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 为她设计 | 从杜丽娘的花园到奥斯汀的画室——女性居住小史

陈悦,张歌 亚洲设计联盟AADU
2024-08-30

本文是AADU【为她设计】系列第二篇,讲述居住空间和社会性别结构的关系,全文5689字。请继续关注本专栏,为您送上与女性相关的设计探索和思考。


权力和地位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是不均等的,由此产生社会分层制度:古希腊有公民和奴隶,中国封建时期分士农工商,印度种姓制延续至今。从性别的角度看,男性群体往往掌握着更多的资产、话语权和政治权力,地位也普遍高于女性群体,因此,在每一个社会等级之中又同时嵌套着性别等级


大多数理论会从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解释性别不对等,而建筑(城市)空间与性别等级的关系同样值得玩味却鲜少有人提及。在“为她设计”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我们会从居住空间开始逐一探讨不同类型的空间如何被社会性别等级塑造,空间中的性别隔离和“性别化的空间”(gendered space) 又是如何进一步固化性别等级的,以及怎样通过“去性别化"(degendering)的设计改善性别不平等的现状。




“大到地缘政治,小到住宅,一整部关于空间的历史是有待书写的,这同时也将是关于权力的历史。”——福柯


 前工业社会 

 宗教信仰→性别隔离  


在前工业社会,居住空间是微缩版的宇宙,性别隔离通常反应了宗教信仰中对世界应有秩序的想象,将女性隔离在获取知识(书房)和主流社交(会客室)空间之外。社会的繁文缛节详细地规定男女对居住空间的使用,任何超出既定位置的行为都被视为僭越。


【中国古代传统民居】

明代汤显祖一曲《牡丹亭》曾经“家传户诵,令《西厢》减价,优伶争歌舞之”。《牡丹亭》借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凄美爱情故事,表达了封建时代女性对独立人格 、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对“程朱理学”的反叛。


《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杜丽娘有这样一段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这看似平平的唱词却向听众描述出了礼教对当时女性生活空间的限制。


为什么自家美丽的景致父母却不向女儿提起呢?在《牡丹亭》的故事中,官家千金杜丽娘并不知道家中有着牡丹亭这样的美景,连后花园的存在,都是丫鬟春香告诉丽娘的:“景致么,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著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


昆曲《牡丹亭》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在各式中国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中,女性与男性的空间隔离随处可见。以大家最熟悉的四合院为例:四合院中正房后面的一排房子称作“罩房”,是四合院中最为私密的空间,供未婚女性居住。这样的布局,使得未婚女性每每进出都要经过父母居住的正房, 便于父母管教。未婚女性只有读书学习和尽孝问安可以进入后堂或偏后堂。


已婚女性则随丈夫居住在位于院落两厕的厢房,较未婚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她们的活动空间与未婚女性有交叉,活动空间变大,但是仍被限制在“中门”(下图中的“垂花门”)之内。中国自古就有 “女子大门 (宅门) 不出二门 (中门) 不迈”的规矩。明代杨继盛(明嘉靖时期著名谏臣)在 《杨忠憨公遗笔》中说 : “ 居家的第一紧要处在于内外界限要严格:女子满十岁就不能出中门 , 男子满十岁就不能进中门 。” 中门也就成为了封建社会女性活动范围的空间限定。


图片©张靖/星球研究所


如果说四合院代表了中国北方民居,那么近来频频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福建土楼可以说是南方民居的一枝奇葩。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在设计与建造土楼时,也将一些中原文化中的“规矩”融入进了建筑空间之中。有学者认为,土楼独特的空间形式使得人们不再按照社会地位分配房间,而是各门各户平均分配,消除了等级尊卑,增强了宗族内的凝聚力。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创新”之下,女性依然作为被管教的对象,接受着空间的规训。


大鱼海棠与土楼©图片来自网络


以三环相套的圆形土楼为例:最外面一圈四层高的建筑是最为私密的小家庭空间, 中间由环形建筑围合出的圆形大院落是对外的接待空间,作为男性的主要活动空间;而家庭使用的外环空间才是女性的空间。


