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了这么大的疫情,我们的孩子不能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家长可以带孩子学一些课堂上不教的内容,在大事件中帮助搭建、扩展他们的知识结构。
比如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疫情的变化、讨论病毒是什么?蝙蝠是坏家伙吗?怎样看待感染疾病。而除了具体的某条新闻,还可以跟孩子讨论讨论:怎么辨别消息的真假?为什么会有假消息?新闻都是谁采写的?媒体人、记者都是怎么工作的?医生在这次疫情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读小库整理出一份书单,协助您在家里完成这一系列的学习。适读年龄:3-6岁亲子共读,7-12岁自主阅读。《有人在吃你》属于“动物研究院”丛书
有人在吃我?看到这句话你一定会想,我这么大个儿,能吃我的得是比我还大的动物吧。事实上这本书讲的正在吃你的是极其微小的微生物:寄生虫、细菌或者病毒。这些小东西会把你当成它的一块栖息地,有四百三十多种微生物能在人体表面或者人的体内生活。现代人讲究卫生,勤洗手、勤洗澡,所以身上不会有那么多寄生虫,可能只有一两种——虽然你以为自己一种也没有。
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是蝙蝠,终末宿主就是我们人类,而中间宿主还没有确定。什么是中间宿主呢?来看这张图,名字可以叫作“倒霉的中间宿主”。鹭会感染一种绦虫,绦虫在鹭身上才能繁衍后代,所以鹭是这种绦虫的终末宿主。这种绦虫的中间宿主是一种小鱼,绦虫怎么让自己从鱼身上到鹭身上呢?它会让鱼变色,变成一种鲜艳的颜色,并且让它傻乎乎地游到水面上,很容易被正在找食儿的鹭发现,然后这条感染了绦虫的中间宿主就被终末宿主吃掉了,绦虫也就到了它想去的地方。这跟某些吃野味的人主动去招惹身上有病毒的野生动物可完全不一样。还有一种狼的绦虫,其中间宿主是驼鹿——你看,正好是狼喜欢的猎物——为了保证自己能进入狼的身体,这种绦虫会钻进驼鹿的肺部,让它的呼吸声音很响,还带着气味,就很容易被狼发现,而且还让它跑不快。也就是说,寄生虫也好、病毒也好,会控制它的中间宿主的行为,把中间宿主当成它的交通工具。引起疟疾的疟原虫也是这样,它们把蚊子当成出租车,想换个宿主了,就让宿主发出蚊子喜欢的气味,召唤它的蚊子出租车,蚊子吸走含有疟原虫的血液,再叮咬另一个人,疟原虫就换房成功了。
一只凄惨的螃蟹已经被蟹奴精神控制,选自《有人在吃你》
寄生虫等微生物还会搞精神控制。蟹奴的幼虫把一小团细胞注射到螃蟹体内,包括脑子,从而控制它所做的每一件事。这样一来,螃蟹就变成了它的奴隶。吃的东西营养被蟹奴吸收,无法繁殖后代,反而会养育蟹奴的宝宝,就连雄蟹也是如此——蟹奴能让它们也像雌蟹一样照顾宝宝。还有寄生蝇,能控制熊蜂的脑子,让它们挖洞自埋,又把卵产在熊蜂体内,幼虫孵化后就可以直接吃了。真是悲惨。这样看来,寄生虫、病毒拥有强烈的单一目的性,那就是传播自己。病毒会把你当成一个人形培养皿,一个人形运输机,一个人形喷洒器。比如能感染呼吸道的病毒,它会刺激你咳嗽,好把它再次传播出去,这次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也是有咳嗽;霍乱病毒会让你腹泻,好把它传播出去。这都是病毒不择手段地传播自己的例子。那我们就没有办法了吗?有办法,我们可以用讲卫生的办法,来破坏它们的循环。我们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告诉孩子可以在病毒传播链条的哪一个关键节点破坏它的传播。
大富翁游戏图,如果你是一枚病毒……选自《有人在吃你》
比如用这个大富翁游戏,你来扮演一个想传染人类的坏家伙,看看你运气怎么样,能活到哪一关。在这个游戏设置里,我们可以看到,传染源会死在哪里?冲马桶的人,把生水煮熟的人,勤洗手的人,把牛肉烹饪到全熟的人,都能破坏疾病的传播链条。
读小库出品的这本血色和肉色之书,专门给孩子们讲解各种疾病
