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兴与终局(8500字):四大名臣与晚清50年

齐树峰 齐说经史集
2024-09-06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民间传统的角度,说一个人的高能力,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晚清四大“中兴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是达到了这种传统标准的人。

 

从“中兴”一个王朝的角度讲,这四人的功业,自秦以后2000年来,不逊于、甚至超越陈平、周勃、邓禹马援、诸葛亮、李光弼郭子仪、范仲淹、王阳明等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们。

 

曾国藩更是达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高境界。

 

他们功业的最直接结果是:

 

为清朝延长了50年寿命,当然他们也左右了晚清政局50年。

 

他们间既有至诚合作,也有竞争、周旋、博弈。

 

 

一、曾与胡、左、李的关系走向

 

要说这四人间的关系,有个基本点:四人中,曾国藩是核心,是精神领袖。

 

因为这四人真正功业的起点,都在于湘军的功业。而曾国藩是:

 

湘军的创始人,举旗者。

 

 

曾、胡的关系发展史——至诚友谊的诞生

 

在四大中兴名臣中排第二的胡林翼,去世得早,没等到攻下南京,没能像曾、左、李三人那样在以后建立更大的功业,因此在后人的记述中淡化了。

 

可他与曾国藩的至诚合作,在关键时期发挥的关键作用,至少曾国藩是感佩和记得的。

 

话说,曾国藩和胡林翼是湖南老乡,都是翰林出身,并曾一起在京为官。可年轻时的他俩互相瞧不上,互相不尿,关系极为疏远,基本没有交集。

 

直到四十六七岁,两人重逢,才精诚合作,联手干出大事,建立了至诚的友谊。

 

说说曾、胡的关系发展史,是件挺有意思的事。

 

年轻时的曾、胡,为何互相瞧不上,尿不到一壶里呢?

 

首先是出身差距太大。

 

胡林翼老爸是高官。据说,皇帝倚重的名臣陶澍到他家拜访时,胡林翼只有八岁。可陶澍一见到他,便认定他是未来之大才,哭着喊着要把闺女嫁给他。后来,胡林翼便成了两江总督陶澍的女婿。

 

在岳父的有意栽培下,胡林翼年少时就住在两江总督府里,见识多,交游广。他曾在一封信里写道:“林翼幼年即见外省督抚……”。啥意思?我幼年的时候就开始见外省的那些总督、省长们……

 

这真不是吹牛。比如众所周知的名臣林则徐,就是胡林翼推荐给陶澍,然后得到重用的。

 

那时的曾国藩在干啥?估计正因考秀才落榜,郁闷哀伤呢。

 

后来,比胡林翼大一岁的曾国藩,比胡林翼晚两年考中进士,成了翰林院的同事。

 

见面估计肯定是常见的,但两人的工作和生活轨迹完全搭不上。

 

估计也互相不想搭。

 

曾国藩立志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大概会觉得胡林翼也就是个靠老爸和老丈人的照顾,才混上来的官宦子弟,根本瞧不上他,不想去沾他。

 

胡林翼当然更没必要去搭理你什么曾国藩,不就是个靠死读书混个官做的土老冒吗?

 

    第二点,就是两人性格差异太大。

 

胡林翼出身高官之家,又是大官的女婿,少年得志,前呼后拥,不知有多少人想巴结他,在南京时是秦淮河上花船里的常客。

 

有个著名的段子,说两江总督陶澍胸怀大,对女婿胡林翼的放浪行为不但不制止,还挺纵容,说:“我这女婿将来是要为国操劳,为国分忧的,现在不趁年轻时玩一玩,将来想玩也没时间了。”

 

胡林翼进了北京翰林院后,他的业余生活场景,就由秦淮河畔变成了八大胡同。

 

而曾国藩呢,一生谨慎朴素。他在京当官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穷,更重要的可能是因为性格,他最多也就是跟考进京的老乡、或谈得来的同学,搞AA制下个馆子吃个饭。无他。

 

那时的曾国藩和胡林翼,性格也生活轨迹完全不在一条道上。

 

人生,总是难以预测。

 

胡林翼的父亲去世后,他回湖南老家守父丧三年。

 

其后,他的岳父、两江总督陶澍也去世。

 

