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根探源 | 超燃纪录片带你走进彭水5000年

九黎旅游 2022-04-27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处?

这是人生三个终极的哲学问题

对于烟波浩茫的宇宙时空来说

我们都不过是历史的一瞬,匆匆过客而已


苗族

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

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5000余年前的东蒙集团

苗族经历了历史上的五次大迁徙

和多次大融合并遍布于世界各地

最终形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少数民族


为寻根溯源,历时一年多精心策划制作的

“寻根蚩尤·根源彭水”大型人文专题片

已于近期制作完成

现超燃上线

全视频24分56秒,请您欣赏完整版


文案版分享如下:

这是一场被遗忘了很多年的仪典,

在寻根民族记忆、重树民族文化自信的路上煌煌重现 。

摩围山下,

乌江之滨,

这一座城,宏大而壮阔。

它将引领我们走向五千多年的历史时空,

去探寻烟波浩茫中的神话与史迹、传说与考证 。

 

亿万年前,

在古老的三峡地区,

伴随古地中海的退却和四川盆地的形成。

因长期自然作用,

上扬子蒸发海中的浓缩盐卤结晶,

沉积于不同时期的岩层中,

大三峡地区由此形成了丰富的自然盐泉,

点亮了远古人类文明的一缕曙光。

 

或许就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

重庆市东南部彭水县郁江流域,

一支以渔猎为生的先民疲惫乏力之时,

喝到了这一股从岩石上飞泻而下的泉水,

疲惫全消,能量复活。

于是他们呼朋引伴,

在这里逐渐形成了原始部落。

这就是郁山伏牛山盐泉——飞水井,

中国西南地区最早的两处天然盐泉之一。

 

【采访】: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 教授

旅游发展研究所 所长 李小波

四川盆地是古代巨大的一个盐海。

据地质学的研究,

现在郁山地区的整个地质含盐的构造,

大概是在寒武、奥陶这一代,

时间来讲是最早的。

它的很多盐层是天然的出露,

或者埋藏的深度它是最浅的。

所以我们在郁山盐井的调查过程中发现,

有的盐泉直接从悬崖的壁上流下,

形成盐的小瀑布。

 

【采访】: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管维良

郁山盐泉远古时代可能就被人知道了。

因为在整个三峡地区,

原始的氏族部落非常多,

也就与三大盐泉有关系,

包括郁山盐泉。

后来的文献,

比如《华阳国志》、《太平寰宇记》都有记载 。

任乃强先生他的《上古史新探》,

也不只一次的引证。

郁山盐泉发现很早,

应用也很早,

肯定在巴进入那一地区之前。

 

盐,是人类生存和文明演进的重要物品 。

盐,在华夏史前的版图上,

导引了两场著名的战争。

它就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

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之间发生的阪泉之战,

蚩尤部落与炎黄部落之间发生的涿鹿之战。

一战定江山,

开启了中华民族交流融合的漫漫长路。

涿鹿之战后,

炎黄集团定鼎中原而成为华夏文明的始祖。

而源于东蒙集团的蚩尤九黎部落,

或融入炎黄系统、或迁徙南下。

 

【采访】:

苗学专家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研究员 石朝江

远古时期,

大概5000年前左右,

中国大地生活着众多的原始部落。

其中源至西羌的黄帝部落、炎帝部落,

和源于东蒙的蚩尤部落最为强大。

蚩尤作为九黎部落的大酋长,

不仅率先发明了刑法、兵器、宗教,

同时先于炎黄进入中原,

较早的进入农耕定居生活。

 

【采访】: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 教授

旅游发展研究所 所长 李小波

炎帝跟黄帝和蚩尤在中原的大战,

就是争夺山西解州的池盐。

所以郁山镇的盐泉开采,

它可能与这个历史事件也有一定的关系。

 

【采访】:

苗学专家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研究员 石朝江

蚩尤战败以后

其南下的部族后来与南方的少数民族融合

形成了著名的三苗集团

苗族历史上有五次大的迁徙

这是第一次。

 

