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妇女参政论者》给我们开了一个女权历史的玩笑 | 妇女周报

2017-12-08 马晓玲 微工荟

核心提示

世界观不一样,看的历史果然都不一样



2015年,电影《妇女参政论者》上映,载誉无数。



在电影结尾,一位女权主义者在1913年把自己撞向英国国王的赛马,用自己的性命来引起媒体对妇女选举权的关注。然后,电影就开始介绍,英国30岁以上的妇女终于在1918年赢得选举权。


电影的这种叙事方式,似乎是要说,埃米琳·潘克赫斯特及其妇女社会和政治联盟的激进斗争方式,是英国妇女选举权的最重要保证。


后世似乎也普遍认同了这样的说法。然而,被电影所忽略、同时也被历史所普遍忽略的是,潘克赫斯特夫人曾在1916 年, 当英国政府提出赋予妇女和军人选举权的改革议案时, 潘克赫斯特并不是过于热衷选举权的获得, 甚至竭力主张政府不应因为在提案中包括了赋予妇女选举权而损害士兵和海军的选举权。此外她在 1928 年还反对英国把选举权扩大到 21 岁的妇女, 她的理由是“妇女还不能全面和有效地使用现有的选举权。”(《从暴徒到英雄——构建激进参政者的公共记忆》,王赳)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1858年7月15日-1928年6月14日),英国女权运动代表人物、政治活动家,被后世誉为是“妇女选举权之母”。


在历史记忆中,潘克赫斯特夫人一直以激进的形象出现,但事实上,在妇女选举权的争取到了最重要的历史时刻,她却迅速地从激进向保守转变。



1918年英国30岁以上选举权争取背景


电影《妇女参政论者》的结尾画面定格在1913年,同时也把当时的妇女参政论者形象定格在“宁愿叛变,不为奴隶”的形象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大战爆发前,德国的共产主义者罗莎·卢森堡被德国国家法判以“叛国罪”,因病缓刑。缓刑期间,大战爆发,罗莎·卢森堡发动群众阻止战争,并离开已经右倾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而在英国,潘克赫斯特夫人在大战爆发几个月后,却开始动员妇女全面支持战争。


在英国政府大赦妇女参政论者之后,潘克赫斯特夫人认为在民族危难关头,女性反对政府将会一无所获,而站在政府一边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因此她宣布暂停妇女选举权活动,支持斗争。她的长女克里斯特贝尔·潘克赫斯特也从巴黎流亡地回到英国;她们的舆论阵地《战斗妇女》更名为《大不列颠》来出版,以彰显其立场的转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陆伟芳)


潘克赫斯特夫人的一次演讲照片


在当时,英国几乎所有争取妇女选举权的团体都在思想和理论上停止了妇女选举权运动。只有少部分女权主义者从原有团体中分裂出来,进行和平、反战,或者继续坚持妇女参政运动。唯一在一战期间从头到尾坚持妇女选举权争取的团体是妇女自由联盟,创始人叫德斯帕德夫人(1844~1939)。


而在英国本土之外,大不列颠帝国当时其实还有女权主义者在为选举权进行斗争。


在当时尚属英国殖民地的爱尔兰,“爱尔兰公民军”在社会主义者领袖的带领下,依然忠实于妇女选举权事业。


1916年,爱尔兰爆发复活节起义,爱尔兰女权主义者马尔凯维奇伯爵夫人参与起义。起义失败后被判死刑(后改为监禁)。之后,爱尔兰女权主义者转向于通过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争取选举权。


民族主义团体Cumann na mBhan,即“女性联盟”,1916年为复活节起义而斗争。这个组织成立于1914年,采取一切必要手段以实现女性平等和爱尔兰国家独立为目标。这些女性不仅愿意将自己的生命抛撒于爱尔兰独立的道路,她们也是争取土地改革、劳动者权利和女性选举权等许多社会改革的斗士。复活节起义者们的《复活节宣言》。这份宣言中,既提到了爱尔兰的男性,也提到了爱尔兰的女性,宣誓“宗教和公民自由,所有公民的权利与机会一律平等”。当欧洲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女性还不具备投票权,《宣言》提到了女性平等的权利,这可谓是革命性的行为。

——《复活节起义中的女性及不为人知的平等之战》


1916年,受爱尔兰起义影响,英国议会希望通过下降选民资格,来促进爱尔兰人对大英帝国的认同(当时英国本土有着大量的爱尔兰无产阶级,从事英国工业中最为低端的工作)。在这项计划中,英国议会更推动军人可以拥有选举权,以此来增进英国议会中的爱国力量。


