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蝶变:曾国藩完整版6500字

齐树峰 齐说经史集
2024-09-06

三十年多年来,世人皆说曾国藩。他当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超级牛人。

一、超级牛人,牛在哪?

政治军事方面。曾国藩挽狂澜于既倒,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集名帅、圣相于一身。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是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经济方面。他是洋务领袖,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

文化方面。他是儒家文化的后期代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引进西方文化的带头人。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对应的三个代表人物,早期代表人物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

教育方面。曾国藩的幕府实际上成了为整个国家培育一流人才的大学校,“极一时人才之盛”,“几于举全国人才之精华”。据统计,出自曾国藩幕府,位至总督、巡抚、尚书等二品以上大员的就达三十人。这批人,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他还开创湘乡派,是文学领袖。他宗法桐城派的方苞、姚鼐,却又自立风格,自成一家。他在文学上的主要论点是,“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因此,他的文章,声调铿锵,包蕴不尽;深宏骏迈,有汉赋气象,有雄奇瑰伟的意境。他的文风,影响到了后来的严复、林纾、谭嗣同、梁启超等。

他还是大书法家。曾国藩在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一直被他其他方面的重大成就所掩盖。他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小楷与小行书更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可与同代包世臣、何绍基比肩。

当然,曾国藩也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骂他的人,说他是杀人如麻的“曾剃头”,元凶,刽子手……

曾国藩带兵则为名帅,为官则为圣相,论经济则为洋务领袖,论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论教育则是教育家,桃李满天下。

对于这位超级牛人的历史地位,不妨看看梁启超大师的评价吧:“(曾文正)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这么说吧,按照儒家文化标准,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那么两三个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超级大牛。

二、坚忍守拙,凭什么?

当然,梁大师也说了:“文正固无超绝群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

就是说,曾国藩并不是什么天才,甚至在当时那些英杰中,是最笨的一个;而他的运气,也终生都在逆境当中。可这么一个资质平凡、终生运气都很背的人,最终成为了超级大牛人。

凭什么?

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偏僻的湖南湘乡,没什么背景,智商只是中等。

早年的曾国藩,读书,科举,做官,靠的无非是勤、恒二字。除了勤、恒,他也没什么可凭藉的。

他本一介书生,既没有成为武将的先决条件,更没有成为军事统帅的资本。但在太平天国席卷大半个中国之际,他以儒家的担当之志,呕心呖血组建了湘军。

值得说的,是他组建湘军后,在勤、恒二字之外,把“守拙”、“坚忍”发挥到了极致。

与历史上那些军事天才相比,曾国藩实在算不上什么天才。像韩信,兵行诡道,奇计迭出,这叫天才。

而曾国藩带兵作战,你可听过他有什么奇计,有什么出人意表的妙招?没有,一个都没有!

他就是凭着“守拙”和“坚忍”, 用笨办法,下狠功夫,再加上运气,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打造出了一支战斗力爆棚的庞大军队,建立了不世之功。

下面就具体说说。

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

曾国藩知道自己不够聪明,那就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曾国藩的幕府(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处和秘书处)规划宏大,“极一时人才之盛”,聚集了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才,薛福成、郭嵩焘、黎庶昌这样的外交人才,容闳这样的教育家,甚至还有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徐建寅这样的科学家。

曾国藩与手下幕僚的关系融洽,有上下级关系,有同乡同年故友关系,有师生关系,也有长辈与后辈关系。

他的优点,不仅仅在于发现人才,更在于培养人才。他的幕府中人才辈出,既有他的发现之功,更有他的培养之力。像李鸿章,一生尊曾国藩为恩师。至于湘军中那些名震一时的名将们,像曾国荃、鲍超、李续宾也大多数是曾国藩一手培养。

李鸿章后来评论曾国藩,说他“持己所学,陶铸群伦。雍培浸灌,为国得人”,“知人之鉴,并世无伦”。

连自认为智商、才干远胜曾国藩、最不服气他的左宗棠,最终也是拜服,“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用书生,带乡农”。

