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精确快速地找到策展资料?

策展人叶秋 策斩 2023-10-07


查资料,有两个基本要素,精确和快速,精确,保证你查到的资料是对的,快速,保证你的工作是高效的,不至于浪费大量时间。

我们先简单说说精确的问题。

做展馆一般会遇到以下几类资料的获取问题:


政府类资料的来源


政府类资料最权威的肯定是来源于官网,政策性、规划性的资料我们都可以从官网获取,越公开的文件我们是越容易获取的,一般我们只需要登录相关部门的网站就能获取,比如某某市人民政府网、某某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某某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等,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项目所在地对应的区县、市、省级城市或部门官网,用关键词逐一搜索,有点耐心基本就能找到。


企业类资料的来源


一般情况下,企业官网是了解企业常规信息最直接的途径,但企业官网的时效性往往是比较差的,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直接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访谈是最佳的手段,但如果这条路走不通,你可以通过企业的新闻、企业领导的人讲话、企业的展会信息、宣传手册、宣传视频等媒介进行间接的了解。

有可能的话,还可以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企业的各项信息进行查询,可能会有惊喜。


文化类资料的来源


文化类的资料大多是查询有关城市历史、专题文化方面相关的资料。通过搜索引擎所获取的资料往往是非常浅显和杂乱的,所以城市文史资料方面一般我会建议你阅读市志、县志或专门志书来系统性地了解,也可以通过对应专著来获取信息,更可以通过论文进行专项内容点的信息补充获取。

专题的文化资料,比如福文化、陶瓷文化、水文化之类,一般通过专著和论文来进行知识获取,利用对应的关键词找到知名专家的著作,并以这些著作为主干,利用其他著作或论文展开枝干和树叶,并形成自己的认知树,问题是能够解决的。

这个过程的快慢在你的努力恒定的情况下,与项目所在城市或专项文化发达程度有直接关联,但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多花些时间,多找些渠道,总还是能找到的。


科技类资料的来源


科技类的文章一般通过专门学科的教材、专著、论文、纪录片等方式获取,比如湿地博物馆,你就得通读《湿地生态学》、《湿地学》、《某地湿地生态学》之类的专著,然后根据所获取的知识点进行定向的内容扩展阅读,基本方法与文化类也差不多。

 

大体上,我们获取各色资料的途径就是这些:书籍、专著、论文、网站、纪录片等等,把住这个方向,愿意多花些时间,基本上都能找到。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快速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才是困扰绝大多数人的问题。

 为什么你可以几分钟就找到想要的东西而我就得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甚至找不到,即使找到了,资料的质量还不如你?


     根本原因出在你们的知识储备和结构上


绝大多数人找不到资料是因为你甚至不知道如何准确地描述你想要的东西,你甚至无法准确地提炼关键词。

比如你要做一个“数字海洋体验馆”,结果你把它理解成了数字-海洋体验馆,而不是数字海洋-体验馆,你的脑海里肯定是海底自然世界,然后往自然科学的领域去查询,然后发现怎么都找不到后,才发现原来主要内容是在信息科学领域,这一来一回,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同样的情况会在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不断发生,知识储备量大的人在信息检索方面的优势的确是巨大的。

知识储备和结构的问题基本无解,懂得太少,知识太匮乏没有捷径可以解决,只能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急不来,也没用。


     其次的原因出在你们的工作习惯上


比如作为展览展示从业者,你是否对行业资料进行了长期的、系统性的积累和梳理?


比如分类的习惯



系统地按照分类法进行搜集和分类,比如:

案例库、素材库、软件库、项目库……

案例库又分为展馆案例、影像案例、图像案例、汇报案例……

展馆案例又可以根据地区或时间分为:北京、上海、江苏……

资料库分类的意义当然不是为了显得自己很专业,而且是可以在分类的过程中对所有的素材进行一次阅读,在脑海里留下印象,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分类路径快速地找到你的资料。


比如更新的习惯



有些人会习惯性地定期更新自己的资料库,有可能是一段技术视频,有可能是一篇政策文章,也有可能是一个突发奇想的思路……

这些内容在当下可能会直接有用,但当你需要时,它会自动跳出来,跑到你的脑海里。


还有比如分析的习惯



大的分析如不断地复盘上一个方案的得失,哪里可以保持,哪里做得不够好,哪里能力不足需要加强,小的分析比如快捷键的使用、提案语气的变化、文字描述的优化等等。通过分析与改进,你会一次比一次强大。

保持这些习惯,你的效率会大大地提高。


     再次的原因才是你们所用的工具和渠道上


这里分享“所谓”的捷径。

也是大多数人心里想的:只要怎样怎样,我就能像某某一样了。

比如一些网址,比如一些搜索引擎,比如一些好用的软件。

在文章的最后我会附上我常用的一些资料网址,但我更想问大家的是:为什么我会有这些?为什么你找不到这些入口和工具?

这些“鱼”是怎么来的呢?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思路——解决问题——优化方法——不断试错——更好地解决问题……

它的本质是什么?答案其实就在前面:知识储备和工作习惯。

以渔得鱼。


附录:部分展览展示网址与资料搜集渠道

https://pan.baidu.com/s/1_BdeY4Fx7EFdOL6cWpV49A提取码:0gd3


策展人:叶秋

微信号:yeqiu4766314


练习,练习,一切便随之而来


策斩学术公众号



策斩企业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