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瀚海数据说】华尔街PM三问虚拟币:八碎、通货、比特币

陈韵930/937 瀚海数据说 2021-03-15

第97期

作者 | 陈韵930/937
责编 | 张冬0300、牟志坚796
校对 | 郭艳0106研


【编者按】虚拟货币、区块链、去中心化等新兴事物挑战了许多现存的传统观念和规则,给世界前景带来了崭新的想象空间。虚拟货币是否会取代政府打印的货币?还是会与之共存?是否会削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还是由市场自己调节?虚拟货币是否值得投资?


中心化=大政府=高度集权=高度腐败=低效率=专制=吃大锅饭=... 通过热捧去中心化 人们表达一种对高度中心化的不满 和对掌握自己命运的渴望。


在这个虚拟货币撼动世界的时候,众说纷纭,我们需要兼听则明 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股神巴菲特2018年1月10日呛声比特币 预测它“迟早要跌”,说他绝不会投资比特币或其它虚拟货币。本文成稿于2017年12月,科大校友华尔街PM(基金经理)陈韵旁征博引,逻辑清晰,拟文三问虚拟币。



§ 前言 §


我常去的一个加勒比海小岛很狭长,横贯不到三里,南北纵深却足有三十里。小岛北部弯如臂肘,西抱阿巴科内海,东临大西洋。我的小屋在小岛中部,最高处能眺望到那一片深蓝。沿屋后一条蜿蜒的羊肠小道,几分钟就可到大西洋边上浅粉色的沙滩。


无名小道的尽头有一处庄园,八角型的房子撑在暴露出来的珊瑚礁上,任凭海风海浪吹打。临道的矮矮木墙外,没膝的炮仗竹,齐眉的鸡蛋花,抬头是黄蝉,更高处是樱红的凤凰木。花丛间一个木质拱门,有道院风格的直线与简洁。拱门横匾上写着:八碎(Pieces of  Eight)。




八碎庄园,巴哈马


小岛上各处庄园的名号,要么奇想如“捕浪”,要么诗意如“余晖塔希提”,要么逗乐如“朗姆酿”。第一次见“八碎”有些懵,查完资料才知道“八碎”源于西班牙语“Peso de Ocho”(八比索),是西班牙元(Spanish Dollar)的别称。它甚至在中国流通过。


这种银币一度可以掰成八块来付账。在中国流通时,人们称之为“佛洋”,又叫它“本洋”、“佛银”、“鹰银”等。叫“佛银”多半是因为银元正面有卡洛斯三世的侧影,顶着时兴法式螺纹假发,似佛髻。“佛银”这个称呼暴露了老百姓不问就里、不喜深思的特色。这让我联想起小时候一件事:一年父亲从川东观摩大足石刻回来,说那里有一座汉白玉普贤菩萨法相,自然雍容自得大法在心,无奈香火一般。某年她的坐骑六牙白象的鼻子不知怎么断掉了,香火从此旺了。村民们把她认做“猪儿菩萨”来供。据说灵验。


扯远了。此铸币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通货,在第二次全球化进程中产生和消亡,是今天大多数货币包括美元/日元/人民币在内的共祖。如今记得它的人却寥寥。


佛银


从词源分析,八碎在西语里叫比索,为各个拉美国家(墨西哥、古巴、秘鲁等)的比索货币名称和单位的源头;又叫dollar元,源于德国的Thaler,为今天各种“元”的渊源。特别是后期八碎是滚花铣边的正圆形,故谓“圆”,后异化为“元”。


八碎在美国境内一直作为法币流通至1857年的铸币案。美国坊间谩骂时偶有污人“两点”(Two-bit),暗指对方低俗不堪。“两点”本意,是银币八分的两小块,我想,回顾一下货币历史特别是八碎的故事,对理解今天的虚拟货币有些助益。


