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复杂、太装逼、太沉重: 茶馆何时卸下三座大山

吴志远 志远读城 2020-08-29

 

此系列均为孙郡作品


友情提醒:本文亦载于作者在湖北日报移动客户端《动向新闻》思想版块所开专栏《志远读城》


30日,应武汉茶馆界大佬们的邀请,来到南湖之畔,参加武汉茶馆经营内参分享会暨新春联谊会。在听了各位大佬的发言之后,我以一名品牌传播研究者的身份,剖析了武汉中式茶馆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

 

三个疑问:

 

今天,我想给中式茶馆泼点冷水。但是,不是因为憎恨,而是因为太爱。首先,我想问一下在座的茶馆老板们三个问题:

 

你开的到底是“茶店”还是“茶馆”?

 

这里涉及商业模式的问题,你到底是想靠什么挣钱?

你不要说,你既“卖茶”,也“品茶”,方向不一样,你经营的思路完全不一样。

如果是卖茶为主,你的主要商品就是茶叶。那么,你就要加大顾客的流量,恐怕不能让每一个人坐下来,一泡就是一天。

如果是以品茶为主,你的主要商品就是服务。那么,你就要想法设法留住顾客,挖掘顾客身上新的消费点,扩大每个顾客的贡献率。

 

目前,大多数茶馆,都是两头兼顾,两种钱都想挣,导致的结果是做不大。

为什么?

这两个之间,我认为是有冲突的,必须要把一样做精,做到极致才有可能挣钱。否则,你就会左右摇摆,自己纠结。

你侧重其中一种,就必然会放弃掉另一种模式中的很多东西。

 

茶道讲专注,我们开店的自己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你做的是“商务”还是“大众”?

 

星巴克到底贵不贵?当然贵,一杯咖啡三、四元,而在家里冲一杯速溶咖啡,成本才两、三块钱。

星巴克贵不贵,不贵?因为一杯咖啡,你可以在里面泡一天,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不会担心收到歧视,不会担心白眼。

但年轻人进星巴克消费,基本上没有思想负担。

尽管星巴克咖啡不便宜,但是,它整体上属于快餐文化,它的消费水平基本上是透明的。兜里只要有一百块钱,就可以大摇大摆走进去。哪怕你只点一杯咖啡,也可以在里面自得其乐。

 

星巴克,流行时尚,又不会让人觉得消费不起。但是,茶馆就不一样。

但是,你揣一百块钱,进茶馆试一试?

很多茶馆装修非常富丽堂皇,请了一群漂亮的茶艺员,让人摸不清底?别说,收入水平不高的年轻人,就是我这样的跟茶打了十几年交道的人,也不是哪一家茶馆,都会轻易走进去。

 

很多茶馆,你进去,就让你掏几千元买茶。就跟娱乐休闲场所一样,你要办卡消费。“我还没享受到你的服务,就先掏了一大笔钱。”

喝茶无形之中成了奢侈品。这让很多人,对这种高档茶馆,敬而远之。

 

做商务茶馆和做大众茶馆,完全不一样。

前者,更像是会所,讲究私密、高消费;而大众茶馆,则要像星巴克那样,追求人流量,快餐消费。

武汉的茶馆,游走在两个极端:要么太高大上,要么打着茶馆的幌子,开麻将馆。

 

你卖的是“文化”还是“体验”?

 

很多人都讲,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

我不否认?但是,要反问在座一个问题,你真的了解什么是茶文化?有能把茶文化向顾客讲清楚吗?

我看,绝大数不能!更不用说你们手下的店员。

既然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茶文化,你拿什么去卖给顾客呢?

你的茶文化到底代表什么?

 

其实,我们都没有认真地去琢磨,消费者为什么要来茶馆?

有人会说,茶馆是社交平台。

但是,你知道中国最大线下社交平台是什么吗?

饭局、酒桌。

就是酒桌上没聊尽兴,转场的时候,这个时候就会去茶楼。

可见,在社交功能上,与餐馆相比,茶馆只是个配角。

 

我总结了一下,我自己什么时候去茶馆?

