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艾可|《空幻之屋》中的人性隐秘剧

风铃的后花园 风铃的后花园 2021-06-15

                  (图片来自网络)

     
《空幻之屋》中的人性隐秘剧文|By 艾可
这是“黄金时代”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部不太有名的作品。相比大名鼎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罗杰疑案》《ABC谋杀案》《无人生还》等,如果不是有研究兴趣或者铁杆粉丝,可能根本不曾听说《空幻之屋》这个名字。在“女王”一流的作品中,读者会充分感受到典型的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特征:复杂的疑案迷局、独特的杀人诡计、意外却合情合理的解答,每一部都匪夷所思,具有开创意义。初识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是上大学的时候,偶然在图书馆书架上看到长长几排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克里斯蒂全集,惊诧于一个人竟然能写这么多书,而且看书的品相,应该是借阅率颇高,就好奇想知道她写了些什么。那时没有什么侦探小说阅读经验,就当作一般文学作品,甚至就是带着读琼瑶、三毛的期待去读,完全是晕头转向被大侦探牵着鼻子走,完了就只有佩服侦探细致的观察、强大的推理能力,膜拜作者诡异的想象力与缜密的情节设计的份。哪里还有挑战侦探或者质疑作者的余力?可能是由于这种挫败感,降低了读这类作品的兴趣,读了几本名气较大的克里斯蒂就放弃了。现在想来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古典侦探小说大都是围绕一个疑案进行的解谜游戏,强调冷静的理性思维与逻辑推理,感情因素的浓度不高。而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对情感慰藉的需求相对较大。看来,一本书,如果不能迎合你打开它时的心境,纵使它有多大的好处,也是读不下去的。读这本书,纯粹是偶遇,被《空幻之屋》这个很不像典型的克里斯蒂书名所吸引,又有点疑惑,它跟福尔摩斯坠落莱辛巴赫瀑布十年后的归来之作《空屋》是否有些姻缘?福尔摩斯的空屋就是一个empty house, 位于伦敦贝克街221B福尔摩斯住所对面,一个暂时没人居住的私人寓所,被福尔摩斯的劲敌莫兰上校选做最佳射击位置。而《空幻之屋》,译自The Hollow,正文中译作“空幻庄园”,是退休政要亨利·安格卡特尔爵士的乡间宅邸,也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不知为何庄园在题目中变成了“屋”,如果想用“Hollow”的寓意来喻示人物,而不仅仅是地名,或许“空幻之家”更好一点,毕竟该家族的人并不都住在这间“屋”里,只是周末聚会。当然也不是找不出翻译成“屋”的合理之处,似乎翻译总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尤其是在翻译书名的时候,它的外延意义,甚至隐喻、象征意义很难同时兼顾。如此在意题目的翻译,实在是因为太喜欢这部作品,感觉它太“名不副实”了,为什么前前后后看过一些克里斯蒂作品,竟没有注意到这本,没见有人说它的好话,豆瓣、微信读书的评分也都不高。当然,对一个作品的接受与评价,题目的影响是有限的,更取决于作品内容。那么,这部作品到底写了什么?露西·安格卡特尔是空幻庄园的女主人,似乎“空幻”这个词主要因她得名,但她让人感觉到的绝不是这个词的负面意义。