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根 ▋百家姓之--闫氏 家族起源族谱

抽屉 2021-07-26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


每个人一出生就传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血缘关系的符号。


百家姓溯源









正字通云:说文有阎无闫,今姓谱分为二姓,山西、陕西多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云:明时有闫肃者,系嘉靖举人;有闫三聘者,曾任河北县知县。另外阎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阎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但姬姓之阎又有三种不同的起源。第一种,是说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阎乡,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阎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阎。第二种,是说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阎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阎城,他的子孙也姓阎。第三种说法最可靠,是说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建立了晋国,到晋成公的时候,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阎,晋朝灭亡以后,他的子孙就有人用阎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阎。阎姓最早是在山西,湖北等地发展,东汉时,阎姓开始进入四川,陕西,甘肃。明代至清代,阎姓才开始逐渐向南方扩展,发展到江苏,湖南等地,清代以后,开始进入福建,广东和台湾。


起源


根据考证,应该为当今的山西省一带,古姓姬(周武王封吴大伯的曾孙仲突在阎乡,后代子孙遂以阎为氏,称阎氏。秋时,晋成公之子懿,受封于阎(今山西安邑县西部一带,一说在运城县),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名为氏,亦为阎氏)。在东汉四大外戚家族,汉安帝刘祜的皇后阎姬便曾任过皇后与皇太后,与阎显曾称霸朝廷一时,不过后来全部被斩杀(该阎家便出身山西)。阎姓自得姓以后,主要在河南、山西、湖北一带活动。秦汉时,开始向四周迁徙,向西至陕西、甘肃、四川,向东则抵达山东,向北至河北、内蒙古。但直到唐宋以后,阎姓才向江南迁徙。唐朝时,阎姓在山西发展迅速,成为太原郡十大望族之一。


东汉末年时,张鲁的幕僚有阎圃。在五胡十九国时,也有姓阎的外族。一直到19世纪后半,阎氏在山西都还有知名人士,如慈禧年间主管财政的阎敬铭。


值得一提的是,知名的唐朝阎立本,其祖父乃北周上柱国(武官顶点)之一,来自于内蒙古。


在湖北省大冶一带,也有经过迁徙的阎家。并在附近有阎家村。根据传说,明末李自成曾经经过阎家村,认为该村乃阎罗王有关,故又称为“阎家在”。该阎家,后来也辗转到台湾,台湾也有阎氏。


历史上还有其他非汉族,集体改名阎姓的例子:如河南汤阴的阎氏,其祖先就是鲜卑族,而清代满洲八旗的布雅穆齐氏则集体改为阎姓。


源流


源流一

皆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后裔,闫姓为阎姓的别支。据《姓谱》载,分闫、阎二姓。又据《五音集韵》载,闫“同阎义,俗用”。因闫、阎二姓同出一源,都是黄帝族的后代,龙的传人,故闫姓和阎姓人家的堂号都是太原,古代他们的望族居住地都是太原郡(一说闫姓望族居天水)。由于阎姓被“俗用”成闫,就产生了阎、闫二姓,所以在《百家姓》里,两姓并存。


1、相传太伯的曾孙仲弈,被周武王姬发封在闫乡,他的子孙因此就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闫,称闫氏。


2、相传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来时,手上就有一个闫字,因此被周康王姬钊封在闫城,他的子孙也姓闫,称闫氏。


3、出自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唐叔虞,建立了晋国,到晋成公的时候,晋成公封自己的儿子懿在闫,晋朝灭亡以后,他的子孙就有人用闫作为自己的姓氏,因此也姓闫。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后稷第十二世孙古公亶父之曾孙仲奕的封地阎乡,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黄帝裔孙后稷,承袭姬姓,被周人尊为始祖。传至第十二世孙姬亶父(古公亶父),因由邠州(今陕西彬县)迁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改国号周,称周族,姬亶父也因此称周太王。周太王有三子:姬泰伯(姬太伯)、姬仲雍和姬季历。姬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身时有圣瑞出现,周太王兴奋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姬泰伯和姬仲雍见状,明白父亲是想让老三姬季历继位,以便将来再传给姬昌,但按纣周族人的规矩,君位由长子继承,姬季历不可能继位,于是,兄弟二人决定让贤。不久,姬泰伯私自一人以采药为借口离家出走,随后姬仲雍也找个由头翘家。姬仲雍追上大哥,二人由岐山南下行至荆蛮荒地(今江苏无锡一带),当地人民景仰他们的德行风尚,有一千多户人家纷纷自愿归附于他们,姬太伯遂成为当地的君长,其后建立了虞国(吴国),立都于今江苏苏州吴县。在姬季历之后,果然是姬昌继位,他移都至丰邑(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成为殷商末期四达诸侯之一的西伯侯。周武王灭殷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后,追封父亲姬昌为周文王。到了周文王的孙子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寻找姬泰伯和姬仲雍的后裔,当找到周太王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周章之时,姬周章早已经是吴国的首领了,于是便正式封姬周章为吴国君王,再封姬周章之弟姬仲奕于今山西省的平陆县、夏县一带,建立了虞国,侯爵,史称虞侯。在史书记载中为与吴地的虞国区分,因称北虞国,都城在阎乡(今山西运城)。