曾国藩痛感于清军八旗、绿营的腐烂,一触即溃,在组建湘军时,在选人用人和组织形式上,采取了“用书生,带乡农”的办法。

用书生为将。书生有理想主义,不像官混子那样只求自保,曾国藩多以书生为将。湘军里后来建功立业的那些名将,大部分都是书生出身。

以乡农为兵。在募兵时,则选那些最质朴的乡农。曾国藩的见解是,质朴的乡农拿了军饷,总会有所担当,不至于像兵油子那样望风而逃。在此基础上,曾国藩制定一系列制度规则,让兵将之间形成生死和利益共同体关系。有战斗力的湘军初步成型。

结硬寨,打呆仗”。

湘军跟太平军作战,基本战术,用曾国藩的话说,叫“结硬寨,打呆仗”。

湘军每到一地,不管刮风下雨,马上扎硬寨,就是修高墙,挖深壕,以求防守稳固,自保。

进攻的时候,曾国藩也不会什么奇计妙计三十六计,他的计,就是利用乡农的优势,不停地挖壕沟,步步推进。推啊推,就把对方推没了。

后人的评论是,“曾国藩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打了最聪明的仗”,其军事思想影响了几代人。

打掉牙,和血吞”。

牙被人打掉了,那就把它和血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这固然是极度无可奈何的忍让,但又何尝不是傲骨,坚毅,铁骨铮铮?

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开始时并不是朝庭的正规军,在草根中成长,钱、粮都要自筹。

清朝军队和官场中的体制派,面对这么一个渐渐崛起的力量,看着自然是不爽,不要说帮助,不排挤就不错了。实际上,打小报告暗中诋毁,甚至公然给曾国藩挖坑下套的事例,屡见不鲜。曾国藩所受的打击和委屈,可以想象。

而且,湘军初成,曾国藩可是以打败仗居多,曾两次被逼得跳江,没有“打掉牙,和血吞”的精神,真撑不下来。

还是梁启超大师的评价最有味道:“(曾国藩)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三、培育提携,怎么教?

如果只说曾国藩愚钝,靠着坚忍、肯下笨功夫而取得了那样的成就,当然不能令人信服。

实际上,我们上面说曾国藩资质中等、愚钝,是相对的,是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俊杰之士相比。而与绝大多数人相比,曾国藩自有其高明之处。

就拿他培育、帮助李鸿章,师生二人互相扶持来说吧。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终李鸿章一生,也始终以曾国藩门生自居。这有名有实。

早在1847年,24岁的李鸿章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便拜在了曾国藩门下,跟曾国藩学习经世之学。

但那时两人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书生,所谓经世之学,也大多是空对空罢了。

太平天国起,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成湘军;李鸿章也回到安徽老家办团练。

与曾国藩在初始阶段历经挫屈不同,李鸿章反而进展得更顺利。

但功高遭妒,李鸿章马上就引得谤言四起,什么“专以浪战为能”,“翰林变作绿林”……才高气盛的他,竟然在老家没有了立足之地、混不下去了,不得不举家出逃,辗转到南昌,寓居在哥哥李翰章家避祸。

正是在江西,曾国藩、李鸿章师生重聚。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负责文案工作。

曾国藩是极爱才之人,尤其喜欢李鸿章,要把李鸿章打造成超越自己的大才。而必须的路径,就是改变李鸿章的锋芒毕露,反复磨砺他。

为此,曾国藩煞费苦心。

比如,李鸿章爱睡懒觉,曾国藩也不说他。但每天清晨吃早饭的时候,曾国藩必等到全部幕僚到齐后才动筷子,李鸿章不到就不吃。几次下来,李鸿章受不了了,巴巴地早起。

又比如,曾国藩尽量创造机会让李鸿章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把他与胡林翼、李续宜等骨干大员同等看待,以此增长李鸿章的经验。

