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风铃|《平安经》和《平安经》的衍生品——喧嚣、庸俗、献媚、沽名钓誉,是对艺术的亵渎与轻视

风铃的后花园 风铃的后花园 2021-06-15

 

《平安经》和《平安经》的衍生品——喧嚣、庸俗、献媚、沽名钓誉,是对艺术的亵渎与轻视

 

风铃|

 

我上大一的时候,第一堂电影赏析课,老师在课堂上放映电影《罗生门》片段。今晚,我找来《罗生门》一书,我看了部分章节-----“暮色逐渐压低天空。抬头望去,门楼斜向翘起的脊瓦正支撑着沉沉乌云”,芥川龙之介的语言惊艳,入木三分,想象奇特。我重新阅读经典,是为了回溯审美启蒙的源头,也是为了向优秀的文学大师致敬。夜深了,我正准备入睡,一则《平安经》的新闻把我的睡意赶跑,我的梦和梦境被《平安经》瓜分。我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我很少关注当下热点话题,但是对以文字为载体,并对其出版物大张旗鼓地开展研讨会和朗诵会的书籍,我必须去关注,一是对文字的敏感,二是对文学作品的亲切感。我看了一小段《平安经》的内容后,我的审美认知被彻底颠覆,让我在正统文学、经典文学作品和“雕虫小技”的,谈不上任何美感,只是词与词“生拉活扯”而成的《平安经》里,快速转换语境,相当于从静水深流的况味突然遭遇冰雹与洪水,我还需要一点时间来理清我的思路。

 


《平安经》里处处是“经”,“眼平安,舌平安,身平安,耳平安”,身体的器官,无处不平安;“满月平安,百天平安,1岁平安,2岁平安”人生的每个阶段,处处皆平安;“阿富汗平安,越南平安,约旦平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平安”,地球上的每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处处都平安——我不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平安经》写作,也不知道这是诗歌、散文还是随笔的范畴,或是专属的“贺电体”。更不知道为何要印刷成册,还要在天猫上以269元的价格销售,这是作者的本意,还是身边“马屁精”的构思与策划。若自费出版,那就很简单,当成一种纪念,也是当下很多文艺青年自娱自乐的保留节目,自己掏钱出版,然后在朋友圈大声吆喝叫卖,图个痛快,逗自己玩一玩,或者满足自己少年时期的“文学梦”和“作家梦”。

 

但是《平安经》出版了,还搞了研讨会,还有人写了评论“从他的新作《平安经》中,令人感知到一位学者深邃的灵魂和宽广的情怀”。中国的文学评论,大多都是好评如潮,恭维、好听的话好像不值钱,各种修辞、审美思潮的堆砌,最后结尾处一两句建议性的语言点到为止,绾一个圈圈。但是这个写评论,拍马屁的人提到《平安经》有“深邃的灵魂和宽广的情怀”,我不知道是对作者了解亚洲、非洲、欧洲等各个洲的地名叹服,还是作者对各个年龄从初生到一百岁的数字熟练的佩服,或是作者像辞海一样,包罗万象,只需在字典里找到任意的名词,就可以加一个“平安”的定语。于是,平安的近义词“吉祥、如意、安定、安宁”等等,或者“平安”的邻居“健康、快乐、幸福”等等,都可以书写“平安”的系列“经”,再经过专业人士的朗诵,辅以气势恢宏的场面,把“平安”颂为口诀,颂为条令,再以点对面,线上朗读加线下启动,一场以《平安经》为主题的公益性活动,浩浩荡荡,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不知道大力宣传《平安经》的组织者、策划者、朗诵者、研讨者、评论者、新闻记者到底是口是心非还是故意看人笑话,他们究竟是发自内心的对作品的欣赏还是对权利、官场的崇拜与献媚。或者他们是“被迫”的,违心的,言行不一的,只是履行了他们的工作职责而已。由此,“一部小百科词典,方便读者查阅相关知识”的《平安经》应运而生。