§ 八碎 §


从三宝下西洋后在吕宋设总督开始,菲律宾和东南沿海贸易蓬勃发展。奥古斯丁教派修道士乌达内塔(Urdaneta)于1565年找到北太平洋漂流(North Pacific Drift)并完成第一次“回航”(Tornaviaje)。乌达内塔从吕宋往北,经琉球,顺北海道以东洋流,到今温哥华附近海域,再折南抵达阿卡普尔科(Acapulco)。


在这条航线确立之后第六年,黎牙实比(Legazpi)入侵菲律宾,赶走葡萄牙海盗后建立马尼拉,开始垄断明帝国和西欧的大帆船贸易(Galleon Trade)。马尼拉一年一两艘大帆船对穿太平洋,一边载着中国生产的各式盆钵,一边运送中南美洲开采的白银。比才(Bizet)的同名歌剧里吉卜赛女郎卡门那招牌的对折四方流苏披肩(Manila Shawls),便是广东造,经马尼拉到“新西班牙”(Nueva España,今墨西哥),再传伊比利亚半岛。Manila Shawls现在成了西班牙和拉美妇女特别是弗拉明戈舞娘的经典装束:没有这激情舞动的大披肩,光是踢踏甩响指,估计弗拉明戈舞会失彩很多。


油画《马尼拉披肩》(1911),亨利•马蒂斯作品


过去三千年以来,世界贸易的枢纽一直是作为主要产出国的中国。丝绸之路也罢,大帆船贸易也罢,模式多是华夏输出丝瓷奢侈品,输入黄金白银贵金属(十九至二十世纪例外)。今天的中国输出工业品,输入美元。


欧洲对东印度群岛的肉豆蔻、桂皮诛求无厌,对中国产的奢侈品更是无珍不纳。同时期的中国对海外产品有些不屑,独爱金银,这种一边倒的贸易的结果,是大量铸币流出欧洲流入中国。这在西欧造成的货币紧缺,即使西班牙殖民者在波托西(今玻利维亚)发现大银矿,也没有真正疏解。


银到了加迪斯(Cadiz),多数没有流入西班牙或西欧的货币流通,就直接东流换取源源不断的东来品。问题最严重的时候英伦三岛出现币荒,很多村落退而重启在酒吧记账方式的信用货币。这是文艺复兴早期和盛期对外扩张的动力之一,另一个动因是想踢掉垄断中国贸易的阿拉伯中介。


同时东面的明帝国对银的觊觎堪比西欧对绸缎的贪婪,跟今天中美的共生性神似。此前500年(十一世纪),北宋蜀地的益州(今成都)发明了世界第一种纸钞“交子”和比例制银行业(fractional banking),符号货币赋予中央政府极大便利和责任,却未被朝廷深刻理解。百姓曾受过元末高通胀之苦,对明朝大宝钞一直不青睐,哪怕朝廷强迫以宝钞交税。最后不得已,明朝接受实物与白银纳税。


交子


明朝人口高速增长,技术不断革新,国力空前扩张,货币需求也随之空前增加。很快高句丽的银矿告竭,再转眼三十年后日本银矿也告罄。设想如果这时候明朝有个中央银行,按经济周期发行或回收大明宝钞,那么明朝的经济膨胀就很容易被货币表达,朝廷税收也会高效而划一,面临战争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军费开支困难。


当然这只是臆测。实际上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把通货送上门来,进入中国的货币流通。这时期的八碎也滑稽,卡洛斯王侧影上戳了中文验证码,以示纯色。


§ 货币,政治,经济 §


扯了很多跟比特币没有什么关系的故事。我想旁证的是,我们大家要先了解货币为何物,货币和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才可能试着理解比特币一类的虚拟货币到底是乌托邦式的昙花一现,还是真的代表着我们的未来。


货币一般被认为有三个特征:交易媒介(故名通货),计(经济)量单位,财富贮存。我认为,这三个功能以交易媒介为首。货币作为财富贮存的功能是有一个隐藏的假设:存的钱将来是可以兑换实际服务和产品的,也就是说存钱的基石是对货币未来流通职能的信心。