她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思维活跃,联想匪夷所思,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她脑筋转得太快,完全是跳跃型的,一连串的跳跃,跟上她的思路简直不可能。第一次见到来调查案子的警督,她脑中立刻浮现出警督家庭生活的场景:“我确实觉得他是个相当不错的人,应该是顾家的类型——我想,他应该有好几个儿子,而且会在晚上陪他们玩麦卡诺组合玩具——他太太会把一切都收拾的纤尘不染,但略为拥挤……”,(第26章)而她想象的主要依据是:“他的小胡子向下垂着。”如此栩栩如生的细节想象,让灰色细胞活跃的大侦探波洛惊异不已,但又觉得她的想象“很有真实感”。露西永不停歇的大脑,运转着周围所有人的所有事,连他们几年以后的生活场景她也能描述的历历在目。她待人坦率直爽、令人愉快,即使你不能立刻跟上她的思路,她描述的那些生动的细节会自动植入你的大脑,甚至生根发芽。只是她太沉迷于自己的想象,注意不到对方的反映,如果突然想起什么,即使半夜三更她也会去把人从睡梦中叫醒,立刻告诉他。对于他人的不满,她只要瞪大那双蓝色的大眼睛,伸出柔弱的双手,低低地说一句:“哦!真是对不起……”任何不满就都烟消云散。一个梦幻般有趣的女人。仆人们对她十分忠诚,尽心诚意地维护她,这种主仆关系既证实了露西的性格魅力,也让人不禁心生羡慕。二战之后的英国,劳资问题、阶级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主仆,被贴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标签,等同于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于是仆人与主人间的对抗、斗争,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相比露西对管家格杰恩,米奇工作的服装店店主对米奇的态度,就显得异常苛刻、冷酷,没有起码的尊重,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露西与她的仆人们之间,我们看到的是忠诚、关心与尊重,劳动者感受到的是劳动的体面与高尚。对比之下,可以体会到克里斯蒂对维多利亚传统社会关系的缅怀,主仆之间的温暖关爱让人动容。读完露西出场的两章,自然的印象就是:这肯定是故事的女主角了。然而,克里斯蒂在本书中似乎异常慷慨大度,让我们见识了半打同样有魅力的人物,而且各有各的魅力。读完全书,一般读者会同意亨莉埃塔是故事的女主角。她的确是整个故事关注最多的角色,对她的表现也更为立体。亨莉埃塔是个雕塑家,对她创作过程的描述,体现出作者对雕塑艺术的熟稔。一起欣赏一下:“那种最近十天以来一直在她心中滋长的痛苦。瑙西卡——她一度就是瑙西卡,与瑙西卡一同起床,与瑙西卡一同吃饭,与瑙西卡一同外出。她曾怀着紧张而兴奋的不安感沿街游荡,除了一张依稀在她的思想深处飘荡着的美丽却空白的面庞外,她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任何其它东西上——那张脸盘旋不去,却看不真切。她曾见过几个模特,考虑过希腊式的脸型,但总是感到十分不满意……她想要某种——某种能帮她迈出第一步的东西——某种能够将她已经部分具象化的想象真正化为现实的东西。她走了很远的路,让自己疲惫不堪,并喜欢这状态。而不断驱策着她、折磨着她的,是那种迫切而持续不断的渴望,去看清——她走在路上,像盲人一般。她看不到周围的任何事物。她在努力——她始终在努力使那张脸更近些……她觉得恶心、难受、悲惨……就在这时,突然之间,她的视野清晰了起来。她以那双凡胎肉眼看见了——当时她正心不在焉地登上一辆公共汽车,毫不在意它的目的地,而就在她的对面,她看见了——是的,瑙西卡!一张按照透视比例缩小的孩童般的脸,半张的嘴唇和眼睛——可爱的、空洞的、茫然的眼睛。那姑娘按了铃,下了车。亨莉埃塔紧随着她。她现在十分镇静和有条理了。她已得到了她想要的——那种遍寻不着的巨大痛苦已经结束了。”