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科大】在科大图书馆的游民式回忆
第 198 期
适逢母校60周年校庆,想到在科大图书馆陪伴成长的4年,开始爱上了阅读,世界观开始成型。因此本文就来回忆我与图书馆的点滴故事,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1 东区老图书馆
要说我科学子最大的爱好,猜都不用猜,肯定是上自习!
相比于其他学校动不动就去图书馆占座上自习不同,我们东区的学生(2013年以前)最常上自习的地方是一,二,五教三个地方,几乎没有听说过有谁去图书馆上自习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因为我科学子对教室学习的迷之情愫,而是因为。。东区老图书馆没有座位。。。
说到对东区老图书馆的第一印象,虽然我很想说特别破,但为了弘扬艰苦朴素的革命情怀,还是称其为“有历史感”吧。
外观就长这样的:
进门之后,沿楼梯上行,灰暗的灯光加上那斑驳掉灰的墙壁,气氛十分阴郁,彷佛汇聚了无数学霸的怨气。
存书最多的三楼更是毫无美感,只有一排排非常紧密的书籍简单粗暴的堆叠,内部的墙皮大多脱落,如果一不小心身体靠了上去,定会蹭得一身白灰。
虽然幽暗昏惑的环境同星巴克那种阅读加咖啡相距甚远,但正是这样简单质朴的环境,带给我很多美好而深沉的记忆。
记得大二和大三的时候,平均每天都会花上至少十多分钟,穿梭在各个书架之间,毫无目的的在那看,一遍又一遍,手指在书上划过,就这样,编号从A到Z,我摸完了好几遍东区三楼的所有藏书。
周末的时候,我经常会坐在正对门的一摞书立上,看那些不能留下借阅记录的小黄书;抑或是有时席地而坐,试读些有趣的书籍,有时太过投入,忘记时间的流逝,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就这样,到了2012年12月,新图书馆落成,老图的书籍就这样顺着滑梯滑到新图,我借书也就由革命时代的艰苦朴素走向改革开放的奔向致富。
1.2 东区新图书馆
说到东区新图,最想吐槽的就是同碧桂园相比的施工进度,由我刚入校开始一直修到大三!
虽然图书馆还是那些书,但新图的落成给东区学子们的最大改变,应该是从自习室解脱出来,投入图书馆的怀抱。
这点我要特别感谢新图,因为其建成,我再也不用每天拼死拼活的在二教抢座位。
还记得那是2010年秋天,晚上七点,从一楼走到6楼没有一个空座位,最后只能无奈打烊回寝,这种情形再也不会发生啦!
新图的藏书,从原来的一间屋子转成了四间大屋,因为地方变大,图书馆也就有空间购入更多书籍。同时,借书还书也从原来的职工扫码转为电子化自助借还,更方便,好管理,再也不用打扰阿姨看电视剧,再也不用一遍遍叫醒打鼾的大叔,提醒他们扫码了,嘿嘿嘿。
1.3 西区图书馆
视线转向西区,说到我刚入校时候的西区图书馆,那就是一个大工地!因为在改造,书都集中在一个小侧房里,出门进门各种灰。
因为生活,上课全在东区,去西区的机会不是不多。不过每年的四六级,考研时分,东区自习室大多被占为考场,因为不想同别人抢拥挤的一教,每年那段时间就会早早出门赶校车,到西区图书馆上自习。
那时最惬意的是,进图书馆占一个座,然后挑上两三本书,每当学累了,或者困了的时候拿出来看,让头脑清醒。
到了深夜,两三本书看完,复习的也差不多了(我也不知道是来复习还是看书的),就赶晚班校车回东区。
这些也构成一段段难忘的西区记忆。
1.4 其它
我再来补充几个必须要提的小馆。
第一个就要数东区不能外借的特藏书库,在其中读完了高化老师推荐的《高分子科学技术发展简史》以及方励之校长的《力学概论》,小房间里一般没有多少人,阳光直射进小房间,还是蛮惬意的。
第二个就是东图二楼的西文图书馆,在其中读完了《polymer chemistry》以及《polymer physics》,也算是对学习的一种补充,后来搬迁到新图,也不用单独分成一间房了。
第三个要提的是老东图四楼的学术期刊室,终于见到了JACS,Angew等杂志打印出来的样子,一本本非常厚重,还有science,nature,有时候没事会去读几篇感兴趣的。
最后一个要多说几句的是东区新图的英才书苑,刚开张的第一天进门,高大上震惊的不禁老泪众横,我们学校等了这么多年,终于脱贫致富了。
要说最喜欢英才书苑的一点,那肯定是。。。能用电脑免费上网。。。(太屌丝,掩面)
哈哈,开玩笑,其实是其中好多大卷本精品印刷的画册,还有science,nature的百年经典文献,真像是在读历史,能够换位思考地畅想一百年后,后人看我们的场景。
海明威说过,有时候你毕生的写作,在后人眼里不过就是几行字。那现在很多人的毕生科研在后人眼中会怎么看呢?
