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当前污泥处理处置矛盾及出路分析
污泥是污水处理后的产物,含水率高,富含各类有毒有害物质,需进行稳定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处理处置。至去年底,全国污泥产生量达到6000万吨(含水率80%)。住建部曾表示,中国近50%的城市污泥未做到无害化处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
近几年关注度的提高,污泥处理处置已进入政府视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金不再是最棘手问题。技术路线之争也趋于尘埃落定,消化、堆肥、干化、焚烧这四大国际主流的技术路线在国内都逐步得以应用。
现在,专家们头疼的是,有什么方法能消纳每天源源不断产生的大量污泥。“国外的链条是畅通的,中国的污泥链条总走不通,缺政策。”杭世珺说,“光一个两毛五的电价补贴,还是我们费劲争取来的。”
理论上,污泥可以协同发电,但由于热值过低,电厂并不欢迎污泥。2005年前后,国家为鼓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出对废弃物焚烧发电提供电价补贴。杭世珺等人通过住建部层层上报,将污泥加入名单中。
“污泥上电厂,这才有了依据。”国家这一政策是鼓励资源化利用,但杭世珺当时的首要目标是给污泥找着出路。“不然污泥就憋在污水处理厂了,没人替污泥着急。”
和填埋一样,污泥焚烧也有自己的问题:成本过高,污染物可能转移到大气中。
从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出发,近年来,业内逐步达成共识,鼓励污泥回归土地。可这条路也走得异常吃力。
回归土地的方式是将无害化处理后的污泥产物制成栽培基质或肥料,进行农用、绿化或林用,为土壤提供氮磷钾和有机质。此时,污泥进入了农业部和林业部的管辖范畴,而部门利益冲突成为这条路上的绊脚石。
农业部没有明文规定污泥不能进入土地,但只要是污泥生产大规模流通的商品农用肥料,都不登记受理。一位农业部肥料登记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委员会内部两派对污泥制肥的争论比较大。“委员会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有时候差点就要放开口子。”
有一次,杨向平和农业部领导一起座谈,希望取得政策支持。农业部领导说,我们没有明文反对污泥农用,问题是农业部不掌握哪股泥合格,哪股泥不合格。“污泥监管职责不在我,出了食品安全问题责任又在我,那我干嘛允许你用?”
“还是部门保护。大部分城市污泥的重金属含量比畜禽粪便还低,为什么不让登记?畜禽粪便可以登记肥料,因为畜禽养殖业也归农业部管。”肥料行业一位资深专家义愤填膺。
“污泥直接农用的路没可能通的,现在我国这么关注土壤重金属污染。”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启堂神情落寞,他已经放弃打通这条路的努力,转做间接农用或林用的研究。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土十条”),亦鼓励将处理达标后的污泥用于园林绿化。在控制农业污染部分,提及严禁将污泥直接用作肥料。陈同斌参与了“土十条”的制定,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一规定并未对污泥土地利用提出新要求,也没有设置新门槛,污泥在处理后能否农用仍处于模糊状态。
一些城市的绿化造林,已经开始使用经无害化处理的污泥肥料,湖北襄阳等地还利用污泥产出的“生物碳土”,在沙荒地和封场的垃圾填埋场上营造出一片片“移动森林”。
不处理好污泥,就扣减排放总量。这个政策的目的是和城市政府算账,将污泥处理纳入政绩考核。地方政府有压力,才会担起主体责任。
杨向平分析,污泥问题难解决,一个原因是涉及面广。“处理设施建在哪都不受欢迎,即便建了,运送污泥沿途也会产生骚扰。你把污泥处理了,只要资源化变成产品,还得回归社会,和各个部门打交道,每个部门都有利益格局。”另一个原因是污泥问题比较隐性,难引起强烈关注。
“十一五”时,杨向平说污泥是个冷点,要争取把它炒温。到“十二五”,相关标准、技术指南陆续出台,他感觉污泥到了温点,呼吁要给地方政府加压。“现在压力也有了,你看污泥多热。要开锅可能还得等到十四五,政府再给点政策支持。”
并非所有业内专家都这么乐观。王洪臣担心,政府还没有真正为污泥找着出路。“填埋没地了,焚烧难以通过环评,农业利用大家担心有毒有害物质,只有土壤改良和园林绿化,大家意见还较为统一。但是,需要改良的土地远离污泥,园林绿化也消纳不了多少。美国全国污泥只有1%进行土壤改良、3%用于园林绿化及林业利用,都不是主要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