人生的两大靠山,一下子全没了。

 

守父丧满三年后,胡林翼又受到一桩考场案的牵连,竟不被启用。

 

搞笑的是,当年堂堂的胡大公子、胡大女婿,后来竟不得捐出了一大笔钱,在贵州弄了个知府做,去了贵州。

 

而这时的曾国藩正官场得意,所谓“十年九升”,十年里提拔了九次,官至侍郎,就是副部级喽。

 

事实上,自胡林翼回湖南老家守父丧出京后,两人在近20年里就再也没有见过面。这时的两人依然也互不搭杆儿,互不关心,估计连对方的消息也懒得打听。

 

年少不曾是同道,相知已是中年人。

 

1858年,二人在武汉重逢。

 

这时的胡林翼46岁,已是完全不同的胡林翼。

 

这时的曾国藩47岁,已是完全不同的曾国藩。

 

话说,胡林翼在失去两大靠山,感到人生多艰,不得不拿出一大笔钱到贵州当知府后,才开始了真正自己的人生,开始了人生的历练。

 

如果说,此前的胡林翼靠得是祖荫,此后的胡林翼靠的基本就是自己的努力和才干了。

 

再见曾国藩时,46岁的胡林翼,是湖北巡抚,完全不是以前的胡大公子。

 

再见胡林翼时,47岁的曾国藩,是湘军创始人,也已完全不是以前那个安稳的京官。

 

如果说,以前的曾国藩是做官,这时的他是在做事。

 

在某种情况下,这完全是两码事儿。

 

做官的时候,曾国藩靠的是谨慎和圆滑,或者叫一点小智慧吧。可这个时候,情况完全不同了。

 

相比于以后那个牛得没边的曾国藩,这时的他,就如他的祖师爷孔夫子一样,几成丧家之犬。

 

什么情况呢?本公号前面的文章里说过,跟八旗和绿营不同,湘军约等于体制外的,没钱没粮啊。为了筹到钱粮,曾国藩不得不说狠话,办狠事儿,不断弹劾同僚。

 

那时的他,已基本把湖南、江西、湖北的同僚都得罪光了,到处被排挤,到处被人挖坑儿。

 

他自己又不是地方官,没自己的地盘,在率领湘军屡败屡战的同时,却连个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在别人的地盘上讨饭吃。

 

这不就是丧家之犬嘛。

 

1858年夏,犹如丧家之犬的曾国藩在路过武昌时,再见胡林翼,在胡林翼的巡抚署中住了8天,彻夜长谈。

 

在见证了沧海桑田,历经了20年磨砺后,原本完全不搭的两个人,终于走在了同一个频道上。

 

1858年在武汉再次见到胡林翼,是曾国藩的重大转折;也是胡林翼由一个普通大吏,成为中兴名臣的根本原因。

 

从小就荣华富贵,见过大风大浪的胡林翼,自此认定了曾国藩。

 

除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全力帮助曾国藩外,从小就被人巴结的胡林翼,这时放下身段,以湖北巡抚的身份,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为曾国藩在更大范围内争取支持。

 

胡林翼去世后,曾国藩悲恸欲绝,写道:“天下宁复有斯人者哉?”

 

天下还会有这样的好兄弟吗?

 

 


曾国藩与左宗棠:相爱相恨,相期无负平生

 

年轻时的左宗棠身上有三个标签:

 

有志向。“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从左宗棠这幅最有名的对联里,能看出丘壑。

 

不谦虚。他自比“今亮”,把自己比作当世的诸葛亮。

 

特自大。所谓“目无余子”,眼睛里除了自己,根本就没别人。

 

这样的左宗棠,与谦虚节制的曾国藩大不同。

 

于是这并世双杰,就上演了相爱相恨的一幕。

 

以左宗棠的自大和孤傲,可以想象,他在年轻时郁郁不得志是肯定的。

 

但他确实具备超越群伦的才能。

 

出于对左宗棠的极度欣赏,湖北巡抚胡林翼利用自己的身份和人脉,不断地向不同的人推荐左宗棠,终于使左宗棠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

 

    左宗棠终于有机会因才能而名满天下,却始终没得到一个正式的官职。

 

