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人物 | 武大龚少龙:有机拓业,“发光”笃行
人物简介
龚少龙,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副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致力于开发新型有机发光材料,包括热致延迟荧光材料、货币金属发光配合物和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等,在Sci. Ad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曾获2015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同时应邀担任众多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
牛刀小试
在本科考入武汉大学后,龚少龙很快就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大二开始,他就进入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杨楚罗教授课题组从事业余科研。在此期间,他熟练掌握了有机合成的相关实验技能,同时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与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合作发表了数篇论文。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崭露头角
在研究生阶段,龚少龙继续留在杨楚罗教授课题组从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方面的研究,主攻高能隙电致磷光主体材料的开发。在导师杨楚罗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有机电致磷光主体材料,通过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马东阁研究员课题组合作,构筑的蓝光、绿光、橙光和白光电致磷光器件的发光效率均达到当时国际上同类型器件的最高水平。在此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Chem. Soc. Rev.和Adv. Funct.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曾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等多项荣誉,其博士论文获评2013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厚积薄发
在回到武汉大学任教后,龚少龙没有丝毫放松对科研的追求,而是锐意进取,指导课题组的研究生向着更有新意、更有难度、更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不断探索。他鼓励学生刻苦钻研、深入探索,专注于重要科学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他常对自己的研究生说:“我不提倡你们单纯地比较工作数量的多少,我更希望你们每个人毕业的时候,能有一两项优秀的代表作展示给大家。”在他的引导下,课题组内的学术氛围也变得沉稳厚重,每个研究生对待课题都不求最快、但求最好,力争在各自的研究课题上做出实质性的突破。虽然学生的方向各有不同,但当大家和他交流课题的时候,却都能得到鞭辟入里的指点。对于学生遇到的难点,他总会针对性地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相关知识点信手拈来,往往令学生茅塞顿开。
春风化雨
除了日常的研究生导师工作之外,龚少龙还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他主讲了多门本科生课程,包括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本科生核心基础课《有机化学01》,本科生专业选修课《光电功能材料》,以及医学院本科生公共必修课《有机化学C》,所授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同时,他作为班级导师和烛光导航师引领本科生成长、成才,指导的多名本科生获奖或推免到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他时常鼓励本科生勇敢地走上追求科研的道路,并为有意愿的同学提供相应帮助,指导他们开展业余科研和毕业设计等。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教师,龚少龙始终立足于武汉大学这方天地,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他既是扎根于珞珈山的挺拔建木,也是滋养着晚辈后学成长的东湖之水,在漫漫的科研长路上,他用自己的热情与专注,点亮了前进的星光,这将指引他和他的学生们继续前行。
供稿: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文字:陈天浩 詹丽思
摄影:宁为民 吴雅珣
编辑:李卓 钟焯
审核:徐干城
审核发布:付磊