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周:“小厉飞刀”的人生多面体
“Very good question.”病床前,一位高瘦的医生向提问学生报以赞赏的微笑,一边用双手在腰腹部比画,示意疾病的位置,一边用流利的英语讲解病情。期间他不时回头,切换成中文频道和患者交流,“阿叔,好好补充营养,不用担心。”
这一幕发生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普通外科,胃肠亚专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厉周带着学生开展中英双语查房。“教学查房应以患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他介绍,这一形式既能保护患者隐私,又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为培养国际视野打好基础。
查房场景被拍摄为视频,上传至厉周的微信公众号“小厉飞刀”,为同行提供临床教学参考。没料到无心插柳,视频传播过程中吸引来不少患者咨询,带他们步入厉周的普通外科世界。
▲厉周的双语查房教学视频
在教学视频走红前,厉周早已是业界颇具名气的胃肠外科专家。
这些年来,他时常操着柳叶刀与“肿瘤君”激战,还擅长联合肿瘤科、放疗科、病理科等科室,组成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为胃肠道肿瘤患者量身定制综合治疗方案,在没有硝烟的抗癌战场上遍插胜利的旌旗。凭借出色的临床成绩,他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优质医疗服务示范个人”荣誉称号。
李大爷便在抗癌的战场上迎来柳暗花明。刚退休正准备安享晚年,却被诊断为贲门癌并伴有腹膜后、肝脏等多处转移——这是一种特殊的胃癌,死亡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位居前列,他辗转数家三甲医院,被告知生存期可能不过半年,一度万念俱灰。
在朋友介绍下,李大爷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厉周。“还有希望,现在放弃太早!”厉周仔细研判后鼓励道。和相关专家反复讨论后,他决定采用先手术后化疗,并提前进行免疫介入治疗的方案。经过近4个月的疗程,肿瘤被完全控制住,原本多个转移病灶仅存一个并彻底钙化,随后厉周趁热打铁,在肝胆外科协助下摘除了这颗小小的钙化灶,令李大爷彻底告别了癌细胞。
黎先生则在厉周的帮助下避免了余生“背屎袋”的困扰。他患有低位巨大直肠癌,肿瘤环绕肠腔内壁整整一圈,把肠道堵得严严实实,而且距离肛门仅有3~8厘米。这是个危险的位置,若直接进行肠癌根治手术,患者将一并失去肛门,未来只能依靠造瘘袋排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仔细斟酌后,厉周给他安排了新辅助放化疗。肿瘤一点一点缩小,直至几乎消失。后来一名不知情的肠镜医生为黎先生做检查,还把瘢痕化的肿瘤误认为是手术治疗后的疤痕,因此对厉周的治疗手段赞叹不已。
“新辅助治疗可以帮助癌症减期降级,让原本不满足手术条件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让一些需要全切或大范围切除的患者能保住器官或缩减切除范围,极大降低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厉周介绍,黎先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治疗后只需随访观察。
临床病例千奇百怪,厉周也奇招迭出。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带领团队先后“七擒”患者王阿姨身上多次复发和转移的直肠癌细胞。从最初长在直肠里的一块菜花状肿块,到与右卵巢粘连的转移灶、左髂外动脉前方的转移灶、盆底吻合口病变,再到直肠残端病变……厉周一次又一次与难缠的癌细胞正面交锋,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见招拆招。王阿姨恢复良好,七年多来生活基本没有受限。
“厉老师很牛!到珠江医院短短一年,我见证了多位胃肠道肿瘤患者重获新生。”来自索马里的博士生小马哥竖起大拇指。他像粉丝一样向记者介绍,厉周还是一位“减重高手”,拯救了许多位合并糖尿病、心衰、呼吸暂停通气综合征等慢性病的“胖友”。
