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守珍: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护理人

曾剑萍 广东卫生在线 2022-05-12


5月1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护士节庆祝大会上,护理部主任成守珍忍不住红了眼眶。几个小时前,国际红十字会网站发布消息,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25名护士获得2021年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她是其中之一。

“这个奖,归功于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帮助。”她说着,不忘勉励年轻护士,“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坚持和秉承南丁格尔的精神,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做我们护理人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知名重症护理专家,成守珍有过硬的护理技术,多次临危受命,参与各种突发应急事件抢救。无论面对的是非典、汶川地震、昆明暴恐,还是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她都坚持带领团队把有深度有温度的护理融入到每一个患者的救治中。


从业初的遗憾
造就一位顶级护理专家

1995年,中山一院呼吸科。两台美国进口的呼吸机旁,经常出现一个娇小的身影,她是护士成守珍,刚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一医院调过来。

成守珍迷上了这两台机器,一有空就琢磨,循环回路、管道接口、按钮、阀门等所有功能和操作方式,都摸得一清二楚。看到她那副认真又执着的模样,一向稳重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带头人谢灿茂教授忍不住调侃:“怎么一位女同志也对机器这么着迷。”

着迷是有原因的。1981年,不满19岁的成守珍从卫校毕业,进入南京市第一医院。戴上燕尾帽,穿上护士服,她表现出对这个职业的天生热爱,工作细心负责、业务能力突出,第二年就被授予南京市优秀护士称号,之后升任呼吸科护士长。

1980年代末,国内诊疗服务能力、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但设备条件依然薄弱,南京市第一医院只有几台笨重的国产呼吸机,功能单一。有天,一位患者病情突然恶化,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只有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才有一线生机。在机器辅助治疗和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转机出现了,患者情况逐渐稳定,甚至已经开始进食。“没想到在脱机的时候,患者一下子失去生命体征。”30年后回忆往事,成守珍的语气里依然有着不甘与惋惜,“如果是现在的机器设备,肯定能救回来。”

从满怀希望骤然变成失望,成守珍深深理解了自己职业中肩负着“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她再次立下决心要在急危重症护理领域下苦功,尽最大的努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1998年,中山一院组建内科重症监护室(ICU),成守珍毅然接过重担,成为护士长,在科主任和教授们指导下,和临时组成的护理团队一起,全副身心扑在监护室的建设上,大到整体布局,小到监护仪、呼吸机等仪器的安装、使用和管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刚开区,成守珍就和医疗专家迎来一个大挑战,收治了一位肺泡蛋白沉着症患者。这是一种在国内外都极为罕见的疾病,治疗棘手,且因大量的肺泡沉积物导致肺通气及换气功能受损,患者已经严重呼吸衰竭。

抢救迫在眉睫,专家会诊后做了一个超前又大胆的决定——在体外循环下为患者进行全肺灌洗。这个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非常高,稍微不当便可造成双肺不可逆损伤;护理难度也不小,除了仔细观察病情、严格无菌操作外,还要熟悉监护、机械通气及手术配合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当时在国内并无先例。

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重压之下,成守珍和医疗专家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有条不紊地开展手术,先将肺部插管,然后将一定温度的无菌生理盐水灌进去,反复冲洗。整整一夜,用了80瓶生理盐水,洗出一盆又一盆的“淘米水”,才为患者赢得生存的机会。成守珍将这一护理体会撰写成论文,为临床护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获得中山大学医疗成果三等奖。

除了加强临床护理实践,成守珍也不曾停下理论学习的步伐,她在南京时就进行了一年系统的英语培训,练出一口流利的英语,为后来进行国际护理交流奠定基础。到中山一院后,又先后攻读了医学学士学位、公共卫生硕士,参加了管理哲学博士研修班,还曾多次出国学习。“我从医院到学校,从国内到国外,学英语,学新的护理理论技术和护理管理,就是要将国内外最先进的护理技术和管理应用到临床,应用到病人身上。”成守珍说。

2002年她去美国进修,回国后积极组织护士学习国外先进护理技术。尤其是密闭式人工气道护理技术,在非典期间由于应用及时,为护理病人及保护医护人员起到重要作用。该经验也被带到了新冠肺炎疫情战场,去年出发前往武汉支援时,她坚持带上了40支密闭式吸痰管,第一例气管插管就派上了大用场。