李鸿章自恃口才好,经常大言炎炎,哗众取宠,曾国藩多次正言告诫他。

曾国藩还经常让幕府中最能言善辩的李元度、左宗棠、王闿运等人与李鸿章辩论,以挫其锐气,让他明白人外有人。

当遇到艰难挫折时,曾国藩就跟李鸿章谈灌输“打掉牙和血吞”的坚忍。

苦心孤诣地栽培,使李鸿章在几年时间里,思想、性格、习惯都有了巨大改变,进步神速。

李鸿章后来回忆说,“以前我也曾跟过其他将帅,茫然无所指引。自从到了曾大帅这里,才如同有了指南针”。

又说,“我跟的老师也很多,没有像曾老头子这么善于教育的,他是随时、随地、随事来指点我。”

李鸿章辅佐曾国藩也是出了大力。曾国藩谨慎小心,每遇到事情往往犹豫不决。只要李鸿章在旁边,他便会以自己果决明快的作风,三言两语促使曾国藩做出决断。

安徽巡抚翁同书在对太平军作战时弃城逃跑,曾国藩想弹劾他,却又犹豫不决,因为当时翁同书的老爸翁心存正处于中枢高位。李鸿章促使曾国藩下了决心,并拟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翁同书的弟弟翁同龢,也就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得知原委后,把李鸿章当成了大仇人。二人的怨仇,导致日后翁同龢对李鸿章处处掣肘。

李鸿章是有性格的,并不是事事顺着曾国藩。当曾国藩因李元度兵败,想弹劾李元度的时候,师生间的冲突发生了。李鸿章认为李元度就是个喜欢大言的文人,不是将才,曾国藩将李元度委以守土重任,首先错在曾国藩。而李元度刚一兵败,曾国藩就要严厉纠责,失了统帅和上级的大度……为此,李鸿章坚决不写弹劾稿,并领着一帮人去找曾国藩讲理。最终,李鸿章愤而离营。

但这么一折腾,曾国藩似乎更喜欢李鸿章了。他三番五次派人去找李鸿章回来。八九个月后,在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劝说下,李鸿章才又回到了曾国藩身边。

四、高手之交,高在哪?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上海已成孤岛。为了免遭灭顶之灾,上海的士绅们泣涕哀求曾国藩派兵保护上海。

一来,曾国藩当时确实没有实力派人分兵去保护上海;二来,也是他诚心要把这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交给李鸿章,便派李鸿章回安徽去招募组建淮军。

经过努力后,李鸿章招到了4个营的淮军。曾国藩极为重视,亲自视察,为淮军定规矩。

曾国藩认为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便把湘军的“春”字营、“济”字营、“开”字营、“林”字营、“熊”字营等10个营,作为“赠嫁之资”,整建制的调拨给了李鸿章。

因此,李鸿章初建淮军,就有了14个营的建制,而且其中多是曾国藩调教出来的勇悍之师。由此发展起来的淮军集团,是李鸿章发迹的资本,也是他后半生的主要依靠。

曾国藩待李鸿章,可谓至诚。

李鸿章也很争气,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在上海打个几个硬仗,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都刮目相看。

在某些方面,李鸿章的视野比恩师曾国藩更为开阔。

在上海不到一年,李鸿章便决定“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为此,他“尽改湘军旧制”,把淮军的装备变成了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军教练来训练新式军队。到太平天国灭亡前,李鸿章的淮军已达7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力强大的部队。

除天京外,江苏的地盘基本都是李鸿章的淮军收复的。

此时,曾国藩保举李鸿章为江苏巡抚。老师不仅把学生扶上马,还送了一程,用心可谓良苦。

1864年,曾国荃率湘军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屡次诏催李鸿章率淮军前往合攻。

如果攻下天京,那是不世之功。但想到曾国藩对自己的恩德,李鸿章决定不抢曾氏兄弟的功劳,因此拖着不去天京。

但不去总得有不去的理由,老拖着不是办法,李鸿章便硬着头皮,率军掉头南下,攻入浙江。

这下惹恼了闽浙总督左宗棠。李鸿章你个江苏巡抚,跑进我浙江搞毛线啊!左宗棠便向朝廷状告李鸿章“越境抢功”。李鸿章心说,我就是不想抢功,才进了你的浙江啊!