我无意于取笑谁,批判谁,我只想谈谈对文字的敬畏和对文学的敬畏。文学是灵魂的艺术,文学需要养字和养心。大凡在文学上有成就的人,都是与浮躁、喧嚣绝缘的。文学有唤醒、警示、鞭策的作用,也有记录、反思、批判的意义。文学不是汉字的堆砌,而是通过不同的汉字,组成句子,形成段落,再通过心灵,形成思想和意义。一篇文章要活在生活的前面,也要活在生活的上面。思想与精神的烛火比堆砌更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但是在《平安经》作者,吉林省公安厅贺电的眼里,心中的道德律就是打破文学的常规,让文学走向荒诞和口水化,让文学不再是文学,让文学不再与美学、灵魂相关,只与媚态、马屁精、班门弄斧相连。


我想到最近读的《收获》的总编孔令燕的编后感,她拿到贾平凹的新作《暂坐》的书稿,一共有三本复印件装订本。“因为每一部作品都是贾老师在500字的稿纸背面写就的,《暂作》电脑字数显示是25万字,但是他要一笔一画地改写上三四遍,前后会写近百万字。”是怎样的呕心沥血,扎实写作,对文学充满敬意和敬畏的人,才能在一部作品完成后,又出炉另一部作品,中间没有断档,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作品一气呵成,形成了贾平凹的文学气场。而贾平凹的文学成就,就像《极花》之于橖花,《山本》之于秦岭。文字在贾平凹手里,就像捏泥人一样,每捏一个,就捏出了神韵、气度和风骨。


麦家说,当大家都在一路狂奔,往前追逐利益和名利的时候,我要敢于独自后退,我要安于一个孤独的角落,寂寞的写作。文学是孤独的事业,只有会享受孤独,与孤独为伍,在孤独中观照当下与内心,寻求艺术的真理与真谛,让精神更加饱满和从容,才是一个艺术家高贵的品质。而《平安经》和《平安经》的衍生品——喧嚣、研讨、诵读、庸俗、附庸风雅、沽名钓誉、颠覆文学的认知和审美、高级黑等等,都是对艺术的亵渎与轻视。


最近我看的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这些中国当代的文学大家,他们从文字的版图回归到故乡的版图、心灵的版图,文字和故乡进行了无缝链接和精神的重启。文学之梦和文学之路最开始升起来的地方,是高密、北国、延津、商州、嘉绒藏区和苏北水乡。这些令人敬仰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才真正值得探讨和阅读,而且还需要广泛的、深入的阅读和普及,一个人的修养和审美能力才能被潜移默化地提高与稳定。而《你在高原》的作者张炜,花了二十多年,完成了史诗性的作品,长达400多万字的《你在高原》,无愧于中国小说界的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无愧于对文学像宗教般的虔诚与热爱。而莫言受了《百年孤独》的影响后,把写好的小说推翻了重写,让”心中的道德律”更加完美,让文学成为人学,走向世界,走向远方。


如果写《平安经》的作者,只把平安经打印出来,不出版,用于一个家族的传阅或是一个家庭的文化建设,也无可厚非。贺电祈祷众生平安的心愿是好,但演变成了“作品”,并进行了严肃的出版,就成了一个戏剧中的丑角。大凡有审美能力的人,有辨别和鉴赏能力的人,有文学修养的人,讲常识、讲真话的人,不人云亦云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甚至有网友还会加一个后缀——“这样的平安经,我一天可以写一打”。


真正的平安,需要像新冠疫情期间冲锋陷阵,深入到疫区的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人员、警察等最美的逆行者,也需要像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的陈陆那样,为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赴汤蹈火,不顾个人的安危的消防战士,武警官兵。既不冲锋陷阵,也不赴汤蹈火的人,那就活出内心的从容与安宁,活出精神的份量与质量,就像今年参与高考的19岁脑瘫少年姚俊鹏,克服重重困难,超越自我,考出了623的高分,为自己的青春交出了完美的答卷,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开阔。


美学隐藏于每一个汉字之中。尊重汉字,就是尊重美,尊重自己,尊重常识。立言与立德,需要时间的积淀和精神的修炼,只有自我圆满了,方能影响他人,留下巨著,成为永恒。如果说《平安经》是泡沫,《瓦尔登湖》、《复活》、《诗经》、《百年孤独》、《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随便溅一个浪花,就会把泡沫沉沉压下,看不到踪迹。(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