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牛年的突破与发展(完整版5000字)
点击上面“齐说经史集”五个蓝色字,关注本公号
“内卷”是个2020年的新词,突然就火了。
它所涉及的问题,比如企业的内卷,教育的内卷,职场的内卷,个人的内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内卷是什么意思呢?目前并没有任何标准、权威的定义,但意思一说就懂。
内卷的关键词是“边界”。
比如说,几个人在一所房子里,知道边界,四周有墙壁,上有天花板,下面有地板,又不想开门或开窗户出去,偏偏他们还精力旺盛,想做些事情,那工作或生活就要向内卷,在这所房子里追求更精细、更繁复。换句话说,折腾。比如,
要不要把一锅已经炖得很烂很烂的肉,炖得更烂一些,可能就成了主要议题和工作内容。
本公号的主业是说历史,那就先从历史说起。
1、王朝的内卷
中国历朝历代中,具有最鲜明的内卷特征的,是明朝。
朱元璋一开国,就实行禁海令,“不许片板出海”,形成内卷。
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的时候,明朝已差不多要完蛋了。具体表现在:经济迅速下滑,开支却越来越大;贪腐横行,官僚系统斗争激烈,无所作为,盗贼蜂起……整体上是病入膏肓,不可收拾的感觉。
危困之际,被称为“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的张居正,决心卓然奋起,打破这种内卷。在成为内阁首辅后,他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张居正改革”,成效显著,
为明朝续了50年命。
但1582年,即万历十年,在改革推行到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张居正病逝。
20岁的万历帝接过张居正手中的权力,算是亲政了。出于幽微的心理,万历帝终于决定清算张居正,走出张居正的阴影。大清算之后,张居正的十年改革成果,丧失殆尽。
接替张居正任内阁首辅的申时行,由于自己就认为能力比前任差了两个层次,再加上张居正的下场摆在那里,所以他选择了混,扯皮。
首辅都这样,其他官员更不用说了。
万历帝在清算张居正后,终于走出了张居正的影子,倒是有些春风得意的感觉,想创创新,做点事。
但他马上就遇到了困难。这个年轻人怒怼整个官僚系统。但他的能力比张居正差了太多,不是一点半点。因此怼了几年后,他发现没有屁用。
绝望的万历帝,选择了逃避,自此不再上朝,不出宫门一步。
皇帝也不干活了。
问题是,偏偏万历帝又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48年。后30年,他基本就没干过活。
明朝陷入了最严重的内卷,连年轻的皇帝也没有了活力,只能混吃等死了。
如果用白话文,可以借用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万历帝后面,明朝还有三个皇帝,但世间已无张居正,明朝陷入内卷中已不能自拔。
明朝的第16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继位时16岁,是个少年天子。
16岁的他踌躇满志,倒是想打破内卷,中兴明朝的。
这个时候的明朝,倒时还有几个人可用。比如袁崇焕。
金庸先生认为:“袁崇焕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然而他凭着永不衰竭的热诚,一往无前的豪情,激励了所有的将士,将他的英雄气概带到了每一个部属身上……将一群萎靡不振的残兵败将,烧炼成了一支死战不屈的精锐之师。”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金声玉振,打破内卷对吧?
但在一种内卷的心态之下,崇祯帝却把袁崇焕凌迟了,罪名是“谋叛”。
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帝上了煤山,找了颗歪脖树上吊,身边只有一个太监跟着他。
这是一个典型的,王朝内卷到不能自拔时的灭亡惨剧。
2、传统文化的内卷
比如道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是道家的边界,5000字的《道德经》就是道家文献的边界。2000多年来,无数人在研究老子和《道德经》方面折腾,至今无人敢说超越了老子。
又比如儒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儒家的边界,四书五经就是儒家文献的边界。2000多年来,无数人在研究孔子和四书五经,至今无人敢说超越了孔子。
皓首穷经。无数人的才华浪费在那几本书里,不知浪费了多少笔墨纸张,人力物力,成果看似很宏大,但真正的创新、突破是没有的。
老子依然是老子,孔子依然是孔子。这是道家和儒家的内卷。
后来是怎么突破的呢?
