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学猛:“道”“德”兼备方为名医

廖维佳 广东卫生在线 2021-02-22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快要被颈椎病折磨得崩溃了。”家住广州的设计师李先生感叹道。由于长期伏案工作,数年前他开始出现颈背部酸疼、头顶发沉、心悸、胸闷等症状。


“去过不少大医院,做过理疗,医生们都说我的情况并不严重,但病情总是反反复复,一发作就无法工作甚至影响正常生活。”李先生说,“直到找到许教授,经过他的治疗,按照他教的康复操锻炼,做好预防与保健后,各种症状明显减轻,颈椎活动得到良好改善,重新回到正常生活、工作状态。”


李先生口中的许教授,正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许学猛。



作为国家中医药局重点专科骨伤科学术带头人,许学猛已在临床一线工作30余年,擅长诊治颈椎病、腰腿痛、四肢骨关节病、骨质增生症、骨质疏松症以及风湿性、类风湿性、痛风性关节炎等,年门诊量达5000人次以上,年收治疑难重症百余例。


有太多像李先生一样的患者在许学猛的一双妙手之下重获健康。


我很少让患者失望

每逢星期四、星期天,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的专家门诊区都会出现一幅让人诧异的景象——有患者在走廊上两手叉腰,或仰望观天,或头颈左右旋转;有的抬头挺胸,大踏步地走动;有的则用单脚抵住墙壁做下蹲,并有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在旁边辅导。


这些都是来找许学猛求医的患者,他们所做的动作是许学猛发明的健康操,有利于病情康复,做辅导的医生则是许学猛的博士研究生们。


诊室内同样如此,患者们摇晃着头部或者划拉着手臂,略显杂乱,但许学猛毫不为意,安定地坐在桌前一一为患者诊治。碰到需要用手法、针刀、穴位注射治疗的患者,他会亲切地引导其到病床或躺或坐,出手如风展开施治,随后返回写下药方,并不厌其烦地叮嘱患者做好预防保健以巩固疗效。


每位踏进诊室的患者都带着或多或少的愁容,而当他们踏出门口时,也大多眉头舒展,心怀感激。


半年前,何女士在一次运动中拉伤了右手肩膀,初时不以为意,只用了些药膏止疼,认为患处会自然康复。岂知后来症状越发严重,以致右手活动范围大大受限,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我去做过理疗,把能买到的最好的药膏都用过了,但毫无效果。听朋友介绍找到许院长,经过他的针刀和穴位注射治疗后,效果非常明显,数次之后便已康复,我找回了右手。”何女士笑着说,她以前并不太相信中医,但许学猛扭转了她的看法,“早知道就早点来了,也免得受那半年多的苦。”


骨伤科疾病大多疗程较长,所以复诊患者很多,对许学猛的信任也让他们能顺利地配合治疗。


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首诊患者。在物流行业工作的周阿姨每天都要搬抬重物,几个月前出现右腕关节、拇指处疼痛,最近更是疼痛加重,赶忙前来就医。


坐到许学猛面前,周阿姨一脸紧张地问:“医生,有人说我这个伤基本上治不好的了,到底是不是啊?”许学猛安慰她冷静下来后进行详细诊治,而他的第一句话便让周阿姨眼露光芒,“给我三周时间,你的这个病没问题,能治好。”


“来找我看病的基本上都是听闻我的好口碑而来,我也很少让他们失望,”许学猛笑说。


他的好口碑首先建立在高明医术基础上。


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入选广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肌骨同治疗法位列其中,其传承人正是许学猛。


▲2019年11月,肌骨同治疗法入选广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是他在长期临床过程中,总结何竹林、邓晋丰两代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凝练并明确地提出具有浓厚中医药特色的“骨筋肉并重”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专科理论,即在强调重视骨骼(关节)诊疗的同时注重患部周边筋肉组织的防治,及早开始整体治疗。


肌骨同治疗法最初的萌芽可追溯到民国时期,其时,中医骨伤科对于骨的认识和治疗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岭南骨伤科也出现了一位公认的代表人物——何竹林。这位20余岁便在广州独立开办医馆的名医曾在那个医疗水平低下的年代,留下了治好全身多处骨折并昏迷不醒的病人的传奇。