三苗,作为九黎之后,

由此活跃于长江流域。

它先后融合了南方多个原始部落,

并与大三峡地区的诸巫部落有了联系。

新石器时代末期,

三苗经尧、舜、禹三代不断征伐,

一部分再融于华夏,

一部分则被迫迁入鄱阳、洞庭两湖以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从此,中原文献不再有“三苗”的记载,

代之以“南蛮”、“荆蛮”,

融入楚、巴等众多南方少数民族之中。

这是苗族历史上的第二次迁徙。

 

《山海经》描述说“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

帝舜之子无淫进入巫臷,

必然带来中原文化的影响。

由此,大三峡地区的食盐开发取得进一步发展,

并开始作为商品向往运输和销售。

 

【采访】: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管维良

在我们整个大巫山地区,

有三大盐泉。

巫溪的宝源山盐泉由巫县管着,

郁山盐泉由巫臷管着,

清江流域的盐水当时是盐水神女部他们管着。

 

上古之时,

郁山这一区域不仅盛产盐巴,

还盛产丹砂。

根据考古发现,

距今6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就用天然朱砂作彩绘颜料。

驩兜、盘瓠等尚红的部落则多用来染制衣服。

同时,原始人类还有在死者身上撒涂朱砂的习俗,

商代的甲骨文有些也是用朱砂书写的,

而染料、祭祀、药用、书写、防腐等作用,

使丹砂成为极为重要的资源。

《逸周书》载:

“成周之会……卜人以丹砂”

卜就是濮,

当是后来融于巴族的濮系族人。

九黎、三苗,濮、蛮、夷、巴等一脉相承。

 

【采访】: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 教授

旅游发展研究所 所长 李小波

著名的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有种观点,

在彭水郁山镇这个区域,

属于古代的濮族。

濮族在这个地方定居,

它的生活,

它的经济的开发,

就是开发当地的盐的资源、丹砂资源。

 

盐与丹砂,

因此催生了大三峡地区的远古人类文明。

诸巫部落便是其代表,

《山海经》描述说:巫臷民不织布能穿衣服,

不种庄稼有粮食吃。

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

正是鱼盐所出之地,

正是盐丹带来的繁荣之地。

郁山所产的盐巴和丹砂,

顺郁水而下可达乌江这条干流,

下可通涪陵进入长江,

上可由乌江进入贵州中东部,

也可从郁山经山路至酉水运往湘西沅江流域,

所以郁江古名丹涪水。

围绕郁山盐丹开发、运输、销售,

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网络和从业人群 。

 

【采访】: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 教授

旅游发展研究所 所长 李小波

1997年那个时候,

在中美三峡的盐业考古中,

我们在忠县发现了最早的制盐的陶器,

尖底杯和环体罐,

时间大体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

古代的先民们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

可能利用天然的盐泉,

或者很浅层的盐井,

应该比这个时候还要早。

 

财富的诱惑自然也引起其他部族的艳羡,

这个部族便是发源于湖北长阳清江流域的廪君部落。

他们在开发清江的盐、丹资源之后,

又夺取了郁江流域的郁山盐泉,

建立了巴国。

盐丹构成了彭水郁山重要的经济物资和战略物资,

是巴国立国重要的基础。

由此,郁山成为巴黔中之地。

之后,这里便成为秦、楚、巴三国不断争夺的焦点。

公元前361年,

楚占领巴黔中。

公元前308年,

秦惠文王派司马错“自巴涪水取商于之地为黔中郡”。

巴涪水,即是乌江的旧称。

春秋战国时期,

因战争而不断向西南迁徙的苗族,

大部进入渝、鄂、湘、黔交界的武陵山区,

被人们称为“武陵蛮”、“五溪蛮”,

这是苗族历史上第三次大迁徙。

 

