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与教学 | 桑国元:国外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及启示

2016-12-20 桑国元 教育科学研究
摘要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信息大爆炸的21世纪,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最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时代所需之人才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为此,诸多国际组织、研究者和思想家开始思考、讨论并研究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这些框架已经或正在对学校教育及其课程变革产生重大影响。重新梳理这些框架,能够为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

21世纪学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迈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信息大爆炸的21世纪,人类开始面临更多的诘难:如何应对时代变革对人类生活的挑战?如何更加富有创造性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何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时代所需之人才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素养?面对这些诘难,诸多国际组织、研究者和思想家开始思考、讨论并研究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这些框架已经或正在对学校教育及其课程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学会开启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研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1]2016年9月20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梳理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讨论,对于深入思考我国教育变革有重要意义。

一、21世纪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

(一)数字性

学校教育的数字性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学校基于数字校园。数字校园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虚拟教育环境。这种开放式教育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适应其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多种媒体组合的学习资源,并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分享新的资源;第二,课堂基于数字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极速发展和系统整合运用,数字化教学设备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越来越多地被数字化环境所“包围”。电子书包、移动式学习、基于技术的学习等理念开始进入课堂并对教和学产生影响。此外,信息技术在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材呈现方式、变革教育教学策略、创新评价方式、实现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学生作为“数字土著”。今天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化生活方式),他们的思维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他们作为“数字土著”,始终徘徊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线上和线下,居住社区和网络社群,以及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学习中;第四,教师作为“数字移民”。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生长的年代经历了数字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迁移,教师成为“数字移民”。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需要积极迎接数字化时代,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具备开展数字化教学的态度和能力。

(二)开放性

21世纪学校教育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办学模式上。现代学校治理的核心理念是开放。开放办学才能让学校充满活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学生成长提供更为真实和生态的环境,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其次,学校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课程上。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社会变化、学生背景、社区情况等不断地予以调整。课程的组织不再局限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和整合化的方向发展。再次,学校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学习过程上。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既有校内又有校外,既可以线下,也可以线上。教学者除了课堂中的教师,还有课堂外的教师、互联网教学提供者、家长、社区成员等。

(三)多样性

新的时代,多样性的学校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学生群体的文化多样性。来自不同群体、不同民族或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带着更加丰富的文化多样性,进入到学校场域中。第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随着后现代课程观和知识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影响,“地方性知识”“乡土教材”“校本课程”等课程形式和内容融入进了学校教育中。第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正在被质疑和变革。网络学习、翻转课堂、基于主题的学习、学习化社群等教学形式正在进入学校教育的视野。第四,办学理念的多样性。办学者逐渐承认和尊重不同意见和多元性价值观,不以权威的观点影响和控制教育,力求在各种观点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发展和创新。

(四)国际化

学校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导向。要培养和造就21世纪“全球公民”人才,学校教育要走向国际化道路。学校教育的国际化特征体现如下:教育理念、学校课程基于本土传承创新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学业评价标准的国际化;教师、学生的国际交流。长期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形成了合作办学、师生交流、师资队伍国际化、生源国际化等多种模式,逐步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氛围。


二、21世纪学校教育的核心教育目标

早在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学校教育的四大目标: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做人(Learning to be)。[2]笔者认为,21世纪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聚焦在如下四点: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一)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和使命。现代学校教育在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过于强调竞争性学习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会学生做人的主题轨道,导致传统价值观念的扭曲。因此,21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变革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只有教学生做人的教师,才是点燃生命能量的教师;只有教学生做人的教育,才是启迪生命智慧的教育。

(二)学会学习

“学习力”(power of learning)是21世纪公民尤其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学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懂得如何学习,如何查找、发现、筛选和组织庞杂的信息源,如何利用各种共同体学习资源,如何反思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并加以合理调适。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一般学习力和学科学习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三)学会创新

21世纪教育的主题之一是学会创新。在人类潜能的诸多要素中,最核心的是创新意识和能力。21世纪是以知识、信息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此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获得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教育要引领学生养成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习得创新技能。