▲厉周(右一)为患者做减重手术
刘女士曾重达267.8斤、BMI指数高达47.44,试过多种减肥方式都收效甚微。由于肥胖引发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她曾连续两次流产,第三胎才靠呼吸机辅助小心翼翼地保住。孩子刚满半岁,她慕名找到厉周,接受了微创袖状胃切除术。
无影灯下,厉周先在患者腹壁上打出三个直径不到1厘米的小洞,然后在腹腔镜引导下,纵向切除胃大弯。缝合后,保留的胃部像一条香蕉,容积仅有100毫升左右。“手术不改变胃肠道生理状况、不干扰食物正常消化和吸收,通过减少胃容量来控制饮食,从而控制体重。”厉周介绍。
术后仅10天,刘女士就已减重19斤。随后一年多,她在医院个案管理师的跟踪随访及指导下,做好饮食管理、运动恢复,体重逐渐降至160斤,高血糖、痛风、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都大大改善。“厉主任是我的救星,要是早几年遇到他就更好了!”她感激道。
如今,厉周年手术量达四百多台,对治疗腹壁疝及复发疝、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复杂肠瘘及术后粘连等腹部外科疑难杂症也颇为在行。“小厉飞刀名副其实!”提起厉周,同行纷纷点赞。
往前数几年,一把吉他让厉周意外“出圈”。
2017年初,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小叶在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切除了脑瘤,但因神经曾受压迫,术后半个月一直身体僵直、沉默不语,任凭医护人员怎么为他做康复训练、家人怎么开导,他始终不肯开口。“长此以往,小叶的语言能力将退化到婴幼儿状态。”主刀医生、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黄柒金很焦急,请来老同学厉周会诊。
了解到小叶喜欢音乐、尤其是英语歌,厉周背着吉他走进这名年轻人的病房,一边弹唱着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一边和对方进行眼神交流,试图诱发其语言功能。一曲唱罢,一曲又起,小叶的神情发生了微妙变化,嘴巴微张,仿佛要说些什么,下一秒,奇迹发生了——“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小叶轻声跟唱起来,嘴角也浮现出一丝笑容。
家属喜出望外,把这神奇的一幕拍下来分享到朋友圈。一夜之间,暖心视频传遍大江南北,吸引来央视、广东卫视等媒体登门采访,请厉周还原故事的来龙去脉,节目推出后观看量很快突破400万。而另一边,小叶自从成功迈出了开口的第一步,配合康复训练,不久便能站能走、能说能笑,逐渐回归正常生活。
“音乐是超越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患者舒缓紧张和疼痛,树立信心以对抗疾病。”厉周说,临床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音乐疗法是实践医学人文的一种重要方式。
父亲在义乌老家婺剧乐团工作,厉周自小在吹拉弹唱的氛围中长大,乐感也不错,还学会了笛子、吉他、小提琴、脚风琴等多种乐器。1980年代考上第二军医大学(今海军军医大学)之后,他便开始思考艺术和医学的关系,有意识地把音乐融入医学人文实践中。
▲厉周在珠江医院大堂弹奏钢琴
“不少医生主要关注手术成不成功、有没有把病治好,而忽视了患者的情绪、感受以及功能的康复,对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感慨道,为此他在各大医学院校及医学协会举办“医学与艺术”“古典音乐欣赏”“最暖医者心”等与音乐疗法、医学人文相关的系列讲座,用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水平,得到热烈反响。
厉周对医学人文更是身体力行,日常诊治中注意和患者交流沟通,隔三差五地发信息问候、关切患者术后的身心状态。闲暇时,他还到本院儿童康复中心当义工,陪多动症患儿玩耍,陪自闭症患儿聊天,给脑瘫患儿弹琴、唱歌……如今已坚持20多年了。