这在史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记载:“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成王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虞侯因为贪婪晋献公的宝马和珍玉,禁不住诱惑,不顾大夫们的反对,不但答应了晋军借道伐虢国的请求,还出兵帮助晋军。不料,晋军南下伐虢后的回师途中,又顺手灭了虞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唇亡齿寒”、“假途灭虢”成语典故的来源。


虞国灭亡之后,在姬仲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之都名称为姓氏者,称阎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阎氏正宗,是为山西阎氏。阎氏族人多尊奉姬仲奕为得姓始祖。该支阎氏族人在1955年以后多有讹写为闫氏者,其阎氏、闫氏相偕至今,并尊奉仲奕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康王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康王姬钊继位后(约公元前十一世纪),曾对鬼方(今陕西北部姜戎)及东南各地发动战争,并把争战所得的奴隶和土地分赏给各级贵族。据史书记载,周康王的小儿子姬瑕一生下来,小手上的掌纹就是一个奇特的“阎”字,于是,周康王便封他于阎城(今山西临猗临晋镇),其后子孙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陕西、山西阎氏。


源流四

源于姬姓,出自唐叔虞之后裔晋成公之子懿的封地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唐叔虞是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周公灭唐后(今山西翼城),把唐地封给他,史称晋国。春秋时期,晋成公姬绥的儿子姬懿被封于阎邑(今山西安邑),后被晋国所灭,姬懿的后裔大都散落于河洛一带,他们以先祖的原封地名称为姓氏,称阎氏,世代相传,至汉朝末期多居于河南荥阳地区,是为河南阎氏。


源流五

源于芈姓,出自楚国王族伯玙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支系王族熊伯玙,他被封于阎邑(今湖北麻城),其后有大夫阎敖。在楚国灭权国之后,阎敖被封尹权,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阎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荆楚阎氏。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岳诺特氏,亦称岳诺托氏、亦日呼德氏、闫忽德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阎氏、伊氏、门氏等。


蒙古族阎氏在1955年以后多有讹写为闫氏者,其阎氏、闫氏相偕至今。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

⑴.满族巴克桑氏,满语为Baksang Hala,汉义“六十斛”,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北京市满族有此姓,后改汉字单姓为阎氏。


⑵.满族布雅穆齐氏,亦称布雅齐氏,满语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今吉林延吉)、黑龙江沿岸地区,后改汉姓为阎氏。


⑶.满族阎佳氏,亦称严佳氏、雅佳氏,满语为Yagiy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省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阎氏、颜氏。


⑷.满族阎拉扎氏,亦称颜扎氏、燕札氏、颜查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以姓为氏,满语为Yanja Hala,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民间多冠汉姓为颜氏、为官者多冠汉姓为阎氏、张氏等。


⑸.满族颜珠氏,亦称颜之氏,满语为Yanju Hala,世居雅达珲春村(今吉林珲春海兰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阎氏、颜氏。


⑹.满族颜济哩氏,亦称杨吉哩氏、焉哲勒氏,满语为Yangiri Hala,世居沈阳、伯都讷(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阎氏、杨氏、韩氏、沈氏等。


源流八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傲雷氏,通古斯语“Aora”,汉义“山”,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黑龙江多金(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雅克萨城以西)、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阎氏、单氏、敖氏、山氏、苏氏、鄂氏等。


⑵.达斡尔族索多哩氏,亦称索都尔氏、索罗贡氏、敖勒多尔氏,满语为Sodoli Hala,为敖拉氏部落的分支,世居黑龙江。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阎氏、索氏、敖氏等。


⑶.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满语为Yarci Hala。为达斡尔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黑龙江北岸,清末民初改汉字单姓为阎氏。


源流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土家族、壮族、苗族、傣族、高山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闫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阎氏,世代相传至今,在1955年以后讹写为闫氏。[2]


始祖

姬仲奕、姬瑕、姬懿、阎敖。


考证

《说文解字》有阎无闫,闫乃后世俗字,闫不是姓。今之所谓闫姓是因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后被废止)把阎的繁体字误简化为闫才出现的。故闫正字应作阎。当时,连阎锡山的名字也被误写成闫锡山。


宋代的旧本《百家姓》与现在流行的《百家姓》不一样,宋代《百家姓》所收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司徒司空”结束。此后,明清两代编的《百家姓新笺》《百家姓三编》和康熙的《御制百家姓》所收姓氏和〈宋代百家姓〉完全相同,只不过姓氏的顺序有了变化。


新版本百家姓正式名叫《续百家姓》,顾名思义,它是由广陵古籍刻印社(一九六几年成立)在原《宋代百家姓》的基础上续编出版的,也就是说,从“丌官司寇”到“百家姓终”是解放后才续编上的。当时,由于编者考证不详,才把群众所写的阎姓俗字闫收编了进去。



分布

闫氏为阎氏的别支,属于简化字讹形成的“俗用”姓氏群体,严格来讲,仍为阎氏一族。据山西省五台山旅游区阎(闫)锡山故居文献紫阳村《阎(闫)氏族谱》载,阎(闫)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闫姓皆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后裔,起源有三:


