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踩踏中死亡——被抛弃的农村教育
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孩子路在何方?
3月22日上午8点30分左右,河南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下课时间,教学楼厕所附近发生踩踏事故。据报道,截至目前,事故共造成22名学生受伤,2人死亡(另一说,22人受伤,1人死亡)。
据了解,该小学有19个教学班,共计1600余名学生,平均每班人数在80人以上。而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等文件的规定,农村完全小学最大规模是24班、1080人,城市完全小学最大规模是30班、1350人。班级平均规模,不应超过45人。
显然,人数远远“超编”。
实际上,近年来,学校踩踏事件频发:
这些事件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亡,原因也不外乎拥挤。
然而,”拥挤“却并非所有学校固有的特点,就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一案,就有教师道破了真相: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生源涌入县城,城镇小学超编现象十分普遍,而与之相对的是,农村小学则普遍“招不满”。
大量农村生源涌入城镇,而城镇小学基础设施跟不上,显然是踩踏事故频频发生的罪魁祸首。然而,这背后映射出的,其实是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是教育资源从农村向城镇的集中;否则,又怎么会有那么多农村孩子不辞辛苦的”远道而来“呢?
城镇小学挤爆,农村撤点并校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200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为440284所,而到2010年则只有210894所。十年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
有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如此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后,大量农村学生不涌入城镇小学又该怎么办呢?
与此同时,城镇学校不得不实行寄宿制,10多平方米面积并排摆了4张高低床,上面叠放着松垮的被子。有的甚至每铺床两个人,一起住了16个人。
每个班级7、80人也就自然而然了。
以整合教育资源,减少教育资源浪费为名,而发起的撤点并校,不过是为减少教育支出而抛弃农村,是把教育资源集中向城镇。
寒门难出贵子,农村如何翻身?
伴随着教育资源的“整合”,学生的集中,教育呈现出主场优势,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阶级鸿沟进一步加大。农村学生在城镇上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步步的把农村学生推向深渊。
上学远——对于很多农村学生而言,上学路上就要花上一两个小时。
上学贵——对于住校生,住宿费,生活费等都是一笔额外的开销。
上学危险——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校园性侵,校园暴力等事件不绝于耳。
在种种困境之下,农村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在优胜劣汰的教育体制之下,自然节节败退。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有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
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由此观之,伴随着农村教育投资的放弃,农村学生的出路也就渐渐暗淡。教育的公平性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了,而首先被教育抛弃的是农村,是农民、外出工人的子女。
教育不是为农民工服务的
农民工把孩子送到城镇小学读书,本以为孩子能够在较为优势的教学条件下鱼跃龙门,即使教育负担加重也忍了。
但是频发的儿童遭性侵、校园暴力、激烈的学习竞争甚至在踩踏中死亡的事实告我们,农民工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再一次破产了。
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一边让无数农民变成工人任凭资本家剥削和压榨,一边还要农民工听天由命地接受断送孩子未来甚至性命的噩耗。
教育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里,他也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现在这个工具掌握在资产者的手里,并且在不断地制造儿童的悲剧,农民工家庭的悲剧。
教育部门的领导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就会执行什么样的路线,既然那些披着“专家”、“学者”外衣的资产阶级分子窃据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职务,那么劳动人民的教育事业自然轰然倒地,农村孩子自然不会被重视。
广大的底层工人、农民子女接受着恶劣的教育,而上层的老板、官员子女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这样只会是一个恶性循环,贫者越贫,贵者越贵。
只要资产阶级还把持着教育等权利,劳动群众,无产阶级就难有出头之日。
赶快加入读者qq群:452594920
或添加微信好友:workermedia
以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