晚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们搞了洋务运动后,上述的文化内卷已经打开了缺口。
以国学大师梁启超为代表,开始自觉地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写作,影响了一代人。
等到“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兴起后,对文化内卷的突破已势不可挡。
胡适、鲁迅、老舍、郭沫若、林语堂、沈从文、丁玲、郁达夫、梁实秋、萧红……这些我们所熟知的作家,这些用白话文化写作的人,撑起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大旗。
上世纪80年代,金庸、梁羽生、古龙、琼瑶、亦舒等作家的作品传入大陆,一纸风行。我们谁没看过一本金庸、一本琼瑶呢?
还有电影,歌曲,歌词;周星驰,张国荣,罗大佑……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歌词可以这么写,歌可以这么唱,电影可以这么拍。
当然,大陆上的王朔、北岛、舒婷、张艺谋、陈凯歌、崔健、唐朝乐队等,则以另一种姿态做出自己的贡献,形成突破。
其间有很多交流与互补。比如张国荣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里,表现出了世界一流演员的水准;而巩俐与周星驰合演《唐伯虎点秋香》,那也是北派与南派相得益彰。
这里插入点个人感受。
20多年前在北方初看周星驰的电影,比如《国产零零漆》、《大内密探零零发》,感觉:
这是什么玩艺儿啊,简直就不是玩艺儿。
后来,才越来越感受到周星驰电影的好。
3、教育的内卷
中考和高考,大概就是当前初中和高中教育的边界。
大家知道,初中、高中的课程,一般在两年内就学完了。初三和高三,基本就是在反复复习、做题、测试。
从一个角度说这叫“打实基础”,从另一个角度说又何尝不是“虚耗青春”?
为了将来高考时能多考一两分,学生们不得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下功夫、打转转,不敢学习额外的东西,学生们自由学习、成长的空间,是基本被束缚住了。
至于创造力、创新力的培养,更是免谈。尤其是对一些天赋较高的学生来说,对其将来发展的影响是很难估量的。
初三和高三,学生们纠结,家长们纠结,老师们纠结,教育管理者们也纠结。
这是初中、高中教育的内卷。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大师,有很多原因。但这个初中和高中教育的内卷,应该是原因之一。
随着留学渠道的拓宽,及各种国际学校的成立,学生和家长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但这个弊病很大,也只有极少一部分家庭能够做得到,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
4、企业的内卷
一家企业每发展到一个阶段,遇到瓶颈,就会陷入内卷。
前面已经提到:内卷是在无法跳出圈圈时,对更精细、更繁琐的无效率的追求,是一种无奈状态下的消耗。
企业内卷的原因和现象有好几种,比如:
经营区域、业务的内卷。打个比方,一家公司一直在一个县城里经营,发展得不错。但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在此区域内业务就基本饱和了,又不敢或无力走出去,就只好继续在县城里打圈圈。但更精细的业务推广,其实也产生不出更多效益了。这是内卷。
大家说得比较多的,是企业管理的内卷,如“管理的能力超过了经营的能力”,“小公司的大企业病”等。
具体理论就不说了,下面讲个企业陷入管理内卷的典型故事:
一家企业发展的不错,但遇到瓶颈,暂时没法实现更快的增长与拓展。老板就想了,哎呀,不如趁这个时间,加强一下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吧。
老板就请了个行政高手来当高管,负责加强内部管理。
高管来了后,又要制定规章制度,又要亲自管理,还要负责员工培训,还要监督员工的执行情况,忙不过来。他想,哎呀,那就招个行政助理来吧,再招个负责培训的培训专员。
行政系统的人一下子多了。
人多了后,就不像前面那么忙了。这几人为了表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和能力,就只能想新法子出来,各种学习,各种培训,各种考核管理,把其他部门的人折腾地苦不堪言。
而且其他员工们发现,行政部门制定的那些规章制度其实并不完善,甚至在制定的时候夹杂了太多私心,为了自己行事方便和树立权威,把规章设计的有利于自己,而枉顾广大员工利益、公司利益。
各种议论和矛盾就出现了,向老板投诉、打小报告的人也多了。
老板把行政高管叫来问是怎么回事,高管说,我这些规章本意都是好的,但在执行的时候,被下面的人念歪了,甚至是故意曲解了,才产生了各种猜测和算计……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家公司陷入了严重的管理内卷。
本来,由于暂时不能高速增长,老板和员工们本来都挺闲的。所以老板才想搞搞内部管理。这一管理可好了,老板发现:
企业人员增加了,但营收没有增加;员工们好像变得都很忙,但忙的东西并不能带来效益,员工们间的矛盾和隔阂迅速增加。
又持续了一段时间后,老板悲哀的发现:
那些真正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员工,比如营销人员、研发人员等,在公司里都变得无足轻重,好像谁走了也没关系,谁也可以随时被换掉。而行政管理后勤等部门的员工,好像离了谁都不行,谁一天不来,好像公司就没法正常运转了。
老板意识到:
这是关起门来自己玩自己,企业内卷了。
后来老板果断出手进行调整,才避免了公司陷入更不堪的境地。
5、个人、职场的“内卷”
不论是一个为中考、高考焦灼的在校生,还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还是工作多年的老油条,还是面临退休的高职位人员,其实都曾陷入过内卷,也会随时陷入新的内卷。
大家心里有数,此处不再展开。
6、内卷终究是要突破的
前面反复提到:内卷是在无法跳出圈圈时,对更精细、更繁琐的无效率的追求,是一种无奈状态下的消耗。
这里先说明一下,内卷当然不是好的状态,但也未必是最坏的状态。
一位做企业的朋友就说了,我当然想让企业突破创新,迅速发展壮大,但,
我们就这么内卷着,还能活下来;一旦真要想搞突破了,可能两三个月就倒闭了。
这正是内卷的无奈之处。
其实很多时候,突破、奋起的成功率是很低的,一旦失败,那会陷入更不堪的境地。
但内卷终究是要突破的,只是时间问题。否则,不论是一个人、一家企业或一个组织,在内卷的状态下呆得过久,逐渐会变得毫无生气、死气沉沉,终将颓然沉沦。
7、内因与外因
而要突破内卷,卓然奋起,从哲学上来说,条件无非就是两个:
内因与外因。
从内因来说,要突破内卷,不论是一个人、一家企业或一个组织,要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定型思维”,用“终身学习”替代“临时学习”,积蓄资源与能量,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系统。
外因,当然说的是外部条件,外部环境的变化。
内因与外因结合,从个人来说,比如说遇到贵人;从企业来说,比如说遇到了一个好的战略合作伙伴。
一个具备了“成长型思维”的“终身学习”者,在外因合适的时候,在与外界交换能量之后,就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有的人突然就好起来,不一样了,古语中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的企业突然就好起来了,在原来差不多的一众企业中,卓然而立。
这时大家可能有各种猜测,原因当然有千条万条,但其实,
无他,人家突破了内卷而已。
8、对内卷的突破
当然,说得轻巧,每一次突破内卷,每一次颠覆式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次都会遇到很多阻碍和风险,
以及随之而来的孤独感,恐惧感。
这里引入“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的概念,以最直观的例子来说明。
舒适区:比如说老齐写这个公众号里的文章,那真是习以为常,得心应手,没有难度,处于非常舒适的心理状态。几天不写还不舒服,心里发慌。但经常写,舒适归舒适,却不产生效益,这就是“内卷”了。
学习区:而一旦想要运营这个公众号,想靠它养家糊口的话,那就不会了,就要学习并不熟悉的公众号运营知识了,就挺难,不舒适了。
恐慌区:而一旦投入真金白银运营这个公众号后,就进入了前景不明的恐慌区,成则名利双收,败则名利两散,就会陷入焦虑、恐慌状态。
在舒适区里,当然是最好的,如果能一直舒适下去的话。
但有些人就是喜欢往恐慌区里走,比如华为的任正非,科学家特斯拉,还有搞特斯拉电动汽车的马斯克马老师。有些人则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走入恐慌区。
反正,无他,对于那些志在打破内卷,形成突破的机构和个人来说,就要:
离开舒适区,走进学习区,接触恐慌区。
并把自己打造成“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
一个“封闭系统”,是很难得到真正的外部帮助的。
综合上面说的“成长型思维”、“终身学习”和“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的概念:
身处舒适区,大概就相当于处于内卷状态了。
以“成长型思维”、“终身学习”的理念,进入学习区后,大概就相当于为突破内卷做准备。
而突破内卷的过程,往往是处于恐慌区的。
卓然奋起,突破了内卷之后,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组织,便会进入到更高的层级,更大的视野,进入到生机勃发的新常态上。
当然,终又会陷入新的内卷。
从哲学上来说,不断陷入内卷,不断突破内卷,这正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牛年,适合突破内卷,适合发展。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