新中国成立后,已入古稀之年的何竹林对中医传承依然热情不减,他担任广东省中医院外科(骨科)主任,广州市中医学会正骨委员会主任等职,为整合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协力提高岭南骨伤学术地位做出莫大贡献。其门下诸多弟子也成为中医界翘楚,其中就有为肌骨同治疗法奠基的邓晋丰教授。这个以“天下无痛”作为梦想的大医将西医骨科知识与岭南伤科知识融为一体,在长期的骨伤科临床实践中不断打磨,为广东省中医院骨科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理论和技术书写下了多个第一。


1987年,许学猛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被分配至广东省中医院骨科工作,师从邓晋丰,师徒二人的关系可以这样形容:邓晋丰感其精益求医之心,将平生所学不吝授之,许学猛亦以勤奋投桃报李。


“从医生涯最初,我也有过‘就骨治骨’的阶段,即病人骨头有问题,就和大部分医生一样,直接通过影像检查发现形态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许学猛坦言。但在老师的教导以及自身的不断实践下,肌骨并重成为许学猛治疗疾病的中心,因为“骨骼(关节)外围是筋和肉,筋肉起着保护、替代骨头的作用,其作用非常重要,很多慢性骨病的发病跟骨骼周边筋肉组织功能异常有关,因此,需要肌骨同治。”


1998年12月,许学猛作为骨伤科学科带头人调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工作。在这里,他继续率领团队不断钻研前人的重要学术思想,加以实践,形成以三位动“正”整脊手法、肌骨同治锻炼功法(筋骨康复操、肌骨拉伸功)、内外兼治为核心的肌骨同治疗法,受到众多患者欢迎。他成功让“骨筋肉并重”学术思想、肌骨同治疗法等作为岭南杏林的重要一支以学术流派的形式保存下来,并作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领军人物,将“肌骨同治疗法”申报为广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而几十年如一日的耕耘,许学猛也收获累累硕果: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4个;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7本。


同时,许学猛也如他那些优秀的老师们一样,努力做好中医的传承工作。从2002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他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和传承人,目前已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30人,学术传承人4人,其中的突出代表聂斌、刘文刚、吕朝晖等都已经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并指导出了又一批优秀学生和传承人。


▲许学猛(中)和他的弟子们


为了将前辈思想和对后学的期望进行总结,许学猛还重新撰写了《肌骨同治流派宣言书》,用于明心志、启后学,书中这样写道:“承传统,广兼容,鼎固以开新,善倚高科技,此亦肌骨同治之理,创新发展之基。‘骨筋肉并重’学说久经实践锤炼,业已蔚成气象,然尚望诸君并来者努力光大,以发皇壮大吾中华医学之道脉正流。”


医路永不停歇

许学猛没有将“努力光大”中华医学停留在书面上,而是以身作则,在提升医术的路上急行。


近年来,许学猛在肌骨同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肌骨心同治的理论。“从事治疗骨病逾30年,我越来越发现光是盯着骨肉筋也还是不够,还要关注病人的精神和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亚健康的患者越来越多的当下。”许学猛说,很多病人表面上是颈椎痛、腰腿痛,但实质上他的心理问题更严重,包括焦虑、抑郁等。


按照肌骨心同治的理论,骨病,很可能病因在肌,甚至在心——即精神和心理,因此,需肌骨心同治。“生命长短与运动、饮食无关,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唯一是和心态有关,心态不好没多少长寿的。”许学猛表示,肌骨心同治的理论创新就在于“心”上。


据不完全统计,在找许学猛看病的人中,30%左右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态,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心理问题和骨痛其实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心理有问题,就会放大躯体问题”,许学猛特别提到,如果病人有认知障碍或睡眠障碍,就会很容易过于关注和放大自己的不舒服,很多时候其实是心理问题。


因此,他强调,身心疾病都要治,心理疾病更重要。“所以我现在很多时候都是身心兼顾,心理问题一解决,很多疼痛问题也就解决了。”


已经患病3年的王阿姨今年60岁,每个医生都诊断她是骨质疏松。当许学猛看到王阿姨时,她大热天穿着冬天的长袖衣服,解释说空调冷。经诊断,王阿姨的病症并没有她所描述的那般严重,她过分地夸大了自己的不舒服,经过许学猛的治疗和耐心沟通,病情迅速得到好转。