其一,相传黄帝裔孙后稷,承袭姬姓,被周人尊为始祖。传至十二世孙古公亶父,因由邠州(今陕西省彬县东北)迁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北)改国号周,称周族,古公亶父也因此称太王。太王有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颇有才干,生一子姬昌。姬昌出生时有圣瑞出现,太王兴奋地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和仲雍见状,明白父亲是想让季历继位,以便将来再传给姬昌,就主动让贤,他们随后由岐山南下于荆蛮的今江苏省无锡一带,依照当地风俗,成为那里的君长。其后建立吴国,建都今江苏吴县。季历之后,姬昌继位,移都丰邑(今陕西省西安沣水西岸)。姬昌即周文王。周成王时,封太伯的曾孙仲奕于闫乡,仲奕的后裔以封地为姓氏,称闫姓。


其二,为周康王之后。周康五继位后,曾对鬼方(今陕西省北部)及东南各地发动战争,并把争战所得的奴隶和土地分赏给各级贵族。史载周照王姬瑕的小儿子生下后,手上即有一个“闫”字,于是,康王便封他于闫城,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氏,此乃陕西闫氏,


其三,为唐叔虞之后。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省翼城西)后,把唐地封给他,史称晋国。春秋时,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闫(今山西省安邑县西部),后被晋国所灭。懿的后裔大都散落于河洛一带,汉末居荥阳。他们以封地为姓称闫氏。闫姓最早是在山西,湖北等地发展,东汉时,闫姓开始进入四川,陕西,甘肃。明代至清代,闫姓才开始逐渐向南方扩展,发展到江苏,湖南等地,清代以后,开始进入福建,广东和台湾。闫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河东,安邑,平陆,宜春,安汉,新安,西城,天水,马邑,武阳,盛乐,常山,广平,太原等。西汉末,有尚书令闫章(河南荥阳人)的裔孙闫穆因避难迁于巴西安汉(今属四川),另有一裔孙闫甫,魏武帝时封平乐侯,复居河南新安。甫的儿子璞任象郡太守(今属广西、贵州两省一带)。璞生赞,为晋殿中将军、汉中太守。赞生亨,为辽西太守。亨生鼎,为北平太守,封安成亭侯。其后子孙徙居河南、天水、敦煌等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不息,闫姓大举南迁,经过唐宋及明清两个重要时期的繁衍迁徙,闫姓落籍于江南许多地方,其中,江苏、浙江等较为集中。总之,闫姓发源、繁衍于我国北方,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安庆·闫族简史》修撰时间不详,记载始祖闫德佑,原籍山西太原府洪洞县人氏,元末天下大乱,飘泊渝州之巴邑,旅于洪武二年,流落夷陵,在河西荒无人烟之地,挽草为业。自小平善坝,沿江而下至笔架山麓之磊口河北半月地带,纵横二十余里,闫氏子孙在此繁衍,至我辈已烟火千家,人丁三四千矣,闫氏族居之地,以紫阳主中心,有紫阳闫家之称。闫姓郡望主要有天水郡、河南郡、太原郡等。


支祖

闫(阎)朝京:字明泉,明成化十三年自京师顺天护吉藩来家长沙以子贵累封荣禄大夫正治尹广东布政使司布政使,生没未祥,葬善邑七都谢家桥阎家山亥山巳向兼乾巽有碑表墓有邑志。配奈氏,累封一品夫人,生没未详,葬善邑七都谢家桥阎家山明泉公左山向同有碑表。子三:邦;都(系本支适祖);阶。女一,适益邑进士陈官兰阳知县。是为湖南长沙高桥阎氏始祖。[3]


名人


阎 姬

(公元98~126年),女,河南荥阳子,著名东汉安帝皇后。阎 亨:(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大臣。阎元明:(生卒年待考),安邑人(今山西夏县),著名南北朝时期北魏随郡太守。


阎 亨

(生卒年待考),著名晋朝大臣。闫亨是晋朝辽西郡郡长,因屡次规劝苟晞,苟晞便把他杀了。


阎立德

(公元?~656年待考),名让,字立德;雍州万年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建筑学家、画家。历官至将作大匠、工部尚书。曾主持修建高祖献陵、太宗昭陵。又于骊山建温泉宫,于铜川建玉华宫,二宫在中国建筑工艺史上有极高的价值。绘画作品有《文成公主降蕃图》等。


阎立本

(公元?~673年待考),阎立德之弟;雍州万年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画家。阎立本继承家学,显庆中任将作大臣;曾任主爵郎中、工部尚书、右相和中书令,时有“右相驰誉丹青“之誉。工书法,擅画人物、车马、台阁。其父阎毗,其兄立德,既有画名,又以擅长工艺、建筑工程著称。阎立本绘画师承隋代的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与其父,并上溯张僧繇而“变古象今“,代表了初唐中原地区的风格。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长于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据史料记载,其画迹见之于《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中的有六七十件,其代表作有《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历代帝王图》、《萧翼赚兰亭图》、《异国来朝图》、《职贡图》和《步辇图》等。其中留传至今较为可靠的有《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和《萧翼赚兰亭图》。


阎次平

(生卒年待考),河东人(今山西永济)。著名宋朝画家。有《山村归骑图》册页,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秋山烟霭图》册页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阎承翰

(生卒年待考),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著名宋朝大臣。曾凿渠引唐河水百余里,既通航运输,又灌溉农田,利国利民。


