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江之腰 新洲筑起“中国航天第三极”

新洲发布 2023-10-23

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

新洲星光闪耀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位于新洲区双柳街道,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三大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之一。2017年4月24日,这座航天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航天科工火箭产业园(吴毅 摄)

短短五年多,从楚天蔬菜大镇起步,武汉东部,长江之腰,一座崭新的航天新城跃然崛起,走在全国商业航天领域前列,创造了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奇迹。

中国航天“第三极”从这里“点火”启航

嫦娥探月、北斗组网、“天问”奔向火星……太空探索永无止境。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近年来,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竞争拉开帷幕,以马斯克的SpaceX公司为代表的“星链”项目已累计发射超2000颗卫星,描绘着一个超万亿的新兴蓝海。

重任在肩,新洲勇担商业航天国家重任,探路中国的航天梦。11月8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开幕,中国航天科工展出的“新洲产”快舟一号甲和十一号火箭聚焦世界的目光,集中呈现系列商业运载火箭“高可靠、低成本、快速响应、灵活机动”等特点。

2021年10月27日,以新洲命名的“武汉造”火箭“快舟·新洲”号腾空而起,一飞冲天,成功将一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新洲”号,箭体涂有“新洲”字样,是武汉航天基地火箭产业园下线的首批火箭之一。标志着武汉航天产业已开启规模化生产。

12月7日,“新洲造”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成功将行云交通VDES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以78吨的起飞重量实现了1吨运载,在世界同类火箭中极具竞争力。(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供图)

2022年下半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迎来密集发射期。12月7日9时15分,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火箭及卫星均出自新洲。此前,6月22日、8月23日、9月6日、9月25日,“新洲造”运载火箭分别在酒泉、西昌、太原3地成功执行4次发射任务。由此,成功实现了“五连胜”。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已融资15.85亿元,用于新型火箭的研制和装配。

一系列佳绩,展示了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朝气与实力,也凸现了“中国星谷”奔向中国航天“第三极”的努力与奋进。

做大做强航天商用全产业链集群

一马平川,沿着新落成的星谷大道疾行,巨大的冲击波映入眼帘。除了最早落成的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行云卫星科技园、磁电产业园……10多个专业产业园区拔地而起,星罗棋布,大部分是商业应用的“国家队”。

12月8日,中国移动武汉分公司与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牵手,双方将共同打造全国领先目标的“天基+地基”物联网智慧城市示范场景,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商用提前“预热”。

“商用空间巨大,投入市场运用后,赢得一片叫好声。”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测运控中心部长皮本杰介绍。

无论是浩瀚的海洋,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无人区,还是长江上来往穿梭的集装箱,风驰电掣的中欧班列……由行云公司自主设计、抓总研制的低轨窄带通信卫星系统组成的试验卫星,经过2年多的不断推广试点示范应用,在保障我国“一带一路”国际货运安全、第三极科学考察数据采集回传、国家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提升、海洋强国建设等方面初步展现了航天高科技力量的强力支撑。

青藏高原木嘎岗琼海拔超过5700米,冰雪封山、人迹罕至,以前只能靠人工在春夏进山进行气象数据采集,有两个季节无法进入无人区。现在依托行云卫星互联网,由行云公司参与研发的极地气象环境监测站24小时不间断地传回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雨量等宝贵气象数据,实现了用我国自己独立自主研制的物联网通信卫星为重大科学考察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通信服务的零的突破。

一队队中欧班列正在“一带一路”上疾行,行云系统卫星物联网通信可以对集装箱冷链物流,从空中进行实时监测,每个货箱的温度、湿度或工况变化,都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并及时回传到地面信关站的应用数据中心。皮本杰说:“在卫星物联网的关键技术验证及重点行业试点示范应用方面,可以说行云公司是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的。”

占地102亩的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园,3条全新的电磁防护材料生产线日夜运行,加班生产订单。抢占行业制高点,这里每年可生产电磁防护材料500吨,吸波板10万平方米,防护舱体50套,瞄准航天航空,船舶车辆,电子兵器等多个领域,轻质多功能一体化方舱结构设计和成型工艺以及电磁波屏蔽复合材料技术和生产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这标志着全国首个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卫星柔性智能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我国卫星批量生产时代来临。”2021年5月13日,卫星产业园开园,首颗“武汉造”卫星正式下线。“今后生产卫星就像规模化生产小汽车。”园区负责人介绍,目前卫星产业园具备年产240颗小卫星的能力。

据介绍,这里已连续完成10颗卫星的总装和测试。实现11项关键技术突破,23个系统118台设备从无到有。单星生产周期缩短80%以上,获评“2021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今年,更是担负了为太空舱运送星际物资的重任。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航拍  (沈雷平 叶东辉摄)

“央企天团”缘何竞相落子新洲

为什么是新洲?它能否担当起国家赋予的重大机遇?