花木兰:中心院落变成了大杂院©图片来自网络


土楼的内圈建筑由两环组成 , 布置有若干个客厅, 每个客厅都有一个小天井,天井的背后是扇形的会客厅,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在每个会客厅的侧墙上都有一个木质的小抽拉门。位于侧墙的小抽拉门并不能提供采光,门的大小高度也无法供人出入。那么,这样的设计是做什么用的呢? 原来 , 每当客人来时, 女主人或家中其他女性准备好茶水后, 就会将茶水放在小门的背后, 用手轻敲小门, 接着关上自己一侧的小门。男主人听到敲击后, 打开小门 , 就可取出茶水,招待客人。这样一来,土楼中的女性既完成了家庭中的服务性工作,又避免了与外人相见,保持着“男女授受不亲”的习俗。


图片©张靖/星球研究所


【伊斯兰“帷幔”住宅】

“帷幔"(Purdah)是传统穆斯林社会中女性的装束,同时也是她们需要践行的宗教和社会规范。它要求女性遮蔽自己的体态、皮肤,以及避免与男性有任何眼神交流。性别隔离是神圣的:穆斯林女性无法走进清真寺,只能在家中祷告。而即便是在家中,她们也被隔离在男性区域之外。


穿戴“帷幔”的穆斯林女性©图片来自网络


在印度穆斯林住宅中,男性女性通常住在不同的房间中,在宗教和社会仪式中也需要分开。男性大部分时间在独属于自己的区域中聊天、吸烟或者工作,女性不被允许踏入男性的圣地。印度女性通常在庭院或者靠内侧的房间中做家务,家中的男性也只在拿取食物或工具时才会进入这些空间。


在庭院煮饭的印度女性©图片来自网络


“帷帐”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维护家族的光荣。倘若女性没能遵守“帷帐”的规训,整个家族都会蒙羞。在印度,社会阶层越高的女性越容易拥有不工作和不做家务的特权,也因此更容易远离公共生活和其他男性。渐渐地,深居简出和性别隔离成为印度上层社会女性的标签,并且被其他阶层追捧和效仿。女性的活动空间进一步收缩,在家中画地为牢,参与工作并争取平权更加遥不可及。


厨房中的印度女性©图片来自网络


在伊朗,主流价值观中女性的理想归宿依然是隐居家中。伊朗的传统住宅由两个庭院组成,里侧庭院(Anderun)和环绕庭院的房间是女性空间,围绕外侧庭院(Birun)的一系列空间是独属于男性的。只有和女性有直接亲属关系的男性才能进入里侧庭院,其余男性访客只能在外部庭院被招待,女性访客到里侧庭院后,家庭中的男性则需要离开里侧空间,到外侧庭院避嫌。


伊斯兰住宅平面©图片来自网络


在1970年代初,伊朗社会开始现代化,但是随后的1979年伊斯兰革命又再次强调社会要回归传统,新的宪法宣布女性的“表率任务”("pioneering mission")是回归家庭和抚养子女。甫一颁布,性别隔离立刻全方位回归。连幼儿园都无法幸免,如果3-5岁的男女幼童没有分开上课,老师就会被调查和处罚。随着革命领袖霍梅尼倡导少女在月经初潮之前结婚,后革命时代的伊朗女性地位注定越来越低,伴随而来的是空间上越来越严格的性别隔离。


伊斯兰住宅庭院©图片来自网络

穆斯林女性©图片来自网络


“帷幔”将穆斯林女性的活动空间限定在家中,只有被男性允许时,女性才可以独自出门。被困的女性除了成为妻子和母亲,没有其他更多选项。空间上的性别隔离和性别权力的不对等往往相伴相生。通常女性地位越低的社会,生育率就越高。伊斯兰社会拥有全世界最高的生育率,同时,未成年女性结婚的比例最高,女性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最低。


