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家长分五层,你在哪一层?
没有非喝不可的酒,只有瞬间长大的娃。
最近,整个朋友圈都弥漫着一股无奈又悲伤的气氛,许多80后父母,被00后的熊孩子,成功拍在了沙滩上,而罪魁祸首,就是——作业。
于是,无数父母仰天长叹:做家长,难于上青天。
除了作业,父母们还为别的事情发愁。
这不,前几天,一群妈妈就开始了养孩子费钱的讨论:
孩子去参加同学的豪华生日会,回来也要求自己爹妈在别墅里办生日会,还要带游泳池的。
就算家里有矿,也经不住这么个败法啊,看得出,这位妈妈很无奈,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孩子。
这年头,做家长难,做个好家长更难。
《人民日报》曾经把家长分为五个层次,就像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
各位爹妈不妨对号入座一下,看自己在哪一层。
图片来源:《小淘气尼古拉》
第一层:舍得为孩子花钱。
养孩子当然要花钱,但不能只花钱。
可许多父母认为,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砸钱,为了孩子嘛,那必须舍得。
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上最好的学校,报各种兴趣班,甚至跟着孩子学校的变化,举家搬迁,住进学区房。
假如要问这些父母爱不爱孩子,他们肯定会一个劲地点头:那当然了,我辛辛苦苦挣钱为了谁啊?还不是为了他!就是因为忙着挣钱,才没时间陪孩子呢!
抱歉,这个锅,钱不背。
前段时间,郑州街头,一位妈妈使劲拽着儿子的手,想把儿子拉回家。
原来,已经五年级的儿子因为不想上补习班,打算离家出走,妈妈好不容易追上儿子,边哭边说:都是借钱给你上的啊!
很心疼这位妈妈,可她不知道的是,比起上补习班,孩子更需要的是妈妈的理解。
《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调查,51.5%的受访家长坦言,自己会因为没有给孩子买名牌而感觉亏欠孩子,50.7%的受访家长表示经常不顾经济实力为孩子花钱。
孩子是要富养,但这种富养不是物质,更多的是精神。
教育专家郑委说,物质上被过度满足的孩子,很难懂得珍惜和感恩,也容易缺乏志向,失去奋斗的动力。
02
第二层: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这一层的父母,已经懂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他们会定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带着孩子往返于各大培训机构,假期会带孩子去旅游。
最重要的是,他们愿意陪着孩子写作业,忍受各种不适,可以说,很不容易了。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要给孩子足够的陪伴,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长。
可以说,能舍得为孩子花时间,已经找到做父母的感觉了。
但要注意的是,仅仅是陪着,不等于陪伴,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比如和孩子一起游戏、阅读,哪怕只是闲谈,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活生生的亲情。
而亲情,是一个人最大的安全感。
演员夏雨说,女儿出生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天天在家陪女儿。
也因此,他见证了女儿所有的第一次:第一次会爬、第一次会走、第一次开口叫爸爸......
在他看来,亲子关系就是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过程,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
这个世界上,没有非喝不可的酒,只有瞬间长大的娃。
03
第三层:开始思考教育目标。
这一层的父母,可以说,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们开始思考,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会有怎样的未来。多半他们这样想了,也会引导孩子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可大多数的父母,在确立孩子教育目标的时候,仅仅局限于考一个什么样的大学,仿佛只要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
再用心一点的父母,会继续操心孩子大学之后的事,比如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什么样的城市生活,对他们来说,这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
可事实上,在规划孩子的目标问题上,父母从来不是万能的。
哲学家萨特说,你可以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 而风却随心所欲地从四面八方吹来。
作家刘继荣写过自己女儿的故事。
她和先生都希望女儿能成为英雄,可女儿却说,当英雄路过的时候,要有人在路边鼓掌,而她,便要成为那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周国平说:
父母无权决定孩子的未来,因为他的未来,一半掌握在上帝手里,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即他应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
所以,在这一点上,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目标,但不能干涉孩子的选择,因为谁都决定不了孩子的未来,即使我们是父母。
04
第四层:懂得改变和提升自己。
如果能走到这一层,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是足够好的父母了。
毕竟,人都想改变别人,却很难改变自己。
这一层次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懂得先审视自己,而不是对孩子过度干预和矫正。
他们明白,表面上是孩子有问题,其实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读书会群里的一位妈妈,就经历了这样的改变。
曾经,两个孩子让她的生活鸡飞狗跳,丈夫也经常跟她冷战。
可她没有放弃,通过读书,她学到了很多,慢慢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并不断改变。
现在的她,家庭和睦,儿女优秀,自己也经常被学校邀请进行分享,还有许多家长向她取经。
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
亲爱的父母们,想让孩子做什么,自己先去做吧。等你做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
05
第五层: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这一层的家长,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可谓登峰造极,当然,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是凤毛麟角。
这样的家长,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自由表达意见、释放情绪,更重要的是,他们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不打压、不控制。
前段时间,动画短片《包宝宝》风靡网络。许多人看了说,“我的父母就是这样”。
片中妈妈对包子宝宝的控制无处不在,怕他受伤不让运动、看他的日记窥探隐私,最后干脆吃掉了包子。
这些看上去是爱,却是赤裸裸的绑架。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永远无法做自己。
新东方校长徐小平说,人生就是一系列永不停息的探索和寻找,要让孩子在不断探索中寻找自己的天性,并尊重和呵护这种天性,最终让孩子成为最好的他自己。
做父母很难,但又不难。
我们要做的,是放下成人天然的优越感,不刻意塑造和管教,而是放手、引导和示范,让孩子自由发展内在的“精神胚胎”,自由选择未来的路。
哪怕这条路曲折坎坷,荆棘丛生,也要让他自己走,等他走过之后,会赫然发现,下一个路口,鲜花满地,芳香四溢。
好文壹+壹:
【观察】全民富二代毁了孩子
(文章开源于青榄家长地带)
每个周末的清晨,我都会去小区后面的一颗大榕树下晨读。经常能看到这个小男孩,帮他做环卫工的母亲打扫街道。
打扫完了,母子俩还会一起歇一歇,说说话。温情的画面令人感动。
(小男孩和母亲穿着同款的运动鞋)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情不自禁联想到前不久发生在上海的一则新闻:
一名体型较胖的年轻女子,用手狠狠地拽着一个环卫工人的头发拖行数米,旁边其他环卫工急忙上前拦架。记者一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女儿在向母亲要钱!
