据分析,网络的连接也顺利成章地要我去完成。如果这条专线开通自然就把欧洲那边也连接起来,特别是跟西欧的高能物理实验中心CERN进行连接。这个任务交给我的时候我感到很重要,因为我是李政道先生邀请回国工作的,既然任务交到我身上我也不能拒绝。这样就开始高能所开通第一条Internet线路的历史任务。当然,在这之前国内一直在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协议和通讯设备跟国外相互连接,但都还不是TCP/IP的互联网协议,而且速率都很低。
在PPT上有一张图,这张图纸是我保存下来的。当时美国来了一批物理学家和计算机网络专家,网络专家都是来自SLAC的计算中心。我们就在会议室里画了这张图讨论怎么做中美联网这件事。从这个图可以看到当时是怎样考虑从中国北京架专线连到美国,然后再进入internet的。图的左边是高能所(IHEP),在右边是美国SLAC位于斯坦福,中间需要一条跨洋连线,我在上面标了一个64K,就是当时要做了一条64K的高速线。未来的规划,我们是希望能够通过更高的速率到日本的高能所(KEK),因为KEK已经有互联网通往美国,日本到美国的连接费用是不需要我们付费了。第一步我们还只能直接通过卫星(Skynet)直达美国进入到SLAC。由于到了SLAC以后,那边是美国的能源网(ESnet),这个相当于NASAnet(航天网),这些都是当年最重要的美国早期的几个网络系统,就包括军事网络。图中我们把能源网描成蓝色的部分,它跟红色的Internet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只要通过SLAC转到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上就可以连通互联网。
后面这些图是在美国人来留下一些资料,你们可以慢慢去看。美国人画的图中有北京天安门、北京机场位置,还有一个北京电报局,电报局距离机场35公里,然后有个821电话局在高能所附近,电信局之间有光纤相连,但光纤到高能所当时还没有,只有用电话线来连,所以用铜线代替,Fiber变成铜线,有两个block(路口)的距离。这就是当年我们在开通连接上非常困难的地方。国内电信部门的工程师用了18个月的时间反复调试,才把这条线达到了网络通讯正常使用的标准,那是1993年的3月2号。这里还有一些资料,记录了有关在北京参加这个工作,都在一些文摘上发表过。中国互联网协会曾经记载了“93年3月2号中科院高能所通过ATT的卫星通道接通到SLAC,然后在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后,实现了全面全功能的联通。”94年4月,中国的互联网域名CN解决了,在全世界通用,从此我们有自己的域名了。
我国互联网发展到这个时间,是需要开通China-Net和教育科研网了(前面我们只是一个单独的高能所的一条专线)。一个国家加入世界的Internet那时必须通过与美国进行谈判。如果两国政府直接谈互联网的联通问题是非常麻烦的,包括提出一些附加条件等,这个一旦牵涉到外交谈判就非常麻烦。那么由于科学院高能所基于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早几年就开通了这么一条通道,能够在谈判上作为一个实际的例子,国际上看到了我们通过一两年的网络连接情况都很好,其他国家怎么做的,我们也是怎么做的。
1993年科学院理论物理所长郝柏林受谢希德和师昌旭两位老院士委托向国家提出建中国的一个大的互联网,叫做教育科技网,当时也可能放在科学院,也可能放在教育部,最后决定就是科学院一个CSTNet,然后CERNet是教育部的。郝所长起草了这份材料,曾经送给我看,上面附词:“送上此稿请提意见”。
我们回到Tim Berners-Lee话题,这位最近的图灵奖获得者以他的伟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的应用,这个功劳和贡献确实值得图灵奖,有大量的材料介绍他的情况,我就不需要重复太多。这里讲一些我个人跟他接触的情况,1992-93年有高能所互联网的基础,我们又跟西欧高能物理中心CERN的合作非常密切,CERN是世界上最大的高能物理实验中心,由各个国家投资,早期是为了研制原子弹,后来就改成做高能物理研究。我们也简单地称它是西欧高能物理中心。它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基础,因为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高能物理学家都集中在那里。它的大院里每一条街都是用像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样的名字来命名的,整个的科学氛围,你进门就感觉到不一样,所以他们曾涌现出很多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Tim Berners-Lee当年只有三十几岁在CERN发明了www,原来他做过图书馆检索的工作,他琢磨把“超链接”嫁接到互联网的功能上,这个是他成功的最基本的一点。我到他办公室时,他已经搬到一个大的办公地方去了,那个老办公室就安排我在里头做两个月的访问学者。当时我坐在他用过的桌子上,上面还放着很多他的资料。其中有一本翻的很旧的书,就叫《Hyperlink》(超链接)),他在那里仔细读的。还有很多有关文章以及他发表的稿子。
(未完待续)
(编辑 周连祥9701 /群主 牟志坚7906 /主持 陶涛9500 /素材 栾松0811)
§ 主讲人简介 §
许榕生
研究领域:
互联网网络工程及网络安全等。
简介: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高能物理实验硕士学位。1982年就读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1987年获得高能物理实验博士学位。
1988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软件建设与数据分析工作,1991-93年主持开通中国与国际互联网接通的第一个网络。获国家科技进步集体特等奖,个人获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奖。曾任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首席科学家,兼任北大等高校网络安全专业研究生导师。
iOS用户赞赏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