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题成果公报 | 陈传峰:中小学课外学习的多元发展及其对策研究

2017-01-10 陈传峰 教育科学研究
编者按

“课题成果公报”专栏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教育科学研究》共同创办,主要介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专栏的开设旨在立足和服务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时反映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成果的最新进展,加强学界前沿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发展。




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也称为“第二课堂”。一般而言,课外学习活动与课内或校内学习是相对而言的,可指除校内或课内学习之外的所有学习活动,即在校外场所进行的课外活动以及在校内进行但在日常课程表以外的学习活动。本文基于课外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阐明了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华东、华北、华南和西部地区抽样调查60所中小学,共向15,550名中学生发放问卷,收回问卷15,084份,回收率为97.0%,其中有效问卷11,380份,有效率为75.4%,并结合在部分中小学校的蹲点观察和访谈结果,揭示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存在的诸如应试性突出、社会实践性不强、个性化被忽视和娱乐性显著等不良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课外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

1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

列昂捷夫(Alexei Nikolaevich Leontyev,1903—1979)首次将“活动”概念引入心理学,被公认为活动理论的缔造者。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系统地研究活动对个体心理过程和个性形成的影响。活动和意识的统一、主导活动观、内外活动观是其理论的核心部分。列昂捷夫认为,活动和意识之间是统一的,人的心智是在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活动实践塑造个体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活动本身也受个体内在心理过程的调节。

2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认为,儿童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要开展有利于儿童生活的各种类型的活动,使儿童接触社会现实。他提出“儿童中心说”“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观点,要求学生“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主张在生活中、在活动中发展儿童的潜能和创造性。杜威认为,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杜威提出的理念促进了学校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使得教育者重视课外学习活动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

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并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他继承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强调行动的作用,强调学生要自己动手做事情,从做中学,认为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陶行知的教学改革思想强调尊重儿童自由活动的本能和兴趣,由以往教师主导的教学转向以儿童自动、自学为主的教学,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二、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各类课外学习活动中,可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合作,提高自身抗挫折的能力,最终达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即德、智、体、美、心理等各方面以及身心各项机能获得全面、协调、充分和自由的发展。

不同的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社会性学习活动可促进学生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的社会化;科技性学习活动可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社团活动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家务劳动则可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家庭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等等。因此,学校需要引导并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


三、课外学习活动的主要问题

1课外学习活动“应试化”倾向明显

“继续做作业和完成学习任务”(占33.5%)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流,且用时最长,三分之一的学生每天长达3小时以上;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经常参加(少部分学生几乎每天参加)特长培训,其中,绝大多数学生(88.6%)参加特长培训只是为了“加分”;放假甚至比平时学习还要忙。课外学习活动表现出这种明显的应试化倾向,其原因是复杂的,既与当前的升学导向及教育功利化密切相关,也与家长盲目信赖补习效果有关,还与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谋求“灰色收入”有关。利益驱动是学校教师和校外机构诱导学生参与课外应试性学习的重要原因。

2课外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性不强

学生课外较少参加社会活动。49.3%的学生从未参加过社团活动,39.5%的学生只是偶尔参加。51.3%的学生从未参加过课外社会实践,62.3%的学生从未参加过课外公益性活动。学校在假期虽然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类作业,但大都流于形式。

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利用率低,针对学生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数量少、内容贫乏、形式单一。许多地区的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数量有限,且主要位于离市区较偏远位置,辐射人群范围小。科技馆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课外生活,博物馆的展品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图书馆的空余设备通过场地外借谋利益,电子阅览室成另类“游戏厅”,青少年宫成了为学生进行补习的另类培训场所,没有发挥应有的校外教育和文化服务功能。

课外学习活动忽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其原因同样是复杂的,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和学校对学生发展的“成绩导向”,以牺牲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代价而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也与社区活动条件缺乏、校外活动场馆工作失责和缺乏相应的校外活动辅导教师有关。