巴消亡了,

三苗也堙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

但孕育于这些族群的蛮、僚、夷、賨、共等仍活跃在这片土地上,

并将族群的记忆留在苗族的古歌、服饰与图腾信仰之中。

 

【采访】: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 教授

旅游发展研究所 所长 李小波

苗族的先民在郁山开发盐井的过程当中,

为了感谢祖先的拓荒之功,

在郁山盐泉附近,

修建了蚩尤庙,

把蚩尤奉为盐泉龙王。

 

秦汉时,以郁山为中心,

盐与丹继续养育着这一方土地的子民。

《史记》里就记载了一位秦始皇时期

富甲天下的丹砂女王巴寡妇清,

运用先祖积累下来的采掘制作丹砂的技术,

经营起一个庞大富庶的丹砂帝国。

据考证,秦始皇陵地宫灌注水银多达一百吨。

这些水银从何而来呢?

至今,彭水郁山附近有朱砂洞、朱砂窝等地名。

而广大的黔中地域内,

也分布着众多的采丹遗迹。

正因为盐丹的重要性,

因此彭水在乌江流域最早设县。

西汉时即设涪陵县于郁山。

蜀汉时,又设涪陵郡。

到西晋时期,

涪陵郡的人口数量比巴郡还多。

 

或许正是因为商业的繁荣和源于蚩尤与苗蛮的血性,

很长一段时期,

生活在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多次爆发反抗封建王朝的战争。

蜀后主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涪陵郡反。

车骑将军邓芝率兵征讨,

并将涪陵五千余户强行迁往成都。

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始,

彭水等地少数民族再次起义,

这一带便“没于蛮僚,图记不传,。

历时长达250余年。

 

正是因为封建王朝对“武陵蛮”、“五溪蛮”的多次征讨,

加上战乱,

秦汉至唐宋时期,

武陵山区的苗族又踏上了西迁的路途。

大部进入贵州、四川、云南等地,

这是苗族的第四次迁徙。


【采访】:

苗学专家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研究员 石朝江

对于彭水一带的苗族而言,

既有迁出,也有迁入,

同时也有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元明清时期,

苗族仍在不断迁徙,

走的最快、最远的一部分,

已经跨入东南亚。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东南亚的苗族,

主要是老挝的苗族,

又迁往西方国家,

苗族因此而成为一个世界性民族。 

 

正是因为长期的迁徙与往来,

加速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唐代时,以彭水为中心的黔中,

便是苗族的大本营和多民族融合地。

作为唐代黔中道、黔中郡、黔州的治所,

在“以夷制夷”的统治思想下,

中央王朝在这里实行羁縻政策。

唐之黔州最多时领有56个羁縻州,

成为今渝、鄂、湘、黔、桂结合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

 

【采访】: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 教授

旅游发展研究所 所长 李小波

黔中道的治所就是现在的郁山,

它与盐业的经济支撑密切相关。

 

而盐的开发也进入鼎盛时期,

史载:黔州的盐井有四十一口。

因盐业之利,

往来商旅不绝。

以郁山为中心的黔中地区,

民族交流融合得以进一步增强。

士农工商咸聚于此,

儒释道在这里传习。

其时,郁山即有九宫十八庙之说。

在这一时期,

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众多诗人,

都曾留下吟咏彭水的诗章。

而柳宗元所作的《黔之驴》,

说的也是唐黔中今彭水的故事。

 

【采访】: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 教授

旅游发展研究所 所长 李小波

毕竟这个地方属于王朝的偏僻之地,

所以唐朝的四位王子,

两位重臣都被流放与此。

在宋代的时候,

大诗人黄庭坚也被流放到这个区域。

 

至宋元时期,

彭水仍为绍庆府、绍庆路治所,

只是府衙迁至今天的县城所在地。

 

【采访】: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学院 教授

旅游发展研究所 所长 李小波

在乌江流域城镇的发展过程中,

盐的作用非常巨大。

郁山的盐泉首先设了县,

后来随着盐的向外的输出,

从郁山搬到了现在的彭水县,

然后再从彭水搬到了现在的涪陵。

 

