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如何识别GDP造假?这个秘密我告诉你
作者|张玮
继2017年辽宁省公开承认其所辖市县于2011-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问题后,内蒙古、天津也公开承认此前经济数据存在水分,并对2016年数据进行了调减。其中内蒙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天津滨海新区将2017年预期的1万亿GDP直接挤掉1/3,调整为6654亿元。
一、“水”从何来?
造成统计数据“注水”的因素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类:
(1)官员政绩考量,是虚报的主要因素;
(2)过去各地大搞工业园区和开发区,有很多优惠政策,导致企业注册地和生产地不一致,产生GDP重复统计;
(3)企业申请贷款时的授信额度主要考察利润报表,引致上市公司可能进行财务造假,但造假的处罚力度太轻。
从已披露的三个省份来看,“水分”成因各有不同:其中,内蒙古和辽宁明确承认是数据造假,而天津给出的官方说法是统计方法调整“注册改在地”。
判断GDP是否“注水”,不能简单地用各省数据加总与全国GDP作比较,这样做会引致统计重复。施行GDP分级核算的国家,下一级的加总都不会等于上一级的总额。首先是某些行业不好拆分,在全国统一核算和各地分开统计时容易重复;其次,在经贸活动流动的情况下,各省之间的经济往来也会使各省之间的GDP计算存在重合部分。例如某企业集团在某地注册并经营,数据被统计到该地区。但其所属的子公司在另一个地区经营,其数据可能又被统计到另一个地区,所以通常来讲,子集的加总会大于母级数据。
如图2所示,如果按照三次产业进行拆分,不难发现第二产业的“水分”最高,尽管第三产业一度高涨,但近年来差距较为收敛。因此,GDP注水、挤水分大概率集中在工业领域。
图2:三次产业各省数据加总与全国统计口径的差距(亿元)
二、如何识别?
受统计口径和重复计算的影响,仅观察全国总量GDP对于“挤水”研究意义不大,还需对各省市进行考量。
观察各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如果今年出现大幅下降,就有可能存在“注水”问题。道理很简单:“营改增”以后,中央和地方增值税“五五分成”。2016年营改增以前,GDP可以虚报,营业税也可以虚增。但是2016年营改增以后,报的多,实际上缴的税费也跟着涨,这些税费都是真金白银,从根本上遏制了地方政府虚报的意愿。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以2016年“营改增”为中间转折点,对比2017年11月和2014年11月累计同比数据(详见下图),可以发现,当前财政收入累计同比下降最多的前五个省份是天津-20.60%、内蒙古-15.39%、江西-13.30%、西藏-13.10%、湖北-10.7%。很明显,近日爆料的天津和内蒙古位居前两名!
(参考时间:2014.11——2017.11)
三、为何此时集中“挤水”?
GDP注水不是新问题,但为何偏偏在此时集中披露?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统计标准革新,处罚从严。2017年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方案》和《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有力地避免了各市GDP加起来大于全省GDP,以及各省GDP加起来大于全国GDP等“数字打架”问题。各地如果不立刻、果断纠偏,在明年的经济普查中被发现的可能性将板上钉钉,代价高昂。
二是存在水分的GDP与财政收入掩盖了地方政府面临的真实债务压力,在对地方债清理清查逐渐趋严、融资约束逐渐加大的背景之下,欠发达地区如果继续对统计数据造假,必定有害而无益,因为继续吹大GDP数据将减少该地区获得的中央转移支付,减少欠发达地区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所以,地方政府不得不考虑压缩统计数据,以向中央争取更多的转移支付。
三是在淡化经济总量,强调经济质量的大环境下,上一届虚高GDP数值会对当届官员造成较大压力,通过核减GDP可以保证数据的客观真实,减少任期政绩压力。
四、影响几何?
GDP挤水分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先从已经披露的三个省份看起:
天津:对全国 GDP增速不会产生影响。天津调减数据的理由是GDP 统计口径从注册地改为住地,原先的统计将部分注册在天津的公司在外地的业务也纳入了天津GDP口径,此次调整即是将这部分数据予以剔除。
内蒙古:新闻稿中只公布了2016年工业增加值修正值,并未对2017年数据进行预估,无法对具体影响做出准确判断。但从数据走势上看,从去年7月开始工业增速大幅下滑,最低触及-7%,三季度 GDP 增速也下滑至 5%,可以猜测数据核减已经提前开始,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但考虑到内蒙古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比较低(2017年三季度内蒙古GDP累计1.374万亿,全国累计56.559万亿),预计对全国 GDP 增速影响有限。
辽宁由于公布较早,数据注水负面影响已基本消除。此次调减对2017年全国经济数据影响有限。
至于全国GDP真实的下修程度,还要等待观察。但目前可以认定的是,GDP“挤水分”,财政收入下滑,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下降,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迫于地方债务和统一核算的压力,未来很可能看到更多的地方政府对统计数据进行修正。但挤出水分之后的统计数据能够更好地反映各地的真实经济状况。在淡化经济总量,强调经济质量的新阶段下,“挤水分、拒虚假”是必由之路。
(作者张玮为昆仑健康保险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
—END—
网易研究局出品 | 专业财经智库
来聊聊 你如何看待GDP“注水”
在文章中留言留言点赞数超过50
赠送以下精美礼物
三选一:
奖品1:
顾雏军力作:《引资购商》一本
十年沉寂,重出江湖。制造业大咖顾雏军忆与郎咸平之争的往事峥嵘,畅想中国制造2025美好愿景——引资购商。
奖品2:
周鸿祎力作:《颠覆者 周鸿祎自传》一本
本书记录了360创始人周鸿祎先生从幼年时代开始,直到今天四十余年的传奇经历。
奖品3:
网易新闻2018限量版台历套装一份
快来留言吧!
『网易研究局』粉丝群成立啦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
和作者对话 和不同思维碰撞
关注我 看最有态度的财经言论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