穆斯林女性和她们的子女©图片来自网络


【游牧帐篷】

在土耳其、阿富汗、西藏和蒙古等游牧社会的传统帐篷中,空间通常由符号划定出男性一侧和女性一侧。男性空间在大门以左,在这一侧存放家庭重要财产,招待尊贵的客人;女性空间在右,通常存放厨具、器皿以及儿童用品。


游牧帐篷室内©图片来自网络


以蒙古包为例,其中最为圣神的空间被称为xoimor,在男性一侧,书籍也存放于此。书中记载的宗教和历史知识只能在男性社会成员中传承。女性被禁止读书,识字的女性被视为异端——蒙古有谚语“女性看书就像狼在看着蒙古包”。这种空间的划分加强了男性对知识的控制,女性几乎无法获取知识,更无从成为宗教权威,性别之间的权力结构被进一步固化。


蒙古包空间结构©图片来自网络


这样的空间划分一直延续到了1921年蒙古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在蒙古包内部对人和物的空间限制却变化不大。女性开始使用缝纫机,但缝纫机依然和古老的缰绳、马鞍一起,存放在女性一侧。祭坛依然存在,只不过神龛中的佛教圣像被革命领袖的照片取代。最为尊贵的客人依然坐在xoimor中,只不过身份由部族首领变成了社会主义集体中的领导。


蒙古包室内©图片来自网络


公共卫生运动强调洗手的重要性,洗手台被引入现代蒙古包中,创造出了第一处不独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空间。提高女性识字率是蒙古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之一,因此书籍的位置由男性一侧圣神的xoimor转移到了女性一侧的床头,让女性通过读书来提升自身地位成为可能。


蒙古包室内©图片来自网络



 工业社会 

 资本主义+父权制→性别化空间  


进入工业时代,从欧洲开始,主流社会都先后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人逐渐从身份桎梏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自由,原有的社会分层被打破,然而性别分层却依然牢不可破。


婚姻制度被资产阶级和新型父权制神圣化,由传统的社会规范变成类意识形态,通过颂扬“母性”和“无私的母爱”将女性束缚在生育、抚养和赡养等无偿又无止境的家务中。


然而“家务并不能创造GDP",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被认为低于男性在工作中创造的价值,而家务和生育等又会妨碍女性的职业发展。因而,男女权力不对等的现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严格的性别隔离渐渐远离主流社会,但却被更加不易识别的隐形隔离——性别化空间取代。


【维多利亚式住宅】

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住宅中依然存在独属于单一性别的空间。那时候,住在一栋乡村住宅里的家人、亲属和仆人会多达50人,甚至上百人。为了方便管理,把特定的人在一天中特定的时间段限定在特定的房间中是最好的方法。维多利亚住宅设计的一大特点是每一个房间都是单一用途。


维多利亚式住宅©图片来自网络


建筑师罗伯特库尔(Robert Kerr)在他于1871年出版的《绅士之家——如何设计英国住宅》中提出:一座合格的住宅不应少于27个房间,同时规定了每一个房间使用者的性别、房间的方位以及合适的家具布置方式。其中画室是淑女的客厅,晚餐之后,女性从餐厅中”退“到画室,而男性则继续留下来吸雪茄、高谈阔论。在装饰风格上,画室应当”欢快、精致、优雅,轻盈而非庄重”。


《傲慢与偏见》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除画室之外,被罗伯特标记为女性的房间只有和卧室连接的闺房以及晨室。闺房是独属于女性的,晨室在早餐期间开放给所有人,画室在晚餐之后也可以对男性开放。与之对应,标记为男性的房间有6个,分别是书房、图书馆、台球室、吸烟室、绅士房间(谈生意)以及年轻绅士房间。相较于画室和晨室对男性的包容,这些男性房间却完全杜绝女性访客。