2.1 游民之捡破烂式
因为本科比较闲,没啥事干,就花了数百小时在图书馆没有目的的游荡,这也是我能摸完好几遍图书馆藏书的原因。
我当时形容自己就像是个捡破烂的游民,沿街行走,不断翻挑装满书籍的“垃圾桶”,如果捡到宝贝就拾掇干净拿回家。
当然,刚开始捡破烂的时候段位比较低,那时上网不方便,不太会挑书,同时分辨能力也很差,大一的时候经常就被标题党的书名所唬住,比如《葬送你一生的缺点》,《让自己更快乐》,《18岁以后要懂得的100条人情世故》,《有一种下午茶的淡香叫做禅》。
后来捡破烂捡的多了,识货能力也就随之锻炼出来,拿到一本看起来感兴趣的书,要先看目录,再看前两页和最后两页,感觉口味对了就掳走。口味不对就换下一个地方继续捡。
捡了几个月后又学聪明了,想想别人还书之后的那一堆的破烂不是被先粗筛一遍的嘛!发现宝的概率肯定更大啊!
就这样,我第一次知道木心就在这样的垃圾堆里,然后掳走了他两本《文学回忆录》。
同样,在垃圾堆捡书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一些超难借的书像《明朝那些事儿》,《悟空传》,《平凡的世界》,《金瓶梅》这些,因为刚被还,没有上架,只要我发现了就赶紧掳走,不给别人任何可乘之机。
像游民一样,这种游荡的方式会增加阅历,能遇到图书馆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对一些图书馆的常客也就脸熟,同时,在图书馆呆的时间久了还会被搭讪,比如各种大爷大妈。。
有次我借一本《趣味考据》就被一位材料系的老教授搭讪了,虽然没有因此习得材料学的独门心法,但还是在历史的K区给他推荐了好多本我情有独钟的书籍,互相聊历史也算蛮开心的一件事。
同时,游荡的太多我就记住很多书的位置,带别人参观图书馆,不慌不忙得心应手,如果有对书感兴趣的就多推荐几本自己的私货,盲指书的位置简直深藏功与名。
记得到了大四,因为馆藏好书实在太多,根本了解不过来,就实行了从A到Z的地毯式搜寻,看到感兴趣的书先拍照,回头一起搜索整理,并且每天制定计划,比如A1-A10开头,开始不为看书,只为了解书的政策。
虽然这个政策因为工作量太大只实行了一个月就草草放弃,但也从中拓展了知识,习得选书屠龙绝技。
2.2 统计之大众点评式
不知道读者记不记得五六年前比较各种大学借书排行榜的帖子,那时候科大的学术类书籍霸占了几乎前100,在众多大学之中俨然一朵盛开的奇葩。
其实,早在2011年,我已经在默默关注科大借阅榜单的变化,当那个帖子出来的时候也没有多少意外。不光借阅榜,图书馆的很多统计数据也挺有意思。
第一个就是关键词检索榜,这个能记录一个月的热词(我印象中网站改版以前是一两天的热词)。
每次借书都会看下这个榜,从中有很多趣味的发现,比如白岩松来做讲座的时候推荐了《曾国藩》,然后曾国藩的搜索量就猛增,赶紧跑到那个藏书的书架,发现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几乎被横扫一空。
还有,每当考试周结束,我总能看到《金瓶梅》的搜索暴增,好像发现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除了关键词,热门借阅的这个统计也非常有研究价值,不仅有总的借阅榜,还有分门别类,比如I开头的文学以及K开头的历史类借阅榜。
今天文学类的借阅口味还是和五六年前差不多,很多人还是这么热爱三体和东野圭吾。
历史类除了新涌现的《人类简史》。《明朝那些事儿》还是经常占据前列。
不光是前面那两个,热门图书哪个列表也挺有意思,比如《女子防身术》,不管过去多少年,仍然在热门图书中占据重要席位,可见我科女生在一个男生如狼似虎学校的危机意识。
2.3 推荐之精确制导式
随着在图书馆游荡与读书的增多,精确制导武器也就应运而生。
各种推荐途径会增加我们对某些图书的阅读兴趣,名人如白岩松,温家宝,73推荐的各种图书如《道德情操论》,《旧制度与大革命》。还有老师推荐,如电子线路老师顾理经常谈的《货币战争》与《盛世狼烟》。以及各位亲朋好友重点推荐的书籍,都直接搜索位置,去图书馆借来一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借书之前先在豆瓣上搜下评分,以免误入雷区。同时人人以及豆瓣上会有各种人开的书单,虽然大部分人只是收藏,不会看,但我还是会先筛一遍自己感兴趣的,规划好要看的一些书,有时间就去图书馆借阅。
就这样,多种推荐途径精确制导,也成为选择阅读书目的重要一环。
2.4 荐购之利人利己式
当你有非常想看的书,但是图书馆没有,同时太贵不忍剁手该怎么办呢?