阎尔梅

(生卒年待考),江苏沛县人。著名明朝末年大臣。明亡后积极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工诗词,其诗多感怀时事,格调苍凉,有《白耷山人集》。阎 谏:(公元1590~1635年),字介石;青州府昌乐县邑南关巷人(今山东昌乐)。著名明朝末期文学家。


阎应元

阎应元(?-1645)字丽亨,汉族,北直通州人(今北京通县),明末抗清名将。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终英勇就义。


阎若璩

(公元1638~1704年),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著名清朝学者、考据家。阎若璩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清朝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阎世绳

(公元1633~1706年),字宝贻,号朴斋又号丹崖,阎介石第三子;昌乐城邑人(今昌乐城里人)。著名清朝大臣。


阎 愉

(公元1654~1725年),字敬生,阎世绳长子;昌乐城里人。著名清朝大臣。阎廷佶:(公元1675~1748年),字汝贞,阎愉之子。著名清朝大臣。


阎敬铭

(公元1817~1892年),字丹初;陕西朝邑人。著名清朝大臣。


阎书勤

(公元1860~1900年),山东冠县梨园屯村人(今河北威县)。著名义和团首领,人称“大刀阎书勤”。


阎国华

(公元1885~1947年),字拂尘。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阎锡山

阎锡山(公元1883~1960年),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山西五台河边村人(今山西定襄河边镇)。著名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1935年4月2日授予最高军衔。


阎红彦

(公元1909~1967年),陕西安定人(今陕西子长)。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郡望堂号


郡望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右相堂:唐朝阎立本善丹青,拜右丞相。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赞叹。


日月堂:江苏省沛县、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日月堂”,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反清复明之意。


家谱文献

山东楼目阎氏族谱一卷,(清)阎一侯、阎一昌同修,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栖霞镇栖霞小寨子方村。


山东昌乐阎氏家乘五卷,(清)阎世绳编,阎愉补编,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树滋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河南项城林卢阎氏族谱三卷,(清)阎典唐续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湖北宜昌紫阳村阎氏续修族谱四卷,(清)阎大镛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雅望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南项城阎氏续修族谱四卷,(清)阎大镛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项城市档案馆。


湖南长沙高桥阎氏支谱十七卷,首三卷、末三卷,(民国)阎振冰主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四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赣榆阎氏宗谱,著者待考,三幅油布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赣榆市档案馆。


字辈排行

山东 济宁泗水水泉村闫氏族谱字辈:第96代起……继志辉洪业,珍传方建仁,修申家道严,保善国华新……


山东 济宁 大闫村闫氏字辈:.云景传开古,阶因之同关..


河南卫辉军营村闫氏字辈:“......元好清广保......”


河南卫辉小店河闫氏(阎氏)字辈:“......多玉观乃泽,佩以启作嘉.......”


山东嘉祥疃里闫氏字辈:“……如克成善同绳先循法程懋兆存佳佑……”


山东梁山(小安山镇三元井)闫氏字辈::“兆永兴继仁化召”


河南项城三店贾岭闫氏字辈:“......培锡淑松盛,至钦汝本然......”


山东宁阳闫氏(阎氏)字辈:“循绪笃源本 纂修恪宪章 师承志德统 祖泽衍应长 真常智仁勇 礼让守宗风 心传述道学 允执在其中”


山东东明马头闫氏(阎氏)字辈:“明学多留永清传大存长”


