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柏杨:勇敢的启蒙者,赤诚的中国人

齐树峰 齐说经史集
2024-09-06

点上面齐说经史集五个蓝字,关注本公号


                       

(注:此文首发于团中央《中国青年》杂志。)

 

      十年小说、十年牢狱、十年杂文、十年著史,著述等身。他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文学和史学著作。但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史学家,更是一个思想家。他一生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为人本民权甚至几乎招来杀身之祸。他是一个勇敢的启蒙者,一个赤诚的中国人。


颠沛流离:刻薄的《丑陋的中国人》

      高中时,读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那是激情沸腾的八十年代,咀嚼书中那种独到的尖锐和深刻,在感受作者的犀利观察、敏锐分析的同时,也感觉到心惊肉跳,如芒背在刺,心智受到了巨大撞击!


      吞刀吐剑的思想和富有张力的文字,让《丑陋的中国人》成为当代华人世界中流传最广泛的书籍之一。


      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书?这似乎要从柏杨的生平谈起。

 

     1920年,柏杨出生于河南辉县,满族,本名郭衣洞。他少时丧母,其后不得不和继母生活。“晚娘的手指,孤儿的泪水”,在继母的指掌之下,柏杨所受的“终生不灭心灵创伤,实百十倍于体质上所受的虐待。”

    

      这样的经历让他产生叛逆心理。而少年时的顽劣和叛逆,让他承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苦难。


      1931年,12岁的柏杨进入河南省立第四小学读二年级,入学后不久便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两年后,他被父亲送往辉县县立小学……小学、初中、高中,他都没能正常毕业。为了读大学,他造了假文凭,被大学发现后开除;其后他再造假文凭,直到被永远开除学籍……这位后来的人文大师,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极为狼狈,从来没有得到过一张文凭,连小学文凭都没有!


      但由于孤独,为了抚慰自己心灵的创伤,他始终酷爱阅读,读一切自己能找到的书,打下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20岁的时候,柏杨与艾绍荷结婚,这是他的第一次婚姻。

    

      1943年,柏杨与崔秀英发生感情,开始了第二次婚姻。

    

      在《柏杨回忆录》中,他写道:“抗战期间,心中只有两个愿望,拥有金戒指和钢盔,前者可用来做路费,后者可用来保护自己。”为了逃难,他曾卖了身上的长裤,穿着短裤回家;在上海,他曾在黄浦江前想跳下去,结束挨饿的生活、前途茫茫的生命。 


      数年后,由于时局,他离开妻子远赴台湾。


      1953年,柏杨在台湾与齐永培结婚。这一年,他平生的第一篇散文在《自由谈》上发表。


      1957年,柏杨到成功大学任教,并与倪明华相恋,结婚……


      不到四十岁的柏杨,已结婚四次,由于他的性格,也由于时局的无可奈何。


      但正是由于这种顽劣叛逆的性格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其后的牢狱之灾,让他对人性有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洞察,让他可以写《丑陋的中国人》,这种其他作家和学者不敢写,不愿写的名著。


      《丑陋的中国人》里对国民性的洞察和批判,比鲁迅更尖酸刻薄。群体吹牛、穷横无知、盲目从众、死不认错,自我膨胀、虚妄狂躁……这些国人的劣根性,在逐渐被美饰得近乎虚假的时候,柏杨兜头浇下一瓢冷水,揭了全体中国人的疮疤。


      

      有人在《丑陋的中国人》里只看到了柏杨的刻薄、嫉恶如仇;更多人却在书中看到了柏杨的热情,看到了书中热望提高国人伦理道德水平的赤子之心。所谓“恨之愈切,爱之弥深”,惟有一颗直面现实的赤子之心,才能饱含深情地解剖历史、剖析人性。


      也因此,《丑陋的中国人》在八十年代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海峡两岸都掀起了“柏杨热”。读者们在体验惊悚的阅读历程时,也会自然而然地陷入沉思和反醒。


      据估计,《丑陋的中国人》当时在大陆至少出版了几百万本。但由于那个特殊的时期,柏杨并没能收到一分钱稿费。


    更能说明柏杨的赤子之心的,是他不但会破、会批判,还能立,能为国人重塑尊严提供明晰的路径。在被称为《丑陋的中国人》的续篇的《我们要活得有尊严》里,柏杨通过峭拔凌厉的文字,使读者明白尊严的个中精义,提倡国人应具备最基本素质和处世姿态。


      他认为,虚假的矫饰、狂热的躁动,并不能为人赢得尊严;而冷静的自省、理性的应对,更能为我们赢得尊严。20年前的这个论断,让今天的我们仍会感到汗颜。




十年牢狱:人性的《中国人史纲》

      大学时,读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这本书,当时是从大学老师的书架里找到、从老师那里借阅的。这本书当时是作为“内部资料”印刷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我把上、中、下三部带回宿舍,书中鲜明的“人性史观”、独特的历史视角,立即引发了室友们的阅读兴趣,在同学们间广泛传阅。许久之后,书中的论点与史实仍成为室友们间津津有味的谈论话题。

    

     有人说,柏杨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对自由、民权的宣扬。这是中肯的评价,即使在《中国人史纲》这样的历史著作中也是如此。以文学和史学为武器,柏杨进行着他启蒙者的工作。

    

      这样的大部头的、人性史观的作品,是在什么状态下完成的?

