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广法师开示如何用心经观照闻思修

2017-01-25 觉悟当下

印广法师开示如何用心经观照闻思修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段经文比较别扭。如果断章取义来讲,就会偏解为通教禅宗人破相见性修空定。他可以振振有词:怎么样呐?《心经》讲得很清楚哇,真佛无相呐,真法不可说呐,言语道断呐,心行处灭呀!


可是这样一来,这个《心经》岂不前言不搭后语,牛头不对马嘴?上文明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怎么下文又说“空中无色”,岂非“空不是色”?这里就需要以圆顿之义来贯通来圆融圆满圆通。

我们已知色空四句乃佛法之命体命脉,是从根本上、全局上、战略上来阐述宇宙万法的本体,相当于世间法里所谓的世界观问题;而空中无色这十二句,乃佛法之行理、行义,是从具体上、局部上、战术上来展开修证的次第,相当于世间法里所谓的方法论问题。故以“是故”二字来圆通上下文义。


是什么故啊?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故,在圆悟一心三藏的前提之下,悟后进修。可解释为观世音菩萨回顾因地修持耳根法门时,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的修行次第。

闻到了什么?闻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圆顿大教见道位的功德,圆教行人在见道位所见到的真如本性与在证道位所证到的真如本性无二无别。

思什么?思文殊菩萨在楞严法会代佛开示“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的金口裁定。“归元”乃成佛之义,“性”即明心见性。成佛之道,除了明心见性,没有第二个法门。怎样才能明心见性?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没有他说;而《法华经》《楞严经》本为一体。

《楞严经》是对《法华经》的展开,从一点一撇一捺一划一字一句一段一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解说宇宙万法之本源及其生住异灭之规律;《法华经》呢,是对《楞严经》的高度概括,秘密含藏,充分肯定,反复赞叹;而《心经》则是从哲理上对《法华经》《楞严经》高度浓缩,极显绝唱!

明什么心?明“空即是色”!见什么性?见“色即是空”。明心见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诸法阿弥陀,诸法如是,诸法如来,诸法性相,诸法理事,诸法五蕴皆空,诸法不二”。此不二法门既是万法之本体,又为修证达道之总纲。

圆人明心见性虽说当下成佛,那是指分真即佛,下位不落六道轮回,上位可至十地等觉。如龙女那样,一闻《法华》而直至妙觉圆满。毕竟是万万人中难有其一。绝大多数人尚须于分真后继续进修,而成究竟圆满即佛。

修什么?圆人明心见性以后,进修任何法门都能从分真到究竟,这就是方便又多门。而观音菩萨选择了耳根法门,属通教禅宗法门。

怎样修?禅宗的传统修法是破相见性,要经历五十种阴魔境界,也才能破除一分灭相无明,证一分法身,入初住位菩萨位,还有四十一位他无法证入;而圆教行人在见道位就已超越初住位乃至十地等觉。

观音菩萨是在圆人闻思修的次第中,行持耳根圆通之法。在这种前提之下,将“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菩萨心智”一切法放下,统统不理会,只是提起一个不即不离之念(不即:离一切相;不离:不可昏沉),“入流亡所”,分破“动、静、根、觉、空、灭”六关,进至“十方圆明”,“超越世间和出世间”——上合诸佛妙心,下合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成就究竟圆满妙觉如来果位的修证,即“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参照《楞严经·第六卷》观音说法)。这是一种解法。

这段经文呢,还可以作另外一种解法。梵语本《心经》是在释佛灭度后由其弟子们凭记忆结集整理;再加之当时梵文由树叶刻写连接;又梵文本传到中国几经周转,两国语言差异——这中间盘根错节,种种原因都有可能造成经文的漏错、变异或译误。何以见得?《心经》译本有多种都不尽一致。

其中《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经》文本中就有“如是我闻,一时……”长长一大段,为玄奘本所缺。特别在“是故空中无色”这一大段中,有“无智无得,亦无不得”这两句话。据此,我们可以大胆推定,《心经》译文与原本梵文是有差异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依上文之义而变通一番下文:
“是故空中无色非无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受想行识非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非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即是空,空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非无色声香味触法,色身香味触法即是空,空即是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非无无眼界亦非无意识界,眼界乃至意识界即是空,空即是眼界乃至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非无无明亦非无无明尽,无明及无明尽即是空,空即是无明及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非无老死亦非无老死尽,老死及老死尽即是空,空即是老死及老死尽;无苦集灭道非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即是空,空即是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非无智亦非无得,智及得即是空,空即是智及得。以无所得非无所得故”。

这在佛法中叫“存疑”。佛法经文乃佛金口宣说,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不可以任何理由擅自变动一段一句一字,否则大逆不道。但是经文在刻抄、流通、翻译的过程中,由于无意的疏忽,往往造成文不及义,或者由于古今时代的变迁,彼此地域差异,也会对文解造成别扭。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有权对原文作变通解释,以利理通文义。

若是这样变通,解释起来则更显顺畅,更显圆顿大法不立阶梯、无修无证、一步登天之气势。文殊虽言“悟后起修,方便多门”,然迟速之别,快慢之分,非可等同。何如圆顿本修,极显绝唱。妄本真,何须破?真即妄,何待求?既然色即是空,何须破色归空?既然空即是色,何劳出空显色?五蕴、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大中小三乘佛法,亦复如是。

换个说法,十方三世,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天人鬼畜,旁及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树木花草、泥巴瓦块、风云雨雾、乃及红黄黑白、是非长短、香甜苦辣酸臭,这天地万法无非诸佛法身真常,无非一人一念变现而已。真心本性非空非有,非生非死,非不生非不死,非一非多,非真非妄,非佛非众;而是随缘现空现有,现生现死,现不生现不死,现一现多,现真现妄,现佛现众。如人在梦,梦境万千,仔细想来,此梦中人事岂是他人,何关别事,实乃梦中之人一念变现而已。


诸佛如来出世本怀,良苦用心,无非劝导一切众生赶快赶快梦中醒来。果然明白此理,深信不疑,当下成佛了脱生死。正如经文“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亦如《法华经》所谓“一念信解,蒙佛授记”;《楞严经》说为“发明便解脱”。这中间有何修何证?

可古今中外几千年,当今世界全地球,行人百千万万亿,有几个人信《法华经》?有几个人修《楞严经》?又有几个人懂《心经》?一生成就,一时成就,一念成就,当下成就,百分之百成就的一心三藏大法,很多人却不敢相信,实乃佛陀之悲哀!佛门之悲哀!行人之悲哀!

想当年,我佛世尊于楞严法会,苦口婆心,义正辞严,将自己金口宣说以及十方如来恒沙妙法通通否定,判为戏论;并将经题说为“大方广妙莲华王”。在法华会上,佛更是近乎拍桌子打板凳,一口咬定《法华经》是唯一真实之法,以十喻将《法华经》说为“诸经之王”。《心经》《楞严经》之所以说为经王,就是因为它讲清了真理,让人当下了生死。

今人有说《无量寿经》是经王,不知有何根据?是何理由?当然了,若真读懂《心经》,一切经一切法一切人事万物皆是王,这又当别论。

(此段讲记乃师父平时对编集组人员释疑记录,经师父同意,现供养大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