除此之外,楼梯也分为男仆和女仆的”男楼梯“和”女楼梯“,以及家人和客人使用的”绅士楼梯“,“单身汉楼梯”以及“年轻淑女楼梯”。


《傲慢与偏见》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维多利亚时期的骑士精神认为,女性不宜谈论政治和商业话题,因此,在男性讨论相关内容的时候,她们需要被“保护”起来,免于被“污染”。维多利亚住宅设计就是这种骑士精神的产物,男性在空间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女性则须遵循特定的行为举止,被隔离在单一性别的房间内,无法参与各种公共讨论,包括决定她们自己命运的公共讨论。


【现代住宅】

进入20世纪,严格的性别隔离和维多利亚式的固定性别房间已经成为历史,但住宅空间的性别化依然存在:厨房的使用者依然被默认为女性,工作室和书房的主要使用者则仍旧是男性。但令人欣喜的是现代厨房的出现为女性的解放提供了助力。


厨房的演变史就是女性地位的转变史。不管是古代中国的民居,还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住宅,厨房都被视作“不可见人”的空间,而长时间在厨房工作的女性也因此被“视而不见”。


19世纪荷兰油画:厨房内景©图片来自网络


直到1926年,一位名叫玛格丽特的女性建筑师设计出了“法兰克福厨房”,厨房空间才给予女性应得的尊重。这一设计也被人们称为“现代厨房的鼻祖”。


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和她设计的“法兰克福厨房”©图片来自网络


“法兰克福的厨房”的出现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带来的水槽、煤气的诞生,彻底改变了从前的厨房;新的煤气管道、水管以及下水道的应用使得现代厨房的设计成为可能。于是当玛格丽特——奥地利第一名获得建筑师资格的女性——设计公共住宅“新法兰克福”项目时,她将火车餐车上的流水线操作带入到住宅厨房设计中。玛格丽特提出,厨房工作也是工作的一种,跟其他需要走出家门的工作相比,女性将时间花在日常的家务劳动中并不意味着她们就低人一等。因此家务活动也应该被专业化的对待。


“法兰克福厨房”设计图纸©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后世在评价“法兰克福厨房”时指出,“法兰克福厨房”的空间过于狭小,依然只适用于女性一人工作。然而正是“法兰克福厨房”的出现为现代厨房打下了基础。把厨房工作当作专业化工作的理念,也是空间“去性别化”的第一步。近年来,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男性参与到厨房工作中。


《大小谎言》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结语 


居住空间和社会性别结构是互文的。社会成员不同性别之间的权力差异越大,居住空间中的性别隔离或者“性别化”就越严重。这样的居住空间会将性别弱势一方(通常是女性)束缚在从事育儿、照料和清洁等”低价值"事务的空间中,妨碍他们接触书房、神龛和办公场所等空间,以降低其通过知识、宗教或者工作来提升自身地位的可能性。


在性别权力差异不大的社会中,居住空间往往是去性别化的。在性别自由流动的居住环境里,男女双方对空间的支配和使用大体对等,因此“去性别化“的居住空间会进一步维持性别天平的平衡。


“为她设计”的下一篇文章将探讨“去性别化”的理想居所。


| 参考文献 |

1. “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生存场域”——邹元江教授在伦敦大学的演讲

2. 胡 毅,张京祥,徐逸伦.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我国居住空间历史变迁研究,[J].人文地理. 2010,3

3. 王其钧. 宗法、禁忌、习俗对民居型制的影响,[J].建筑学报. 1996,10

4. Daphne Spain. Gendered Spaces, 1992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5. 王晓丽. 女性主义思潮引导下的住宅设计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

6. 张云亭. 现代厨房从这里开始. DEMO微信公众号


| End |

专栏作者 | 张歌
Perkins Eastman | 项目建筑师

专栏作者 | 陈悦
Assoc. AIA, LEED AP BD+C
Perkins+Will | 建筑设计师


【有相关消息和新闻愿意分享,请联系作者】
张歌微信ID:zg301530015
 陈悦微信ID:i_am_c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亚洲设计联盟AADU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