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百家姓之--李氏 家族起源族谱
百家姓溯源
李
氏
家
族
李姓是汉族姓氏和朝鲜族姓氏之一,在中国《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计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于中国大陆李姓是第一大姓。
历史分布
起源演变
有关李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李树图腾说。即认为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 以李树为图腾。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 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 并以李树为神树, 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 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 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入李白家有桃李园, 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3、源出姬姓(虎图腾)说。
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
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4、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时被赐为李氏,名义上是赐姓,实际是恢复李姓,因为西夏皇族拓跋氏为汉将李陵后裔。
唐朝时期,皇室赐予大臣或武将为国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从李唐皇族姓李,稍后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李彦升和波斯人李铉、李珣均被王侯赐姓,再后来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以及犹太、安息、高句丽、党项等外来少数族裔因功或者内附,多被封赏为李姓。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开始,到战国末,李姓的活动地域已扩大到山西、河北、陕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是李姓向各地迁移的重要阶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瓯时,李姓始入两广地区。李耳的后裔入甘肃,发展为陇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为赵郡李姓的名家。东达山东,东南抵赣浙苏,南面南海及北部湾。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时期,陇西李氏王朝传19帝,历时289年,李姓贵为国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亲国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胀。唐朝初李姓开始大批进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时,李姓进入入台湾。
600年期间,李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剧膨胀期,赵郡李氏、陇西李氏、赐姓李氏、唐宗室后人多达官贵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兴旺,在当时已成为全国大姓。但随着朝政的变化,在唐代即有许多李姓人物贬官南下,又有许多人为免遭祸害而逃至全国,使李姓遍及全国。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元末明初的政权更迭,以及明际的"靖难之役",主战场布置在山东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迁延数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离,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权稳定之后,从山西平阳、太原一带(晋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谱可以佐证当地富庶安定),向华北的荒芜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明代进士登科录》、阳泉李氏族谱等可以佐证)。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据《明会要》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明末清初,四川经过多年战乱,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上书朝廷,要求朝廷动员全国人员往四川迁徙,川内李姓较多都是从湖广宝庆府等地迁来,便形成了“湖广填川”。
清朝及民国时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组成。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地,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图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图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约占了国土面积的21.6%,大约19%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此外还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此外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等。
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联
道德传家,
太白遗风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道德传家”源自老子;下联“太白遗风”“诗酒流芳”指唐代大诗人李白
卫公勋业,
元礼门墙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靖屡建军功,太宗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膺,字元礼,以声名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陇西望族,
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全联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李邕,扬州都江人,善注《文选》。玄宗时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文名满天下,著有《李北海集》。
陇西世泽,
冯南家声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即冯翊,古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
邺侯世泽,
楷模家声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泌,封邺侯。下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李膺,字元礼,太学生称“天下楷模”。
经传道德,
名重谪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自春秋时期的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下联典自唐朝时期的李白,贺之章称之为“谪仙人”。
漱玉词丽,
娘子军兴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自南宋时期的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下联典自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其夫柴绍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七万余人,时称“娘子军”。
五言通用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撰书联。
七言通用联
龙门驾种推元礼,