    

     1950年,柏杨到台湾后不久,就因“收听匪区广播”而被判刑六个月。但这样的经历并没有让他“长记性”。1960年,他开始以笔名“柏杨”撰写杂文。在当时台湾的肃杀气氛下,他仍在报上批评时政,下笔毫不留情。


     1966年,柏杨出任平原出版社社长。他的妻子倪明华则主编《中华日报》家庭版,该版的《大力水手》专栏由柏杨负责。1968年1月13日,《大力水手》专栏因刊出一张漫画,触怒了当局。柏杨终于因言获罪,被逮捕,造成了震惊当时的“大力水手事件”。柏杨被判处12年徒刑,先被囚禁于台北监狱,后移送绿岛感训监狱。在刑讯和坐牢期间,柏杨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刑讯逼供与折磨就不必说了。在柏杨入狱后不久,他的妻子倪明华就感到大事不妙,断然提出离婚。柏杨承受了双重的致命打击,曾经绝食21天。在狱中没有边际的漫漫长日,冬天带咸味的寒风刺骨,夏天则像烈火灼烧……为了驱赶绝望,让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让自己有心思活下去,柏杨开始写《中国人史纲》。 


      在柏杨写作的过程中,大多数“狱友”都觉得他无聊、可笑,冷嘲热讽不一而足。在这样的环境下,在监狱这种最卑微、最没有尊严的地方,柏杨却以精神为追求,对历史进行爬梳,以一个“人”的基本立场对历史进行了严肃的思考。 


      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柏杨无法做详尽的资料收集和研究,这使得《中国人史纲》中的某些史实不够严谨。但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柏杨在编年体、记事体之外,开创了一个新的史体——平民体。他不以王朝更替、皇帝年号为时间标记,而是以客观且易于了解的每一个世纪为时间标记,每一个世纪又以十年为一个年代分割……他同时在每章后面,加上同时间西方的历史大记,便于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历史进程相对照。这样,《中国人史纲》便以“俯瞰”的角度看历史,看到的就不只是中国的历史,也包括世界的变化,将历史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背景。“平民体”的另一个含义,是尽量把历史写得易懂、可读,具趣味性,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了解真正的历史。


      这样一部影响巨大的著作,却是出生在监狱中。柏杨当时怕文稿被抄出来烧毁,于是在狱中冒着危险把这部书的内容抄了三份,秘密送出狱去一份,自己身上带着一份,让同室狱友帮着保管一份……


      幸运的是,这本书写完后不久,由于蒋介石去世,柏杨被减刑,于1976年提前释放,《中国人史纲》才得以见天日。


      这次,柏杨共坐牢9年零26天。经过牢狱之灾的他,有了更加厚重的思想,更加人性的光芒,使他成为杰出历史学家和桂冠诗人。


      1979年,《中国人史纲》正式出版。在海外华人世界,《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一位历史专业的毕业生说:“自从读到了《中国人史纲》,我才第一次了解到了真正的历史,整体的历史!” 


      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位学者想将《中国人史纲》翻译成英文,一位实权人物却坚决反对,理由是这部书暴露了中国历史中太多的黑暗面,“家丑不可外扬”,不应该翻译成外文让外国人知道。

    

      柏杨对此充满了遗憾,他问道:“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一种面对真相的心态、一种健康的心态?”



著作等身:成熟的《柏杨版资治通鉴》

       现在,读《柏杨版资治通鉴》,这是“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书中的妙语注解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此书平装72册,精装36册,仅此,柏杨便可称“著作等身”。


      出狱后,1978年,柏杨与女诗人张香华结婚。这是他的第五次婚姻。此后,柏杨开始写《柏杨版资治通鉴》。

   

     《柏杨版资治通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完成全部工作。“不为君王唱赞歌 只为苍生说人话”,《柏杨版资治通鉴》不再是一部“帝王家族光荣史”,而是对传统历史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和批判,诚实面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从一个“人”的立场和尊严来重新审视历史。 


      柏杨的成就,当然不仅仅是上述三部书。1995年,《柏杨回忆录》完成,在书中,他的坦诚几乎到了令后人吃惊的地步;还有他的杂文,在杂文里他为所有的弱者叫屈, 这是他的杂文极富号召力的原因之所在;还有《暗夜慧灯》、《红尘静思》、《浊世人间》、《婚恋物语》等思考人生的著作,智慧的文字总令人深思……



      柏杨的一生,经历了年少轻狂的顽劣叛逆,颠沛流离的人生冷暖,牢狱之灾后的深沉厚重。他的生平是完整的,他一直追求人本与民权。而在目标实现后,他一度“热泪盈眶”。因为中国台湾的进步,与他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他对自己的人生应该是无憾的。因为他曾战斗过,没有投降。他是中国人中的勇敢的启蒙者、思想家,是中国人的骄傲。

    

     2008年初春,马英九到医院探望重病中的柏杨。马英九当场向柏杨保证,“努力不让自己变得‘丑陋’”。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柏杨的价值。


      去世前,柏杨将56箱文物、手稿捐给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这再次证明了他是一个赤诚的中国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齐说经史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