那时曾国藩率湘军撑起东南半壁江山,朝廷倚重,话语权相当大。有说法:

 

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

 

    天下的提督、将军们,都是从曾国藩曾大帅这里出去的。

 

    为了让左宗棠有更好的前途,胡林翼便把左宗棠推荐给了曾国藩。

 

曾国藩以爱才著称,也极为欣赏左宗棠的才能,便准备保举左宗棠做个知府(相当于市长)。

 

对于从没当过正式官员的左宗棠来说,能一下子当个市长,算是非常破格了。

 

可左宗棠认为:

 

(像我这样当世的诸葛亮),拿一个蓝顶子就想糊弄我,我还不如就此披发入山隐居,再也不出来混了!

(若真以蓝顶加于纶巾之上者,吾当披发入山,誓不复出矣)。

 

曾国藩便把左宗棠招入到自己的幕府(相当于秘书处)中效力,并为左宗棠申请了个四品卿衔。这是左宗棠的第一个正式官衔。

 

不论是从左宗棠第一次入仕当官,还是到他后来位极人臣,他都是应该感谢曾国藩的。

 

可左宗棠身上的一个标签就是“目无余子”。当他还在曾国藩手下,有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的情况下,他就对人讲:老曾人还算正直,可格局和能力上就欠了点。

 

本来吧,“曾国藩在并世诸杰中,称愚钝”。曾国藩自己就认为,与当时那些豪杰想比,自己是最愚,最迟钝的。

 

可曾国藩自己这样认为行啊,那叫谦虚。同样的话,由直接部下左宗棠口里说出来,到处跟人讲,再传回曾国藩的耳朵里,老曾会怎么想?

 

如果曾国藩小心眼一点,强把左宗棠摁在自己的幕府里,不重用,不提拔,不保举,恐怕任左宗棠再有能力,也很难飞起来吧?

 

但曾国藩之所以成为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代表人物,成为帝制时代最后的精神领袖,那也不是吹出来的。

 

他感到左宗棠确实是独当一面的帅才,不能久居人下,便在打浙江时,把部分湘军划归左宗棠全权指挥。后又向朝廷举荐,让左宗棠担任了浙江巡抚(省长)。

 

左宗棠由此步入了“封疆大吏”的行列,他是不是应该特别感谢曾国藩?

 

不是。左宗棠从自领一军开始,便自立门户,逐渐疏远曾氏体系,并不断制造小摩擦。

 

朝廷出于对湘军坐大的忌惮,利用了曾、左间的矛盾,火速提拔左宗棠。左宗棠很快成为闽浙总督,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差不多平起平坐了。

 

有一种观点,说曾、左二人正是为了消除朝廷对湘军的忌惮,故意搞矛盾,唱双簧,演戏给朝廷看。

 

感觉这种观点应该是站不住脚的。

 

话说,曾国荃攻克天京后,曾国藩听信众将所言,认定洪秀全之子、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已死于乱军之中,据此上报。

 

不曾想,左宗棠却密上一折,说根据得到的信息,洪天贵福没死,已逃出金陵并开始召集太平军余众……由此,左宗棠弹劾曾氏兄弟是“欺君罔上”,“谎报军情”,“邀贪天之功”。

 

这种指控,对曾氏兄弟来说,可不是搞小摩擦的事情,那是要命的事情。

 

当时把曾国藩急得,接连上折子为自己辩解,与左宗棠大打口水战。

 

这时朝廷反而显得大度了,双方各打五十大板,把事情压了下去。

 

但曾、左二人的关系到此彻底破裂,此后基本不再见面。

 

闹出这样天大的矛盾,是无法用唱双簧、演戏给朝廷看来解释的。

 

但正如前面所写,曾国藩之所以成为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代表人物,成为帝制时代最后的精神领袖,是有道理的。左宗棠经略大西北时,曾国藩在听了关于左宗棠在大西北的作为后,对汇报的人评价说:“你说他是朝端无两,我认为他是天下第一!”