风阁鸣高仰邺侯
——汉沽八大门“李氏宗祠”门联
上联“龙门驾种推元礼”,考证元礼原指赵元昊,宋天圣六年(1028),元昊领兵破回鹘,夺甘州,立为太子。元昊雄毅大略,熟兵书、懂法律,晓佛学,通蕃汉文字,称帝建国,号大夏。
下联“风阁鸣高仰邺侯”,邺,为古地名,指河北临漳县以西。侯,指我国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推测看,古时李姓先人在邺一带为世人敬仰的高爵位家族。
邹鲁圣人曾问礼,
唐朝皇帝也求诗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岷江水利千年颂,
太白诗风万里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战国水利家李冰,开凿都江堰。
下联指唐代大诗人李白,诗名万里。
八言以上通用联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
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
——此联采用安徽省嘉山县曹府山李氏宗祠联。
上联典出李氏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
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此联采用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联。上联“理官”,指李氏源于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联典出成都这支李氏的迁徙,据民国时期《李氏族谱》:唐朝大将李光弼本是营州柳城契丹族人,归唐后姓李氏,屡立战功,封临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数省迁徙。元、明以后,有一部分从南方西迁,其中广东李氏的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辗转迁至蜀地,定居成都。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
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
——佚名撰李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下联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家谱文献
族谱名称 | 编者 | 编纂时间与方式 | 藏地 | 备注 |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 | (清)李东元等继修 | 清光绪六年(1880)修民国十六年(1927)成都 | 湖广馆衔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一册南京大学 四川重庆市图 | 注:该族散居湖南、四川等地。 |
【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 | (清)李延强修 |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一册 | 美国 | 注:该族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 (清)李长申重修 | 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一册 | 北图(三部)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 注:该族原棣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 (清)李延强修 | 清乾隆刻本并附钞本 一册 | 北图 | 注:该族原隶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
【全国】李氏族谱 | 清钞本 一册 | 北图 | 注:该族原 正白旗。 | |
【北京宛平】李氏家谱不分卷 | (清)李文杞重惨 | 清道光六年(1826)钞本 六册 | 科图 | |
【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 | (民国)李宝晋纂修 李钟瑨校订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津延古堂李氏铅印本 |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美国 | 注:附清李京琦撰《延古斋诗存》一卷。 |
【河北汉县】汉邑李氏族谱四卷 | (清)李惠苍等续修 | 清同洽十二年(1873)刊本 四册 | 日本 美国 | |
【河北】汉县李氏族谱五卷 | (民国)李维祺修 |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二册 | 河北大学 | |
【河北卢龙】李氏家谱二卷首一卷 | (清)李廷桢 李国钦等创修 | 胶卷复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 河北卢龙县文 | |
【河北高邑】李氏族谱不分券 | (清)李畿屏修 |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二册 | 科图 | |
【河北永年】李氏支谱二卷 | (民国)李士伟修 |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 科图 美国 | |
【河北唐县】李氏族谱不分卷 | (民国)李坦安 李子炎等修 |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一册 | 河北大学 | |
【河北蔚县】蔚州李氏家谱十卷 | (清)李源重修 |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 四册 | 日本 美国 | |
【河北青县】李氏家谱 | 清光绪十二年(1886)钞本 四册 | 河北青县王镇店乡北张庄 | ||
【河北南皮】李氏家谱不分卷 | (清)李鸿文修 |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钞本 一册 | 南开大学 | |
【河北任邱】(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 清钞本 | 辽宁图 | 注:记事至清光绪二十八年。 | |
【河北】任邱李氏四门支谱不分卷 | (清)李树道修 |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氏钞本 | 辽宁图 | |
【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 (民国)李桐文 李桐蔚等修 |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交河马连坦睦堂铅印本三册 | 北图(共四部) 历博 科图(二部) 历史所、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天津图 南开 | 注:李辉、李希莲创修於清乾隆三十八年 |
【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谱不分卷 | (民国)李俪洲等修 | 民国四年(1915)太原撷华石印局石印本 四册 | 美国 | |
【山西介休】李氏家谱不分卷 | (清)李守和等修 | 清道光七年(1827)钞本 一册 | 美国 | |
【山西】曲沃庄简公李氏家谱四卷 | (清)李念达等修 |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尊制堂刊本 二册 | 美国 | 注:又名《李庄简公家谱》。 |
【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 | (清)李逢纶等增修 |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四册 | 北图 | |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不分卷 |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 辽宁图 | ||
【辽宁铁岭】李氏谱系四卷 | (清)李树德重修 |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写本 二册 | 日本 美国 | |
【辽宁铁岭】长白山李佳氏族谱不分卷 |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写本 四册 | 美国 | ||
【辽宁铁岭】长白李氏家谱 | 清钞本 一册 | 北图 | 注:书签题《长白李氏家谱传》。 | |
【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四卷 | 清光绪七年(1881)钞本 六册 | 美国 | ||
