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教授变身代理楼组长,管好楼组小网格丨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的刘悦来副教授,可能没有想到,有一天他规划的对象,从城市景观,变成了小区里的核酸检测、抗原发放、楼栋送菜……但作为一名老党员,在小区开始封控的第一时间,他便向社区报道,成为一名防疫志愿者,还自告奋勇当上了代理楼组长。于是,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高效的手段,从治学沿袭到了楼组自治上,照样闪着光。谁说大学就是象牙塔?将岗位上的治学态度和管理方法用在社区里,楼栋里的琐事,一样变得井井有条,高效运转。4月6日,在完成了又一次抗原检测后,刘悦来接受了晨报记者的采访,在讲述楼组长心得的同时,也传授了楼组总结的经验,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
①代理楼组长:要做楼组防疫的核心
我当代理楼组长,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原来的楼组长是我太太。今年二月底,她回老家去探望父母,没想到上海发生了疫情,她回不来了。
现在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每个楼必须要有一个楼组长,那就我来吧。我觉得自己合适。首先,我是党员。再者,我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太太也暂时留在外地了,家里就我一个人,没有其他牵挂。虽然现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很忙,还有社会组织的一系列事情要处理,但楼组防疫工作总要做的。
■抗原检测材料
过去,我认为,楼组长做的是一些很平常的工作,比如上门慰问老人、收取捐款、在楼栋门口张贴通知,等等。经历了这次疫情,我才感受到,关键时刻,楼组长就是楼组的核心,需要调动公众力量,共同应对公共事件,共建责任感。
我们楼里有一个微信群,是之前处置一户人家漏水时建的,正好用来发布防疫通知。网上联系的好处是,真正做到了无接触交流,有什么信息都能及时沟通。
我的专业是空间设计,研究人在空间里如何接触。防疫的关键,就是要避免大家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上出现。楼组工作中,送菜发菜、抗原检测材料的发放、安排居民做核酸都是必不可少的。那我就要研究居民的空间触点问题,对每个任务的流程进行设定、测算,和楼里其他志愿者一起讨论、优化。
②抗原检测:用共享文档征集无接触方案
今天(4月6日),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又开展了一次核酸或抗原检测。我们楼做的是抗原检测,之前也做过两次。
怎样在无接触的情况下统计出每户到底有多少人?怎样进行无接触的物料发放和回收?先前,我在微信、微博上提出过这个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又用共享文档向楼组居民征集建议,大家把各自的想法一条一条往上写。
■共享文档里的讨论和总结
浦西封控前,我们已经采用电子表格,登记过每家有几个人。为了再次核对人数,我又在微信群里通知居民,把每户的人数写在了门口。
物料发放是根据最终敲定的方案执行的。我是楼组长和志愿者,也是第一个领到抗原材料的人。我先做了抗原检测,结果为阴性,把“一条杠”的图片晒在群里,让大家知道我没事。
然后,我做好消毒工作,按照登记的人数,到各家门口发放抗原材料。在我上门前,居民们已经按照群里的通知,在门口放了袋子或器皿,用于接收材料。
■居民反馈人数,放了袋子或盒子
每户居民做完检测后,派一位家庭代表把全家的测试结果拍在一张照片上,在规定的回收时间内发到楼组群,不能有涂改。我会核对检测总人数,以防有人漏做。
同时,我也告诉居民,所有废弃物放在回收袋里密封好。如果全家都是一条杠,就把回收袋放在楼长指定的垃圾袋里。如果有谁是两条杠,立刻打电话给居委,千万不能出门。
发放抗原材料时,我也再一次核对了居民反馈在门口的人数,做到动态掌握居民数据(比如有没有新增的租户、和之前相比有没有人员流动),并将最新数据反馈给了居委。
■微信群里的反馈