(四)学会合作

在学校教育中,充满竞争的学习过程容易强化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致使学生不愿面对失败,逐渐缺乏自尊、丧失自信,从而出现社会化障碍或者心理韧性缺失。在社会生活中,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的生活方式也不存在。人与人之间只有合作,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也才能在工作和学习环境中取得更为重要的突破。因此,学会合作,是当今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必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三、21世纪学生发展素养之探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诸多研究者和思想家开始讨论21世纪学习的基本特征,以引领青少年成为21世纪的合格公民。根据Voogt和Roblin的观点,对于21世纪能力的不同理解,将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差异化的知识观组织教学过程。[3]因此,关于21世纪学习(或能力)的讨论,需要在五花八门的解释中寻找合理性和共同性。

研究者对21世纪学习素养的框架作了回顾性梳理。[4]其中,Voogt和Roblin综述了八个框架:21世纪技能联盟框架(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以下简称P21);美国北中部地区教育实验室框架(North Central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以下简称NCREL21);21世纪技能评价和教学框架(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框架(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NETS);2012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的技术素养框架(Technological Literacy Framework for the 2012 National Assessment ofEducational Progress)(NAEP);21世纪学习者的技能和能力框架(21st century skills and competences for new millennium learners);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框架(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教师的信息通讯技术能力框架(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技能联盟框架(P21)和美国北中部地区教育实验室提出的“面向21世纪学习者的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NCREL21)。

本文以P21、NCREL21为例,介绍不同国际组织、企业对于21世纪学习者技能的讨论。

(一)P21

为了培养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美国“21世纪技能联盟”于2002年成立。该组织将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行整合,制定了《21世纪技能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并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将学校、企业、社区以及政府部门联合起来,力求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21世纪核心技能和素养。[5]P21强调如下技能:信息和通讯技能,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人际和自我指导技能,以及使用21世纪工具(例如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技能。[6]


图1显示了21世纪学生所需知识与技能的构成要素。该框架表明,当今时代学生最需要掌握的学习成果包括:第一,核心课程(包括阅读、写作、语文、外语、美术、数学、经济、科学、社会学科、地理、历史、政府和公民);第二,学科主题(包括金融、健康和环境素养);第三,21世纪的关键技能和素养: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以及生活与职业技能。

围绕上述21世纪的关键技能,将核心学科学习和跨学科的21世纪主题技能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1. 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1)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即专家型思考能力;(2)交流与合作能力,即复杂交流能力;(3)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即想象和发明的能力。这些技能是使人在创造性学习和工作中终身受益的关键技能。

2. 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1)信息素养,即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以及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基本素养;(2)媒体素养,包括传送信息的介质(出版物、音频、视频、网站等)的技能,为某种特定信息介质精心设计的技能以及利用媒体信息影响受众的技能;(3)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侧重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技能。

3. 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1)灵活性和适应性,21世纪的公民,要能够适应来自不同渠道的压力,具备足够的心理韧性;(2)主动性和自我指导,学生应锻炼自我调适能力和主动精神,掌握自主学习的技能;(3)社交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和包容文化、社会、种族背景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有利于帮助未来公民提出更有创意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4)生产能力和绩效能力,包括制定并实现目标、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高效地利用时间等;(5)领导能力和责任感,广泛的领导力和责任感是日益需要的领导才能。

(二)NCREL21

NCREL21项目组邀请多位研究者,采用访谈、问卷、文献调研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历时两年,于2003年公布了《面向世纪学习者的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该报告指出,为了在21世纪得以生存,年轻一代需要有21世纪的素养,才能为迎接未来做好准备。通过探讨应对信息化、知识性、全球化社会面临的挑战,该报告为变革数字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符合21世纪时代要求的合格公民提供了蓝图。


如图2所示,NCREL21提出的21世纪能力框架包括四大类型:基本素养、创新思维、有效沟通和高效工作。NCREL21指出,21世纪能力是当今学习者必须掌握的。21世纪学校应依据这些能力维度,重新设计学习活动并结合学科情境落实21世纪能力。政策制定者也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核心素养对学校教育进行引领、支持和促进。