【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六卷 | (民国)李鸿翥续修 | 民国八年(1919)秩伦堂刻本 五册 | 吉林大学 美国 | |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 | (民国)李曾耀纂修 |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 上海市文管 | |
【上海南汇】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 (民国)李植民 李植纯等六修 |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南京图 日本 | 美国 |
【上海松江】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 | (民国)李祖佑 李树则等续修 | 民国十八年(1920)石印本 四册 |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 |
【江苏】镇江扬州李氏合谱不分卷 | (清)李增孝纂修 |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一册 | 吉林大学 | |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 | (清)李怡廷等修 |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活字本 | 美国 | 注:该族散居无锡、镇江等地。 |
【江苏沛县】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 | 民国间稿本 | 南京博 | ||
【江苏溧水】芝山李氏续修宗谱□□卷 | 民国三十七年(1948)永言堂木活字本 |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太尉庄(存卷16) | ||
【江苏南京】师德方山葛桥南李氏宗谱八卷 | (清)王薇堂等修 | 清同治元年(1862)载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 美国 | |
【江窦泰州】李氏族谱十四卷 | (民国)李岳恺纂 |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 江苏泰州市图 | |
【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八卷 | (民国)李德森等修 | 民国九年(1920)木活字本 八册 | 上图 | |
【江苏】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 | (清)李嘉谋初修 |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赐廉堂刊本 | 科图 日本 美国 | |
【江苏丰县】李氏家谱□□卷 | (民国)李盘纂 | 民国问纂修本 十六册 | 江苏丰县刘工娄乡王平娄村 | |
【江苏丰县】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 (民国)李忠亮 李忠预纂 | 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 江苏丰县责娄乡大王娄村 | |
【江苏泰州】李氏家乘十卷 | (清)李金台纂 |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 江苏泰州市图 | |
【江苏盱眙李氏】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不分卷 | (民国)中国营造学社编辑 | 民国间印本 一册 |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 中央民院 | |
【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四卷 | (民国)李明富等重修 馀步云刊订 | 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四册 | 吉林大学 | |
【江苏江都】李氏宗谱十二卷 | (民国)李祚康等重修 | 民国十三年(1924)立德堂石印本 十二册 | 吉林大学 | |
【江苏泰兴】李氏重修家谱□□卷 | 活字本 | 江苏泰兴县中华街一号(存卷4、6) | ||
【江苏】兴化李氏世谱不分卷 | (民国)李道源述 李思聪 李竹溪等修 | 注:一名《李氏族谱》。李维桢首修於明万历间。 | ||
【江苏南通】李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 (清)李云重修 | 清同治九年(1870)古春堂刻 光绪三年(1877) | 人民大学 | |
【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四卷 | (清)李箴编辑 | 云南图 | ||
【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 (清)李道鹏 李冰鉴等续修 |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 江苏南通博 | 注:李文科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
【江苏】如皋西乡李氏族谱十二卷 | (清)赵冰 李松楼等重修 | 清光绪三十年(1904)赵冰陇西堂木活字本 | 辽宁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 注:一名《李氏家乘》。李文若、李松岭等首修於清嘉庆四年 |
【江苏镇江】京口倪庄李氏重具备宗谱年表八卷 | (清)李家勋 李汝宽纂修 |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八册 | 湖北图 | |
【江苏镇江】京江李氏宗谱二卷 | (清)李士鏻纂修 | 清光绪十三年(1887) 睦堂活字本 |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江苏镇江博日本 美国 | |
【江苏】镇江李氏支谱四卷 | (清)李宝熔等修 |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敦本堂活字本 四册 | 美国 | |
【江苏镇江】京口李氏七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 | (民国)李世勋等纂 | 民国四年(19l5)木活字本 | 北图 历史所 江苏镇江博 美国 | 注:李一阳创修於明万历四年。 |
【江苏镇江】京江李氏族四卷 | (民国)李福翔续编 | 民国十四年(1925)培元堂活字本 四册 |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图 | 注:清道光十七年(1837)李署等创修。 |
【江苏丹徒】新篡李氏宗谱四卷 | (清)李承霖纂修 |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 历史所 | |
【江苏丹徒】新篡李氏续谱二卷 | (清)李慎观 李寿筠篡修 |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善庆堂活字本 | 历史所 | 注:附《新纂李氏宗谱》四卷後。 |
【江苏丹徙】陶裔山门李氏续修族谱二卷 | (清)李镛金续修 | 民国间钞本 二册 | 吉林大学 | |
【江苏】丹徙陶裔李氏族谱二卷 | (民国)李永师等修 |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二册 | 美国 | |
【江苏】丹徙李氏家乘六卷 | (民国)李培英编修 | 民国六年(1917)本立堂刻本 | 南开大学 苏州大学 |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此为三修 |
【江苏】丹徙开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 (民国)李恭良 李锡纯等九修 | 民国十四年(1925)介祉堂木活字本 |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 |
【江苏丹阳】云阳李氏宗谱十六卷 | (清)李发忠等重修 | 清光绪八年(1882)萼辉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 日本 美国 | |
【江苏丹阳】李氏宗谱□□卷 | 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 |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肇庄(存卷1-5、7-16) | ||
【江苏句容】李氏宗谱十卷 | (民国)李正瑾 李允垚等新修 |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 辽宁图 | 注:李文钦著首修於明天启元年。 |
【江苏武进】石桥李氏宗谱六卷 | (民国)李金大等修 | 民国十七年(1928)陇西堂活字本 六册 | 美国 | |
【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八卷 | (清)李新畲等修 | 清咸丰四年(1854)活字本 | 美国 | |