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我把“无接触抗原检测攻略”发到我们小区业主群的时候,迅速收到了好多赞,30分钟不到,已经有好多巧手居民晒出了自己的“作品”,真是让人很感动!晚上我接到我一个高中老同学从浦东打来电话,说那份什么什么攻略是不是你弄的?哈哈,真是没想到已经被这么多人转发了。
③送菜:楼组自己定制度,居民缺菜可调剂
除了抗原检测,需要楼组长和志愿者挨家挨户服务的还有送菜。
小区里送菜的志愿者问,要不要帮我们送到各家门口?我说不用。这位志愿者是在整个小区活动的,而我们楼里的居民都没有出过门,每次检测也是全阴。为了减少交叉,我请他把菜放在我们楼栋门口,由我和楼内另一个志愿者上门送菜。
出门送菜前,我照例给自己消了毒。把菜放在每户人家门口20分钟以后,我用微信群通知他们开门拿。我一直觉得,楼道自治不光要自我管理,还要做到自制,也就是自我约束,给自己建立制度。按照我们楼的制度,封控期间,每个人接触过谁都是可溯源的,有什么问题便于查询。
■刘悦来(左)
和考研调剂一样,居民之间的菜有时也需要调剂。我楼里有户人家,家里四个成年人,菜吃得快,但没抢到新的菜。他们在群里求助,希望邻居能接济一下。我想我家里还有一些菜,是之前我太太团购来的,我一个人住,吃不了多少。我就做好消毒,拿了菜,挂在那户人家门口。还有一户邻居委托我,把他挂在门口的菜也带给那家人。
放完菜之后,我回到家,用微信通知那位邻居自取。群里还有人愿意让出自己的菜,我让大家先囤着吧。
④核酸检测:设计单向路线,画成图给居民
每次核酸检测,对于楼组来说都是大事。
4月4日早晨核酸,居委通知我们是第一个楼,6点整要开始做,我就在微信群里通知大家,5:55要在楼下集合。第二天早上五点多,大家都早早起来了,但是来检测的人员路上有点耽误,要推迟半小时到,我就在群里叫大家晚点下楼。这比挨家挨户敲门好,不会打扰人。
下楼以后,居民在楼门口排好队。我们是6层楼,居民不多,不过有个电梯。我就关照大家,电梯每次尽量只搭载一户人家。
我们小区的检测是20人一组。但我们楼一共是26个人。我就让前面20个人先走,后面6人和隔壁那幢楼的邻居合成一组。这样一来,彼此接触的人都确定了,方便溯源。
■刘悦来朋友圈里的核酸检测现场
我们小区比较大,核酸点位有时设在居民不太熟悉的某个楼前,从我们楼过去要拐几个弯,而且容易认错。
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提前画好路线图,设计好不交叉的往返最短路线,再把几个重要的转弯点突出标记,把路线图发到微信群里。居民们照着图走,就能减少与小区其他人群的交叉。
这件事的后续是,我们团队小伙伴们正在进行紧张的研发,希望可以尽快出一份与抗疫有关的空间管理实用攻略图。
⑤遵循网格化:管好楼组、家庭的小网格
我们楼里的居民虽然不多,但平时也不太熟悉。这次疫情期间的交流,加深了大家的情感链接,也提振了大家的精神。
作为杨浦的首批社区规划师,我一直在探索社区营造的方法和意义。我发现,疫情期间,解决“最后一公里”是不够的,一定要细致到解决“最后一米”的问题,比如送菜、发放抗原材料、应急垃圾管理、老人药品发放等,疫情的社区传播中很大的问题就是楼栋邻里这最后的一米……
这两天,我一边复盘之前的楼组工作,一边在小区群里和大家讨论下一步的买菜、供菜问题,同时还在自己带的毕业设计课程中与同学们一起商量策划,如何在居家管理中健康自主的进行邻里和社区的“隔空”互动。
■整理居民信息
我发现,疫情管控中,“网格化”真是一个好词。在网格化的概念里,楼里的每一户家庭就是最小的网格,楼组是稍大一点的网格,小区是更大的网格。
居民通过自治,先把最小的网格管好;我作为楼组长,再把楼组这个网格管好,其实真正的管好,肯定不是靠楼组长,而要靠每一位居民每一个家庭。当小区里的每一个家庭网格、楼组网格都自觉做好了,我们这个小区就会安全有序。整个街道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大网络,才会是健康的安全的韧性的。
这两天我实在太忙了,楼组的工作还好,我们的社区花园和社区规划实验正在面临疫情的重大考验,我们实验团队在联合诸多社区推出一系列的无接触参与社区互助计划SEEDING2.0,已经有很多市民积极响应了,这也是把我们自己身体力行的防疫经验普及升级的实验。等我稍微有空了,我想把这次代理楼组长的感想写一写,把经验总结一下,看看如何能够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