没有未来的劣币会被花掉,有购买力的良币会被隐存,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货币的原始形态并不是贝壳、金条什么的,而是债务形式。早期苏美尔人和后来的巴比伦人把村落里的交易计到泥石板上。这是信贷,也就是债务。这跟今天的法币和比特币的符号性很相似。演变到后期就出现不记名泥石板,具有了现代通货的匿名性。到今天,英语语境里“重头来过”的表达是“清石板”(clean slate),跟这个不无关系。


后来交易种类复杂化,地域跨度拉长,时间尺度延伸,导致金本位、银本位、复本位等等货币体系,主要是大家对其稀缺有共识。但这类体系最大的问题是铸币投入量和经济增长相关性很小。


人类社会在很长时间人口和劳动效率增长非常缓慢,炼金的速度也非常缓慢,两者即便脱节也是相对小的错位,短期局部的紧缩或膨胀。但随着明朝中后期技术革新和人口增长,再后来西欧的技术飞跃,经济增长远远超过黄金增长量。因此,19世纪总的来说处于通货紧缩的过程中。经济提速,一般也伴随更大的波动。如金本位一般僵硬的货币流通往往会导致大的通货紧缩,负债的商家进而破产,恶性循环,加重经济危机。


大萧条发生后,早脱离金本位的国家早恢复。1933年罗斯福总统强迫百姓以定价缴交黄金,也是为联储提供余地。后来世界各国也纷纷脱离黄金。自罗斯福新政之后,经济危机的深度大不如前,对社会民生冲击减少。 尼克松1971年把美元完全从金本位上脱离开,算是在全世界给金本位画了句号。


§ 风筝 §


那今天的虚拟货币,是不是一个无意间的金本位?


虚拟货币无非有两个特征:1、电子化;2、货币生成机械化。现在世界流通的绝大多数货币早已经电子化。那么比特币们跟现行货币的主要差别在于第二点,生成上前者的机械性,后者的随意性。既然比特币们的生成是物理过程,自外于主权机构,那么它的增长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也更不以经济起落为长短。这点跟黄金没有本质差别。比特币跟经济起落的错位就会是常事,仿佛又回到十九世纪后半期的反复通货紧缩的泥沼。


有人说银本位不一定会供应短缺,那么还是看看明朝,域外的西班牙人运来的白银看起来似乎是无穷尽的,但这基本上受制于外藩。德川家光于1635年发锁国令断了一个银源,1638年之后连续三艘大帆船失事丢了很多白银。十年后明亡。那一朝的教训是,即便贵金属供应可以在短期内是无限的,一旦中断或枯竭,后果不堪设想。何况今天比特币生成越来越缓慢?


反对如上推理的人说,要是比特币不去流通,不就行了吗?问题是,不流通的通货能叫“币”吗?不流通就无法与实体经济有联系,比特币的价值就无从锚定。货币根本上来说是对未来某个时候的实体经济利益的按比例的声索。 没有实体经济的链条,比特币就无法实现价值。其标价就完全是一个投机行为,波动也随之巨大。 前几天无消息的情况下比特币狂跌和随后的大肆反弹都说明它就是风筝,断线的时刻随时可能到来。诸多观察家把其类比荷兰郁金香是不无道理的。 除了走私洗钱贩军火之外,很难想象比特币的有其它的实际流通功能。


另外有一个观点:那我能拿比特币去作为财富累积的手段吗?如前所说,如果比特币将来也无法和实体经济链接,没有将来做通货的可能,那它作为财富的累积也是不成立的。


那比特币和普通货币能不能并存呢?暂时是可能的,但一个政通人和的社会是不会允许超过一个通货在社会上流通的。多种虚拟货币也无法共存,劣币总是驱逐良币。


明朝一直没有建立健全的货币体系,纸钞,商品,白银,黄金都可以来缴税。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明朝默许了几种通货存在:实物和贵金属。在后期明朝需要扩军的时候,各地交给中央的军饷是一篮子东西,粮食绸帛盐金银,使之只能提高傜赋来填空,恶性循环在社会和军事上的后果可想而知。