3学生参与的课外学习活动与自己的兴趣相悖

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与实际参与最多的课外活动并不相符。一方面,学生实际参与最多的课外活动是“做作业和完成学习任务”,这恰恰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这表明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未能体现其兴趣爱好,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是“休闲娱乐”,又迷恋网络游戏,他们的课外兴趣需要正确引导。中小学生之所以出现这种活动与兴趣相悖的现象,与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服务缺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关;当然,也与学生自身对课外活动缺乏主动性有关。

4课外活动“娱乐化”趋势显著

学生痴迷上网、玩电子游戏和看小说、漫画的情况不容忽视。上网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82.1%,其中37.75%的学生经常上网,且大多数学生上网是为了玩电子游戏。学生看小说、漫画的频率也很高,占73.3%。部分学生花在上网、玩电子游戏和看小说、漫画上的时间过长,个别学生为了上网甚至逃课,影响了学业和身心健康。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与网络诱惑和学生猎奇心理有关,也与当前学生学业压力和负担过重导致学生过度发泄有关,还与当前学生课外活动条件有限和活动场所缺乏有关。


四、改进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对策建议

1
从严监管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对学生的有偿补习,切实扭转学生课外应试学习倾向

调查发现,学生课外参与的补习,大多是教师的有偿辅导或与教师有某种关联性的补习机构的有偿补习。虽然其他因素也会促使学生课外继续参加应试性补习,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和诱导最为关键。因此,除了部分“补差增优型”课外补习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学校及教师的监管力度,同时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把“严禁教师直接或间接参与有偿辅导学生”作为考核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硬性指标。

2正确引导家长认清课外应试性补习效果,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学习负担

调查发现,学生参与课外应试性补习,大多是被家长要求甚至逼迫的。因此,学校应开展对家长的宣传、引导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使家长能正确认识学生参与课外补习作用的有限性,从而避免违背孩子意愿而强制孩子参与各类课外补习,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学习负担。

3鼓励和督促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和活动场馆为学生参与健康有益的课外学习活动提供便利

政府既要加大资金投入,兴建一些健康有益的学生课外活动场馆;同时更要为社会上现有的校外教育基地和活动场馆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其采取多样化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参观学习的时间、机会和内容。既要防止已挂牌的校外活动基地流于形式,又要防止活动场馆被挤占和租用等现象发生。此外,政府要鼓励有条件的工矿、企业、高校实验室和科研机构等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少工委或关工委、科协、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鼓励和督促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和活动场馆为学生参与健康有益的课外学习活动提供便利。

4成立社区学习中心,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化学习活动

社区要为中小学生提供活动平台,设立劳动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服务学习基地等,条件成熟的地区要成立“社区学习中心”,以便更好地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些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社会调查、安保协勤和才艺技能大赛等;或设立社区图书馆、艺术教室、运动小场馆和小科技教室等,为学生下午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的时间提供活动场所,同时解决家长的实际困难。

5建立安全分担制度,明确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意外风险责任

安全问题是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最令人担忧的问题,也是课外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阻碍因素之一。对于中小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政府、学校和家庭所承担的责任不均衡。长期以来,政府和家庭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而学校则承担了本不该承担以及无法承担的责任。这就需要建立政府、学校和家庭相应的责任分担机制,明晰参与主体之间的各自责任。学校、家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导他们防范意外的应对策略。教育行政部门则要协调校外活动基地和有关社会部门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必要的安全保护人员,向学生讲清与课外学习活动内容相关的安全制度和操作程序,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同时,学校要建立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意外伤害事件的保险机制。

6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社会化和创新能力等多元化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导向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提高对学生从事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力和成果方面的考核,将学生的个性品质、创新品质和社会化发展纳入高中和大学的综合评定指标。同时,要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自身特长参加课外学习活动,努力形成个性化教育特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科技馆的教育作用,通过科技馆课程、学生专区、馆校合作等方式增强其校外教育功能;政府对科技馆设立学生校外科技活动基地、组织开展学生科技夏令营、开设学生科技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实验等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责任编辑:张蕾)


论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