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较与借鉴 | 高向斌 光霞:提升学生学习投入 营造课堂公平——美国课堂教学的五维度21条教学策略评述

2016-10-14 高向斌 光霞 教育科学研究


摘要

美国学者Kimberly D. Tanner构建了五维度21条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学习投入、营造课堂公平,该教学策略被称为“公平教学策略”。这五个维度是:给学生思考和谈论学习内容的机会;鼓励、要求和管理学生的参与;为所有学生构建一个包容、公平的课堂共同体;通过监控教师自己和学生的行为来培养发散型思维;对课堂上所有的学生进行教学。仔细分析,五个维度环环相扣、相得益彰。虽然这些教学策略是针对生物学科教学提出的,但对我们研究一般教学也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

学习投入;课堂公平;教学策略


美国圣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学生物教育研究者Kimberly D. Tanner在《生命科学教育》(Life Sciences Education)2013年第11期发表了“Structure Matters:Twenty-One Teaching Strategiesto Promot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Cultivate Classroom Equity”(《结构问题:21条促进学生投入和培养课堂公平的教学策略》)一文,提出其五维度21条教学策略。他把关注焦点放在了“如何”教学上,对传统课堂讲授方法的效力提出质疑,进而探索出一套简单的基于教学和学习研究的教学策略体系,被称为“公平教学策略”。Kimberly D. Tanner指出,所谓“公平”就是努力安排课堂环境,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口头参与的机会,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所有的学生都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提出想法和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所谓“课堂教学公平”,对教师而言,即教的是你课堂上所有的学生,而不仅仅只是那些已经投入的、已经参与的和那些或许已经知道了所学内容的学生。具体来看,其中有许多策略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是教学研究者早已提出的、在课堂应用中有一定效果的并且到目前仍被研究的。本文的创新是将这些策略组装起来,使其共同发挥作用。可见,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并不只是提出全新的观点,也有合理继承的一面。笔者阅读该文后深受启发,遂作以下评述。

维度一给学生思考和谈论学习内容的机会

此维度中包括4条具体策略:

   1.  等会儿(wait time)

   2.  给学生写的时间

   3.  同伴—思考—分享

   4.  不要做得太多

评述:这组策略集中关注的是保证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表现在课堂上的各个教学环节上。如果分开来论,这组策略的每一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其中的第1条在美国最先是由罗尔(Rowe MB.)于1969年提出,他呼吁“在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要延长等待时间”。他在研究中发现,随着教师提问后等待时间的延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回答问题,而且对问题响应的程度和复杂性均有所增加。我国学者提出的“教学留白”,多出现在学科教学研究中,一般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提问和理答之间“留白”(即“等会儿”)。苏联合作教育学派提出“延迟判断”,就是不对学生的表现(特指回答错误等情况)当即评价,而要延迟一段时间,等待学生的理解和心理活动的成熟。“等会儿”意味着给学生思考、回忆、想象、构思的时间,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回答的环节有很多,所以在每个相应的环节中,教师都要“等会儿”,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这对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有普遍意义的。在第2、3、4三条策略的描述中,Kimberly D. Tanner指出:许多学生需要更多的“脚手架”去了解如何使用他们被给予的思考时间。其中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的一个或更多想法,把自己的思想与同伴合作分享,都是合理利用等待时间的有效手段。在一定量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占用的时间多了,给予学生的时间就少了,“不要做得太多”对大部分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事实上,教师不要做得太多是为了留出时间让学生做得更多。教师在课前就给学生留出预习课堂上要学的主要内容的时间,学生课前这样做了,在课堂上写出的对所涉及问题的想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观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会有所突破。但在现实的日常教学中,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机会是重要的,问题是在各个环节和流程中,怎样使用这些时间呢?教师留出时间后,本来是要让学生写作、讨论、思考,但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学目标往往不能达到,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Kimberly D. Tanner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接下来几个维度的策略给了我们答案。


维度二鼓励、要求和管理学生的参与
此维度中包括6条具体策略:

   5.  举手

   6.  多人举手,多种声音

   7.  随机地使用冰棒棍/索引卡

   8.  为小组安排报告人

   9.  鞭策(周围的同学)[whip(around)]

   10.  监控学生的参与

评述:这组策略集中关注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投入的方式。鼓励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是常用的做法。据笔者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表现欲逐步降低,举手发言的愿望逐渐淡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从Kimberly D. Tanner构建的6~10条策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点。策略6~10可概括为三种途径:一是教师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如“我要提出一个问题,我想在这里看到至少有三个同学举手分享他们的想法,在我没有获得三种意见之前我不会听从任何一个人的意见”“希望所有同学都能在30秒内对我所提的问题作出反应”,以此激发多人参与。教师使用语言,体现了对学生投入的激励作用,给学生的感觉是“我能参与”。二是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如,教师用一个装着冰棒棍的杯子,每一个冰棒棍上面都写上学生的名字,教师举起杯子,抽出三个冰棒棍,读出学生的名字,并开始让他们分享想法;或教师从每个学生那里收集含有个人信息的索引卡,随机调动不同的学生来分享他们的想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随机指定报告人来代表小组发言(如按穿衣服的颜色等因素随机确定)。随机抽取,体现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责任感的激发,因为每个学生都可能被抽到,这就迫使他们做好发言的准备。这样给学生的感觉是“我应该参与”。三是使用记录参与次数与参与质量的方式,激励所有学生都能公平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这种方式给学生的感觉则是“别人能参与,我也能参与”。就像维度一中的策略一样,尽管这些策略看起来周全完备,但在实施中教师有时会感到不尽如人意。同样,后面的维度弥补了这种缺憾。