近代的例子便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取消了各个局域的通货换之以整个大欧洲的通货欧元,减少了汇率成本,对欧洲政经整合的推动无法估量。


再近一点的例子是,08/09年金融危机之后,加州出现很大的财政困难。当时加州准备发行债券给州政府职工,职工可以用那来缴纳税收等等。其实也就是在加州内发行了准货币。美国联邦储备局忙着出来圆场:这只算是地方政府证券,不是通货。骗鬼呢?按货币“名目论”(charltalism)的看法,既然政府接受这个,就是通货。好在加州经济复苏很快,财政充裕了,这个准通货也就收回了,大家不尴尬了。



§作为政治特权和政治工具的货币 §


提到政府,自有政府类组织以来,货币一直都是一个政治工具和政治特权。这个铸币权(Seignorage)从来都是王权的特征。铸币权的丢失或被侵蚀总伴随王权的旁落。今天传统的王权很少,但主权政府比比皆是。


政府操纵铸币权的原因有三:1、确保治内社会和谐;2、调节对外关系;3、任意划分经济利益。


前面仔细介绍了,在一个集权机构汇总全社会经济状况,调节货币符号的总量是一个现代经济的必要条件。用货币调节对外关系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比方说贬低货币来刺激出超和资本流入。政府通过货币来决定沉浮却是大家着墨很少的。


今天的货币是对未来产出的声索。增加今天货币的投入量,特别是超过未来经济所需的,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或紧缩,假以时日,就是在债权人和负债人之间进行财富的重新分配。当然,这样的重新分配并不都是不合理的。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在于,基本上来说下一代欠上一代。通货膨胀把上一代积累的资产逐渐划到年轻人手上是不可避免也是必须的。


然而另外一些财富再分配就值得商榷了。二战时候英国政府累积了天文数字的国债,高峰期有国民生产总值的2.3倍。战后物资匮乏,英镑贬值,通货紧缩保持5%左右,十几年就把债务缩减到可控制的范围。那些在战时买了爱国战争债的多半没有好结果。


可以想见,如此强大的,又少为人知晓的政权工具,哪一个主权国家会轻易放弃掉?集权国家如是,民主国家更如此。民主国家当权者在推行政策的低效性有目共睹,他们在货币上操手,因为是十年计和循序渐进式的切蛋糕,是很少有监督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比特币的隐喻 §


据我观察,关注比特币的人有几类人:投机者,跟风者,技术家。他们的动机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特别是技术背景的人,那就是对无政府状态有一种朦胧的幻想。


比特币产生于政府之外,有席卷世界的野心。窃以为,给“比特币”起名颇为吊诡。这本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分散性记账系统”,加了一个“币”,给人无限遐想:通货,资产,投机。正因为如此,很多技术行业的人,即便对比特币的疯狂不齿,但对比特币的隐喻仍然推崇备至:技术会改变一切。


更进一步的隐喻是:技术是不受人世间的社会结构和规律约束的,是超于人类的,改造人类的。政府、文化等,都会被技术给取代。在他们的心目中,技术革新会带来更平面的社会结构,使人们对政府的需求减弱。


也许这些乌托邦的确是人类的未来。但以我有限的理解,人类技术革新改变人性的很少,暴露人性缺点的更多。


布劳戴尔在地中海史前史里提到山地与平原的竞争:平原即便有它炫目的文化和繁复的社会结构以服务它的效率,却从来无法征服山地文化。山地文化往往发展滞后,但为生存社会架构却简单。今天的社会更像他描写的地中海的平原文化。各种技术把我们的距离貌似拉近扯平了。但我想的是,不管与我们的愿望多么相悖,未来的社会照样如沉积岩,有先后主次之分。政府因而存在。它自身的逻辑使得它会使用所有的工具,包括货币在内。 


