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4帝:步步惊心,这个只当了10个月皇帝的一代明君
朱高炽是“永乐大帝”朱棣的长子,在朱棣去世后继位,即明仁宗。
他上位的路,不容易,步步惊心。
朱高炽的首要问题,是身形过胖,这影响了他的一生。
胖到什么程度呢?他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即使这样也总是跌跌撞撞。对于以武力夺天下、一生嗜武的永乐大帝朱棣来讲,他不喜欢这个长子。
朱棣更喜欢二儿子朱高煦和三儿子朱高燧,经常带把他们带在身边,行军征战,精心栽培。
长子朱高炽,只能接受另一种生活,另一种教育。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文化名流的指导下,朱高炽把精力都放到研究文化和儒学上。他在这些领域的专注和成绩,获得了大部分翰林学士的尊敬。他也与这些文士们建立了友谊,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行政治理经验。
朱高炽与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间争夺未来继承权的斗争,早早就开始了。
1399年,“靖难之役”开始,朱棣要抢侄子建文皇帝的皇位。他亲自带军出征,冲锋陷阵。往往,朱高煦便会跟在他身边。朱高煦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很在威信,并多次在战斗中救老爸朱棣于危难之际。
朱棣曾欣慰地对二儿子说:“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努力吧!”
这是明显的暗示,甚至可以说是承诺。
自此,朱高煦更是激情高涨,立下大功无数。他的努力,是奔着将来的太子之位、皇帝之位去的。
而朱高炽由于长得胖,不能随军作战,只好留守北京。期间,建文帝派李景隆率50万大军围攻北京,而朱高炽手里只有1万人。他没有恐慌,巧妙组织城防,沉着应战,最终以1万人挫败了50万人的进攻。
这一战,对历时三年的整个“靖难之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想想吧,如果朱棣的北京大本营被攻破,后方失守,那战争双方的军心、民心可能会发生根本变化,朱棣的体系可能瞬间崩塌。
朱高炽立下的功劳也是巨大的。
所以,战争结束,朱棣当上皇帝后不久,大学士解缙、黄淮等便极力要求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棣心里不情愿,他喜欢的是二子朱高煦。但长子朱高炽深受文臣爱戴,立有大功,又没有什么过错,在讲究“长幼有序”的传统社会里,朱棣也顶不住压力。最终,他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煦、朱高燧肯定不服气啊,就开始私下搞动作,玩黑的。
朱高煦先是收集材料、进谗言,使得立太子的第一功臣解缙被贬黜。几年后,解缙被锦衣卫埋入雪堆冻死。
后来,还是由于朱高煦进谗言,朱高炽也被直接训诫了,他的两个最亲密的文臣师友被秘密监禁……实在是太让人心惊胆战!
后来,朱高煦还想武力解决问题,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关键时刻,杨士奇、徐皇后(徐达之女)说服了朱棣,削夺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到乐安当藩王,才没闹出大事来。
朱高燧更狠,在朱棣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老爸朱棣,然后矫诏即位。事泄,没能成功。朱高炽为三弟求情,朱棣才没有处理得太狠。
1424年,65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途中去世。按说,这个时候,朱高炽可以顺利继位了吧?
事情还没那么简单。
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等重臣,决定秘不发丧,在回京路上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等回京密报朱高炽,并帮朱高炽做好周密布置。
1424年,步步惊心之后,朱高炽终于当上了皇帝。
从上位第一天起,他就处处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楷模,勤政爱民,重用贤臣,从谏如流……
他首先大赦天下,释放了被父亲朱棣关押的建文皇帝旧臣;同时平反冤狱,建文帝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解缙冤案都得到平反;被父亲朱棣冷落、关押的许多大臣重新得到重用,如原户部尚书夏元吉……
为政方面,他削汰冗官,重用以杨荣、杨士奇、杨溥(史称“三杨”)为代表的贤臣。
他废除苛政,让民众休养生息。具体做法包括减免赋税;给受灾的民众无偿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妥善安置……这使得生产力迅速恢复。
他勤俭务实,取消了郑和预定的又一次下西洋,停派了为皇家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
在短短的时间里,朱高炽办了许多大事、好事,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认可。他的庙号被定为“仁宗”,挺准确。
但,他只做了10个月皇帝就去世了。《明仁宗实录》《明史》等,都只字不提他的死因。这在后世引发了极大争议,扑朔迷离。
有人说他是因雷击而死。
有人说他是因纵欲过度,死于“阴疾”,就是与性相关的病喽。
有人说他是猝死于与肥胖相关的疾病。
也有学者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朱高炽是被其长子朱瞻基弑父谋位害死的。朱瞻基即明宣宗,是个厉害角色,性格与其父相反,善骑射,热衷权力,工于计谋。他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早日登基筹谋,不顾亲情下狠手,这个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毕竟历史上这种事很多。
即位前步步惊心,去世时扑朔迷离,这就是只当了10个月皇帝的一代明君,明仁宗朱高炽。
本公号相关文章,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