给图书馆荐购,让学校出钱买呀!
这里要夸夸我科图书馆啦,基本上你荐购的书,只要有正当的理由(馆藏没有,版本太老),同时市面上能够买到,图书馆都会订购!
Excited!
说到这,现在爱武侠,爱旅游的学弟学妹可能也有从我荐购的书中获益。
不知道很多年长人士是否记得,我科东区的金庸全集,因为年代太久远,为了防止损坏都有一层红色或者绿色的外壳的。
在2013年的4月,为了造福大(自)众(己),我就给图书馆荐购买了新版广州出版社的金庸全集。
因为特别喜欢其中的书签,而荐购人一般会被第一个通知荐购书籍上架。每当收到金庸书籍上架的邮件,我都会赶到图书馆把其中的书签掳走。。好坏
著名旅游类书籍lonely planet也是一样,大四的时候超级爱看,恰巧看到新版上线,于是就把所有市面上能买到的新版全部荐购了一番。
哎,不知道后来有多少人带着新版的LP去了介绍的那些国家。
前面说过了图书馆的变迁记忆,以及如何找书的过程。如果只会找书,不沉下心来看书自然是不行的。
记得大一大二的时候给,默默定下从图书馆借500本书看的小目标,没想到大三还没结束就已经超了。后面就全按自己兴趣不管这些多余的数字,快毕业的时候一看借阅历史,竟然借了700多本。其后为了纪念在台湾交流吃过最多的7-11,最后借书的数字也定格成了711。
大学毕业前图书馆还没像其它大学那样整出个人借书排行这种东西,所以人们不会为了攀比去借书。
不过,有天刷BBS,发现一张2012年个人借书排行榜,虽然没有名字,但从院系和数目double check了下自己是2012全校借书排行第三名。
现在还记得借书排行的前两名,一个来自工院,一个来自生院,第二名就比我多几本感觉还好,第一名我忘了是500多本还是700多本,看到就直呼这个人太变态,我上课时大多都在看书也才一年借两三百本,这个人难道全脱产不学习吗?
3.1 学习类书籍
说回学习,在我科,学习类书籍肯定是大部分人借书的重点。
当时,图书馆借书本科生有8本的限制,要是借书不还逾期一天一毛钱。
虽然我学习类的书也就只借过100本左右,但每学期都要霸占我8本限制的6到7本,留给其它非科学类的书籍只有1本(偶尔会2本)。因为这种限制让我养成了必须看完一本书再看下一本的习惯。
学习类的借阅书籍经常是厚的教科书,毕竟能省不少钱,比如邢大本版《基础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量子化学》,亦或是为了写作业绞尽脑汁的教辅类书籍,比如科大始终借阅No.1的《电磁学千题解》此类。
有些教辅类书籍实在太火爆,图书馆只有那么几十本,如果开学才借,同那帮对知识如狼似虎的学霸去抢,压根就斗不过!
所以我就合(动)理(起)利(了)用(歪)规(脑)则(筋)!
每当前一学期的考试结束,把手头考完科目的书籍还了,就赶紧着手去借下一学期的书。
就这样,假期里能够先预习一遍,同时因为书在手中,开学的时候再也不用担心借不到书,也就省下了不少钱财可供购买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因为采取创新的借阅模式,单学期GPA第一次突破4,想想真是有些小激动呢。
3.2 大部头
除了学习类图书,社科类图书借阅是我借书的重点。这就像时代风潮一样,我的读书也是由一波波的大潮流所推动,由四年大主线“历史类”牵动着很多小主线和支线交织有序向前。
每个小主线基本由一部大部头所牵动。2011年从黎东方的《细说》系列启蒙,再到2012年暑假,读完图书馆里所有的《读库》,同年9月在图书馆苦坐一个月,读完了《新编剑桥世界史》。同时为了表示对这套书的热爱,自己在家里也买了一套珍藏起来。
2013年,由《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引申出好多支系,延续大半学期陆续读完了《剑桥中国史》系列,同年4月是武侠月,读完了金庸全集,当时做梦都在执剑江湖,侠义情怀max。
2013年秋天又是一个月,读完了《冰与火之歌》,然后winter is coming。开始了冬季的出游,把图书馆能找到的《lonely planet》都读完,渐渐也掌握了一套旅游大局观。
不过,这种代入式读法也有弊端,对旅游目的地再也没有那种神秘的感觉,好奇心大大降低,也逐渐感觉没啥好玩的地方了。
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把规划的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的15本以及柏杨版的《资治通鉴》36本读完,然后毕业滚蛋。
每当回想起那段坐2207冷板凳读书岁月的时候,总会各种感叹,现在诱惑太多,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沉下心来坐一个月,然后看完几百万以至上千万字大部头的耐心。年轻时那种不求获益,不计时间成本的阅读激情,真好!