郁水汤汤,盐泉流淌。

乌江浩淼,源远流长。

从远古走来的先民吸纳濮、巴、夷、僚、蛮等众多的族群,

在盐丹的滋养中生生不息。

从伏羲东蒙之苗、蚩尤九黎之苗、三苗南蛮之苗到今天的苗族,

从三苗巴蛇之巴、濮人之巴、廪君之巴、宗姬之巴到今天的土家族,

他们在历史的演进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共同构筑起今天苗、土家、汉等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家园。

 

【采访】:

苗学专家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研究员 石朝江

中华民族一体多源,

同源异流、多元合流, 

是一个共同体。

以炎黄、蚩尤为代表的先祖,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辉煌。

 

今天,黔中故地旧貌新颜。

寄托着蚩尤苗裔对先祖的怀想与纪念,

一座城崛起于世界苗乡的赤壤之中。

这座宏大的蚩尤九黎城,

供奉着目前我国最大的蚩尤神像。

神像位于蚩尤九黎城的灵魂工程蚩尤大殿正中,

这座纯青铜铸造的神像重达40吨,

尽显蚩尤作为战神与兵主的威仪。

每年四月初八,

苗乡人民和来自海内外的蚩尤后裔,

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民间祭祀蚩尤活动。

他们身穿盛装,

以虔诚的仪式祭拜先祖。

他们唱响嘹亮的娇阿依,

舞动欢快的踩花山,

表达着生生不息的苗乡儿女,

对先祖的怀念与崇敬。

这座荟萃武陵山区建筑艺术精华的古建筑群,

蚩尤九黎城的建筑中,

拥有世界上唯一的九进门庭——九道门,

拥有雕刻人物最多的少数民族图腾柱——九黎神柱,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吊脚楼群——九黎宫。

这些宏伟的建筑,

在亭台楼阁之间、雕梁画栋之中,

或讲述瑰丽的远古神话故事,

或展示神秘的苗族文化习俗,

与乌江山水一起,

构成了一幅灿烂的苗乡风情画卷。

它与河北涿鹿、山东阳谷、巨野以及中华大地上众多的蚩尤纪念地一起,

谱写着一曲宏大的盛世九黎壮歌、民族团结交响。

 

以蚩尤九黎城为依托,

串联阿依河、摩围山、乌江画廊等精品景区,

古老文化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

民族风情与自然山水交相辉映。

“世界苗乡 养心彭水”,

凝聚着蚩尤九黎后裔的千年梦想,

正在向世界敞开怀抱。


图 | 蚩尤九黎城(罗嘉摄)


导演介绍

李明锌,苗族,重庆彭水人。

导演、摄像师、自由撰稿人,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重庆市首批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

导演、摄制的电视文艺片、纪录片等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大奖。


【部分获奖作品】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

电视文艺片《兰溪歌谣》 

第六、七、九、十一、十二届全国百家电视台电视文艺奖:

电视文艺片《兰溪歌谣》、《秀山花灯》(一等奖)

电视文艺片《地震奇观 诗画山水——中国黔江小南海》(一等奖、优秀摄像奖)

MV《我要去小金》(一等奖)

电视散文《细品边城》(一等奖)、《黄杨扁担》(二等奖)

电视形象片《家在黔江》、《世界汶川 水墨桃源—水磨古镇》(二等奖)

全国首届旅游歌曲电视大奖赛金奖:

MV《我要去小金》

第四届、第十届中国旅游电视周优秀电视节目奖:

电视形象片《世界汶川 水墨桃源—水磨古镇》

电视宣传片《文昌帝乡 美丽梓潼》

2107年全国交通微视频大赛二等奖、最佳剪辑奖:

MV《天路入云端》

第十一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三等奖

纪录片《探秘阿坝(上、下集)》

入围2017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

纪录片《藏羌彞走廊》(上、下集)


—欢迎转发—


欢迎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