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棵树】9月总结以及樟叶上发现瓢虫蛹(15)
9月观察一棵树总结:9月是开学季,每一天都好忙碌,我也没有努力做到每一天都花点时间观察香樟树。我是从6月中旬开始观察一棵树的,到今天已经100多天了。对我来说,这100天一个很大的改变是开始学着用文字记录我的观察。说实话,写文章是我的薄弱项目,挤牙膏式的写作也时常让我痛苦不堪,以至于不到最后一刻都无法上交作业。但现在我回过头看看自己写的一篇篇日志,内心还是无比愉悦的。下一个100天加油吧。10月我的目标是每天都去看看香樟树,哪怕只有饭后的5分钟。
上周我在学校的香樟树上发现了瓢虫蛹(其实应该是预蛹阶段的末龄幼虫,已经一动不动了),于是我带回办公室观察。
先介绍一下我们熟悉的瓢虫,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昆虫的统称,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它们的一生需要经历4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几年前我一个人爬山时在野蔷薇的叶子上第一次注意到了这种蠕虫状的小虫子,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这居然就是瓢虫的幼虫。
(图片来自网络,瓢虫的生活史)
这小虫子会经历一次次蜕皮成长,当4龄幼虫发育成熟后,它们就会停止进食,一动不动,用腹部末端的结构把自己固定住并蜕皮化蛹。大概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瓢虫便会迎来羽化成虫的大日子。成虫破蛹而出,依靠体液将翅膀撑开,变成我们熟悉的半球形的样貌。此时它们还需要一小段时间才能让身体结构变得坚硬,最终获得飞行能力的成虫便到更远的地方寻找食物和配偶,开启新的一个轮回。
(第二天就化蛹了)
(第三天,蛹的颜色加深了一点)
上面这个视频里的是刚羽化不久的成虫,一早上班发现的,但是等我忙完上课发现已经不告而别了,呜呜呜。
一抓到瓢虫,人们常常会数一数鞘翅上的斑点数,然后说出这是几星瓢虫,这种方法其实不太好用,因为我国有600多种瓢虫,而有的瓢虫鞘翅上的斑纹变化非常多,比如异色瓢虫的鞘翅斑纹就有200多种变化。虽然七星瓢虫最为大家熟悉,但其实平时我们见到异色瓢虫的概率要比见到七星瓢虫的大很多。不过反过来,瓢虫的斑点数目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所以有一些种类的瓢虫中文名就很直白地叫某某星瓢虫,比如下面这个二十八星瓢虫。
(这些都是异色瓢虫啊啊啊啊啊,该图来自网络)
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是捕食性瓢虫(占绝大多数),能够捕食蚜虫、介壳虫和叶螨等,而二十八星瓢虫是植食性瓢虫,通俗地讲就是吃菜叶的。前者我们叫“益虫”,后者则称“害虫”。那么是不是“星星”多的瓢虫都是害虫呢?实际上,星星的数目与瓢虫的食性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比较靠谱的区分方法还是看体型,这里有一个比较简单的辨别方法,捕食性瓢虫大都有着光滑的鞘翅,而植食性瓢虫大都长着细密的绒毛!你们看二十八星外表就是毛绒绒的。
瓢虫还有有趣的行为,比如受威胁的瓢虫会反射性出血(血淋巴)来保护自己,它从足的节间或者腹部末端分泌出难闻的黄色体液,这些体液中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有驱敌避害的作用。我有过一次亲身体验,不过主角不是瓢虫,而是鞘翅目叶甲科的十星瓢萤叶甲,样貌与瓢虫非常相近,一开始我也误认为是某种瓢虫了。十星瓢萤叶甲的寄主主要是葡萄科的植物,幼虫和成虫以植物的叶和芽为食,对植物有一定的危害。我将它放在手中观察,不一会儿功夫我的手上出现一滩黄色液体,胆小怕死的我立马将虫子远远地甩了出去。。。
(这也是校园里发现的,是我见过的最迷你的瓢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