【江苏金坛】李氏宗谱一百二十三卷 | (清)李兆庆等修 |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 吉林大学(存五册) | |
【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十卷 | (清)李翼清 李麟图等续修 |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 日本 美国 | |
【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三十六卷首一卷 | (清)李锡奎李洞等续修 |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 日本 美国 | |
【江苏常州】毘陵殷薛镇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 | (民国)李庭鸿修 | 民国元年(1912)李氏垂裕堂活字本 十二册 | 江苏省档(一部存卷5,一部存卷16-18) | |
【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五卷首四卷 | (清)李廷荣缜 | 清光绪十三年(1887)雍穆堂活字本 四十八册 | 历史所 南开大学(为一百八十八卷首四卷) 江苏兴化县图(不全) 美国 | |
【江苏常州】毘陵李氏宗谱十二卷 | (民国)李希白等纂修 | 民国二十年(1931)源远堂活宇本 十二册 | 北图 | |
【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二十四卷 | (民国)李惕平修 李康复纂 | 民国三十八年(1949)雍穆韦排印本 二十四册 |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 注:谱始修於明崇桢问,此为十修。 |
【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 (民国)李嘉翼修 |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一册 | 江苏苏州市图 | |
【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 (民国)李嘉育增修 | 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 一册 | 江苏苏州市图 | |
【江苏武进】王堰桥李氏宗谱八卷 | (清)李传明主修 |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衍庆堂活字本 十册 | 历史所 | 注:李昂等始修於明弘治初。 |
【江苏常州】莘村李氏宗谱十六卷 | (民国)李瑞陀 李林宝等重修 | 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叙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 北图 南开大学 | |
【江苏常州】毘陵辋川里李氏宗谱三十八卷首 | (民国)李达刚等修 | 民国二十二年(1933)衍庆堂木活字本八册 | 美国 |
参考资料:更多家谱来源于
遗产故居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中叶,龙宫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部分建筑物被毁于米喇印兵火。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龙宫毁于兵灾。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李氏后裔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李家龙官,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清顺治、康熙、同治年间,屡建屡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新。
龙宫前部有戏台和五座楼,后部有龙宫建筑群和五座假山,谓曰"前五楼后五山",均为兵灾所毁,现五楼和三座假山夷为平地,只存有龙宫建筑群十一座,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假山两座。今仅存牌楼,称头天门。李氏族人还绘制保存有李家龙宫图一幅,古建筑有待重建。1958年改建陇西四中时古建筑全部简易改修。1993年9月对李家龙宫西主殿、北天第一门做了恢复原貌的维修。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历代李姓名人2251名,占总名人数的4.9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位;李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5.3%,排在第二位;李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4.13%,排在第四位;李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4.73%,排在第三位。中国李姓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不凡。单单李姓称帝先后建立的政权就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12个,从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为开始,李姓英才辈出。
名门望族
陇西李氏,是中国历史的中古时代一个以陇西郡为郡望的李姓家族。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割据一方,西凉灭亡后,李暠之孙李宝归顺北魏,受到重用,其六子除一人早逝外,其余五子均在北魏出仕,李宝第六子李冲官至尚书仆射,最受宠信。在李冲的积极参与和谋划下,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得以与北魏皇室缔姻,成为后族,被魏孝文帝定为四姓,陇西李氏也成为与“四姓”并称的“五姓”。在后世,发展为七姓十家。
因为唐朝皇帝声称出于陇西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时,将皇族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元和姓纂》时,“言李者称陇西”。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
古代名人
先秦
李冰:战国时期秦国著名水利工程专家。曾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悝:法家始祖,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经》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秦
李斯:战国时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秦朝丞相。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故有“千古一相”之名。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著名将军。
汉朝
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箭法出众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自古有“王不过霸”“将不过李”之称。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后战败投降匈奴。
李广利:汉朝将领。
李通: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贵戚第二位。因功勋卓著,娶光武帝之妹宁平长公主——即大名鼎鼎女中豪杰的刘伯姬。
李傕:凉州北地郡人,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东汉末年的凉州军阀、权臣,曾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三国
李典:曹操庙庭元勋第二十一位。曾与张辽合力以步卒八百,大破孙权兵马十万。其人深明大义,崇尚儒雅,有长者之风,为曹操、曹丕重视。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任左校令。著《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尚未分立韵部,是最早的一部韵书。
晋朝
李密:西晋文学家。所著《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李充:东晋著名的文学家、文论家、目录学家、书法家。
李暠: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建立者,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政治家,文学家。曾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多篇。