▲出征武汉,成守珍(举旗者)三次请缨终于成行


21年ICU联合查房
打造一支急危重症护理团队

在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61天里,中山一院医疗总队救治了246位患者,其中重症危重症比例超过90%。“我们打造了一支以急危重症为核心的护理团队,有强大的疑难重症救治能力。”成守珍说,出战的护理队员中,90%有重症监护的经历。

重症患者病情复杂,瞬息万变,护理工作难度和强度远大于普通病房。成守珍自己是顶级重症护理专家,深知要保证重症护理质量,除了配备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护士也必须不断学习护理理论知识和各种抢救技术,才能捉住有效的抢救时机,挽回患者生命。

1998年,成守珍到香港交流学习,几乎走遍了全港ICU病房,深入参观完这些大大小小水平不一的ICU病房后,一个念头逐渐在心中浮现。2000年,她升任护理部副主任,每月马不停蹄组织全院8个ICU病房,选择危重、复杂和具备护理难点的典型病例,在第二周星期二上午9点针对病例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和经验。

“每个ICU病区有不同特点,个人经验也较局限,通过联合查房,能把ICU最成熟或者最有经验的东西拿出来分享。”成守珍说。当时内科ICU做第一例漂浮导管,没经验,但心脏外科ICU已经积累了许多案例,联合查房可以相互学习,快速提升,分享经验。

▲成守珍带领护士查房


为了保证ICU联合查房的持续性,护理部在年初就开始制订计划,详细安排每月由哪个ICU负责,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查有重点”,至今已经坚持21年,吸引了不少同行慕名取经。随着ICU联合查房带来的实效,中山一院后来又将医生团队请进来,形成医护联合查房,并把这一模式带到了武汉,当场解决疑难复杂问题。

重症医学科一区护士长卫政登2007年加入中山一院,几乎每个月都参与到联合查房,他感叹:“其实能坚持把所有ICU病房集合起来,做毫无保留的学术分享,是非常难的事情。”

2019年,卫政登分享了一例通过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判断休克病因的案例,成守珍主持了这次查房。PICCO是当前最先进的重症监测手段之一,通过一条中心静脉和动脉导管就能精确、连续监测心输出量和容量指标,观察血管阻力的变化。支援武汉期间,这项新技术极大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为治疗和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

结束武汉抗疫后,中山一院ICU护理团队仍在不断发展壮大。以往急诊科还没有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在医院的支持下,一个拥有10张病床的ICU已经建成。

“急诊科在最短的时间抢救病人,给人的印象就是追求急和快,但在护理细节有所欠缺。”急诊科护士长刘强强说,成守珍主任经常来指导,还从重症护理的角度提出加强精细化管理,往专业ICU护理方向发展。

ICU的精细化护理也是成守珍挂在嘴边的话题。管理着中山一院近3000名护理人员,还兼任中华护理学会呼吸护理专委会主委、广东省护理学会理事长,成守珍虽然有很多工作要忙,但始终没有离开过临床。“成主任经常带着我们查房,她会关注很多护理上的细节,给我们一些具体的指导。”刘强强说,常规情况下,护士为患者核对用药情况时,会用PDA扫描核对信息,但成守珍会提醒,除了这些机械化的方式外,还要关注药水是否在有效期,用量对不对等细枝末节的地方,才能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护理是非常精而细的工作,哪怕一个小小的操作,影响到的却是一条生命。”成守珍举例说,使用PICCO监测患者的心脏负荷,什么时间应该补多少液体,维持怎样的液体平衡,都是护理人员需要关心的事情,稍微有一点偏差就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容不得半点疏忽。

推动专科发展
护理也要往专家方向走

“护士是一个很专业的职业,我们要有专业的本领,才能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守护健康。”成守珍说。护士的素养直接影响医疗工作的进程和效果,患者的病情乃至生命,随着临床专业的细分,培养专科护士势在必行。

2003年,中山一院选派了一位护士外出进修伤口造口护理,拉开专科护士的发展历程,其后又选送一批又一批护士到香港、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学习。首个护理专科门诊也在2004年5月开了起来,工作内容是慢性伤口造口护理,负责全院造口、伤口以及失禁护理,并试行开展社区护理,为出院病人提供延续服务。

2010年,中山一院护理专科获批国家首批临床重点专科,也是目前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临床专科护理重点专科。