(三)研究者的讨论

大型组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框架进行了研发。而研究者的聚焦点在于对这些框架的对比分析、批判改进、实证研究等方面。例如,Wagner提出了学生应该具备的七项核心素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协作和领导力,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精神和创业精神,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际,获取和分析信息,以及好奇心和学习力。[9]教师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引领和帮助学生养成上述七项“生存技能”。Mishra和Kereluik总结了21世纪学习的三类知识:一是基础知识,包括核心内容知识、信息素养和跨学科知识;二是元知识,包括问题解决和批判思维、交流和协作、创新和变革;三是人文知识,包括工作和生活技能、文化能力、道德和情感意识。[10]Griffin等人试图对21世纪学习作出界定[11]:(1)思维方式(创新和变革,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2)工作方式(沟通,协作和团队工作);(3)工作工具(信息素养,信息通讯技术素养);(4)生活方式(作为地方和全球的公民)。基于前人的研究(尤其是Voogt和Roblin的综述)[12],关于21世纪学习的关注焦点在于:(1)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2)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3)自我指导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4)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5)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6)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meaningful use of ICT)。

尽管关于21世纪能力和学习的讨论框架在聚焦点上存在差异,“所有的框架一致同意在‘21世纪能力’范围内讨论不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13]。基于这一认识,Voogt和Roblin分析了不同框架关于21世纪能力讨论的共同之处:第一,所有框架都强调的能力:协作,交往,信息技术素养,社会/文化技能;第二,大多数框架强调的能力:创造力,批判思维,问题解决以及高产出(productivity)。[14]


四、建议与启示

“21世纪学习框架”以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讨论,能够为我国学校教育变革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具体而言,其落脚点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持续变革,以及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课程革新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一)
学业评价体系的变革

在21世纪学习框架中,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学生“学习力”的重中之重被学者提及。这些也是我国学生相对缺乏的思维和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功能,通过变革学业评价体系,将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作为学业评价中的重要内容,从而从根本上超越对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式学习和知识储存程度的测查。

(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21世纪伊始,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基于对于21世纪学习框架的讨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还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以及协作学习、自我指导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只有将诸如此类的技能融入日常教学中,才能使学生有效掌握上述技能。因此,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在有效整合信息通讯技术的基础上,持续深度变革教与学的方式。

(三)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变革

为了有效培养21世纪的技能,需要一些支持系统,例如,标准和评估、课程和教学、专业发展、学习环境等。其中,笔者认为,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是支撑21世纪技能培养的核心因素。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虽然有了较大变革,但仍然无法满足时代发展和学校教育整体变革的需求。因此,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使教师能够从理念、思维、行为和态度各方面发生转变,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


注释

[1] 姜宇,辛涛. 以核心素养模型推进课程全面深化改革[J]. 中国德育,2016,(1).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12][13][14]  Voogt,J. ,& Roblin,N. P.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frameworks for 21st century competences: implications for national curriculum policies[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2,44(3):299-321.

[4] Dede,C. Comparing frameworks for 21st century skills[G]//Bellanca,J.,& Brandt,R.(Eds.),21st Century Skills. Bloomington,IN:Solution Tree Press,2010:51-76.

[5][6]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EB/OL]. 2009,[2005-12-25].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http://www.p21.org/our-work/p21-framework.

[7] Anderson,J. ICT Transforming Education-A Regional Guide[M].Bangkok: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Bureau for Education,2010.

[8] Burkhardt,G.,& Monsour,M.,Valdez,G.,et al.,enGauge ® 21st Century Skills:Literacy in the Digital Age[M]. Peter Lang New York,2003.

[9] Wagner,T. Rigor redefined[J]. 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8,66(2):20-25.

[10] Mishra,P.,& Kereluik,K. What 21st Century Learning? A review and a synthesis[C].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1.

[11] Griffin,P.,Care,E.,& Mcgaw,B. The Changing Role of Education and Schools[M].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 Springer Netherlands,2012:1-15.


(责任编辑:李秀萍)


论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2016年第12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