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引导资本参与航天科研生产,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和卫星商业化应用”,航天科工集团有意在中部布局落子。

“长江中游最大的深水良港就在脚下,可便捷运输到各发射基地;百余平方公里土地储备充足;更重要的是,一江之隔的光谷聚集着百万大学生,能满足大规模高科技人才需求。”航天科工集团将目光投向武汉的东北角。

湖北省政府与航天科工一拍即合,共建中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子新洲区临江腹地的双柳街道。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实施方案》。

白纸上就应绘就最美的图画。这是历史的机遇,更是殷切的期盼。2017年,一支支建设队伍汇聚,开始艰难的拓荒历程。

“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发挥开路先锋的攻坚力量。”新洲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建设者们不讲价钱、不讲条件,用超常服务提供后勤保障,创造淤泥上15天打下600根管桩的奇迹。仅仅半年,双向8车道、全长16公里的星谷大道贯通东西,六纵三横的城市骨架全面拉开。城市供水、排污、学校、医院等基建全速推进。4年来,武汉市和新洲区已累计投入100余亿元,8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成型,东部产业核心区、中部商务中心区、北部生态创新区和西部产业配套区梯次排列,横贯全境的江北铁路即将建成,双柳长江大桥已经开工,光谷长江大桥纳入规划……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见成效”的崭新格局。

该区成立了航天专班,全力提供一流营商环境、一流产业生态、一流政策支持,主动上门,精耕细作,一对一解决痛点,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专用环境”。敢为人先的新洲人一次又一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迎难而上创造出“航天速度”。

对能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影响、重大突破的国内外一流人才,给予最高3000万元综合支持,为满足航天新城巨量的人才需求,新洲区量身定制各类优厚政策吸引“金凤凰”。对引进的中央、省市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给予重奖;建成大学生人才租赁房353套,实行高技能人才、实用人才、“名人名匠”奖励资助……

双柳,昔日武汉有名的“菜篮子”,正在蝶变成航天人才聚集高地,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测绘、通信、导航、新材料等诸多学院正紧锣密鼓,洽谈战略合作,大国航天重器上的武汉元素将更加璀璨夺目。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航拍  (沈雷平 叶东辉摄)


千亿航天生态圈大步扩容

一个个大项目,就是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奋进足音。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一线串珠,用重大项目不断落地的生动图景,勾勒出全省“十四五”热火朝天的前行轨迹。

“将不断有产业链项目大手笔落地。”新洲区航天专班负责人罗高峰介绍,已预留多块空白用地,吸引产业配套上下游聚集,构建自主可控、多态化的完整供应链,打造国内最具研产实力和行业资源的“千亿级生态圈”。

“中国星谷”朋友圈不断扩大。今年以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签约了大型先进制造业项目10余个,签约金额110多亿元。

紧扣“四园一心”(航天电子、航天信息、航天新材料、绿色船舶制造四大专业产业园和星谷科创中心),新洲聚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大批上下游配套项目在航天产业基地快速聚集。

投资30亿元的航天智慧应用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建成后,将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阳逻物流港口以及空天大数据应用提供算力、存储能力、带宽能力,在全三维空间环境仿真、航天器三维仿真、航天数据可视分析、北斗时空标识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15亿元的凌云军民融合航空科技产业园(新洲园区)立足航空装备服务保障配套及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依托凌云集团整机修理业务平台,以集聚服务于航修能力建设等核心前沿技术为产业支撑,建成航空维修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投资10亿元的东湖高新·星谷科技园项目,以“航天科技”为特色,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智能科技产业方向,通过众创孵化、智慧云、中小企业服务联盟等功能载体及平台,助力城市功能完善和园区产业生态打造。

聚集效应带动了一批制造龙头落户,武船重工集团绿色船舶产业园、中交二航局智慧桥梁产业园、航科港口物流产业园纷纷选择在此深耕。

从0到1,从1到N,“中国星谷”的“航天生态圈”动能澎湃,正以飞奔的加速度与光谷、车谷、网谷比翼齐飞,成为支撑武汉经济的又一重量级引擎。

武汉航天基地大事记

2016年8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武汉市合作打造,成为国家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2017年4月24日,基地正式开建,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家队”签约入驻。

2018年7月10日,武汉市招商引资暨重大项目七月集中开工活动在基地举行。

2018年9月29日,由入驻基地的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019年4月24日,卫星产业园、航天行云科技卫星测运控中心等5大项目同时开工;2019年4月24日,卫星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底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2020年1月,火箭产业园区建成国内首家具备年产20发火箭总装测试能力的现代化产业园。“新洲造”火箭快马加鞭。

2020年7月20日,武汉航天城同济医院开工建设,落户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核心区,是新洲第一座三甲医院,并于次年7月正式完工。

2021年初,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园区被取名为“中国星谷”,与武汉“中国光谷”“中国车谷”“中国网谷”并肩。

2021年5月,位于新洲区的武汉卫星产业园迎来第一颗卫星下线。(魏铼 摄)

2021年5月13日,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成功在基地完成首星下线,武汉卫星产业园正式运行。

2021年8月,火箭产业园首批火箭(共两枚)下线,其中之一被命名为“快舟·新洲”号,于同年10月27日发射升空,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22年,火箭产业园再次迎来密集发射期,“新洲造”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分别在3地成功执行5次发射任务,取得了“五连胜”的佳绩。

2021年12月,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完成现场竣工验收。2022年7月,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行云卫星,广泛应用于气象、减灾、林业、生态、物流等十大领域的数据采集与监测,实用性与市场性反响良好。(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 供图)

2022年,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在轨稳定运行的行云卫星,实现从“试用”到“实用”的跨越。规模化推广包括海洋、地灾、气象、环保、电力、农业、应急在内的10多个重点行业的应用。12月,航天行云的卫星研发生产基地将建成投产。


-END-





精彩推荐












聚焦两会 | 新洲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闭幕

精彩新洲 | 颜值↑

横屏打开→震撼!

第八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即将开启!



来源:湖北日报 
新洲区委宣传部 程书雄 刘慧 袁晓西  

编辑:程雪菲

责编:高   丽   编审:王建玲


文章经授权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投稿邮箱:xzwjw2016@163.com



     感受新洲变化,传递新洲能量,
倾听新洲声音,领略新洲风采。

  ——记录新洲,权威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