(第3章)雕塑家对心中那个艺术形象的痛苦酝酿、迷惘地追寻、惊喜地发现,何等具体、真切。如果作家不是以自己的创作经验去感同身受,很难有如此准确的描述,而仅凭揣测,对雕塑艺术没有深刻的了解,也难以描述的如此生动清晰。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最好的克里斯蒂了,那你又错了。在找到模特的愉快、兴奋中,亨莉埃塔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作品的基础面部轮廓。期间这位模特一直在自顾自地说话,向这位耐心又专注的听众倾诉自己的处世哲学。雕塑家专注于女孩的外部特征——眼睛的曲线、嘴唇的弧度,边工作边有意无意地应一句,隐约从模特的言辞意识到她内心的粗俗、阴暗。被命名为瑙西卡的作品成功完成了。但完成的快乐并没有维持多久。“她放下杯子,站起身来,重新踱到瑙西卡的身边。她凝视了一会,眉心又慢慢皱起来。这不是——这完全不是——哪儿出错了呢?茫然的双眼。茫然的双眼比任何能够看清的眼睛都美丽……茫然的双眼撕扯着人们的心,就因为它们是茫然的……但是,她是得到了还是没得到呢?她原本得到了,是的——但同时也得到了其他的东西。某种她从未寻求或考虑过的东西……结构是正确的——是的,当然了。但它是从哪里来的呢——那种隐隐约约的阴险的暗示?这种暗示,来自于粗俗而充满恶意的心灵。她之前并没有在听,没有用心听。但不知怎么,那种想法还是进入了她的耳朵,通过她的手指,灌注到了粘土之中。”(第四章)对亨莉埃塔工作过程的细致刻画,让这个人物变得形象、生动、深刻:这是一个优秀的雕塑家,拥有不寻常的感悟能力和不凡的创造力。但是,对这件雕塑作品整个创作过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突出亨莉埃塔的形象吗?我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才发现作品瑙西卡所包含的惊人秘密!瑙西卡与理解凶手的性格与心理有关!亨莉埃塔与这件作品的关系和她与凶手的关系,存在一种复杂微妙的映照。这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她的文字里时常埋藏着神奇的秘密,你要有耐心,有眼力才能发现。其实第二遍阅读,仍然感觉这里有东西没有抓住。亨莉埃塔发现了瑙西卡的缺陷,立刻毁掉了这件耗费了不少心血的作品,然后有一段关于死亡、思想影响、上帝的思考,似乎另有所指。或许将来有缘再见,能读出些许端倪。露西请来周末聚会的这些人,有她的两个表妹亨莉埃塔和米奇,还有她的堂弟——继承了安斯威克家族产业的爱德华。他们四人少年时代经常一起在安斯威克度假过周末,彼此非常熟悉。“安斯威克”代表他们曾经的美好,这个地方不断被提起,那种深深的怀旧感,形成了笼罩本书的一层浓重色调。“安斯威克”还是推动人际关系的重要动因,爱德华深深地、也是无望地爱着亨莉埃塔,向她求过三次婚,都被拒绝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米奇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她仍然默默地爱着爱德华,而她在爱德华眼里似乎永远只是那个单纯可爱的小表妹。亨莉埃塔爱的是在伦敦哈利街执业的著名医生——约翰·克里斯托,它是所有人公认的优秀医生,最有魅力的人。他的魅力来自何处呢?除了外表的魅力,在亨莉埃塔眼里,首先他充满活力,这一点恰好与安守安斯威克产业的爱德华相反;他对工作抱有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在探索里奇微氏病的治疗方案时表现出高度的专注、投入与科学冒险精神;还有,他那种对女人并不十分在意的态度。而约翰爱她什么呢,“并不是她这个人本身,而是她的美貌、她的清新、她的健康,和她那光芒四射的活力——还有她的头发中散发出的那种淡淡的樱草花香。”