这就是英国1918年《人民代表选举法》的雏形。正是在这部法例中,英国妇女第一赢得选举资格。而第一位成为英国下议院妇女议员的,正是马尔凯维奇伯爵夫人。第二年,她与其他当选的爱尔兰议员一起,集体辞任,另组爱尔兰议会。之后,马克维奇出任了新成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劳工部长。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建立之时,共和国已经将女性的权利(包括21岁以上妇女的完全投票权)写入1922年的宪法章程。但是,这些成果很快在1937年被颠覆。


对英国妇女选举运动颇有研究的马丁·皮尤认为:《人民法案》的关键问题是给部队选举权。同时期,不可忽视的是,受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影响,芬兰、德国以及东欧多国在1918年先后爆发工人起义,成立共产主义政党、政权;而俄国的二月革命更是直接由于女工不满生存条件发动罢工而引起的。


而在此风云激荡前夕,潘克赫斯特夫人在1916年认为妇女选举权的争取,不能妨碍英国议会推进军人选举权。可以说,在此时,她站在了维护英国帝国主义利益的一侧。



1918年为什么要限定30岁以上妇女才有选举权?


在电影《妇女参政论者》里,女主角是一个洗衣女工。在女权主义历史上,也有论调称当时的英国女权运动,英国中产阶级妇女与无产阶级妇女是结合在一起的。


电影里,女主角的母亲在20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女主角同时也说过,洗衣工对妇女来说不是一个长久的工作,因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对妇女的身体进行各种摧残。


一战前,英国人均寿命大概是46岁(同时期中国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是全球人均寿命飞跃的一个世纪),而饱受摧残的女工人均寿命能有多少呢?


30岁以上的妇女才能拥有选举权,对当时的英国妇女无产阶级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门槛。1918年,实际上是只有资产阶级的妇女,才能落实选举权。



而当潘克赫斯特夫人在1928年反对妇女选举权扩大到21岁的时候,她实际上是反对把妇女选举权扩大到无产阶级妇女身上。


英国通过年龄来限制选举权,其实不过是英国选举权为保证不流入无产阶级手里的翻版。过去,英国议会通过财产来限制选举权。于是在19世纪,英国无产阶级通过大半个世纪的三次宪章运动,打破了这个财产限制,而在20世纪初,英国议会同样希望在开放妇女选举权的同时,限制无产阶级妇女的政治权利。不过,在20世纪20年代,也许因为风云激荡的爱尔兰独立运动,也许因为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当中,更因为英国妇女在一战中大量参与社会劳动,英国女工数量大大激增,有了更多政治、经济的斗争经验,成为无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这种限制反而成为大英帝国自己的枷锁,最终不得不亲手将之打破。



激进?保守?到底是啥意思?


潘克赫斯特夫人从激进到保守的转变,不是一种纯粹的选择。这种转变的背后,是潘克赫斯特夫人本人的阶级立场所导致的。


在1914年前,当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尚未彻底爆发时,潘克赫斯特夫人试图通过舆论关注争取妇女选举权利。当时她的支持者有不少来自东伦敦的女工。但随着帝国主义的矛盾爆发,潘克赫斯特夫人却停止、甚至两次反对妇女选举权的争取。


学界里已经有不少人探索潘克赫斯特夫人的激进主义是如何形成,但她从激进到保守的过程,仍未有清楚描述。


在王赳的论文《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激进思想的成因》里,有提到,潘克赫斯特夫人年少在巴黎学习期间(1872年,巴黎公社爆发后第一年),认为历史进程不可预测、不确定的英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给了她很大影响。潘克赫斯特曾称卡莱尔的作品《法国革命》“激励和影响了她的一生”。


托马斯·卡莱尔


同时,在巴黎期间,巴黎公社中的布朗基主义女革命家路易斯·米歇尔成为了潘克赫斯特夫人心中偶像。


路易斯·米歇尔


这些认同激进行动的理念,影响了潘克赫斯特夫人。但如果重看这些长期影响潘克赫斯特夫人的理念的话,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卡莱尔被后人评价称“他把激进-进步的和反动的成分奇怪地混杂在一起”。这种混杂,实际上就是当资产阶级发生革命的时候,卡莱尔不遗余力地赞美资产阶级对欧洲封建王朝、贵族的反抗;但当非洲黑奴反对资产阶级统治发生暴动时,他却积极地为镇压暴动的牙买加总督辩护。