在成守珍的带领下,护理专科的发展步伐更快了,接连打造广东省ICU专科护士、静脉输液专科护士、消毒供应中心技能和急诊专科护士等护理专科培训基地。2017年,为了更好地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她还牵头成立了临床专科护理学院,打造专科护理人才的摇篮。目前,中山一院以急危重症为核心,建立了包括伤口造口、静疗、肿瘤、腹透、血透、糖尿病、助产、老年、手术等34个护理专科,开设了11个专科护理门诊。

这些熟谙护理专业知识的专家型护士在解决疑难护理问题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黄漫容是中山一院第一位专科护士,也是国际造口治疗师,从事伤口造口护理17年。临床上,患者的压疮一直是护理难题,她通过对压疮创面的坏死组织进行保守锐性清创,并粘贴一件式造口袋联合负压抽吸进行失禁管理,将这一难题攻破,至今处理骶尾部压疮合并失禁患者2000余例。

卫政登也是一名专科护士,他的拿手绝活是超声辅助下鼻肠管置管技术。与传统床旁盲插鼻肠管留置技术相比,该技术利用超声机器辅助置管,让不可视的置管操作变成可视,有效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大大提高置管成功率。2018年开始,卫政登已为100多名患者实施置管,成功率达97%以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在成守珍的指导下,在没有耳朵听诊的情况下为2例重症患者留置鼻肠管,建立一条重要的营养支持生命线。

“护理不是简单地执行医嘱、打针、发药这样低层次的工作。”成守珍说,“新冠疫情让人们更加清楚了解到护士不仅是与死亡赛跑、与病魔较量挽救生命的守护者,未来必将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引领者。”

▲支援武汉凯旋而归,成守珍白发如雪


护理不仅要有深度
还要有温度

出于职业习惯,成守珍的头发总是一丝不苟,衣服平整干净,脸上常带着浅浅的微笑。她坚持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护理人,白衣是她的盔甲,里头包裹着一颗温暖世人的心。

每次进病房,成守珍都会用简单的互动抚慰患者的焦躁不安,拍拍肩膀,握握双手,有时还送去祝愿卡、慰问卡、心愿卡。“我们面对的是人,所以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也要关注心理健康。”她说,尤其是重症患者大多生活难以自理,挣扎在生死边缘,且没有家属陪护在侧,唯一能依靠的只有医护人员。

2014年,成守珍作为重症护理专家组组长赶赴昆明支援“3.01”事件伤员救治工作,进驻到离事件现场最近、收治危重患者数量最多、患者病情最重的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指导。有位患者因伤势过重成了植物人,成守珍每天坚持为他做唤醒。离开前,她在患者耳边轻声说,我们要走了。原本毫无反应的病人,眼角突然流下眼泪。

温度不仅给病人,也给一同前行的护士。每周一成守珍会专门腾出时间和护士们沟通,只要在医院,任何护士都能找到她诉说生活和工作中的苦闷、烦恼和忧愁。不少护士对成守珍的记忆力颇为佩服,“见过一次的新护士、或者护士孩子的名字,她都尽可能记得。”

“我从心底爱她们,希望能更多了解她们,为她们多做些事。”三度请缨奔赴武汉抗疫一线,成守珍说,我带的姑娘、小伙们在最危险的前方奋战,我怎能不跟他们一起并肩战斗?

▲成守珍(右三)和受援医院战友共同战斗


在武汉,成守珍团队救人更“救心”。患者李叔刚来病房时,病情危重,反复发热、身体虚弱、加上病痛折腾导致心理压力大,没有进食的欲望。为保证营养摄入达标,尽快提高免疫力,护士们一勺一勺喂他吃饭,鼓励他积极战胜疾病。“对你们来说那是小事,对我来说却是恩重如山。”情况好转后,李叔对成守珍团队满怀感激,“是你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厚厚的防护服下,护理人员只露出一双双眼睛,但在许多患者的眼中,却比天上的星星还要明亮,带来了无穷的治愈力量。这股力量一直在前行,2021年5月下旬,新冠病毒Delta变种出现在广东,成守珍和团队再次义无反顾地战斗在新的战场,先后派出护士2000余人次,支援社区核酸采样,还派出了重症护理团队、CRRT团队、急诊院前急救团队到定点医院支援,再次彰显护理人专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提灯照亮世人的征程,永不停歇。



记者|曾剑萍
编辑|梁沐 周艳梅 责编|张秀丽
来源 | 本文发表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文末说点心里话*微信改版后,好多人都说找不到广卫君了,为了第一时间收到推送,请把广卫君设为“星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