 

曾国藩虽不与左宗棠说话,却给了他不遗余力的支持。

 

后来左宗棠以垂老之年,平定陕甘;后抬棺西征,收复新疆,立下盖世功勋,在功业上似已超越曾国藩。

 

但朝廷这时又说话了,大意如下:

 

左宗棠在陕、甘、新疆建功立业,靠得终究是湘军。其手下最得力的将领刘松山,也是由曾国藩一手培养。因此左宗棠在地位上不能超过曾国藩。

 

不甘居于人下的左宗棠,终生在地位上没能超越曾国藩。

 

因此据说左宗棠在晚年,逢人便骂曾国藩。

 

曾国藩去世后,由于以前的过节,曾家人最担心的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

 

左宗棠送来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此联堪称千古名联。

 

上联中,左宗棠承认在“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方面,“自愧不如”曾国藩,算是给曾家人一个交待。

 

下联中,左宗棠保持了自己的孤傲,说“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自己跟老曾是平等的。

 

 


曾国藩与李鸿章,师生二人互相成全

 

在本公号前面的文章《高人之交:曾国藩、李鸿章师生二人互相成全》里,详细说明了曾、李二人的渊源与关系。这里简述一下:

 

与左宗棠不同,李鸿章是曾国藩的正牌弟子,李曾二人在多年前就有很深的交集。

 

太平天国起,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成湘军。

 

李鸿章也回到安徽老家办团练,但引得谤言四起,得到了“专以浪战为能”,“翰林变作绿林”的评价……才高气盛的李鸿章竟然在混不下去了,在走投无路之际投奔老师,入曾国藩幕府,担任秘书工作。

 

李鸿章先以杰出的文案能力,在曾国藩幕府立住了足。

 

后在曾国藩苦心孤诣地栽培下,李鸿章在几年时间里,思想、性格、习惯都有了巨大改变,进步神速,成为了全能人才。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上海已成孤岛,上海的士绅们泣涕哀求曾国藩派兵保护上海。

 

曾国藩诚心要把这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交给李鸿章,派他回安徽招募组建淮军,并把湘军的“春”字营、“济”字营、“开”字营、“林”字营、“熊”字营等10个营,作为“赠嫁之资”,整建制的调拨给了李鸿章。

 

由此发展起来的淮军集团,是李鸿章发迹的资本,他由此一飞冲天。

 

李鸿章任江苏巡抚,是曾国藩保举的。

 

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是曾国藩保举的。

 

但李、左二人,对曾国藩的态度大不同。

 

李鸿章对曾国藩是真报恩。

 

话说1864年,曾国荃率湘军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屡次诏催李鸿章率淮军前往合攻。

 

如果攻下天京,那是不世之功。但想到曾国藩对自己的恩德,李鸿章决定不抢曾氏兄弟的功劳,因此想出各种借口和办法,拖着不去天京。

 

待到曾国荃率湘军攻克天京,成就不世之功后,曾国藩拉着李鸿章的手表示感激:“愚兄弟的面子和功劳,全靠你成全!”

 

在曾国藩的眼中,左宗棠率领的湘军已非自己的嫡系;李鸿章的淮军,反而更像自己的亲儿子。

 

后来,曾国藩一方面主动裁撤湘军;另一方面又向朝廷建议,说淮军在将来的作用,不止于“靖内寇”,更在于“御外侮”,不但建议保留淮军,还要继续扶持淮军发展壮大。

 

    李鸿章一生的功业,与曾国藩的教育与扶持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去世,相对于左宗棠的挽联,李鸿章挽曾国藩联是: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这挽联的关键词是“门生长”。什么意思,大弟子啊!

 

李鸿章终生以曾国藩门下大弟子自居。

 

 

二、胡林翼与左宗棠、李鸿章的关系走向

 

胡林翼与左宗棠,情投意合的豪迈人杰

 

上面说过,出身高官之家、身为两江总督女婿的胡林翼,与出身农家、立志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的湖南老乡曾国藩互相不搭。虽然两人在翰林院里做过同事,却在四十六七岁前基本没有交集。

 

二人出身差异太大,性格差异太大。

 

但,胡林翼与同样出身农家、连进士都考不上的湖南老乡左宗棠却特别投缘。

 

自比“今亮”,“目无余子”的左宗棠,与胡林翼对上脾气了。

 

两人都是慷慨豪迈之士,与严谨节制的曾国藩大不同。

 