我们每个健康的人,都要感谢我们的免疫系统。病毒感染我们以后,会攻击我们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则跟病毒正面对抗。让你发生发热、流鼻涕、嗓子疼等症状的不是病毒,而是与病毒战斗的你的免疫系统,而你的身体就是战场。
全书目录,有一节专门讲了病毒
病毒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生物,甚至不能算活物,它们既不吃东西,也无法独立繁殖。与病毒的斗争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我们总想把它们清除干净,而病毒呢,总在试图与人类共生共存。疾病没有公平可言,疾病不是惩罚,做好事也不能避免发生疾病。它并不会去挑选谁,谁都会生病,所以要理解和宽容对待生病的人。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也不要对疾病心怀恐惧,要接受,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最不应该、最要不得的就是赖在医生头上,制造伤医事件。
《星月》封面图,勇敢、可爱、美丽的小果蝠星月
蝙蝠是著名的病毒携带者,但是人家百毒不侵。我们人类感染的病毒也不是直接从蝙蝠传给人的,它们只是大自然的小生灵,本来无意伤害我们。所以我们不要讨厌蝙蝠,怪罪到它们头上。看看小果蝠星月就知道,它们多么勇敢、可爱、美丽,在自然家园中,在没有人类插手的地方,它们和其他动物一样,本能地生存和成长。蝙蝠是怎样一种动物呢?蝙蝠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地球上四千余种哺乳动物中,大约四分之一是蝙蝠,有九百多种,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它们大多吃昆虫,比如农作物的害虫蛾子,所以它们对农业来说是有益的。还有的吃鱼、吃小型两爬动物、吃水果和花蜜;吸血蝙蝠只有三种,主要食用牛、鸟类和一些哺乳动物的血液。果蝠的成年个体体形非常大,翼展能达到两米。十七世纪中叶,首次登陆澳大利亚的荷兰探险家见到果蝠后,吃惊地认为他们亲眼看见了魔鬼路西法。其实这是对果蝠的误解。果蝠一点儿也不可怕,它们爱吃芒果这样的热带水果,如果它们连皮带核吞下去,植物的种子就会随着它们的排泄物散播到森林的各个角落。它们还会在寻找花蜜时帮助植物传播花粉。热带森林的更新有赖于果蝠。我们平时会对一些动物带有偏见,比如蝙蝠、蛇和蟑螂。而有一位创作者却有意把故事的主人公设定为这样的动物。这就是《星月》的作者珍妮儿·肯侬。《星月》讲的是一只小果蝠刚刚出生就因为意外离开了妈妈,他掉进了鸟窝。在跟他外形很像、生活方式又很不一样的鸟妈妈家里,他是怎么成长的?后来,他又是怎么跟妈妈团聚的?肯侬写了三个故事:《星月》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绿笛》讲的是一条内心永远年轻的树蟒的故事;《阿歪》讲的是一只学会了不欺负弱小的蜚蠊,也就是蟑螂的故事。肯侬选择这些一般不受待见的动物作为她的主人公,而且给他们的人设非常招人喜欢,就是为了让小读者们公平看待每一种动物,不要歧视任何一种动物。我们不要把灾祸怪罪到野生动物头上,人类自己犯下的错,要自己承认。如果人类能够善待野生动物,拒绝野味,很多疾病本是可以避免的。
不要去过度打扰大自然,因为那里有无法避开的隐形线
大自然整个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的。大自然里有一条隐形线,这条线又织成一张网,人类在无知的情况下,多少次扯乱了这张网,给大自然和人类自身都带来无可挽回的灾难。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做出过很多“想当然”的事。有这样一个故事,澳大利亚给飞蛾建造雕像供人瞻仰,为什么呢?在澳大利亚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的时候,澳大利亚总督想在当地种植仙人掌,用来饲养一种胭脂虫,以获取红色颜料,这种红色颜料可以把军服染成红色。英国的军服就是红色的。