而路易斯·米歇尔,她将个人的恐怖主义行动看成是革命行动,这是布朗基主义的鲜明特点。如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对布朗基的行动给予很高评价,另一方面对布朗基的错误观点给予原则性批评一样,马克思女权主义者蔡特金对米歇尔的评价是“感性的革命家,本能的社会主义者”,但在理论上却始终不成熟,只注意到革命行动方面。


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Louis-Auguste Blanqui, 1805年2月1日---1881年1月1日)法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巴黎公社的传奇人物,巴黎公社议会主席。


而在1905~1914年期间,潘克赫斯特夫人领导下的妇女社会和政治联盟行动越趋激烈。特别是最后3年时间,妇女参政论者的“战斗妇女”,采取一系列包括纵火到试图安置炸弹的行动,希望让争取妇女选举权的议题能够让大众所关注,与主张采取少数人密谋、冒险行动的布朗基主义非常相似。而在一战到来以后,潘克赫斯特夫人全力呼吁妇女参战,甚至不惜放弃妇女选举权,也要保证英国军方的选举权,正是她无法理清楚妇女问题与资本主义之间的重要联系。


即使英国妇女在一战结束前就获得了30岁以上的选举权利。但一位联盟的重要成员安妮·肯尼却在1964年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付出个人牺牲,但战争结束我们却一无所获。除了被遗忘,我们一无所有: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


随着妇女选举权的落实,潘克赫斯特夫人在1925年成为保守党的积极支持者,1926年当选伦敦东区的保守党代表。1930年,英国首相在潘克赫斯特夫人的雕像前演讲,他有意地忽略掉潘克赫斯特夫人1914年前的激进行为,高度赞扬了潘克赫斯特夫人在一战时期对英国政府的贡献。1936年,潘克赫斯特夫人的大女儿获得英帝国勋章。在当时的英国官方话语中,潘克赫斯特夫人被塑造成“英国式”的渐进改革中的一部分。


而在民间,对于潘克赫斯特夫人的纪念,则几乎全部集中在她1914年前的激进行动,而对她1914年后的迅速保守化进行忽略,并把英国的妇女参政权争取过程聚焦于潘克赫斯特夫人及其同盟的激进行动当中,而忽视了英国当时本土、爱尔兰殖民地其她女权主义者的复杂抗争,更加无视了当时俄国、欧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影响。电影《妇女参政论者》,就是在这种叙事方式下拍出来的。


这两种叙事方式,前种是在有意识地抹杀女权运动中的革命元素,试图把她纳入到资本主义自我改良的进程当中;而另一种,则是忽视了潘克赫斯特夫人本人的矛盾性,希望构建一个富有激进色彩的历史形象,以激励后人。但回望完整的历史,则会发现需要更加深入地审视何谓“激进”?激进行动背后的阶级立场到底是什么?


潘克赫斯特夫人从激进到保守的转变,看似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但也同样与潘克赫斯特夫人一贯的阶级立场相关。当妇女选举权的争取越往前推进,当不单是中产阶级的妇女,连无产阶级的妇女也开始看到选举权的希望时,却恰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欧洲帝国主义国家争夺谁才拥有剥削全球无产阶级最高特权的战争——爆发。潘克赫斯特夫人也开始和无产阶级妇女发生矛盾。当她已经成为保守党(奉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英国政党,主张经济竞争)的议会代表时,在1928年无产阶级妇女终于有机会突破30岁以上的选举门槛,此时潘克赫斯特夫人却说:“妇女还不能全面和有效地使用现有的选举权。”


实际上,无论激进还是保守,潘克赫斯特夫人由于没有看清楚妇女问题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她都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寻找可能。先是希望通过激进行动吸引媒体,还是通过爱国主义来争取英国统治者的认同,潘克赫斯特夫人都没有对当时英国的父权统治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进行批判。


如果说,1930年代英国首相对潘克赫斯特夫人的认同,是为了把她的激进主义运动纳入到传统英国的渐进改革中的话,那今天,《妇女参政论者》这样的电影依然把她描述为英国妇女选举权中的最具影响人物,很有可能会使今天的运动与斗争重蹈100年前的覆辙——没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来指导行动,只注重形式上的激进,最终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下,走向保守。


 



推荐阅读:

《功守道》!我在双十一看了一部优秀电影

【工人宝典】《购物车》这电影,我也就看了十多遍

在后台回复“妇女周报”,有往期妇女周报的合集!


栏目合集(进入公众号回复关键字阅读)

工人医生  工人宝典  妇女周报  养老  工会  农村


加好友,防失联!

微信(workermedia)


QQ(1438395704)

扫描二维码,赞赏微工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