(第7章)约翰的确不是需要一个女人,而是一个赏心悦目的对象,关键是足够聪明,能够理解他,做他的听众,能恰到好处地激发他将自己的困惑表达清楚,适当推他一把,让他抓住自己的灵感的人。亨莉埃塔满足所有这些条件,但她同时也足够独立,不会只想着他一个人,不会对他言听计从,她甚至会嘲讽他,这一点又让他恼火。约翰的妻子格尔达,是约翰的崇拜者,崇拜他的才华、对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他卓越的医学成就。然而她对约翰那种绝对的屈从,彻头彻尾的恭顺,在约翰身上激起的却是愤怒。他恼火格尔达的恭顺,正如他恼火亨莉埃塔的不恭顺。对此约翰慢慢有了清醒的认识,把格尔达与从前的恋人薇罗尼卡比较之后,认识到的,“他亲眼见识过像薇罗尼卡那样的女人利用自己的美貌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对他的魅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每一个男人所起的作用。在经历了薇罗尼卡之后,他只想要安全。安全、平和、忠诚,以及生命中那些宁静而持久的东西。他想要的,实际上就是格尔达!他想要在生活中对他言听计从,完全接受他的决定,在任何时刻都不会拥有自己想法的女人……”(第六章)亨莉埃塔完全清楚格尔达和约翰的关系的实质,她的木雕作品“崇拜者”,就攫取了这个实质。那是一座表现“恭顺”的肖像,“向看不见的神祗奉献出自己的崇拜——脸扬起——茫然,麻木,全心全意——极为强大,极为狂热……”(第八章)约翰说,这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东西。或许作为这个崇拜者的对象,那个被崇拜者,约翰感觉到了那种力量的强度。可是创造了这个作品的亨莉埃塔,却似乎没有意识到那种可怕的东西的来源,和可怕的程度。换个角度说,她之所以创作这个作品,是否表明,她在无意识中,是认同这种崇拜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她能够清楚识别,并在雕塑作品中成功表现出格尔达的这种特质。也只有如此,才能解释她为什么对深爱她的爱德华无动于衷,而对并不真的爱她的约翰,却如此着迷。但她与格尔达不同,她的智慧与专业追求,使她的崇拜本能转变为对艺术创造的执着,而不是像格尔达那样简单直接地表现出来。薇罗尼卡是格尔达的另一极,“她是个彻头彻尾的自我主义者”,她想要的必须得到,谁的事都没有她的重要,她把约翰当做自己的附属品。约翰所尊重的医学界同行,在她眼里只是“那个可笑的傲慢老头”;至于他正投入研究的疾病,她不屑地说:“谁又在意普拉特氏病呢?加利福尼亚有着极为宜人的气候。”(第6章)。她要去好莱坞,约翰理所应当随她去。没想到约翰的反应却是,取消婚约,到伦敦行医,娶了跟薇罗尼卡没有一丝相似之处的格尔达。薇罗尼卡和约翰,是两个唯我主义者之间的矛盾,谁都觉得自己的追求更重要。约翰对此尚能认识,对当时不得不离开薇罗尼卡心怀愧疚,十五年后重逢发现薇罗尼卡竟然一点没有改变,也就释然了。然而薇罗尼卡不能释怀,十五年前的事让她耿耿于怀,这次约翰的死,又让她永远失去了一件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她的反应不是悲伤,而是愤怒。最吊诡的是,所有人都万分同情并尽力帮助的格尔达,骗过了所有的人。被杀死的约翰意识到自己最爱的人还是格尔达,因为她完完全全属于他。他认为她那么做,只是个误会,是误以为约翰和薇罗尼卡重归于好,背叛了她。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原谅的,于是约翰在临死前喊了一声“亨莉埃塔”,让她保护格尔达不致受到惩罚。亨莉埃塔完全认同约翰的理解,并接受他的请托,冒险保护格尔达,帮她消灭证据,转移警察的注意,以致最终无法定罪。促使她心甘情愿这么做的,其实还有一个潜意识层面:格尔达所做的,正是她可能做的,那么她就该为替自己完成那个愿望的人辩护。