于是南美洲的仙人掌就被运进了悉尼港。但是在澳大利亚,仙人掌过度蔓延、势不可挡。奶牛们的食粮牧草拼不过仙人掌,奶牛们都快没得吃了,它们大胆尝试仙人掌,却被刺伤了舌头。还有一个大大的害处,仙人掌上有一些极小的刺,会随风飘散,羊群和剪羊毛的工人都被刺伤了,羊毛也开始贬值,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想穿包藏尖刺的毛衣。这些极小的刺混进羊毛里出不来了,所以澳大利亚的羊毛贬值,经济受损。怎么解决呢?人们试过砍伐,但是不行;又试了强效除草剂,还是不行,阻挡不住它们的蔓延。后来昆虫学家出动,想到了要去仙人掌的故乡找来它们的天敌,一种名为仙人掌螟的飞蛾。几年之内,仙人掌就被飞蛾的幼虫啃得所剩无几。问题解决了,这种飞蛾成了国家英雄,为感谢它们的贡献,人们给飞蛾竖立起一座雕像。下面这个故事更加错综复杂,更加考验人类的预判能力。这个故事叫“失控的兔子”。又是发生在澳大利亚,1859年一个住在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带来了几十只兔子,这是这片大陆从来没有过的物种。当年还没有物种入侵的概念,结果兔子从他的农场跑到大自然里,大量繁殖,啃食草原,在草原上挖洞,农业和畜牧业都受到重创。人们捕猎、放毒、建屏障,都不能让兔子的数量减少。后来人们又想到了生物控制策略——从英国引入狐狸。但是狐狸来了以后不追兔子,因为明明有吃不完的有袋类动物和大型鸟类,它们不知道逃跑。鸟类被吃,昆虫获益,结果桉树遭殃。人们还误以为考拉是罪魁祸首,要对这些小可爱搞屠杀。最后终于清楚了,澳大利亚的兔灾才靠引进一种能传播病毒,让兔子生病的蚊子来遏制。可是多出来的狐狸呢?自然界依旧没有恢复平衡,或者说需要大自然长久地吞咽、吸收这些波澜,才能慢慢找到新的平衡。
猫的空降
再讲一个故事:降猫行动。位于东南亚的婆罗洲的所有房屋的屋顶忽然纷纷垮塌,工程师和建筑师都解释不了这个现象。后来请来了昆虫学家,发现原来是大量的毛毛虫啃断了搭建屋顶的竹子。为什么毛毛虫数量骤然增加呢?原来毛毛虫的天敌寄生蜂几乎灭绝。此前三个月,人们曾经从空中喷洒DDT,用来杀死传播疟疾的按蚊。而DDT杀死的可不止是按蚊,其他种类的昆虫也遭了殃,其中就有寄生蜂。但是这个故事不是叫降猫行动吗?毛毛虫增多跟猫有什么关系呢?没了屋顶的婆罗洲人这时候雪上加霜,当地又出现了一种瘟疫,是由老鼠身上的鼠蚤传播的。这跟毛毛虫增多有关系吗?还真有关系。毛毛虫吃了被DDT污染的竹竿、棕榈叶,体内积累起一定的毒素;壁虎吃掉大量毛毛虫,体内积累了更多的毒素,就变得傻乎乎的,不知道逃跑;岛上的猫见大片的壁虎光天化日就那么待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大吃特吃,体内毒素积累太多,大批死亡。猫死了,老鼠大量繁殖,引起瘟疫。人们想到的办法是从附近的岛上捉来猫,把它们空降到婆罗洲。你看,连接各种生物的隐形线真是不计其数,人们喷洒DDT扯断其中一条,就引发了这么大规模的连锁反应。这次的新冠病毒肆虐,人类主动引火上身,那些食野味者主动邀请病毒跨界,从野生动物传到自己身上,是多么愚蠢,多么自以为是。见过这么多人类自吞苦果、害人害己的故事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会在大自然面前谦卑一些呢?这两个职业在近期关注度非常之高。记者和医生都值得我们奉上敬意,这两个群体都更无私、更正直、更崇高、更愿意献身。无数医生冒着生命危险救治病人;也有很多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在武汉封城前一天赶到武汉、驻扎在武汉,采访、写稿,披露真相,给我们带来直击现场的、深度挖掘的报道。先来说说记者的工作。记者是做什么的?记者就是职业的“信息达人”。记者本身可以没有特定的专业知识,但是说起某个话题却有很多线索,他能找到懂这个专业知识的人。比如“去政府的××部××局问问,就能得到正确信息”“针对这个问题,Z教授非常了解”等等。能列出很多信息来源路径的人,就是信息达人。如何才能成为信息达人呢?答案就是不惜多问。打个比方,我是一个负责科学报道的记者,现在要写一篇关于新冠病毒的文章,需要感染程度、如何预防、现在的传播区域等信息。