3.3 性学书籍
好,不聊那些严肃的书籍,为了调节气氛,那就开开黄腔。
咳咳,首先要感谢在图书馆的瞎转悠,无意中了《金赛性学》这个宝贝,让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那个时候还是比较害羞滴,想想不能在借书记录上留下任何这种书的痕迹,以免被人发现,于是就只在图书馆观看。
同时,因为老东图比较小,看书的过程往来的人会比较多,以防误被认识的人发现,经常躲到图书馆的最深处,也就是A开头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图书旁边,背靠两面墙,面对革命先烈的著作,开启了我的性学研究。
当时的想法非常简单,性学这个东西在国内研究的那么少,现在多看看,以后要不搞科研,说不定还能成为一名性学大师呢!
怀着如此质朴的革命理想,我从古代的《爱经》,《欲经》,一直读到海蒂性学和金赛性学,同时性学这种东西不仅有物理层面的,还有精神层面的,也就读了几本弗洛伊德的理论。
更好玩的,性这种东西还能和旅游挂钩,出去游玩时还能学习很多性知识,商家也能通过性旅游线路而获利,咳咳,不要想歪。
我是指金枪峰,阴元石那种山山水水,亦或性崇拜的风土民情。
当然,这种研究不免要被戏耍,例如,在看书的前期,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福柯的《性经验史》,当时一脸猥琐的坏笑,赶紧拿起来遛到毛主席旁边研究,读的时候大呼上当,内容怎么和我脑补的完全不一样啊!典型标题党!
随着读书的深入,渐渐发现性学这种东西也不是太复杂,无外乎不同年龄的人,同不同种类的物体,以不同形式的接触,结合不同心理活动所产生的排列组合。看的多了,也就感觉过于套路,渐渐对此失去了研究的兴趣。
3.4 禁书
最后再来说说禁书,禁书种类很多,有的是因为黄色而禁,有些是因为政治而禁,有些是之前不禁后来被禁,有些是之前被禁后来解禁。
因为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我国最近100年的历史肯定是要去面对的,正因为此,我也就自然而然接触到图书馆尘封的那些禁书。
如同在文革期间看禁书的知青那般,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对禁书那么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求,也许是因为其中的故事富含曲折,也许是因为能从中察觉人性,也许是因为叛逆,越是被禁,越是神秘的东西越能激起读书的兴趣。
说到科大藏有的禁书,我本科时候也写过一篇文章,介绍其禁书分布,科大的禁书主要和政治有关,有关于文革的,有关于饥荒的,有关于灾难的,有关于党史的,总之应有尽有。
刚开始读到很多内幕的时候,我会非常悲愤,自带一种愤青般的忧国忧民。当读的书目增多,熟悉了人性的规则,也会逐渐释然,很多事情的发生其实也算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各个国家,各个人种,每种意识形态,在一定的位置,都会犯相似的错误。
出现失误,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在大历史角度上可能并非坏事,因为人不是机器,而是由一个个细胞操控的生物,精密的仪器尚且都有bug,人为啥就一定要是完人了呢?
既然人人都会犯错,由人组成的国家也逃不了瑕疵。犯了错,不需要藏着掖着,承认自清朝近代化以来的种种失误,建立合适的纠错机制,不断总结教训,这样,以后再犯错,往往也在可控范围,避免极端情况。
也许这就是阅读禁书教会我的道理吧。
好,以上就是在科大混迹四年的校友对母校图书馆的深切热爱,那一本本书,那一个个瞬间,如幻灯片般从眼前飞速闪现。
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会逐渐淡忘这些书的具体内容,但我会永远铭记那一个个图书馆的游荡挑书,然后在2207愉快看书的日子,那是我逝去青春里最美好的回忆。
祝母校明天会更好!
编辑:张红818 王雅薇MBA1407
本文作者在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留影
本文作者李松松 1020,2010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化院卢嘉锡班,就读于高分子系,14年本科毕业赴美读博,现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欢迎点赞、留言、打赏、投稿、和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留言。投稿请电邮 hzhang9@at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