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术的胜利,战略的失败 | 珍珠港事件(十二)
点上面齐说经史集五个蓝字,关注本公号
对日本来说,偷袭珍珠港只是一个支援行动,目的是保证日本南进时不会受到美国的阻碍,从而顺利获取南太平洋的石油资源。
从战术的角度来看,日本以29架飞机、55名官兵的代价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群几乎全军覆没,并重创了其它各种舰群以及各种飞机,使太平洋舰队暂时丧失了战斗能力,在一段时期内难以进入南太平洋,
这无可争议地是一个战术胜利,也完全实现了日本的战术意图。
而如果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日本的战略出了问题――
看错了对手。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立即正式地加入了同盟国,并将其强大的工业能力转入了战时轨道。对美国强大的工业能力而言,日本只不过是为美国在珍珠港处理掉了一些过时的舰只,“剪掉了老鹰的一点尾羽”而已。
如果日本认识到这一点,首先就不该对美国开战。
如果开战了,将错就错,也不应该保守地将袭击珍珠港当作支援任务,
而应当将占领夏威夷从而使太平洋舰队不能死灰复燃作为战略目标。
其实,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军中的杰出之士就看到了这一点,比如渊田美津雄中佐。对渊田来说,他的心中充满了疑问。他怀疑日本是否有信心赢得这场战争。作为一个军人,渊田认为袭击珍珠港是个好主意。
但是,在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之后,应该接着在夏威夷登陆,把美国人完全赶出太平洋。
然而,大本营的作战方案是向南扩展,前去占领菲律宾、马来亚、香港、关岛等。渊田认为,如果太平洋东进作战成功,南方手到擒来。既然美国是主要敌人,为什么不穷追猛打,夺取最后胜利呢?
山本大将自己也说过,对开战半年以后的情况不抱信心,那么,为什么不在开战头半年就完成主要任务呢?渊田有很多想法,但他的级别太低了,无法改变上层的决策。他只好自己宽慰自己说,不管怎么样,此次出击是一个决定性步骤,自己有幸承担重任,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完成空袭。
即使在第二波攻击之后,渊田和许多飞行员受胜利的鼓舞,仍要求进行第三波攻击。这时日本的攻击力量几乎完好无损,制空权完全操在日本人手中。
如果能找到美国的航空母舰,并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将之围歼,日本无疑会取得更重要的胜利。
但是,此时南云中将却已经决心撤退。南云的理由是:
1.空袭已经达到了几乎全部的预期目的,因此,再次攻击并不能将战果扩大多少;
2.第二波攻击时,美军的防炮已经全部开火,日军实际上是进行了强攻。如果再次攻击,己方的损失必将增加,与可能取得的战果相比,得不偿失;
3.敌航空母舰、重巡洋舰、潜艇的行踪不明;
4.在敌岸基飞机作战范围内长时间停留,显然对己方不利。
其实,南云决定撤退的主要原因是恐惧。正如山本五十六在事后说得那样:
就象一个小偷溜进人家家里作贼,开始时志在必得,胆大包天;得手后就心虚胆怯,急于逃走。
另外,日军在选择攻击目标也有战略性的失误。他们只注意攻击太平洋舰队的有生力量,却放过了两个本应是最重要的目标:储油库和海军造船厂。
储油库位于太平洋舰队的潜艇某地附近,以高出地面的方式储存燃料油。这些油中的每一滴都是用油轮从美国本土运来的。如果这些油被毁掉,太平洋舰队和整个夏威夷地区的海陆空三军都将动弹不得。
而如果毁掉海军造船厂,对美军的长远影响也不是几艘舰艇能够比得上的。实际上,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海军造船厂便马上恢复了建造新船和修复受损船只的行动,使美国海军的战力能够迅速提高。
相关文章,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