这说明在两人的关系中,出身固然重要,性情相投可能更重要。

 

左宗棠能乘势而起,一是由于他确实具备超越群伦的才能,二是由于胡林翼的极力帮扶。

 

出于对左宗棠的极度欣赏,胡林翼利用自己的身份和人脉,不断地向不同的人推荐左宗棠,终于使左宗棠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

 

    左宗棠后来进曾国藩幕府,也是胡林翼推荐的。

 

胡林翼和左宗棠,这俩情投意合的豪迈人杰,有机会见面,则把酒言欢,谈战略,谈兵法,谈经济,谈未来……

 

也谈风月。

 

风月这事儿,胡林翼和曾国藩绝对不会谈。

 

左宗棠和曾国藩也绝对不会谈。

 

     但胡林翼和左宗棠能谈,且谈得来。

 

 

胡林翼与李鸿章,关键时刻见影响力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弟子,算是胡林翼的晚辈。

 

而胡林翼去世早,李、胡二人,交集不多。

 

但在李鸿章人生的关键时刻,胡林翼还是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话说,李鸿章终身以曾国藩为师,尊重曾国藩。但他也是有性格的,并不是事事顺着曾国藩。

 

当曾国藩因李元度兵败,想弹劾李元度,让李鸿章拟稿的时候,师生间的冲突发生了。

 

李鸿章和李元度是哥们儿。李鸿章认为李元度文人习气重,不是将才,曾国藩将李元度委以守土重任,首先错在曾国藩;而李元度刚一兵败,曾国藩就要严厉纠责,失了统帅和上级的大度……为此,李鸿章坚决不写弹劾稿,并领着一帮人去找曾国藩讲理。

 

最终,李鸿章愤而离营。

 

这么一折腾,曾国藩似乎更喜欢李鸿章了。他三番五次派人去找李鸿章回来。

 

但有脾气的李鸿章,就是不回来。

 

八九个月后,是在胡林翼的劝说下,李鸿章才又回到了曾国藩身边。

 

所以说在李鸿章人生的关键时刻,胡林翼发挥了影响力。

 

 

三、李鸿章与左宗棠:激烈博弈三十年

 

据上文,李鸿章、左宗棠二人,先前都有过自己的作为和事功,但都不算成功。

 

二人真正发迹,迎着风口飞起来,都是从进入曾国藩幕府(相当于秘书处)开始的。

 

但李、左二人,对曾国藩的态度大不同。

 

左宗棠从自领一军开始,便自立门户,逐渐疏远曾氏体系,并不断制造摩擦,最终导致曾、左二人几乎绝交。

 

而李鸿章对曾国藩是真报恩,并终身以曾国藩门下“大弟子”自居。

 

从对曾国藩的态度来说,李、左二人不睦几乎是必然的。

 

李鸿章与左宗棠真正结下梁子,是在攻天京这个时期。

 

上面说了,为了报答曾国藩对自己的恩德,李鸿章决定不抢曾氏兄弟的功劳,因此想出各种借口和办法,拖着不去天京。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率军掉头南下攻击太平军,攻入浙江,到了左宗棠的地盘上。

 

这下惹恼了左宗棠,上书弹劾李鸿章“越境抢功”。

 

李鸿章也上书为自己进行各种辩解。

 

梁子自此结下。

 

曾国藩生前,对左宗棠搞的摩擦和讥讽,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在真正的大事上,仍然全力支持左宗棠。

 

有老师的态度在,李鸿章也不好说啥。

 

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对左宗棠就不那么客气了。

 

淮军统帅李鸿章与湘军大佬左宗棠间,开始产生剧烈博弈,矛盾激化。

 

如著名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北洋”与“南洋”之争。

 

其中有理念之争,更多的当然是利益之争。

 

总体上,李鸿章对左宗棠呈压制之势。

 

但从另一个角度,两人又是势均力敌的。因为李鸿章拿才能超群、功勋卓著的左宗棠也实在没有办法。

 

大佬相争,倒霉的是小弟。

 

左宗棠的钱袋子、被现代人誉为商神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倒霉了。

 

“欲去左宗棠,必先去胡雪岩”。李鸿章决定先拿下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

 

