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快讯 | “虾稻共作”忙正酣 粮袋钱袋双丰收
阳春三月,从高处俯瞰旧街街曾畈村,远处山峰绵延,村里绿水环绕、水田环绕,稻田里滢滢的水波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在一片片水田里,水面养虾、田地种稻的“虾稻共作”生态养殖模式,为农民实现了粮袋和钱袋双丰收,一幅春来农事忙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
3月13日,在曾畈村和仕达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们正在为水田里的虾宝宝们准备藻类。据介绍,合作社每年从四月份开始灌水、消毒,五月份中旬投苗,以水草和投喂精料养殖为主,八月份中旬起开始捕捞销售,十月份收获中稻。小龙虾每亩纯收入2000元,水稻每亩纯收益500元,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500亩总收入达125万元,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和仕达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曾畈村土地500亩,投资200余元万元,实施了开沟,旋耕、护栏、管网水利设施建设,建立了“虾稻共作”生态养殖模式。并组建了一支30人的技术管理团队,引进专业生产设备,2016年虾稻养殖实现了当年建设投产,他们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和帮助曾畈村农民提高科技种植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就业,加快农村美丽家园建设。
未来的3-5年内,合作社将发展“虾稻共作”2000亩,在防护设施周边种上葡萄、桃树等水果,建设垂钓鱼池100亩,建设农家乐,打造集以生态养殖种植、休闲、垂钓、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庄。
近日,反映倒水河下游改道工程的长篇纪实文学《倒水魂》正式出版。
《倒水魂》一书主要讲述新洲人新开“人工天河”的故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新洲人民遵照周恩来总理“苦战两年,解决倒水问题”的指示,在黄冈、麻城、红安、浠水四县的支援下,动用19万劳力,劈山开河,穿湖筑堤,历时两年完成了全国瞩目的倒水河下游改道任务,新开了一条平均宽约400米、长37公里的“人工天河”,使倒水直接进入长江。紧接着,又修建了一大批大中小型附属水利设施,开挖了数百公里长的干渠支渠,彻底解决了新洲西南部千百年来遭受洪涝灾害的问题,同时也把“自力更生、身先士卒、克己奉公、攻坚克难、团结协作”的倒水精神,深深印刻在中国大地上。
作者李少武是区水务和湖泊局的一名普通职工,同时也是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在倒水河改道工程竣工四十周年之际,区档案局准备编研倒水精神,李少武受邀前去主笔。为了全方位、广视角地再现倒水河下游改道工程实况,李少武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查阅大量史实资料,几经筛选选取了约200个真实事例和感人故事,经过9年多的艰辛打磨,通过文学创作方法整编成册。
精彩推荐
☞
☞
☞
v☞☞v☞☞新洲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2022年第1号)☞省外来(返)新洲人员核酸落地检告知书☞新洲快讯 | 阳春三月 赏花啦~☞学雷锋 树新风| 传递“志愿红” 文明“不打烊”
编辑:叶玉回
责编:程 龙 编审:王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