于是我就去问平时负责医疗报道的同事。他可能回答:“虽然我不认识病毒专家,但是××医院的A医生应该知道找谁。”我立刻给A医生打电话,他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传染科的B医生比较了解。”于是我给B医生打电话,对方说:“我是临床专业的,对于新冠病毒只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听说××医院的C 医生最近参加了支援武汉的医疗队。”因为C 医生实际参与了现场医疗,所以应该知道病毒发展的最新情况。我的目标就在眼前,于是立刻打电话和C医生约好采访时间。记者就是通过这种相互介绍的方式,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事件的一线亲历者。重复这样的操作,手中积累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多。这些天来,一些消息反转又反转,一些传言被辟谣又被证实。还有一些特别不靠谱的谣言,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人相信。关注新闻让我们安心,我们一定得接触媒体和信息。现在这个社会,以及未来的社会,我们每天都会被巨量信息包围,要怎么帮助孩子们学会分辨信息的真假呢?第一,要带着“分辨信息真伪”的意识来看新闻,这种慎重非常必要。要常常发问“这些消息是哪儿来的?可信吗?”就算是记者、专业的新闻人,就算是付出极大心力想要传达精确度高的信息的人,都有可能出错,更不用说有的人可能还会去故意歪曲真相。第二,通过分辨信息的清晰度来辨别是否谣言。谣言是怎么产生的?有心理学家针对谣言的传播提出了一个公式:谣言传播的数量=重要程度×模糊程度。也就是说,谣言越重要,越能引起大众关心,而信息越模糊不清,越能广泛传播。比如有一条信息说:市卫生局通知,明天上午直升机将在全市喷洒消毒液。请大家千万别出门、别开窗。落款是市卫生局,也没有日期。这条信息看上去非常重要,因为事关每个人的健康。而它又非常模糊,具有明显的谣言特质:第一主体不明,不知道哪个市;第二时间不明,明天到底是哪一天?因为它这么模糊,所以它可以传播得更广,适用于任何一个城市,可以传播到未来的任何一天,有效期是永远。用一则简洁的图画故事,就把关于谣言的一切都讲得清清楚楚,非常不容易。读小库的绘本《听说有鱼感冒啦》(即将出版),包含了谣言的传播、谣言带来的恐惧,刻画了居心叵测的造谣者、或轻信或冷漠的众生相,以及识破谣言的关键一问。第三,国家与媒体的健康关系,绝对不是纳粹德国时期,国家全面介入媒体,媒体完全被国家利用那样的关系。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媒体都应该站在中立的立场。为什么国家会像纳粹德国和战争期间的日本那样,伪造新闻、限制报道自由呢?因为他们知道,一张照片、一条新闻所能带来的冲击力非常巨大,都有引导社会舆论的力量。我们感谢媒体工作者的辛苦工作,他们是带着一定要报道真实的心情在工作。真相有的时候令人不悦,但我们还是要接近真相,决不能撒谎。另一方面,人们在筛选和判断信息上也遇到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永远独立做判断。不要把媒体的报道当权威,那些报道里也许就藏着谎言,谎言总是半真半假,引诱你去相信它是真的。所以不要人云亦云,要自己去看,去分析,你在听、在看、在吸收外界信息的时候,要搜集多方信源,再加上自己长期以来的常识,得出一个相对接近真相的结论。你也是个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媒体,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你可以经营一个公众号,也可以发朋友圈、微博,或者在不是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地方,发布自己的评论。当你要发表评论、给这个互联网增加一段字节的时候,要考虑清楚,你掌握的信息不见得全面,如果想当然评论,很容易偏见、专断、不客观。