由此开始,李鸿章和左宗棠二人成了对头,直到左宗棠去世。

又拖了一段时间,直到李鸿章得知曾国荃很快就可以攻陷天京时,才决定响应朝廷的一再催促,率军赴天京。行前,李鸿章还专门给曾国荃写了封信,大意是:“我可真要来了啊,你再攻不下来,可就不能怪我了!”

曾国荃召集将士,出示了李鸿章的信,激励将士说:“李鸿章要来了,我们拼死拼活两年,难道要把功劳让给别人吗?

众将士回答:“愿尽死力!”

一天之后,湘军攻克天京。

事后,曾国藩拉着李鸿章的手表示感激:“愚弟国荃的面子和功劳,全靠你成全!”

其后,曾国藩怕功高震主,主动裁军,让30万湘军中的大部分人,带着从战争中得来的金银财宝,回家种田养老去了。

而对于淮军,曾国藩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他对朝廷说,淮军在将来的作用,不止于“靖内寇”,更在于“御外侮”,不但建议保留淮军,还要继续扶持淮军发展壮大。

曾国藩的高明,由此可见。

在曾国藩的眼中,左宗棠率领的湘军已非自己的嫡系;李鸿章的淮军,反而更像自己的亲儿子。

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杀人无数,更由于功劳、荣誉、地位,不知惹多少人急红了眼,甚至让朝廷忌惮。在明处和暗处,他们不知有多少对手和仇家。

裁湘军,保全了自己;扩淮军,则让自己的得意门生李鸿章得以继续高升,间接保持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势力。

曾氏兄弟死后,曾氏后人长盛不衰,人才辈出,少不了李鸿章的护持之功。

五、改变格局,变了啥?

作为超级牛人,曾国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力,一直穿透到今天。

首先是对于湖南民风的改变。

深谙范蠡、张良之道的曾国藩主动裁军,将大部分官兵遣回乡里。

以曾国藩的为人为官之道,不会亏待部下。被遣散回家的这些人,基本都发了大财,腰缠万贯。另外,当时的湖南,人口远不如现在多。这么大数量的官兵同时回家,影响力不必细说。

这些被遣散回家的湘军官兵,第一,纵横天下,见过大世面;第二,历经战火,敢于冒险;第三,由于曾国藩“用书生,带乡农”的军事思想的示范作用,他们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而在战争中得到的财富又使他们有财力教育后代。

于是,湖南民风大变。湖南开始成为近现代中国出牛人、猛人多的地方,就可以理解了。   

从全局来说,曾国藩改变了清朝的政治和军事权力格局。

湘军、淮军崛起后,曾、左、李有了左右全局的能力。具体就不宜细说了。

六、盖棺定论,留下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曾国藩能穿透历史影响到今天的,很多是在教育方面。前文已说过,曾国藩幕府,就是给全国培养一流人才的大学校。这里不再多说。

在曾国藩的主持推动下,中国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幼童留学生,其中出了詹天佑等著名人物。

曾国藩在教育方面最成功的,是家教的成功。在曾国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为主要内容的《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879年,在曾国藩死后7年,李瀚章、李鸿章兄弟亲自编校了《曾文正公家书》,并由传忠书局刻印发行。此书不仅影响了曾氏家族的好几代人,时至今日,由各家出版社出版的多种《曾国藩家书》,仍很受欢迎,属畅销书行列。

一百多年来,曾国藩兄弟的后人中,在军政、实业、外交、数学、化学、文学、艺术、医学、农业等领域均是精英迭出……

但,曾国藩虽是超级牛人,可任何牛人都有其局限性。曾国藩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儒生,在晚清那个体制里,再牛,也开不了新局。

随着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曾国藩们开创的洋务运动彻底破产。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那一代英才,也基本雨打风吹去了。

李鸿章年轻时,“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李鸿章晚年时,“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李鸿章晚年自称是“大清国的裱糊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大风大雨来时)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也许是真的,文化的力量胜过枪炮。从这个角度说,曾、左、李之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胡适们的反思与启蒙,可能更具意义……


本公号前期文章,点击阅读:

思想大师黄宗羲:我们2000年间的唯一


铁血宰相张居正,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7000字完整版)

将军拔剑南天起:失足妇女与大英雄的知音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齐说经史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