山东微山闫氏(阎氏)字辈:“允士广锡洪家成德培厚五世乐其昌”。此系光绪御赐字辈。


山东青岛闫氏(阎氏)字辈:“昌学恒立志作瑞启广辉”。


山东昌乐闫氏(阎氏)字辈:“钟毓庆锡守令德武昭文心正达致远才睿端聪宁立志名可秀惟尔承国荣宗泽隆昌盛华龙腾飞鹏千禧年”。


山东长清闫氏(阎氏)字辈:“玉兆树荣培西”。


山东济阳闫氏(闫氏)字辈:“浠汝由大道,世代庆天恩”。


山东聊城闫氏(阎氏)字辈:“德西井家月瑞”。


山东东明小井闫氏一支字辈:“佘纪成培宪居庆泽锡章”。


山东德州夏津闫氏(阎氏)字辈:“树德传加远,行仁保世常”。


山东德州武城闫氏字辈:“……宝仲士兴旺……”。


江苏窑湾闫氏(阎氏)字辈:“成宗德长怀世和春”。


江苏宿迁闫氏(阎氏)字辈:“以殿成宗士守长”。


江苏无锡、宜宾、常州闫氏(阎氏)字辈:“金兆朝卿殿德昌继世长”。


江苏赣榆闫氏(阎氏)字辈:“思仁洪正伦朝家繁传古道庭训首先贤鸿章”。


湖南怀化闫氏(阎氏)字辈:“文武在朝廷富贵平阳昌”。


湖南高桥闫氏(阎氏)字辈:“绍家声大振广世德永昌树文名泰运膺廷锡鸿章”。


辽宁大连闫氏(阎氏)字辈:“培传家承善树玉相国炳忠怀”。


辽宁东港闫氏(阎氏)字辈:“克福吉炳志”。


辽宁闫氏(阎氏)一支字辈:“廷炳德广庆春长荣泽毓宝树永世福洪”。


四川资中闫氏(阎氏)字辈:“泰民安定君臣露云”。注:后续字辈已无


四川通江瓦室镇(闫氏)字辈:军永玉怀元德守家子安光明兴正大


四川雅安闫氏(阎氏)字辈:“国亁炳洪艳□旭”。


四川闫氏(阎氏)一支字辈:“诗礼传家敦仁行义安帮定国”。


广西全州闫氏(阎氏)字辈:“红公明九鼎俊位立三台”。


广西玉林闫氏(阎氏)字辈:“锡乃兰玉生”。


重庆忠县闫氏(阎氏)字辈:“察登天星孝万世永纯学文光宗修德明道家友代”。


重庆新湾闫氏(阎氏)字辈:“纯文光中修德明仁”。


河南孟州闫氏(阎氏)字辈:“进法吉立庭庆景生万民升都赐殿亲”。


河南鹿邑闫氏(阎氏)字辈:“新志(治)振春国家”。


河南南召闫氏(阎氏)字辈:“学好相尚登朝经邦保善和忠惠泽增长令生克俊永锡传良公云纯洁太发其祥”。


河南新蔡闫氏(阎氏)字辈:“怀成之泽,清明汉道……”


甘肃民勤闫氏(阎氏)字辈:“发基向有本仁义礼智信”。


北京朝阳闫氏(阎氏)字辈:“德凤振国嘉”。


安徽太和闫氏(阎氏)字辈:“廷钦(庆)永(纪凤)茂协德”。


黑龙江大庆闫氏(阎氏)字辈:“培锡清桂立炳”。


河北临漳闫氏(阎氏)字辈:“德金玉俊福连瑞”。


山西义马闫氏(阎氏)字辈:“万玉生兆复守法文可立国泰天心顺朝正民自安勤奋家昌盛忠厚人寿康”。


甘肃景泰闫氏(阎氏)字辈:“邦良自秉文大世熙兆宪廷穆立沛起尉敦睦宗克昌至德瞻泰伯让礼雍晋芳”。


上海闫氏(阎氏)一支字辈:“文式定修……”


闫氏(阎氏)一支字辈:“世立元长成晓”。


闫氏(阎氏)一支字辈:“尚明继纯化德茂可广恒汝若相吕太邦本兆长安”。


山东高唐琉寺闫氏字辈:清云俊守桂振吉海(志)


河北青县孙庄闫氏:志成瑞俊会兆


河北吴桥闫字辈:山俊海秀荣,松青竹茂恒。[2] 


吉林长春(闫氏)字辈:青立龙凤志,忠厚传家远。


河南嵩县闫村闫(阎)字辈:”监惟铺瑜希永均麟,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近现代名人

闫红彦(阎红彦):(公元1909~1967年),曾用名侯雁;陕西安定瓦窑堡人(今陕西子长),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


闫揆要(阎揆要):(公元1904~?年待考),陕西佳县人。黄埔陆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官学校)第一期,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骑兵团营长。


1926年,闫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闫揆要参加了陕北清涧起义。曾在西北军杨虎城部队任警卫团副团长、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闫揆要任第八路军总司令部科长、参谋处处长、军政处处长,冀鲁豫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闫揆要任军委第一局局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北野战军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闫揆要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军事科学院秘书长、副院长、顾问。


1955年9月,闫揆要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

闫捷三(阎捷三):(公元1905~2006年),山西晋城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1929年,闫捷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闫捷三任红四军第十师连长、江西军区教导营副营长、独立第六师参谋长、独立第六团团长、彭杨步兵学校军事教员、干部团第二营教员、陕北红军学校主任教员、庆阳红军大学教导师第二团副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闫捷三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教育处处长,抗大一分校训练部副教育长、教育长、山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七师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闫捷三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八师师长、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参加了著名的临江、辽沈,平津、渡江、海南岛等战役。


建国后,闫捷三任副军长、第二十五步兵学校校长、后勤学院训练部部长、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政委、总后勤部顾问、后勤学院副院长。


1955年9月,闫捷三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6年,闫捷三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一百零一岁。


闫海文(阎海文):(公元1916~1937年),辽宁北镇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尉,抗日英烈。


闫红志(阎红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广州基地副政治委员。1992年晋升。


闫道彰(阎道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工程学院副院长。1992年晋升。


闫 涛(阎 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1992年晋升。


闫洪法(阎洪法):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少将,第十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2000年晋升。


闫章更(阎章更):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少将,国防科工委华阴兵器试验中心高级工程师。1992年晋升。


闫文彬(阎文彬):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少将,河北省武警总队政治委员。1995年晋升。


闫应禧(阎应禧):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七集团军参谋长。


闫俊贤(阎俊贤):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三十三军暂编第四十六师师长。


闫中原(阎中原):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三军总医院副院长。


闫怀礼(1936年7月24日~2009年4月12日):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人,国家一级演员。


闫妮(1971年3月10日~):陕西省临潼县(今西安市临潼区)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演员。因在著名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饰演老板娘佟湘玉而为观众熟知。


闫学晶(1971.12~):吉林省东辽县云顶镇双城村人,毕业于吉林省戏曲学校,曾在吉林市戏曲剧团工作,国家一级演员,现工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师级。[4]


