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湖,最重要的是什么?
大型动物体型大,食量大,生活所需的栖息地面积也更大。因此,一旦环境发生巨变,生存受到威胁的往往也更严重。随着人类的扩张,几乎所有大型动物的数量都在不断下降,唯有野猪,不降反升。
如果要挑选世界上最常见的大型哺乳动物,那冠军非野猪莫属。
因栖息地丧失、过度捕杀等因素,野猪的数量在许多地方也曾一度骤降,但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又迅速恢复了过来,最近几十年甚至已多得泛滥成灾。
这家伙起源于欧亚大陆,随着人类的扩张,野猪也被引入世界各地,如今除了南北极,全球各大洲都能见到野猪勤劳觅食的身影。
野猪分布图(图片:wikispaces)
行走江湖,野猪靠的就是能吃、能生。
近几年吃货这个词大火,不少女性朋友总拿它自居。但跟野猪比起来,谁也没有资格自称吃货。
野猪的食谱宽得吓人。昆虫、鸟类、老鼠、蚯蚓、花果茎叶,只要能获取到、只要是有机物,它几乎都吃。
在野猪分布的林子里,经常能发现成片的拱食痕迹,地表如被技术拙劣的耕地者犁过一样,断断续续地能绵延上百米。真正的吃货,就是掘地三尺也要找到大自然馈赠的那一截树根。
所以常常以吃货自居的朋友可得掂量掂量了,自己是否具有这样的执着。
野猪拱食痕迹(图片:wildboarinamerica.weebly.com)
对于能生这一点,想必大家不会感到新奇,从野猪的亲兄弟——家猪就能看出来。欧洲的研究者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雌性野猪平均每窝产4胎,最多可达11胎。
在亚洲,这方面的研究几乎还没有。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者通过红外相机的照片统计过,一头雌性母猪的幼崽数平均为1.2头。但不一定每头小猪崽都能被相机拍到,因此这个数字显然低于实际情况。
刚生下来的猪崽带着黄黑相间的条纹(图片:Pinterest)
3-6个月后,野猪幼崽身上的条纹逐渐消失
野猪的育雏很有意思。母猪们会三两集结成群,公猪则独自游荡,通常只在繁殖季与母猪汇合,短暂地欢愉几天之后便潇洒离开。
成年野猪
四个月后小猪崽们便将瓜熟蒂落。临盆前半天,母猪会就近取材,搭建一个窝作为产房(farrowing nest)。你若在野外见到猪窝,一定会感到震惊,因为它实在不像是仅凭粗笨的猪嘴就能完成的工程。远远看去,它就是一个长2米、高0.8米,由树枝堆起来的小丘。
野猪窝
但仔细拆解后就会发现它的精巧。
猪窝的内层是笔直坚韧的小树干,撑起下方的空间,如同房梁一样;
内层树干
外层铺满了柔软带叶的树枝,如瓦片一样可挡风避雨;
外层树枝
下方则是松软细密的杂草,隔绝了地面的湿气。
刚出生的小猪崽体温调节能力还很弱,需要在窝里待上两三天,然后便跟着母亲闯荡江湖去了。这样的猪窝在南方湿热地区更多,在北方比较少见。
版纳当地人曾见过一群野猪在暴雨前一起衔着树枝搭建猪窝,所以野猪们也有可能是用它作为避雨的临时工棚。神奇的是尽管猪窝很常见,但猪窝究竟是怎么搭建的,除了产房还有没有别的用途,至今科学界却从未有过清晰的记录。
野猪的另一个神秘之处就是泥浴了。
泥浴
你也许会想,这还不简单,不就是图个凉快,或者在身上裹一层泥防止寄生虫吗?很有道理,但并不完全如此。
有人做过统计,野猪泥浴最频繁的时候既不是当地最热的季节,也不是寄生虫最多的月份,并且成年公猪泥浴的次数远比母猪和小猪多,因此研究者猜测这可能跟性有关。是裹了一身泥的糙汉子比小白脸更有吸引力吗?目前也只能是个猜测。
随着野猪数量的剧增,人猪冲突的问题愈发突出。在很多地方野猪都被列为了害兽,人们想出了各种办法来驱赶它,比如竖稻草人、放鞭炮。还有这样:
前一阵还出现几起野猪伤人的新闻,让很多人对野猪感到恐惧。但这些都属于极端情况,是因为事发时的环境限制让野猪感到无路可退,才拼死一搏。如果你在野外碰到野猪,完全无需害怕,因为它比你还怕,会在你还没看清它的时候便已逃之夭夭。
此时若你能忍受它留下的沁人心脾的腥臊,不妨感叹一下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
参考文献:
Cuevas, María Fernanda, et al. "Food habits and impact of rooting behaviour of the invasive wild boar, Sus scrofa, in a protected area of the Monte Desert, Argent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74.11 (2010): 1582-1585.
Fernández-Llario, Pedro. "The sexual function of wallowing in male wild boar (Sus scrofa)." Journal of Ethology 23.1 (2005): 9-14.
Guo Wei, Guanghong Cao, and Rui-Chang Quan.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space use of wild boar in a tropical forest, Southwest China."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11 (2017): 115-124.
本文作者
郭维
中国科学院生态学硕士
动物行为学方向
林奈实验室创始团队成员
编辑:Judy
部分图片提供:郭维
封面图:sylvaincordier.com
联系我们!
邮箱:linneaus_labs@163.com
合作洽谈微信:linneaus2018
长按图片关注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