这背后离不开“好队友”的同行作战——妻子方素珍是一名儿童脑病康复专家,退休前在珠江医院儿科中心工作,曾率先将一套包含感觉统合、运动相关的康复理论从国外引进国内。夫妻俩常常切磋康复心得,并发挥各自所长,合力促使不少患儿的病情好转。
在两人影响下,80多岁的岳母加入了义工队伍,亲手缝制康复用的沙包,为患儿烹制饭菜,被患儿家属亲切地称为“姥姥小灶”;儿子也从小陪患儿做康复训练,为他们弹钢琴、演话剧。
厉周一家的善举传为佳话,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厉周也获中国医师协会首届“白求恩式好医生”奖提名。“患者接受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社会力量的投入也很重要。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号召越来越多人加入医务志愿者的队伍,把爱播撒在患者心田。”他说。
在更广阔的时空,厉周也默默做着贡献,沿途留下爱心的足迹。
2008年,他申请加入医院帮扶队伍,到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出诊、查房、做手术、带教。一年半的帮扶期即将结束,一天,一名患者对他说:“厉主任,如果您还来清远出诊就好了,找您复诊就方便多了。”患者或许随口一说,厉周却记在了心里。
于是,帮扶任务结束后,他依旧坚持每两周自驾前往清远一次,至今已将这段故事延续了15年,诊疗患者超过一万人次,主导大型手术600余台,填补了当地甲状腺癌根治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等技术空白。清远市卫生健康局一位领导称赞他为“精准帮扶的典型”。
“这样的好医生,请多来几位。”清城区人民医院外科主任谢文峰笑道,这么多年来,科室遇到棘手病例,一个电话拨给厉周,他总是挤出时间到现场指导。“感谢厉主任,手把手的带教效果比我们看十遍书还要好。”青年医生李清泉说,是厉周让他从菜鸟进化到如今独当一面。
让他们感触良深的还有厉周对患者的尽心尽力和一诺千金。2018年台风“山竹”横扫广东时正值周末,大多数人都在家中避风,厉周却如常赶来清远。“之前和患者约好了,我不能让他们白等。”他在一片诧异又崇拜的神情中说道。赤诚的医者仁心也赢得当地百姓的朴素致谢,时不时有患者给他送来自家栽种的红薯、瓜菜和花生。
这位把分分秒秒都奉献给患者的“时间管理达人”在家乡也有口皆碑。2015年,厉周在义乌市中心医院开设名医工作室,每周一次回到当地服务家乡患者。“每次做完手术,厉主任还会和我们一起分析其他患者的病情,制定手术方案。”该院外科医生说,厉周带动了科室诊疗水平提升,还为两地牵线搭桥,组建专科联盟。
▲厉周
“还好遇到了厉主任,我才抓住了一线生机!”老乡林大叔曾患晚期结肠癌,被认为活不过三个月。厉周邀请多学科专家仔细评估后,安排他接受手术和腹腔热灌注化疗等一系列治疗,坚持了三年,肿瘤得到良好控制。时机成熟后,厉周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王辉教授团队为其切除了结肠,癌细胞终于了无踪影。
刚刚过去的劳动节,厉周又踏上了回义乌出诊的路。这天,他在杭州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看了21名门诊患者,然后又到龙游县人民医院会诊和手术。“五一确实是劳动节!”事后,他发朋友圈感慨,自己忙碌并快乐着。
在厉周的记忆里,一直珍藏着小时候从母亲那儿听来的一段往事——她年幼时曾被毒蛇咬过,腿部很快肿得和腰一样粗,当长辈束手无策、以为小女孩快夭折时,路过的部队军医把她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件事在厉周心里埋下了从医的种子。
长大后,他从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起步,再到广州的第一军医大学(今南方医科大学)深造,后来留在珠江医院工作。那颗理想的种子一路发芽、拔节、开花、结果,并进行新一轮的播种。
如今,厉周已培养了五六十名研究生,其中有好几位已成为各大医院外科领军人物。小马哥正是慕名从中山大学考来,同门的还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留学生。“愿他们都能长成大树,为患者遮风挡雨,我也就放心啦!”年过半百的厉周笑道,双眼眯成了一条缝。
▼▼▼
记者 | 杨璇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