闫姓迁徙


迁徙

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于阎,后被晋国所灭,其子孙后代于是散处于河洛(即黄河与洛水一带),结合前面起源所述,阎姓发祥地能确定的至少有三处,即今河南、陕西、山西等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大夫名阎敖,可见阎姓此时已落籍湖北。秦汉时,有阎姓人迁甘肃、湖南、山东、河北等地,西汉末年,有尚书令阎章居荥阳,其子阎畅长子为阎显,阎显被封为长社(今属河南)侯,后阎显参予皇室更迭被诛,其子阎穆为避难徙居于巴西之安汉(今属四川),是为阎姓入川之始。阎穆有孙名阎甫,被魏武帝封为平乐侯,复居河南新安。甫子阎璞,因西晋一统而仕宦象郡太守(今属广西、贵州一带)并定居当地。阎璞有子瓒为汉中太守而定居陕西汉中,瓒有子亨,为辽西太守,亨生子名阎鼎因仕宦而迁居今北京一带,后死于刘聪之难。阎鼎子阎昌逃奔马邑(今山西朔州),后其孙阎满一支徙居河南,又从中派生出甘肃天水、敦煌等支派。阎满之孙有阎善,因仕宦云中镇将而徙居云州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后五胡乱华,阎姓被迫大举南迁,再经过隋唐,阎姓在江南的分布更广,盛唐时,阎姓在太原发展成一大望族。宋元时,夷人南侵,使原本散居江南的阎姓进一步向华中、华南、西南播迁。明时,作为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太原阎姓亦有迁今山东、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者。至此阎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并有阎姓人徙居海外。如今,阎姓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山东、河北等省为多。如今阎姓人口列全国第五十位。


迁徙分布

闫氏最早是在山西,湖北等地发展,东汉时,闫氏开始进入四川,陕西,甘肃。


明代至清代,闫氏才开始逐渐向南方扩展,发展到江苏,湖南等地,清代以后,开始进入福建,广东和台湾。闫氏的主要聚居地有:河东,安邑,平陆,宜春,安汉,新安,西城,天水,马邑,武阳,盛乐,常山,广平,太原等。


西汉末期,有尚书令闫章(河南荥阳人)的裔孙闫穆因避难迁于巴西安汉(今四川安汉),另有一裔孙闫甫,魏武帝时封平乐侯,复居河南新安。闫甫的儿子闫璞任象郡太守(今广西、贵州一带)。闫璞生闫赞,为晋殿中将军、汉中太守。闫赞生闫亨,为辽西太守。闫亨生闫鼎,为北平太守,封安成亭侯。其后子孙徙居河南、天水、敦煌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息,闫氏大举南迁,经过唐宋及明清两个重要时期的繁衍迁徙,闫氏落籍于江南许多地方,其中,江苏、浙江等较为集中。


闫姓历史

闫字出自阎和闫

【关于《新华字典》中“闫”姓之商榷】


《新华字典》自出版以来,成为我国广大人民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工具书,它字形规范,注音正确,释词精当,对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科学文化常识,提高全民素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华字典》也存在一些瑕疵,本人拙作试指出“闫”姓之失误,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P562印着“闫 yán 姓。”而在P563又印着“阎yán ①里巷的门 ② 姓。”那么,“闫”与“阎”是两个姓氏呢,还是同一个姓氏呢?如果是同一个姓氏,为什么又分开注解呢?又以哪一个为姓氏的标准字形呢?


下面列举一些字典和词典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


1、《辞源》(1983年版)在“门”部中只收录了两个三画字“閈”和“闭”,并不收录有“闫”字。《辞源》P3249注:阎(二)姓。出自姬姓。


2、《辞海·语词分册》P935注:闫同“阎(阎)” ,又P946注:阎[阎] ③姓。


3、《汉语大字典》(1990年版)P4305注:阎[阎] ⑤姓。《广韵·盐韵》:“阎,姓。出天水、河南。”又P4283注:闫 同“阎。”《改骈四声篇海·门部》引《俗字·背篇》:“闫,与阎同。”


4、《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 P1448注:阎(闫)①〈书〉里巷的门 ②(yán)姓 。该词典也末收“闫”字。


5、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周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因为氏。”


6、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另一支闫姓是:“晋阎邑大夫,以邑为氏,望出天水、河南。”


7、1959年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前,作为姓氏,“阎”是规范字形,而“闫”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俗字,是“阎”的非正式的简化字。


8、1964年《简化字总表》公布后,在《简化字总表》第三表中,“阎”作为繁体字并没有简化为“闫”,而是简化为“阎”。


9、据查,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稻”简化为“禾”加“刀”,“廖”(姓)简化为“广”加“了”,“阎”(姓)简化为“闫”。然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已经国务院批准废止。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文《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在该说明中明确规定:“凡是不符合〈简化字总表〉规定的简化字,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简化字和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简化字,都是不规范的简化字,应当停止使用。”


10、1988年1月由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也只收录次常用字“yán 阎 蜒 檐”三字,其中并末收录“闫”字。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

1、阎姓两个支系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以“阎”为姓,而不是一支以“阎(阎)”为姓,另一支以“闫(闫)”为姓。


2、"阎"作为"阎" 简化后的规范字形,应该保持不变。而"闫"作为"阎"的俗字,未经严格慎重的审订,收入《新华字典》是值得商榷的。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混乱,这就好象不能把社会上流行的俗字“广”加“了”作为“廖”的姓氏简化字收入字典一样。


3、语言文字必须纯洁,《新华字典》应该对已经国务院批准废止的《草案》中的“闫”字进行规范,不宜将“闫”字收入字典另立字头,否则会引起读者的迷惑,人们会想:“阎”和“闫”是两个姓氏呢,还是同一个姓氏呢?如果是同一个姓氏,字典为何又分立两个字头?到底又以哪一个为标准字形呢?