但在这一点上,亨莉埃塔犯了一个错误,她不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像格尔达那样杀死约翰。她的问题在于:她只识别出了格尔达的“崇拜者”特征,没有发现她身上的“瑙西卡”本质,因为格尔达虽然眼神茫然,至少说话并不恶毒,而是显得相当笨拙和慌乱。亨莉埃塔非常同情她,她甚至竭尽所能帮格尔达找到自信和快乐,哪怕取得一点点成就,都让她深感自豪。然而,她无法明白的是,格尔达并不是她要创造的那个单纯地无所适从的“瑙西卡”,而是模特多丽丝·桑德斯,那个污染了她理想的“瑙西卡”,使它透出阴险、恶意和粗俗的暗示的人。直到最后,格尔达给她端上一杯有毒的茶,才撕碎了她的所有幻想。格尔达自以为骗过了所有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薇罗尼卡,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但作为演员,这个缺陷常被认为是优点。除了这两位,其余的人都在真诚地关心他人,真切为周围的人着想,包括仆人们。爱德华对米奇工作的关心,米奇对爱德华的爱和理解,露西对家族所有的人殚精竭虑,亨利爵士为露西担心,虽然各有自己的方式,那种温暖、细致、纯朴真的非常打动人。亨莉埃塔与格尔达,约翰的情人和妻子,一个单纯、真挚、关爱他人,焕发着活力与智慧,一个盲目崇拜、呆板空虚、没有自我,恭顺的外表下隐藏着邪恶、阴险与死亡。亨莉埃塔看似掌控一切,其实一直被格尔达欺骗和利用,恶已经反客为主,腐蚀了约翰,并影响了亨利埃塔及其他的人。这种关系颇有深意,寄寓的是克里斯蒂对传统贵族精神的怀恋,对贵族精神的失落的担忧,以及对粗俗、卑贱者的暴虐的深深憎恶。故事读到一半,仍觉得不像侦探小说。每个出场人物的精彩个性,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戏剧性关系,让你感觉更像在看一部温暖、生动的家庭剧。然而这些鲜活的人物,复杂的关系没有一处是游离于谋杀案之外的,所有的动机都蕴含在谋杀前的人性百态剧之中。谋杀发生,波洛出场,让你如梦方醒,意识到在读一部侦探小说。然而这正是小说的不足之处,波洛的出场,让一部精彩的戏剧回到了传统侦探小说的窠臼,破坏了前面营造起来的氛围。在电影改编中,克里斯蒂很明智的砍掉了波洛的戏份。掩卷之后,难抑激动与兴奋的心情,本书让我又一次体验到克里斯蒂的宽广与原创性,对人性幽微之处的展现,总能超越你的期待。她的心灵就是地平线,你感觉不到她的界限,就我个人有限的判断来说,克里斯蒂就是侦探小说界的莎士比亚。像《空幻之屋》这样的克里斯蒂作品,每一部都能打开一个审美的领域,任你遨游。侦探小说其实是不能分析评论的,泄露了谜底不说,还会大大削减阅读的乐趣,不管读过还是没有读过,大概没人爱看分析。没有读过的知晓了谜底,降低了读书的热情;读过了的,尚期待重读发现新的乐趣,也不希望因读作品分析而降低这种乐趣。但《空幻之屋》对于我这个已经看过多部克里斯蒂作品的读者来说,仍然是太出乎意料了,禁不住想分享交流一下对作品的理解,希望不致降低而是激起了你去找来一读的兴趣。
作者艾文,教师,喜欢有趣的思想和漂亮的文字,爱幻想,爱生活,爱世间的每一个生灵。

无论您远走何方,美好始终如一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641037688


微信公众号

风铃的后花园


在文字中寻找美

在自然里发现美



掩卷之后,难抑激动与兴奋的心情,本书让我又一次体验到克里斯蒂的宽广与原创性,对人性幽微之处的展现,总能超越你的期待。她的心灵就是地平线,你感觉不到她的界限,就我个人有限的判断来说,克里斯蒂就是侦探小说界的莎士比亚。像《空幻之屋》这样的克里斯蒂作品,每一部都能打开一个审美的领域,任你遨游。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