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信使”李结仪:毒品曾令她只剩2.4元 10年手写300封信助吸毒笔友回归
“仪姐,有你的帮助,吸毒这条路我决定不再走下去!”
阿标
这是吸毒人员阿标在服刑时写给番禺区石壁街禁毒办社区戒毒康复专职工作人员李结仪的信。
李结仪原本只是石壁街一名普通村民,然而毒品却曾让她的家庭支离破碎。其后,她毅然走上了全职戒毒社工的路。从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10年来,李结仪每天都有难以言说的滋味。为了打开戒毒人员的心扉,她尝试给他们写信,用书信传达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10年间李结仪写过的书信超过300封,收到的回信近200封,成为了街坊眼中的“禁毒信使”。
毒品曾令她只剩2.4元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丈夫吸毒,我是最后一个知道。”李结仪回忆道。1993年中秋,儿子刚降生,李结仪无意中发现身边的丈夫老何竟已染上毒瘾近一年。此时,自家铺面被低价转租,几十万元资产也被吸了个精光,仍然无法填满老何每天动辄几千元的巨大花销。
儿子满周岁前生了一场病,高烧不退,家徒四壁的李结仪只好卖掉戒指换了400元,准备给儿子看病。可是,当李结仪从医院回来,却发现原来留在抽屉里的200元现金被老何偷偷拿走买了毒品。
帮助10年毒瘾丈夫脱离苦海
2001年8月15日,老何走出了强制戒毒所,在戒毒所门口对李结仪说:“我没有尽到一个做父亲和丈夫的责任。”看到老何疲惫苍老的脸上闪烁的真诚目光,李结仪与丈夫复合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戒掉毒瘾,重新生活。
“一开始他很有决心和干劲,但却屡屡碰壁。”李结仪说。只要一听到老何有吸毒的经历,雇主们都唯恐避之而不及,“我们不要白粉仔”,这是老何经常遇到的回答。每当这时她就会鼓励丈夫振作起来,“别人看不起你没关系,你用比常人一倍、两倍甚至十倍的努力,总会得到认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何在一个五金店里成为临时工,不久转为正式员工。
除了言语上的鼓励,李结仪还鼓励老何成为禁毒社工,走进学校、社区现身说法。在戒毒的过程中,老何也有千百次想要吸毒的冲动。“每到这个时候,他就用最痛苦的经历压倒自己的欲望,抑或在山顶高声唱一首陈百强的《喝彩》。”李结仪说。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老何已有16年没有沾染毒品,现在还成为了河源一家农场的经营者。为了将爱心继续传递下去,这家农场还成为了戒毒人员的“港湾”,只要有强烈戒毒意愿的人,夫妇二人“来者不拒”,帮助他们脱离“毒”海。
手写三百余封书信打开“瘾君子”心结
在困难中,李结仪没有放弃自己的丈夫,在她看来,自己还有使命去帮助更多的吸毒者。“吸毒人员很多是病人、是受害者。”李结仪说,这种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歧视的眼光、冷嘲热讽,对于他们的伤害更大。”
写信是李结仪与戒毒人员沟通的“独门秘诀”。通常确定了帮扶对象后,李结仪就去联系其家人,将其家人的现状了解清楚,再详细地写信告诉他们。
有位吸毒者在被抓获时,其女儿还没出世。李结仪在信中写道:
“你错过了女儿出世睁开眼的时刻,错过了看她成长起来的乐趣,错过很多东西了。不要再错过了,争取打败毒魔,当一个好爸爸。”这位吸毒者读完信后,泪流满面。
“必须要真正当朋友一样来聊天。”李结仪说,她从不在信里指责对方,经常和戒毒人员聊社会上的新鲜事,“用手写,一般每封信会写2~3页纸。”
这种“鸿雁传书”的形式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0年间,李结仪写给吸毒人员的书信超过300封,收到回信近200封,许多走出戒毒所的戒毒人员在走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之前因李结仪的鼓励而多了几分坚定与信心。
在今年国际禁毒日前夕,李结仪被评为广州市首届“民间禁毒人士”之一。在李结仪看来,写信最显诚意,每一个字都出自手,发自心。“人的可塑性很强,只要人还在,就有(变好的)希望,所以不能放弃。戒毒是一项终生的工作,现在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意义。”李结仪说,“看到他们能不再吸毒,一家人开开心心,我就感到很快乐”。
编辑 | 兜儿
来源 | 广州日报、南方日报
拓展阅读
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欢迎关注广州禁毒微信公众号
(温馨提示:相关图片来源网络,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