因此,建议《新华字典》在以后出版的修订本中删除P562中“闫 yán 姓。”这一词条。或者,把“闫”字移到P563“阎”这一词条下进行增补处理,同时也把疏漏掉的繁体字、异体字“阎”“闫”增补在“阎”字后。例如,可修订为:阎(阎、闫)yán ①里巷的门 ②姓。俗字也作“闫”。(注:为修订部分)


家谱序言

……华南之子培珍诣余书室,谈及修谱之事,余方以调查为苦难。而伊等乃身任不辞如培珍者,真能继父之志矣。此乃余之幸也,合族之幸也。既而伊等调查完竣,又约族人培桐晋三既口之侄孙溥各奉谱稿授余,余向也惟恐任不能胜,今也又觉责不容委。于是新旧参观,遗漏者补之,舛错者正之,非族之裁之。考订既毕,乃与后生辈依式缮写成册,各支分藏,以永其传爰叙巅末而附以曰族必有谱何为哉?今之瓞绵椒衍而实,繁有徒者口


高曾而上孰非一体所遗?惟其远近之不分,渐至厚薄之反,易叔季之世。以卑陵尊,以幼犯长,名分之间堪问矣?谱修而尊卑明,长幼顺,将礼义自此生,即人才自此起,安在旧日之盛不可复见于来兹乎?倘继起陆续增修,因而醵金授梓俾世世勿替焉。此尤余之所厚望也夫。


民国十五年长至日十六世庭兰沐手谨识


注:本篇录自家谱第一册,因前面几页受损,只剩此内容。


闫姓家谱名录


.家乘谱牒

江苏赣榆闫(阎)氏宗谱,著者待考,三幅油布写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赣榆市档案馆。


湖南长沙高桥闫(阎)氏支谱十七卷,首三卷、末三卷,(民国)阎振冰主修,民国十五年四美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

某支闫(阎)氏字辈:尚明继纯化,德茂可广恒,汝若相吕太,邦本兆长安。


某支阎氏字辈:普金国文从工玉,士胜仁义理智信,家秀元山建恩明,道德大来子终顺。


湖南长沙闫(阎)氏字辈:绍家声大振,广世德永昌,树文名泰运,膺廷锡鸿章。


山东单县闫(阎)氏字辈:如水景伯世,川源福履长,念先善继志,守成绵其祥。


山东历城闫(阎)氏字辈:清春玉景宝,成庆姓友才。


山东栖霞闫(阎)氏字辈:仲。应□宗承文,国永悦□吉,志宝寿昌宪,高惠经文武,昭贺宣成元,光明章和顺,质桓宏少献。


山东昌邑闫(阎)氏字辈:学存汝秀继,振文宝树崇,忠明昭瑞庆,万世永兴隆。


山东临沂闫(阎)氏字辈:天启福寿永,清士凤成文,明良堂开喜,毓秀继传家。


江苏新沂闫(阎)氏字辈:宜念承宗嗣,常怀士守春。


河南内乡闫(阎)氏字辈书怀振(震)中红 家道文明 泽继先祖 灵光普成


河南长葛闫(阎)氏字辈:追源继述先祖德,永传后辈不□名,三代宗亲代自中,玉子瑞居世万逢,立德文吉庆治广,明廷金生兴太隆。


四川广元闫(阎)氏字辈:维必成金步,崇万登云凌。


云南某支闫(阎)氏字辈:仁登水安忠诚大,正应天兴玉统明,久武有德方必定,万里江山落锡云。


内蒙古通辽闫(阎)氏字辈:振殿思存海,文庆荣品德。


家谱中涉及的地名

通州 洪武初,以州治潞县省入。西有通惠河,西南有浑河,即桑乾,至州东张家湾,俱合於白河。有张家湾巡检司。西南有弘仁桥巡检司。西距府四十里。领县四:


三河州东。北有泃河。又西有洳河,西南有鲍丘河,一名矣榆河,即东潞水,俱流入於泃河。西有泥洼铺巡检司,后移於夏店铺。


武清州南。元属漷州。洪武十二年来属。有三角淀,在县南,即古之雍奴,周二百余里,诸水所聚。有直沽,在县东南,卫河、白河、丁字沽合流於此入海。有巡检司。又东北有河西务、东南有杨村二巡检司。


漷县州南。元漷州。洪武十四年二月降为县来属。有漷河,一名新河,东入于白河,即卢沟之下流。


宝坻州东南。元直隶大都路。洪武十年二月来属。东有潮河。南有泃河。又县东南有梁城守御千户所,建文二年,燕王置。有芦台巡检司。


霸州 洪武初,以州治益津县省入。拒马河旧在北,后徙治南。又南有沙河。东有苑家口巡检司。北距府二百十里。领县三:


文安州南少东。西有易水。东北有得胜、火烧等淀。


大城州东南。东北有黄汊河,源自交河,分流至县境,入三角淀。


保定州南少西。洪武七年九月省入霸州。十三年十一月复置。玉带河在北,东流入会通河。西南有磁河,东南与玉带河合。


昌平州元昌平县,直隶大都路。正德元年七月升为州,旋罢。八年复升为州。旧治白浮图城,景泰元年筑永安城於东,三年迁县治焉。北有天寿山,成祖以下陵寝咸在。东南有白浮山。西南有驻跸山。又南有榆河,一名温余河,下流为沙河,入於白河。又东南有巩华城,嘉靖十九年筑。东北有黄花镇。弘治中,置渤海守御千户所於此,万历元年移於慕田峪,四年复故。西有镇边城,又有常峪城,俱正德十年五月筑,各置守御千户所。又有白阳守御千户所,亦正德中置。西北有居庸关。南距府九十里。领县三:


顺义州东少南。元顺州。洪武元年十二月改为顺义县,属府。正德元年七月来属。东有白河,西南有榆河,又有潮河,俱流入焉。


怀柔州东北。洪武元年十一月省入檀州。十二月复分密云、 昌平二县地置,属府。正德元年七月来属。东有黍谷山。西有白河。


密云州东北。元檀州,后置县,为州治。洪武元年十一月省县入州。十二月复置县,省州入焉,属府。正德元年七月来属。南有白檀山。西有白河。东有潮河。北有古北口,洪武十二年九月置守御千户所於此。三十年改为密云后卫。又有石塘岭、墙子岭等关。


开封府元汴梁路,属河南江北行省。洪武元年五月曰开封府。八月建北京。十一年,京罢。领州四,县三十:


祥符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周王府。大河旧在城北。正统十三年,河决荥阳,东过城西南,而城遂在河北。东为开封县,元时同治郭内,洪武中省。南有朱仙镇。东北有陈桥镇。


陈留府东少南。北有大河。东北有睢水,下流至南直宿迁县合泗水。


巳府东南。北有睢水,又有旧黄河,洪武二十五年河决之故道也。嘉靖三十六年,全河合淮入海,而县遂无河患。


通许府东南。西南有故黄河,弘治后北徙,不经县界。


太康府东南。北有涡水,自通许县流入,下流至南直怀远县入淮。东有马厂集,正统十三年河决,自 巳县经此。


尉氏府南少西。西南有大沟,东北合康沟,入於黄河。


洧川府西南。南有故城,洪武二年以河患迁今治。又南有洧水,下流至西华县合颍水。东南有南席店,弘治九年,河入栗家口,南行经此。


鄢陵府南少西。北有洧水。


扶沟府南少东。东有沙河,一名惠民河,又名小黄河,即宋蔡河故道也。成化中浚,下流达南直太和县界。又北有洧水,自西流入焉。又东北有黄河故道,弘治二年淤。


中牟府西。东有故城,天顺中,徙今治。大河在县北。又有汴河,旧自荥阳而东,下流经祥符县南,又东南至南直泗州入於淮。正统六年改从此入河,后淤。西北有圃田泽。


阳武府西北。北滨大河,自此至南直徐州,大河所行,皆唐、宋汴河故道。


原武府西北。北有黑阳山,下临大河。洪武二十四年,河决於此。正统十二年复决焉。东南有安城县,洪武初置,正统中废。


封丘府北。南有大河。西南有荆隆口,一名金龙口。弘治二年、五年,万历十五年,崇祯四年、五年,河屡决於此。又西北有沁河,弘治六年淤。西南有中栾镇巡检司。


延津府西北。大河旧经县北。成化十四年,河决,徙流县南,而县北之流遂绝。西北有沙门镇,弘治十一年移项城县西之香台巡检司於此。


兰阳府东少北。北滨大河,有李景高口。万历十七年,河决於此。


仪封府东少北。元属睢州。洪武十年五月改属南阳府,后来属。故城在县北,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圮於河,徙日楼村,即今治也。东北有黄陵冈,大河旧经其下,入曹县界。弘治五年,河决于此,寻塞之,改徙冈南入睢州界。又贾鲁故河亦在县北,正德四年,河决入焉。


新郑府西南。元属均州。隆庆五年七月改属。西南有大隗山,一名具茨山,氵异水出焉,一名鲁固河,下流入颍。又南有陉山。北有大河。又有溱水,一曰浍水,流合县南之洧水。


家族著名人物

闫立本:(???年~673年) ,唐朝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隋将作少监阎毗第三子。少时好读书。[5]


闫锡山:(1883年~1960年),字百川、伯川,号龙池,汉族,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人。[6]


闫海旺,男,汉族,1939年9月生,河南郑州人。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人民政府省长。[7]

  

闫才源,河南焦作人,2005年4月25日中国姓名权第一案(“闫才源”更名“闫宇奥能”案)原告,中国姓名权第一人。[8]

 

闫学晶,1972年2月7日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毕业于吉林省戏曲学校,二人转表演艺术家,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9]

  

闫芳,河北省第五届武术协会副主席,石家庄第十届政协委员。

  

闫肃,原名闫志扬,1930年5月9日~2016年2月12日,河北保定人,汉族,中共党员,中国著名的剧作家、词作家。


免责声明:本文只供参考。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温馨提示: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如有侵权或有其它问题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长按上方图片,识别关注,方便查阅

点赞下方,在看分享,让家人知道根在何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