胡雪岩在劫难逃。具体过程就不讲了,一句话:

 

胡雪岩从一个跑腿的小伙计到成为晚清首富,用了30年时间;而从首富到一贫如洗,只用了一天。

 

虽然有左宗棠的竭力保护,但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

 

1885年,在左宗棠去世后不久,一贫如洗的胡雪岩,在杭州郊区租住的一间旧房里去世。

 

左宗棠去世,李鸿章给的挽联是: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下联是很高的评价。

 

问题是上联的前五个字“周旋三十年”,已经定调了。周旋,明显不是一路人啊。

 

而且就二人的的实际来看,那何止是周旋,而是激烈的博弈啊!

 

 

四、 荣耀的巅峰

 

本文开头说了,从“中兴”一个王朝的角度讲,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这“四大中兴名臣”的功业,自秦以后2000年来,不逊于、甚至超越陈平、周勃、邓禹马援李光弼郭子仪、范仲淹、王阳明等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们。

 

他们功业的最直接结果是:为清朝延长了50年寿命,当然他们也左右了晚清政局50年。

 

    那他们的“同光中兴”,到底建立了什么样的功业?

 

军事方面:平息太平天国和捻军;平定陕甘,收复新疆;在广西抵抗法国,取得胜利,划定中越边境……

 

外交方面:曾国藩长子曾纪泽赴俄国谈判,在谈判桌上要回了伊犁;在东南方向保住了台湾并建立行省,由淮军名将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湘淮子弟袁世凯崭露头角,坐镇朝鲜实行监国,挫败了日本阴谋……

经济方面:自曾国藩设立江南制造局开始,全国开矿、铺路,建工厂,初步形成了体系完善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

 

教育方面:1872年,在曾国藩的运筹下,官派的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此后,国内逐渐形成赴欧、美、日留学的风潮……

 

但也是在1872年,曾国藩去世。

 

1885年,左宗棠去世。

 

其后数年,曾国荃、沈葆桢、彭玉麟也去世了。

 

进入1890年代,中兴老臣中,只剩下李鸿章了。

 

于是,所有的荣耀,开始加于他一身。

 

1892年,李鸿章70大寿时,他的身份是: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光禄大夫、一等肃毅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一位翰林出身的淮军将领给他的寿联是:

南平吴越北定燕齐二十年前人羡黑头宰相;

西辑欧洲东绥瀛海三万里外共推黄发元勋。

 

按这个调调,李中堂李二先生,已不仅仅是名相名帅,简直就是世界级伟人了!

 

 

五、溃败与终局

 

但仅仅两年多后,中日甲午之战中,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73岁的李鸿章,不得不带着儿子李经方一起去日本签署《马关签约》。在几乎被日本浪人打死的情况下,他仍讨价还价,尽最大能力为清廷争取利益。

从日本签约回来的他,便以“谢罪之身”到远离中枢的广州,做了两广总督。

 

李鸿章作为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际统帅,至少在名义上,确实要为甲午战败负责任。

 

但1900年的庚子之变,李鸿章就完全成了太后、皇帝、乃至整个大清朝的背锅侠。

 

慈禧太后化妆成农村老太太,带着光绪皇帝逃往西安后,78岁的李鸿章,又不得不以病弱之躯,从广州北上收拾残局,经过呕心沥血的谈判后,代表清廷在《辛丑条约》上签字……

 

至此,“李二先生是汉奸”、“卖国贼”的名号,便在李鸿章身上挥之不去了。

 

1901年,79岁的李鸿章在屈辱中去世,死不瞑目。

 

“同光中兴四大名臣”至此终局。所谓“同光中兴”的功业,在几年间便如雨打风吹去。

 

六、新局


李鸿章年轻时参加乡试赋诗云: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欲封侯。

 

他做到了。

    作为对照,他临终前,流传出一首据说是他写的“绝命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但“中兴四大名臣”的终局,不是历史的结束。

 

   李鸿章去世的1901年,已是20世纪。

 

     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开局。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

 

合肥李鸿章:一位宰相、统帅、领袖的起源

 

曾国藩(完整版):蝶变,8000字搞懂这个“愚钝”的超级牛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齐说经史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