维度三为所有学生构建一个包容、公平的课堂共同体

此维度中包括5条具体策略:

   11.  了解或获得学生的名字

   12.  整合多元文化和相关事例

   13.  在团体或小组中工作

   14.  运用各种积极学习策略

   15.  明确地促进所有学生的准入和公平

评述:这组策略集中关注的是教学中主体间关系的协调方式,以便积极引导全体学生应用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投入学习之中。这组策略体现出两层含义:第一,通过协调教学主体间的关系——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指导力和感召力。第11条策略提出要了解或获得学生的名字。当教师叫出学生的名字时,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是使他们接纳教师的有效途径。教师被学生接纳了,赢得了学生的尊重,那么学生就乐于听从其建议。此时,学生就乐于接受教师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投入水平就会提高。Kimberly D. Tanner首先建议教师让学生提交含有个人信息的索引卡、要求学生购买并且在上课时携带马尼拉文件夹(文件夹的两侧用大写字母写上他们的名字,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或回答问题时可举起这个文件夹)、做一个学生姓名帐篷网(备有一块对折的彩色卡片,然后把每个学生的名字用大写字母写在每一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其提出个性化的学习策略,让所有的学生走进自己的舒适区(即学生在进行哪些学习活动时可能是最舒服的,如一些学生认为在班级对话后与同伴谈话很舒适,另外一些学生则觉得评论动画和视频比较舒适),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分享为什么他们使用这些教学策略。第二,通过协调学习主体间的关系——生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美国,由于其学校班级特点和成员构成的复杂性以及近几十年来人们对消除种族歧视等认识的提高,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教师要善于整合多元文化,让学生觉得多元视角和多元文化体现在他们的学习中,向学生展示不同的人群都可以在科学上作出重要的贡献;同时,鼓励学生正视、包容彼此的差异,在小组中协调配合、通力合作,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配合度,形成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公平性的学习环境。


维度四通过监控(教师自己和学生的)行为来培养发散型思维

此维度中包括4条具体策略:

   16.  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17.  不要评判(学生的)反应

   18.  谨慎使用赞美

   19.  建立课堂规范

评述:这组策略集中关注的是教师对师生课堂行为的监控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这组策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干预性的。首先,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对这种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作出有效的示范。其次,建立课堂规范。“课堂规范”是指在课堂上被大家接受的、特有的、普遍的一套行为准则。如,“每个人都要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相互帮助”“在课堂上要尊重每个人的观点”等。在这里,开放式的问题在规范的引领下显得异彩纷呈,同时又被约束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中。另一类是非干预性的。其实,不确定的观点和疑惑、可选择的想法、无完全标准答案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教师要致力于启发与引导学生形成各种不同的想法,促使课堂成为“百家争鸣”式的论坛。教师不要评判(学生的)反应,才能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思维自由的氛围,让更多的学生表达和分享他们的想法,使他们的思维走向发散,正如《学记》所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谨慎使用赞美才能使教师的赞美更有分量,虽然人们都喜欢 49 30715 49 15287 0 0 2136 0 0:00:14 0:00:07 0:00:07 3077到表扬的话语,但频繁的夸奖在学生看来就显得廉价,对学习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这组策略告诉我们,教师要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就需要在干预与非干预之间谋求一种平衡。


维度五对课堂上所有的学生进行教学

此维度中包括2条具体策略:

   20.  从他们来的那一刻就开始教

   21.  从每堂课、每个学生当中收集评估证据

评述:这组策略关注的是教学中的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个时刻,是整个策略体系体现“公平参与”的保证。首先,从纵向的时间角度,强调教师要从学生整个教育过程中对他们实施教导,包括学生第一天对课堂的印象和来教室后对每堂课的印象;其次,从横向的过程角度,阐明教学过程、个体差异与公平参与这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要保证教学的公平参与,就必须实时把握每个学生的想法,及时调整课程进度。而要有针对性地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就要从每堂课、每个学生中收集证据。在方法上,Kimberly D. Tanner认为,比起日常问卷或索引卡、答题器以及其他评估工具,让学生完成网上问卷调查更简便易行。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每学期中、每门课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要完成的课题不仅仅是教学任务,更多的应该是面前的实实在在的学生。在我国的教学改革实验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个教师教学的“视觉盲区”,座位处于该区域的学生极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Kimberly D. Tanner的这一维度的策略则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说,前面提出了那么多策略,但如果没有这个维度,那么处于“视觉盲区”的学生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可见,Kimberly D. Tanner的五维度21条策略确实堪称体系。创造性地使用这一体系,确实可以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投入,同时营造一种公平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 Kimberly,D.Tanner.Structure matters:Twenty-on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cultivate classroom equity [J].Life Sciences Education,2013(11):322-331.

[2] Rowe MB.Science,silence,and sanctons[J].Sci Childen,1969(6):11-13.

[3] Brady,C.Elizabeth Blackburn and the story of telomeres:deciphering the ends of DNA[J].Boston:MIT Press,2007.


(责任编辑:韩梅)


论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第3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