即使这样,依旧可以发言,但是在发言之前要心里明白,要谦虚地提醒自己,自己的话可能不对。至少要做到明确来源出处;留意多样的信息,包括反对意见和少数意见。这次的疫情报道让我们看到大量医疗一线的影像,所有医务工作者都穿着防护服的样子,让他们更给人一种神秘、专业、高大的感觉。一位医生要具有哪些素质?您也许会说他们要专业,看看越来越细分的科室就知道了。他们还是最注重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的人。他们每天面对那么多来求医问药的人,要思维缜密,还要态度温和。他们就是白衣天使。说得都对,医生确实要具备这些素质,但他们还有一些实力超出这些之外。《给想成为医生的你》作者是一名心脏外科医生,每天接触的都是重症患者,他做过五千多台心脏手术,挽救了五千多人濒死的生命,但是他说,医疗固然是在迎接生命、令快要消失的生命之火重新燃起,但守护生命走向消亡,同样也是重要的职责。位于医疗第一线、每天都面对生死,难道他不会感到恐惧吗?在他的从业生涯中,他有两个观点令人印象深刻。第一个是他找到了几种克服恐惧的办法:①他曾长时间训练如何呼吸,练习气枪打靶的时候,那样的屏气凝神的呼吸,以平复心态。②就像京剧演员上台前的“默戏”,他会在手术前把手术全程在脑子里过一遍,充分想象手术中会发生的各种负面情况,准备好相应的措施,做好万全准备。③他还会做“想象成功”的训练,在手术开始之前,多次想象“绝对不会有问题”,想象病人康复出院的样子,高兴地向他道谢的样子。这位做过五千台心脏外科手术的名医,就是这样来克服恐惧的。第二个观点,他认为医生要把自己看作是运动员。医生不管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和运动员一样,强烈要求素质。在肉体上,体力不够是做不了医生的,就算再怎么聪明,如果体质太虚,患者还没治好,自己先倒了,那可派不上用场。在精神上,也要像运动员一样拥有强大的赛前心理素质。有时需要一天做三四台手术,忙成这样,如果下了手术台还在担心“前面的患者总算没什么问题,不知道下一个患者会怎么样”,那必然不堪重负。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告诉自己“绝对没问题”“这个人一定能救”,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必不可少。后来他成为一家医院的院长,就组织孩子们去参观医院,让他们作为健康人而不是病人走进医院,直接看到医生们工作的场景,甚至安排他们通过闭路电视观看一台心脏手术。看到医生进行手术、奋力拯救患者的样子,即使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们也能体会到职业责任的含义。医学有着精彩的可能性,是一切生命都需要的、非常非常有价值的工作。《来说说媒体的谎言》和《给想成为医生的你》这两本书属于“14岁懂社会”系列,小小的口袋书,包含几十个小节,每个小节两三页。这个系列可以说是“给青少年的人生指南”,作者都是某个行业的从业者,让他们来给孩子们讲解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到底是怎么运作的。给孩子们讲讲: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就是把社会希望你这个职业做好的事做好。李文亮医生去世,大家都很悲伤。他是一名具有职业精神的医生,他在病中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恢复后继续参加抗击疫情,因为是职责所在。他也尽职尽责地做好了一个公民应该做的事。有一位记者朋友感谢他说:谢谢像他这样的,认可媒体的作用、愿意信任媒体、坦诚跟媒体对话的公民。有他这样的公民在,媒体的工作才有意义,社会才能更吸取教训向前走。在家里闷了这么久,期盼早日清除那些戴着冠冕的病毒,期盼重返大自然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六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