如何帮助像王阿姨这样的患者克服心理问题?许学猛认为,医生首先是要安抚、鼓励病人,要有正气,要能压住负能量,医生有气场、很阳光,那么患者也会信心满满,配合一些药物、运动、饮食均衡、心理调护,就能帮助病人走出不好的心理状态。


与此同时,许学猛教授鼓励病人自己找到信念,“人存在自我修复的能力,如何激活起来,除了通过医生的鼓励,病人还可以多参加群体活动,从中获得力量,这对坚持治疗很重要。”


此外,许学猛还提到一种大脑里的兴奋物质——5-羟基色胺,“心理问题与这种物质受到压制有关,很多老年人是因为此物质的分泌减少了,所以我会建议患者要多晒太阳,多吃香蕉,促进大脑分泌这个物质。”


许学猛的诊室里挂着一块“无不舒服”的牌匾,每次有患者过来接受针刀、注射时,许学猛就让其默念这四个字,“有助于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


事实上,这块牌匾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你看舒这个字,左边是舍,右边是予,我希望我的患者都能懂得舍得和给予,从而保持简单快乐的心态,心理问题自然能迎刃而解。”许学猛说。


跨界中医

科普中医养生知识是许学猛致力的另一件事,写书、排话剧、编健身操、谱歌、画漫画……他在救死扶伤之际,干起了跨界的活儿。


▲许学猛在珠江大讲堂上传扬中医文化


许学猛认为:“中医养生要讲究术,这个术,不只是医疗层面的技术、医体结合的武术,更是一种艺术——把中医学知识通过艺术作品从容展示出来,让百姓喜闻乐见。”


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学猛则从生活中获得医学科普的灵感,他从人们对广场舞的热情中获得启发:“如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把这种热情与坚持引到医学领域?”他结合广场舞的通俗易懂、瑜伽的柔力并济与中医肌骨疗法的规范动作,创作了一套“骨筋肉康复操”。


全操包含“仰望观天”“拉弓射箭”“颈臂抗力”等21个招式,算上热身与拉伸,共17分钟。康复操一经发布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的科普平台上,短时间内便获得16万的阅读量。


除了康复拉伸操,浅显易懂的歌曲也利于增进公众对未知领域的理解,许学猛又与朋友共同创作了一首《肌骨歌》,将精准而通俗的肌骨知识融于歌词中,聆听者不用再啃高大上的理论知识,即使是在闭目养神、浇花除草之际,也能听一首舒缓的歌谣,加强对肌骨健康的理解。


许学猛认为科普要回归知识本身,回归简朴,让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体会到。为了践行这一简单实用的理念,许学猛总结创立了不少日常养生小技巧,例如静态平衡训练——站立办公,配合后跨弓步,姿势看似简单,却可以舒缓筋骨,减轻久坐对尾骨带来的压力。


诊室外宽阔的走廊,也成为许学猛的科普场所之一,他时常踢着正步,给来往行人做示范,“走路要雄赳赳气昂昂,就像天安门广场走正步的士兵一样,挺胸抬头,这样才利于筋骨的舒活。”


许学猛在科普领域的探索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其创作的科普剧本《无不舒服》,获第四届广东省科普剧大赛剧本创作赛一等奖;原创视频“唱肌骨歌、练肌骨功”获2019年广东省健康科普作品一等奖、广东省2019年度最具影响力健康科普作品一等奖;个人获得“十大健康传播大使”“十大科学传播达人”等称号。


“中医文化要为人民服务,让百姓受益,以此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许学猛说,这是他做科普的初心。


许学猛撰写的《肌骨同治流派宣言书》中,还写着这样一句:“故人立天地间,立德为要,秉德而行,德全而形彰,则医者非但仁术施于人,更以仁风拯世道。”他认为“道”与“德”兼备方能称为好医生,“而我,一直走在追求这个目标的道路上。”




许学猛出诊信息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周日全天

出诊地点恒福路60号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门诊三楼特诊1诊室





记者|廖维佳
编辑|杨重 任君飞  责编|张秀丽
来源 | 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