上面林林总总地介绍了我对虚拟货币的几个质疑:

1、与实体经济脱节,没资格做通货;

2、无法流通,就没法做财富的贮存;

3、体制外的产物,会碰到政府这个政治经济的最后壁垒。


会不会在某种情况下,类似比特币的民间货币得到通行呢?也许某一天,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定量化,可记录,交易货币化,那么在技术上可以想见一个超强的计算可以把经济的脉搏把得很准,并为其提供相适应的交易媒介(虚拟货币)。既然经济和货币是基本上自动运行的,政府的经济职能也就退却。今天离这个还非常遥远。


§“岛民” §


我的小屋旁边一条街的斜对面有几栋新开发的楼。不知到好事给起了名叫卢凯尤“Lucayos”。这是泰诺语里“岛民”(Lukku-cairi)之变体。岛Cairi, 引入西班牙语成了cayo,到英语成了cay, 美式英语更把它变体成keys(佛罗里达群岛keys来源)。说泰诺语的阿拉瓦克族是巴哈马的原住民,也是哥伦布碰到的第一群印第安人。据霍华德•辛恩(Howard Zinn)的美国人民史(A People’s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阿拉瓦克人在我看来是得了道的小国寡民,不知邪恶甚至不稔刀锋。一名哥伦布同党在遭遇后阿拉瓦克人后的日记中写道:“他们体型健全,面目举止大方。他们不懂世事。他们来迎接我们送上金银,我们回送刀剑。他们居然一把抓住刀锐利一端,被划了大口。他们是可以被奴役的!” 


卢凯龙,巴哈马


随后的悲惨历史就很难落笔了。1492年哥伦布及同伙流窜至此时,巴哈马大大小小300多个小岛上,阿拉瓦克人大概有接近80万之众。杀的杀(一周必须上缴一粒黄金不然斩手),自杀的自杀(整村的服毒;新生儿被母亲溺毙以免长大了遭罪),抓做奴隶的被送往南美银矿。短短28年,整个巴哈马群岛成了无人岛,直到130余年后,西班牙人、英国人通过抢、哄、贩把西非人带到这里为奴。让我来替大家梳理一下这出悲剧的一些要素:明帝国经济空前膨胀;明帝国货币体系不健全而导致白银紧俏;明帝国获取稀缺的白银方式是通过与西方贸易巨额出超来累积金属疙瘩;欧洲发展滞后,封建领主间军事经济竞争激烈;挟天主教的不二的攻击性,给了巧取豪夺一件圣衣和使命感;哥伦布等以发现新大陆为幌子,以给王权神权申张为目的,行种族灭绝之实。 再简洁一点,经济发展失衡,货币金融体系紊乱,贸易一边倒,后果会非常严重和难以预料。


从这里走过时我会尽量避开视线,不然总会唏嘘。不知道开发商是真懂这一段历史而纪念那些岛民,还是就为挣一个噱头,也许会更糟糕,就听说过名字罢了。阿拉瓦克人已经消亡消失。今天的人最好不要忘记。




§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陈韵同学是个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成都石室中学没读完就上了大学,93年进了中国科大少年班,再到7系空间物理,大学没读完就去美国UIUC大学读了天体物理博士。 凭小学文凭直入博士的可能不多, 2003年进军华尔街, 成为金融巨擎高盛集团一员。有人可能自愿被金手铐锁住一辈子的时候, 他却离开高盛加入资产管理公司AllianceBernstein L.P. (AB), 从一个量化分析员转型为基金经理,迎接新的挑战。2017年陈韵离开AB,加入一家纽约人寿,并带领小组管理90亿美元的资产。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钱,而在于创造。设立目标,认真做事。即便活到45岁还要学新的东西才能谋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本文由公众号“交易门” 友情授权 (点此查看交易门对陈韵专访报道)



欢迎点赞、留言、打赏、投稿、和分享转发! 欢迎向我们推荐校友原创文章和主题分享嘉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