这位母亲已经48岁了,做环卫工10多年了,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她的女儿孩子都有了,还隔三差五伸手向母亲要钱,不给钱就辱骂、吵架、打架……
同是环卫工的子女,为什么这个小男孩这么体恤母亲,那个年轻女子却成了“白眼狼”?
我问小男孩的母亲:你家孩子真懂事,是怎么教育的?
这位外地来的女环卫工不善言辞,说不出太多的教育道理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我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
这句众所周知的俗语,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穷人的孩子中,有很多很懂事,也有很多很操蛋。我相信,一定存在某种因素造成了这种区别。
这种因素究竟是什么呢?看到下面的故事后,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一日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有没有被这个父亲感动到?可是假如这个父亲的艰辛,没有被调皮捣蛋的儿子意外发现,儿子会洗心革面、改邪归正吗?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后,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都向孩子进行过滤、屏蔽,为孩子刻意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又怎能奢望他们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不少父母,不顾家庭资源禀赋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夫妻俩加上四个老人,六个人面对一个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是含在心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过去的确是成立的。上学时,我拼命地努力,想通过学习,去争取更好的生活。我从来不大手大脚地花钱,因为我知道,父母供我读书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是他们的血汗钱。不仅是我,那个时候,我身边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我们从小目睹父母辛劳、体验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热爱生活”的道理,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
现在,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觉得亏欠了孩子,担心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父母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
我一侄子今年参加完中考,接下来就是一个长长的假期。他爸妈让我帮忙,介绍到我家附近的奶茶店打工,体验生活。
第一天,他回来跟我们汇报说:老板教了各种技术,学会了做好几种饮品,也能炸鸡排和薯条了。还没忘自夸,原先的厨艺不是白研究的。
第二天,又向我们说:“这奶茶店可真是太赚钱了,那么几勺糖粉,加上点水,加上一块柠檬片,就要卖五块!以后,我看开这么个店儿不错!”
后来,我跟他分析了各种费用,他一算,看来,钱也不好赚。
每天回来,都有新的话题,要么是告诉我们一天做了些什么,要么就是店里来了些什么人,还知道了一些送快餐的骑手和一些业务员的事儿,说的头头是道的。
有一天我问他:上班容易不?
他说:也容易也不容易,我这上班这几天,把一辈子的哥姐都给叫了,脸都笑僵了。
我问咋回事儿?
于是,他给我来了以下表演:
“哥,来啦!喝点什么?”
“好咧姐,你稍等,坐一会儿,马上就好!”
“哥,进店来坐一会儿吧,有免费WIFI,有空调!”
“姐,你是喝橙汁还是喝奶茶,姐,糖要多加还是少加?姐,两勺糖够吗?”
“姐,味道怎么样,多提意见,姐!”
“姐,你慢走,没事儿过来玩儿啊姐!”
“哥,你走好,哥欢迎再来!”
“姐,带着朋友来玩儿啊!”
他吧啦吧啦,一口气说了一大串,笑得我直不起腰来。
我说:“真是不容易呢!等你发了工资,你就拿着这钱去旅游吧!好好犒劳一下自己!”
他说:“算了吧,我不想去旅游了!”
我说:“为啥?你不是早就想去了吗?”
他说:“我还是拿这钱到时候孝顺孝顺我爸妈,孝顺孝顺我奶奶,给他们买点东西吧!”
我把这话转告给他爸妈,他们倍感欣慰。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时,创造物质的脚步自然会停歇。反之,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有父母担心,当别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时,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俭约,会不会让孩子感到变得自卑、压抑,影响健康快乐成长?
我们要求孩子勤苦俭约,不是说要像祥林嫂一样,天天跟孩子诉苦,抱怨“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唠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还不是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还有脸吗?”这么做,当然会把贫穷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挥之不去。
在生活的艰苦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另一种是坦然面对,自立自强。父母的选择与示范非常重要。
我认识一个母亲,虽然家里很穷,但总是穿着干净而陈旧的衣服,很早去捡瓶子,又很早回家给女儿做饭。她的脸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情绪,洋溢着淡淡的知足和随遇而安。而她的父亲也是那么平和,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浃背乃至脸色通红,依然平和得没有一点脾气,开开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着粗茶淡饭。
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在困境中仍然充满希望,在贫穷中依旧保持坚韧的意志品质。这样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即便生活在贫穷中,也不会养成寒酸、刻薄、拘谨的习气,相反还能直面现实,锤炼内心,进入曾国藩所说的“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的境界。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们应有的生活观和教育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深信再大的磨难,只要人活着,肯勤劳,就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