跟有身份的人,有事情要谈,找个茶馆,边喝茶,边商量事情;

其次,就是饭吃完了,没聊尽兴,转场去茶馆。

为喝茶、体验茶文化而去茶馆的时候,很少。

 

所以说,我们拼命讲茶文化,其实顾客并不看重,年轻人更不看重。

现在年轻人,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小白领,有事没事喜欢端着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去上班。

为什么?

他们觉得拿着一杯星巴克,很小资,很有情调,符合他们的身份。

所以说,星巴克倒是真正将一杯简单的咖啡,做出了文化。

星巴克的文化从哪里来?

就是星巴克带给顾客的体验。

 

所以说,文化不是自己做给自己看,而是要让消费者通过体验感知得到,通过体验得到认同,得到满足,这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总结:

上面三个摇摆不定,决定了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心二意,不能做到极致。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社会下,只要极致才能生存下午,因为只有极致,才能抓住细节,让每个环节都做到完美,集小成多,这样才有可能挣到钱。

 

三座大山

 

我觉得,我们茶馆存在的问题,就是三个,茶产品太复杂、茶仪式太装逼,茶文化太沉重。

 

茶产品太复杂

我们的茶产品太复杂:

从茶类来说,分“绿黄白,红黑青”;从品种来说,一个绿茶,又分针形茶、扁形茶、条形茶;一个毛尖,又分不同省份,不同产区;同一个龙井茶,也有村与村的差异,普洱市不同山头都不一样。不说一般人,就是专业人士,也不可能搞得清楚。

我们真正把一杯茶的好处讲清楚了吗?没有,反而充斥在我们耳旁的,是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似是而非。

我们讲茶的好处,茶就变成了一个万金油。

消费者只是觉得茶这也好,那也好,既可以提神,也可以减肥,还可以防癌,甚至可以防雾霾。好像消费又什么需要,茶叶都能满足?

结果就是,消费者一个也记不住。面对其中任何一个需求时,首选都不是茶叶。

 

茶仪式太装逼

在茶圈里面,有各种装逼的招数,不装逼似乎没办法在这个圈内混,比如有人专门写文章探讨“吃茶、喝茶、饮茶、品茶到底有啥不同?”

玩这种文字游戏,对拉动消费,到底有意义吗?

    又比如,泡茶注水,就分为“螺旋形注水、环圈注水、单边定点注水、正中定点注水”,费了好大劲,喝到茶,却又说不出,用了这么多花招,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对一般消费者而言,这种华而不实的体验,经历一次还可以。你让他经常跟你一样装逼,有没有好的体验,他绝度不会干。

还有很多茶会是“止语”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让交流。要静下心来感受茶的滋味,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要求有点勉为其难。

 

茶文化太沉重

    一谈起喝茶,我们就想起茶文化,就想起中国悠久的茶历史。  

    于是,喝茶就变成了少数人内行人讲道,大多数人洗耳恭听。中国人喜欢模拟两可的东西,无可无不可,你讲我听得过瘾,听完了我就忘记你讲什么。

    下次去喝茶,又得听一遍。

结果就是,在一般人心目中,喝茶成了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喝一次茶,就像要去上一次课。

这样一来,适得其反,隆重就意味着,要么精心准备,要么就干脆不要碰它,反而将大家隔绝在茶门之外,妨碍了消费。

    本来是件开心的事情,就变得沉重起来。谁愿意花钱买罪受?

    所以,很多人想聊天、想休闲,首先想到的不是喝茶。而是到了需要装逼的时候,就去找个茶馆。

    大部分消费者,就这样,被拦在茶馆门外。特别是那些白领,生活节奏快,消费欲望强烈,自然与茶馆无缘。

 

结语:

    中式茶馆要发展,必须要尽快拜托“三个摇摆”,卸掉“三座大山”,提倡“简单喝茶”、“快乐喝茶”,我们的茶馆才有可能成为城市中的一个亮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有人用文字来控诉,有人用文字来谋利,有人用文字来休闲,我们愿意用文字来记录这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若您觉得文章还不错,请关注“志远读城“公众号,带您领略城市风情,帮您解读城市故事。由前资深媒体人,现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吴志远团队为您倾情打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