李歆:十六国时期西凉皇帝
李恂: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西凉后主李歆的弟弟,十六国时期西凉君主。
李雄:十六国时期成汉建立者。
李班:字世文,成汉武帝李雄的侄子,李雄之兄李荡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国君主。
李期:字世运,成汉武帝李雄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
李寿:字武考,李特之弟李骧的儿子,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338年―343年在位。
李势:字子仁,成汉昭文帝李寿长子,十六国时期成汉最后一位皇帝,343年―347年在位。
南北朝
李宝:北魏镇北将军(?―公元459年),字怀素,小字衍孙,陇西狄道(今甘肃秦安)人,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子李翻的儿子。
李虎: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戎马倥偬,功勋卓著,嫡孙唐高祖李渊。
李弼:西魏府兵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冲锋陷阵,所向无敌,曾孙瓦岗山李密。
李贤: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与弟李穆、子李崇,俱是一代名将。至隋朝时,其子孙出将入相,誉满天下。
李冲: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安世:赵郡人。北魏政治家,上疏建议实行均田制。
李诡祖: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在汉族民间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
隋
李密: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贵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称魏公,率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
李子通: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615年称帝。
李春:中国桥梁专家。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唐
李渊:唐高祖(公元566年1月13日~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
李世民:唐太宗、天可汗(公元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治:唐高宗(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
李隆基:唐玄宗(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玄宗在位前期,用人有方,开创了历史以来最鼎盛时期“开元盛世”。
李靖:(公元571年~6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李豫: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收复两京,荡平余孽。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李适: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长子,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李纯:唐宪宗(778年~820年),宪宗在位期间,勤勉政务,着手削藩,开创了唐朝的中兴气象,史称“元和中兴”,是唐朝后期最杰出的皇帝。
李炎:唐武宗,本名李瀍,后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武宗时期,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李忱:唐宣宗(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较高声誉的一位,《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李孝恭:唐初宗室名将,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为唐开国元勋。
李道宗:字承范,陇西成纪,唐朝初期重要将领,一生参与破刘武周,破王世充,灭东突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
李泌:唐朝中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官至宰相。
李适之:李唐宗室、大臣。玄宗朝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孙。
李晟:中唐著名将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
李愬:中唐著名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吉甫: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朝宰相,地理学家。
李德裕:在唐文宗和唐武宗两度为相。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李吉甫之子,中唐宰相。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左岸书城》、《次柳氏旧闻》等。
李淳风:唐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家学者,岐州雍人(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龟年:别名乐圣,唐时乐工,开元初年的著名乐工,常在贵族豪门歌唱。
五代十国
李克用:唐末将领,生前被封晋王,其子李存勖建后唐时,追尊为后唐太祖。
李存勖:建立后唐,为唐庄宗。
李嗣源:后唐皇帝
李昪:建立南唐,为南唐烈祖,又称李先主。
李煜:南唐皇帝,又称李后主,被誉为“千古词帝”。
宋
李处耘: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的著名将领。与子李继隆并称“雄将、能臣”于当时,次女明德皇后亦为贤后之垂范。
李继隆:大宋名将。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八,宋太宗皇后明德皇后之兄,一生战功显赫以千余马步大破契丹骑兵数万而流芳于后世。
李沆:北宋“圣相”,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五。
李谷:五代大臣,传见《宋史·李谷传》。
李纲:北宋名相。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金
李冶:金元四大数学家之一。
李杲: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俊民:金代文学家。有《庄靖集》十卷。
西夏
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李陵之后裔。
李仁孝:西夏最有作为的皇帝,仁宗时是西夏的鼎盛时期
明朝
李文忠:明朝开国名将,开国功臣位列第三。
李善长:明朝开国丞相。
李春芳:有“青词宰相”、“状元宰相”之称。
李如松:明朝名将,共父辈子辈祖孙三代满门忠烈,与父李成梁同为朝廷倚重的北方屏障,父子二人威名远胜戚继光。
李定国:明末伟大的民族英雄,军事家,忠心扶持南明抗清二十余年,战功彪炳,封晋王。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
大顺
李自成: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的后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顺开国皇帝,曾短暂统一北方。
清
李光地:福建人,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学名臣,也是有争议却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李鸿章:清末政治家、外交家。
赐姓或改姓
李思摩、李国昌、李勣、李抱玉、李忠臣、李国臣、李光弼、李光进、李元谅、李茂勋
新加坡
李光耀:(广东人)新加坡前总理,新加坡建国国父。新加坡建立者最高领导人。
李显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子。新加坡最高领导人。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